APP下载

肋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

2017-03-14李满意娄玉钤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7年2期
关键词:良方风湿病疼痛

李满意 娄玉钤

【摘 要】 肋痹为肢体痹之一,是按肢体部位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历代医家对肋痹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有所论述,但多零散,未成系统。通过不同时期肋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系统整理了肋痹的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便于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关键词】 肋痹;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肢体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源流;虚邪瘀

肋痹是以胁肋部筋骨经脉肌肉疼痛、肿胀,甚则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部分肋痹可连及胸、背。肋痹为肢体痹之一[1],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2]。历代文献对肋痹都有论述,但不系统。本文通过对肋痹的文献进行研究和系统梳理,以便能使肋痹理论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1 肋痹的病名

古代医籍中关于肋痹的论述,多以症状出现于各论著之中,如《素问·举痛论》论有“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等表现。历代医家多以“胁肋痛”论述本病,如《圣济总录》《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专门列有“胁肋痛”。明清时期对本病论述更为丰富。现代娄多峰最早将本病正式命名为“肋痹”。本病在临床上还有不同称谓。

1.1 胁肋痛 “胁”指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肋”指胸部的两侧。对于胁肋的关系,清·何梦瑶《医碥》曰:“胁下为肋,肋下为季胁。”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和林佩琴《类证治裁》则曰:“胁后曰肋,肋下曰季肋,俗名肋稍。”因胁肋相连,故常一起称呼,而“胁肋痛”则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也是本病最常用的病名。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曰:“胁肋痛者,寒气客于厥阴之络脉也。”另外,《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神应经》《医学纲目》《针灸大成》《医碥》《杂病广要》《经历杂论》也论有“胁肋痛”。《普济方》列有“胁肋痛满”。《杂病源流犀烛》曰:“胁肋痛,肝经病也。盖肝与胆二经之脉布胁肋,肝火盛,木气实,故流于胁肋间而作痛。”

1.2 胸肋痹 现代路志正等《痹病论治学》将西医学的肋间神经痛称为胸肋痹。《中医百科全书·中医骨伤科分册》将肋软骨炎病称为胸肋骨痹。

1.3 肋 痹 古代文献无肋痹一词,娄多峰最早提出肋痹之名,现代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对“肋痹”有明确记载 [2]。

2 肋痹的病因病机

本病早期多由外感六淫,情志郁结劳损外伤所致。病程日久,正气亏虚,痰瘀内生,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在形成过程中,大多先实后虚,亦有先虚后实者。《杂病源流犀烛》曰:“胠胁肋痛,肝经病也。盖肝与胆二经之脉布胁肋,肝火盛,木气实,故流于胠胁肋间而作痛……今胠胁肋痛,固由于肝邪之实,而所谓肝邪者,不越气、血、痰、食、风寒五端。”

2.1 感受外邪 居处潮湿,冒雨涉水,或调护不慎,感受风寒,而致邪气侵袭,痹阻肋部而致痹;或感受湿热之邪,或邪郁日久化热,肝胆失其疏泄条达,闭阻肋部筋脉,而致本病。如《素問·气穴论》曰:“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圣济总录》曰:“胁肋痛者,足厥阴经虚,寒气乘之也,足厥阴肝经,其支脉起足大指丛毛上,循阴股入腹,贯膈布胁肋,寒邪之气乘虚,则伤于经络邪气与正气相搏,故令胁肋痛也。”“冷气内攻,胁肋疼痛。”《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曰:“胁肋痛者,寒气客于厥阴之脉也。”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曰:“心下、胁肋、少腹疼痛,皆素有积寒。”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曰:“气遇寒搏,则胁肋骨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曰:“邪在诸经,气逆不解,必以次相传,延及少阳、厥阴,乃致胁肋疼痛。”《杂病源流犀烛》曰:“由外感风寒之邪,留着胁下,以致胠胁肋痛。”近代刘恒瑞《经历杂论》曰:“寒从中受,发为胸脘胁肋痛。”“湿邪流注而为痹痛,……若郁于内而为脐腹胁肋痛。”

2.2 正气亏虚 久病或劳欲过度,肝肾亏虚,精血亏损,血虚不能养肝,肋部脉络筋骨失养,而致肋痹;或他病之后,气血脏腑亏虚,肝阴不足,或阴虚火旺,皆可致肋部筋脉肌肉失养,而致本病。《景岳全书》曰:“肝肾亏损,胁肋作痛。”“内伤虚损,胁肋疼痛者,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血而然。”清·张璐《张氏医通》曰:“房劳肾虚之人,胸膈胁肋多隐隐微痛,乃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秦之桢《证因脉治》曰:“或肾水不足,龙雷之火上冲;或肾阳不足,虚阳上浮;皆成胁肋之痛矣。”顾靖远《顾松原医镜》曰:“其阴虚火旺,而胁肋作痛。”尤怡《金匮翼》曰:“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虚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

2.3 气滞痰瘀 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肋痹;或产后恶露不尽,或气郁日久,血流不畅,瘀血停积,肋络痹阻,而致本病;或强力负重,长期劳损,肋络受损,瘀血停留,而致肋痛;或饮食不节,痰浊内生,痰滞肋络,肋部气血不通,而致本病。如《太平圣惠方》曰:“产后血气攻胁肋,胀满疼痛。”《妇人大全良方》曰:“产后恶露下不尽,水壅痞与气相搏,积在膀胱,故令胁肋胀满,气与水相激,故令痛也。”《严氏济生方》曰:“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气遇寒搏,则胁肋骨痛。”明·朱橚《普济方》曰:“胁肋痛满者,……气郁不行。”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曰:“气不升降,胁肋刺痛。”《症因脉治》曰:“胁肋气胀,遇怒愈甚,此怒气郁结之症。”“胆火成痰,胁肋作痛。”“或痰饮悬饮,凝结两胁;或死血停滞胁肋;或恼怒郁结,肝火攻冲……皆成胁肋之痛矣。”《顾松原医镜》曰:“郁怒伤肝,胸膈胁肋肚腹等处作痛,肝气喜条达,若因忿怒气郁……,横行则胁肋胀痛。”“肝胆实火,或胸膈胁肋刺痛,以肝脉上贯膈中,布胁肋也。”“肝经实火,胁肋作痛。”《杂病源流犀烛》曰:“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胠胁肋痛。”“死血,由恶血停留于肝,居于胁下,以致胠胁肋痛,按之则痛益甚。”“痰饮,由痰饮流注于厥阴之经,以致胠胁肋痛。”《经历杂论》曰:“思郁伤脾,木气遏郁,脾气不舒,胁肋脐上隐痛。”

综上所述,肋痹病位在胁肋部,可连及胸、背,与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其病因有外邪侵袭,肝肾亏虚,情志不遂,气滞瘀血痰浊等,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痰)”[3]。如明·皇甫中《明医指掌》歌曰:“胁肋疼时统属肝,或虚或实或因痰。”其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经络痹阻,筋骨失养。病性有虚有实,以实证多见。实证以外邪、气滞、痰瘀为主,三者又以气滞为先;虚证多属阴血亏损,肝失所养。此外,实证日久,化热伤阴,肝肾阴虚,亦可出现虚实并见。

3 肋痹的主要表现

“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素问·气穴论》《类经》)“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素问·举痛论》《景岳全书》)“身内、臂、肋疼闷。”(《诸病源候论》)“腰背肋下腹内痛。”(《外台秘要》《杂病广要》)“胁肋急胀,痛不欲食。”(《外台秘要》)“胁肋胀痛。”(《经效产宝》《妇人大全良方》《万病回春》《顾松原医镜》《医宗金鉴》)“胁肋胀满及痛。”(《经效产宝》《妇人大全良方》)“胁肋胀满疼痛。”(《太平圣惠方》《普济方》)“产后两胁肋胀满。”“产后两肋胀满。”“两肋下及心腹胀满。”《太平圣惠方》“胁肋疼痛。”(《圣济总录》《伤寒明理方论》《杂病广要》)“胁肋痛腹冷,……心肋胀闷刺痛。”“腹满胁肋痛、不可忍。”“胁肋?痛,上攻心胸。”“胁肋疼痛。”(《圣济总录》)“胁肋下痛。”(《普济本事方》《妇人大全良方》《杂病广要》)“两肋常如流水。”(《扁鹊心书》《续名医类案》)“胁肋相引而痛。”(《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胁肋胀满。”(《妇人大全良方》《普济方》)“胁肋苦痛。”(《妇人大全良方》《普济方》《奇效良方》《古今医统大全》《证治准绳》《杂病广要》)“胁肋疼痛。”(《妇人大全良方》《景岳全书》《杂病广要》)“心下胁肋少腹疼痛。”(《妇人大全良方》《杂病广要》)“胁肋骨痛。”(《济生方续》《杂病广要》)“胁肋下气胀满。”“胁肋痛满。”“胁肋胀满疼。”(《普济方》)“胁肋疼。”(《针灸聚英》《明医指掌》)“两胁肋痛。”“腰肋连肿痛,不能转侧。”(《名医类案》)“(东垣)左胁肋刺痛不可忍。”(《古今医统大全》)“胁肋痞塞。”(《医学纲目》)“胁肋作痛。”(《景岳全书》《症因脉治》《顾松原医镜》)“饭后胁肋大痛,……肋下一点,按着痛连胸腹。”(《景岳全书》《名医类案》)“胸膈胁肋多隐隐微痛。”(《张氏医通》)“胁肋刺痛。”(《冯氏锦囊秘录》)“胁痛者,左右两肋痛也。”“胁肋刺痛,沿门相似,或在一边,或在两边疫症,俗名刺肋伤寒。”“或左或右,胁肋作痛,或左右皆痛,或左右攻冲,或时痛时止,或常痛不休。”“胁肋气胀,遇怒愈甚,此怒气郁结之症。”“尺脉沉结,怒气所伤。”(《症因脉治》)“胸膈胁肋肚腹等处作痛。”“胸膈胁肋刺痛。”(《顾松原医镜》)“胁肋脘痛。”“痛在胁肋,游走不一。”(《临证医案指南》)“伤损胁肋胀痛。”(《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脅肋间而作痛。”(《杂病源流犀烛》《杂病广要》)“肋痛痰血。”“腰肋如带束引痛。”“胸肋不舒。”(《类证治裁》)“男妇腋肋臂腿腰间等处,忽如火热,肿硬如石,痛不可忍,伛偻。”(《毛氏梓送方》《急救广生集》)“脊背强痛,牵引胁肋。”(《马培之医案》)“胸脘胁肋痛,吐水,甚引背痛,脉弦迟而紧,痛绵绵不已无止息。”“脐腹胁肋痛者,痛有止息有松紧,绵绵难愈。”“夹胁肋痛。”“胁肋脐上隐痛。”(《经历杂论》)

历代文献丰富而形象地描述了肋痹的临床表现,综合文献所述,肋痹的主要症状有:胁肋部筋骨经脉肌肉疼痛、肿胀,活动不利等。根据其证候特点,西医学的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及强直性脊柱炎胸肋关节病变等出现肋痹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4 历代医家对肋痹的论述

《黄帝内经》对本病即有相关论述。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曰:“夫肝厥阴经脉,自足而上,环阴器,抵少腹,又上贯肝膈布胁肋,故两胁下痛引少腹。”《奇效良方》《古今医统大全》等从之。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足厥阴,肝之经也,其支脉起足大指丛毛,上循入腹,贯膈,布胁肋。”《外台秘要》从之。《妇人大全良方》曰:“产后两胁胀满疼痛,由膀胱宿有停水,因产后恶露下不尽,水壅痞与气相搏,积在膀胱,故令胁肋胀满。气与水相激,故令痛也。”《普济方》《证治准绳》从之。明·龚廷贤《万病回春》曰:“胁肋胀痛,若大便通和,喘咳吐痰者,肝火侮肺也。”《证治准绳》《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伤科补要》从之。《景岳全书》详细论述本病曰:“内伤虚损,胁肋疼痛者,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血而然。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倘于此证,不知培气血,而但知行滞通经,则愈行愈虚,鲜不殆矣。”《证因脉治》则认为:“胁痛者,左右两肋痛也。”“病起于仓卒,暴发寒热,胁肋刺痛。”并论腰痛可涉及本病。《顾松原医镜》曰:“饮食填塞太阴,肝气被压,莫能舒泄,横行胁肋作痛。”强调饮食不节也会导致本病。《医碥》列有“胁肋痛”曰:“肝胆脉布胁,而心包络筋脉亦挟胁;肝脉布肋,而脾筋亦结肋。胆筋脉乘季胁,而肺筋亦抵季胁。胆脉乘 ,是胁肋痛未必尽由肝胆,而肝胆为多。大概分气血食痰四种,而怒气瘀血居多,治者须分左右,审虚实。左痛多留血,或肋下有块,右痛多气郁,气郁则痰亦停,然左血右气,亦难泥定。大抵瘀血按之痛,不按亦痛,痛无时息,而不膨胀。气痛则时止而膨,得嗳即宽,以此辨之。”《杂病源流犀烛》详细论述本病,并辨证分为五型,曰:“胠胁肋痛,肝经病也。盖肝与胆二经之脉布胁肋,肝火盛,木气实,故流于 胁肋间而作痛。凡人肩下曰膊,膊下曰臑,臑对腋,腋下为胠,胠下为胁,胁后为肋,肋下为季肋,俗名肋稍,季肋之下为腰,部分如此。今胠胁肋痛,固由于肝经之实,而所谓肝邪者,不越气、血、食、痰、风寒五端。试先言五者之由,再详症之所属。一曰气郁,……一曰死血,……一曰痰饮,……一曰食积,由食停胁下,有一条扛起,以致胠胁肋痛……一曰风寒,……此五者皆足致痛,而惟怒气、瘀血居多也。”指出食积也会导致本病,《杂病广要》从之。《痹病论治学》将西医学的多发性肋软骨炎称为软肋痹。

5 肋痹相关问题

5.1 肋痹与胁痛 两者均可见胁肋疼痛。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多见于现代内科肝胆疾病。肋痹是以胁肋部筋骨经脉肌肉疼痛、肿胀,甚则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当然,在部位上,胁肋相连,功能相关,联系密切,病变时易合并出现。因此,两者应注意区分。

5.2 肋痹与胸痹 两者均可见胸肋疼痛。胸痹指由于胸阳不足、阴寒阻滞所致的胸膺部悶窒疼痛的一种病证,多见于现代内科心脏疾病,病位在胸内。肋痹是以胁肋部筋骨经脉肌肉疼痛、肿胀甚则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病位在胁肋部。但在部位上,胸肋相连,关系密切,病变时易混淆。因此,两者应注意区分。

5.3 肋痹与经筋痹 两者都可见胸肋部、胁肋部疼痛。胸肋部、胁肋部经筋痹疼痛多发生在经筋走行之上,疼痛范围局限,多固定不移,有明确的压痛点,按压可有明显经筋痹结节、条索等阳性体征。肋痹病位相对广泛,但可伴发经筋痹[4]。

6 肋痹的治疗

6.1 肋痹的治疗原则 肋痹的治疗,实证者,以通络为原则,针对病因,分别施以理气、祛邪、化瘀、涤痰等法;虚证者,以养肝补肾,补益气血为原则;虚实夹杂者,当以通络与扶正兼施。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可结合针灸、推拿和运动疗法的运用。肋痹伴发经筋痹者,应兼顾治疗。

6.2 历代医家对肋痹的论治 《内经》论治本病主要在针刺方面。《诸病源候论》主张用汤熨针石,补养宣导治疗本病,特别对养生导引法尤为重视,如“双手舒指向上,手掌从面向南,四方回之,屈肘上下尽势四七,始放手向下垂之,向后双振,轻散气二七,上下动两膊二七。去身内、臂、肋疼闷。渐用之,则永除。”对本病的功能锻炼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唐·王焘《外台秘要》列有大黄附子汤等“胁肋痛方二首”:用半夏茯苓汤治“胁肋急胀,痛不欲食”。昝殷《经效产宝》列有治“疗产后血气,胁肋胀痛”“理血气,烦闷、胁肋胀满及痛”等方剂;《妇人大全良方》《证治准绳》《济阴纲目》从之。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列有产后胁肋疼痛方4首,用当归散“治产后血气攻胁肋,胀满疼痛”;桔梗散“治产后两胁肋胀满”;木香丸“治产后两肋胀满”;厚朴丸“治产后,两肋下及心腹胀满”。《普济方》从之。《圣济总录》列有大黄附子汤、当归汤、半夏汤、茱萸丸等“胁肋痛”方8首:如用桂心丸“治胁肋痛腹冷,或食冷物不消,或块聚不转,心肋胀闷刺痛”;备急四神丸“治腹满胁肋痛,不可忍”;槟榔丸“治胁肋?痛,上攻心胸”;荜澄茄汤“治冷气内攻,胁肋疼痛,不入饮食”等。《普济方》从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用“葛根汤治胁肋下痛”。窦材《扁鹊心书》列有本病医案:“一人脾气虚,致积气留于胁下,两肋常如流水,多服草神丹而愈。(脾虚致积,当用温行,水流胁下,更仗温化)。”《续名医类案》从之。金·成无己《伤寒明理方论》曰:“胁肋疼痛,服木通散。”《杂病广要》从之。《妇人大全良方》曰:“心下胁肋少腹疼痛,皆素有积寒,而温暖汤散亦可主治,甚者以温药下之。心下与少腹痛,诸书并有效方,而胁肋下痛,鲜获治法。”并用“木通散治胁肋苦痛”;《普济方》《奇效良方》《古今医统大全》《证治准绳》《杂病广要》从之。《普济方》曰:“胁肋痛满者,邪气在半表半里之间也,邪方传里,即将为实,气郁不行,法当和解;若夫里水痛坚,非下之不可也。”承前人用“当归汤疗产后血气,胁肋胀满疼”。明·陈会《神应经》曰:“挫闪腰疼,胁肋痛:尺泽、曲池、合谷、手三里、阴陵、阴交、行间、足三里。”《针灸聚英》《针灸大成》从之。江瓘《名医类案》列有本病医案2例。对其中1例肝火旺盛者,“投龙胆泻肝汤、当归龙会丸而愈”。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用“(东垣)枳芎散治左胁肋刺痛不可忍”。楼英《医学纲目》曰:“〔《撮》〕胁肋痛:支沟(透间使,泻之,灸);外关(透内关,如取支沟,不必再取外关)。”用“沉香导气散治一切气不升降,胁肋痞塞”。《证治准绳》《冯氏锦囊秘录》从之。《万病回春》曰:“胁肋胀痛,……肝火侮肺也。用小柴胡汤加青皮、山栀清之。”《证治准绳》《医宗金鉴》从之。《景岳全书》详细论治本病曰:“若肝肾亏损,胁肋作痛,……补肝散。”“内伤虚损,胁肋疼痛者,……惟宜左归饮、小营煎及大补元煎之类主之;或有微滞者,用补肝散亦可;若忧思过度,耗伤心脾气血,病有如前者,宜逍遥饮、三阴煎、七福饮之类主之,或归脾汤亦可;若以劳倦,过伤肝脾气血而病如前者,宜大营煎、大补元煎之类主之。”“龙荟丸治肝火盛肋胁作痛。”《张氏医通》曰:“房劳肾虚之人,胸膈胁肋多隐隐微痛,乃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宜补骨脂、杜仲、牛膝补肾,当归、熟地和血,及七味丸调理。”《症因脉治》对于“胁肋气胀”“柴胡清肝饮加木香、独活”;用“家秘胆星汤治胆火成痰,胁肋作痛”。《顾松原医镜》曰:“其阴虚火旺,而胁肋作痛者,宜从虚劳门治之。”“加味逍遥散治郁怒伤肝,胸膈胁肋肚腹等处作痛。”“龙胆泻肝汤治肝胆实火,或胸膈胁肋刺痛。”“左金丸治肝经实火,胁肋作痛。”“保和汤治饮食填塞太阴,肝气被压,莫能舒泄,横行胁肋作痛。”清·叶天士《临证医案指南》列有医案2例,并强调本病“皆属厥阴肝经,以肝脉布于胁肋,故仲景旋覆花汤,河间金铃子散,及先生辛温通络,甘缓理虚,温柔通补,辛泄宣瘀等法,皆治肝着胁痛之剂”。《医碥》列有3首“胁肋痛”方剂。魏之琇《续名医类案》载有张景岳用神术散治饭后胁肋大痛而愈。《杂病源流犀烛》详细论治本病曰:气郁,“宜枳壳煮散、枳壳散、桂枝汤、小龙荟丸”;死血,“宜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或桃仁承气汤、复元活血汤”;痰饮,“宜控涎丹云云”;食积,“宜神保丸,以枳实汤吞下,又当归龙荟丸”;风寒,“宜芎葛汤、小柴胡汤加枳壳、桔梗”。《杂病广要》从之。程鹏程《急救广生集》引《毛氏梓送方》曰:“凡男妇腋肋臂腿腰间等处,忽如火热,肿硬如石,痛不可忍,伛偻 ,屡治不效。用糯米炊饭、少加食盐、葱管,共捣罨。过宿即松。此法用一二次全愈。”《类证治裁》曰:“腰肋如带束引痛,此带脉为病,宜辛散其结,甘缓其急,用延胡、归须、桑寄生、杞子、小茴、沙苑子,或调肝散。”并列有2例医案:1例用微苦微辛以泄降之法治疗“气攻肋胁左右,上入乳际,痛引胸背,子夜特甚。”

1例用以水涵木之法,治疗“肋痛痰血。”日·丹波元坚《杂病广要》曰:“《外台》张文仲,当归大黄汤,疗冷气牵引腰背肋下腹内痛,于本方去茯苓、枳实。”近代马培之《马培之医案》曰:“脊背強痛,牵引胁肋,肝脉布于两胁也,疏肝流气饮。”《经历杂论》曰:“寒从中受,发为胸脘胁肋痛,……温中散寒则愈。”“脐腹胁肋痛者,……法当宣燥调气。”“夹胁肋痛,……法当清热。”“胁肋脐上隐痛,饮食不甘,其脉结而涩,往来不利见于右关,左关弦细,法当芳香醒脾,甘酸柔肝。”娄多峰对于“痹着两胁肋者用柴胡、青皮”。

7 肋痹的转归预后

肋痹初期以实证为主,若及时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预后较好;若病情迁延,或失治误治,病邪入里,治疗较为缓慢,但只要用药合理,坚持治疗,预后亦好;若出现胸肋强直,胸廓受限,肌肉萎缩,功能障碍,则预后较差。

8 结 语

肋痹,病位在胁肋部筋骨经脉肌肉,部分可连及胸、背,与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本病病因有感受外邪、情志不遂,肝肾亏虚、强力劳损等多种因素,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3个方面。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经络痹阻,筋骨失养。病性有虚有实,实证以外邪、气滞、痰瘀为主;虚证多属阴血亏损,肝失所养。此外,病情日久,亦可出现虚实并见。本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较好;但久病迁延失治,导致胸廓受限,预后较差。因此肋痹治疗,应积极正确及时。病初多实,以通络为原则;病久多虚,治宜扶正为主。另外,本病重视针灸、推拿和运动疗法的运用,伴发经筋痹者,应兼顾治疗。肋痹是常见风湿病之一,在临床中有着重要意义。另外,根据规范化研究,把风湿病(痹病)作为一级病名[5],那么肋痹就是二级病名(肢体痹)下面的三级病名。通过对历代文献有关肋痹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地整理和研究,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肋痹理论体系,使肋痹理论更好地应用于

临床。

9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潘宏伟.肢体痹的源流及临床意

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9):54-60,72.

[2] 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105.

[3]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4] 李满意,娄玉钤,陈传榜,等.经筋痹的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8):55-60,69.

[5]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病名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37-41.

收稿日期:2016-12-15;修回日期:2016-12-31

猜你喜欢

良方风湿病疼痛
探索“Z世代”城市治理良方
风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出门晒太阳 风湿病患者要注意这些方面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总干眼 看看风湿科
把疼痛赶走!
怎么给疼痛分类
本草纲目
我已找到了死的良方
快乐也能赶走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