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提问的五个维度

2017-03-14周娟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小兔小猫萝卜

周娟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师幼互动的有效性,而互动的有效性又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质量。提问是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互动交流形式。在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提问仍然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也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效果。

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提问质量普遍不高,不会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难以引导幼儿进行高质量、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当幼儿只是应付老师提出的“要不要”“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简单性的问题时,我们丧失的不仅是教学的效果,更是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怎样有效提问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呢?在教学提问设计中,要把握好有效提问的五个度。

有效提问要准确把握精度

教师提问的语言一定要准确、精炼、明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答案的内涵和外延清晰。一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很随意,不能抓住教学的关键问题进行提问,指向性不强。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美丽的菊花》中,教师提供许多实物给给幼儿观赏,目的是让幼儿观察比较不同菊花,它们的大小、颜色、形状的不同。可是教师提了这样的问题:“小朋友,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果有的幼儿说花上有小虫,有的幼儿说花上有小洞洞,还有的说上面有斑点等等,远离了教师提问的初衷。

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如果提问缺乏针对性和精准性,会影响幼儿学习的效果。案例中围绕探究“菊花的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要把握提问的“精度”并与幼儿互相交流。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宽泛无指向的话题,而应该是“看一看,比一比,这些菊花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具体清晰的問题。

有效提问要精心挖掘角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多角度排列,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幼儿实际选择最佳角度提出问题。也可以从同一个角度连提几个相似的问题,让幼儿用同一思维方式去思考,有助于实现迁移。

例如故事《小猫过生日》,故事发生在小猫过生日的时候,小兔送的礼物是萝卜,喜鹊送的礼物是毛毛虫,小狗送的礼物是肉骨头,可是这些礼物小猫都不喜欢,小朋友感到难以理解,这时对话如下

教师:小兔认为萝卜是最好的生日礼物,它想得对吗?

幼儿:小兔想得对。

教师:为什么小猫不喜欢呢?

幼儿:因为小猫不喜欢吃萝卜。

教师:小兔最爱吃萝卜,所以就送萝卜给小猫,可是萝卜是小猫不喜欢吃的,小兔应该怎样做才对呢?

幼儿:小兔应该送小猫最喜欢吃的东西给它才对。

同样的提问方式解决喜鹊、小狗应该怎样做才对的问题,通过这种多角度的提问,帮助幼儿从对方思考,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有效提问要合理挑战难度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提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把问题提在“现实发展区”,幼儿不花费力气就能回答,对他们的发展无所补益,有的幼儿因为太容易而不屑一顾。如果提的问题太难,幼儿经过努力仍百思不解,也只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把问题提得比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把“最近发展区”转化成“现实发展区”。

例如,在小班综合活动《好听的声音》中第二个教学环节——对音量的感知,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教师问幼儿:“力气大就是大声,力气小就是小声吗?”当得到幼儿肯定的回答后,教师演示黄豆少用大力气摇也不能出大声,这时教师又追问:“如果放满豆子,用大力气摇会怎样呢?”……活动中,教师跟随幼儿的认知能力与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在已有的认知范围内发展新的认知内容。跟随幼儿的思维水平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并在对话的过程中抓住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在活动中能合理设置难度,在操作探索中促进幼儿思维水平的发展。

有效提问要巧妙设置坡度

教师提问应当有合理的程序,即在精心设计时,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拓展,把幼儿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因为幼儿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到问题之中,它始终和一定的问题联系着。我们教师只要遵循一问一思的客观规律,让幼儿的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才能达到“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

例如,在大班绘本活动《敌人》中,教师的提问与幼儿的对答如下——

教师:这场战争中,两个敌人是怎样对付各自敌人的?(关键)

幼儿:开枪。

教师:怎样的开枪法?(幼儿用动作表现)

教师:除了相互开枪,他们还怎样对付各自的敌人?

幼儿:偷袭对方。

教师:那么这两个士兵有没有过去偷袭对方?

教师:敌人觉得什么时候是偷袭的最佳时机?

幼儿:晚上。

教师:他们那天晚上偷袭的时候还遇到什么事情了?

幼儿:敌人伪装成狮子了。

教师:谁不同意他的说法,再来说一下?

……

在这一连串的教师和幼儿的对话中,教师首先抛出的是“这场战争中,两个敌人之间是怎样对付各自的敌人的”这一关键问题,教师接下来的追问:“除了开枪,他们还怎样对付各自的敌人?”是根据幼儿之前的回答和动作表现来发问的。当幼儿用“偷袭”这样的高级词汇做出回答时,教师连续三次围绕“偷袭”一词进行追问,从而加深了幼儿对“偷袭”一词的理解。接着,教师继续追问:“他们那天晚上偷袭的时候还遇到什么事情了?”幼儿的回答中出现了“伪装”一词。这时,教师并没有停留在这个答案上,而是鼓励幼儿寻找与现有答案不同的解答。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能在提问中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词汇量,整个提问过程逻辑严谨、层次分明。这样的提问既能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地思考、理解教学内容,又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有效提问要相机拓展广度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的提问在新颖、精炼的同时,还要注意相应增加开放度。以往的教学实践往往局限于一个个预设的“知识圈”里,缺乏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发挥的空间。幼儿是富有个性、极具潜力的思维主体,当教师将提问的权利放手还给幼儿时,幼儿的主观精神、问题意识、探索潜能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

可是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为了急急忙忙赶过场而忽视或无视幼儿的生成,即使关注到了也显得回应简单贫乏、语言单一,如对于幼儿有价值的行为,教师只会用“你真棒”等之类的语言回应。幼儿教育不是让幼儿简单重复已有经验,而是经验的不断重组和改建。

例如:大班科学活动《制作麦比乌斯圈》教师提问如下——

教师:把一个圈扭一扭,沿着中间的实线剪开会形成几个圈?(幼儿操作)

幼儿:1个、2个、3个……

教师:扭一扭,究竟会出现几个圈呢?(师幼一起操作验证)

教师:那刚才为什么有人会剪出2个、3个圈呢?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具有弹性的活动空间,能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察觉他们的需要,不断调整、设定出新的内容。当幼儿答案不一致时,教师并未简单否定,而是聚焦问题,紧追反问:“为什么会有人会剪出2个、3个圈呢?”以此总结正确的操作要点。正在这一推一答的回应中,使探索不断引向纵深,使幼儿迸发出更多的能量和创造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幼儿园 )

猜你喜欢

小兔小猫萝卜
萝卜蹲
买萝卜
小猫
帮小兔逃跑
骄傲的小兔
种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