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成为活动的线索
2017-03-14刘剑莺
刘剑莺
低结构材料是指那些无固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的材料,它具有材料收集的方便性、投放的多变性、玩法的多样性和创造的多维性等特点。幼儿在与低结构材料不断摆弄、充分互动的过程中,探究和发现不同领域的问题,想象空间与创造力表现更加自由,探索欲望与成功体验得到满足。可是,从高结构活动转向低结构材料,如何发现低结构材料潜在的教育契机,如何让孩子积极持续地操作探索而摆脱简单反复、机械摆弄的浅层次状态?这对我们更是一个挑战。近期,我们中班以“瓶盖”为材料,发挥分享环节的作用,尝试以问题为核心,助推孩子的操作进程,实现了孩子由简单重复的摆弄到聚焦探索的蜕变,生发出了很多精彩的内容。
当孩子毫无目的时,用问题引发活动计划
案例描述: 孩子收集的瓶盖经过清洗晾干,已经放到了区域中。甜甜、乐乐和阿宝来到瓶盖区:“我知道这个是矿泉水瓶的盖子,这个是奶粉罐的盖子。”突然,乐乐把瓶盖哗的一下倒了出来。阿宝把瓶盖放在鼻子底下闻着,接着又拿到一个铁皮瓶盖和酒瓶瓶塞,不停地敲打着桌子。没敲几下,便又拿起了另外一个瓶盖遮住眼睛,“哈哈,可以当望远镜。”
连续几天,孩子对瓶盖摸摸敲敲。分享时间到了,老师问:“今天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乐乐说:“我发现了瓶盖有大有小。”阿宝说:“有的瓶盖能发出声音,有的不能。”老师追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我知道,因为它们不一样。”教师又接着问:“它们哪里不一样?”“希望大家继续探索下哦!”接着,老师问:“你想怎么玩瓶盖?我们来计划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我想让瓶盖滚起来。”“瓶盖可以用来画画。”“我想用瓶盖搭房子。”“这么多瓶盖可以开一个长长的火车。”“我想来玩扔瓶盖的游戏,看谁扔得远。”老师赞许道:“你们的计划真有创意,要去试一试!我们都很期待!”
分析:在这次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初步感知了瓶盖,并且对瓶盖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没有教师高结构的控制下,他们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和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对瓶盖发起了观察、比较、数数、堆堆等一系列的行为。各种各样的瓶盖,能让幼儿充分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低结构材料,增加了幼儿对活动内容选择的空间和活动自由,但是很多孩子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出现了简单重复的敲打、堆积等行为。材料的单一和中班孩子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特点,使得他们的探索变得蜻蜓点水。当发现幼儿的探索长期停留在表面没有进展或兴趣感消失殆尽时,利用问题为线索“今天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孩子来分享瓶盖的大小、材质不同。利用“玩瓶盖你有什么计划”等问题线索,增强孩子的计划性,从而推动游戏。 计划会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会自我作出决定,迎接较为复杂的挑战。
当活动难以为继时,用问题引发辅助材料
案例描述:孩子们经过初步的计划,他们探索行为变得更有目的性了。子沁开始瓶盖累累高,“1、2、3、4”,搭到第三层,瓶盖哗地一下倒了。她接着继续用瓶盖往上垒,到了第三层又倒了。连续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同时,我观察到小羊在瓶盖区,用几个瓶盖围成了一个圆圈,接着,又在圆的边上继续用另外的瓶盖延伸铺开来。他说,他今天的计划是用瓶盖拼一个娃娃。瓶盖在他耐心操作中慢慢地变出了娃娃的头和身体。旁边的重重凑了过去,小羊向他介绍说:“这是我拼的小娃娃。”他的话音刚落,脚步一挪动,刚拼的娃娃散了……
分享时,教师问:“你的计划是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子沁说:“我想垒一座高楼,可是搭到第三层就倒了。”老师问:“我们来看看,这是为什么?”老师让子沁重新演示了一遍,依然到了第三层就倒了。老师又问:“这是为什么?”点点说:“因为他用了一样大的瓶蓋。”老师追问说:“那么怎么办呢?谁有好办法?”A宝说:“我有办法了,下面的要大一点,上面的小一点。”老师赞许道:“是个好办法,还有吗?”阳阳说:“可以和建构区一样,用一块板就能搭高了。”老师说:“需要怎样的板?”接着找出一个盒子,用剪刀当场剪出了几块纸板:“这个可以吗?”“明天再试试。”
分析: 活动中,孩子在问题线索下,激发出了很多探索的兴趣与创意。幼儿确实是因为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活动难以为继。眼看他们准备放弃时,教师及时抓住了孩子的困难,提出:“出现了什么困难?怎么办?”“你想做什么?你需要什么?”逐步让孩子自己拓展思路,找寻解决的方法,并引出辅助材料,让孩子获得成功。辅助材料适时的出现,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刺激。皮亚杰认为:“一种刺激,只有当它有意义的时候,才能成为刺激。”当孩子屡遭失败,探索情绪处于低潮时,剪刀、胶水、刺毛皮等材料给了孩子一个新的刺激点。并且,孩子在辅助材料作用的暗示下思维得到了拓展,重新找到了深入研究的平台。
引发辅助材料的暗示,要建立在教师对幼儿探索活动前期的观察、了解他们所遇困难的基础上。脱离了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跟踪与观察,材料反而会成为幼儿探索活动的干扰。所以说,辅助材料在幼儿自我解决困难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推动了探索的进程。以问题为线索,孩子们通过自己、同伴、老师找到了相适宜的辅助材料,朝着计划行进着。在瓶盖区,很多幼儿出现了富有创意的、持续的活动,比如翻翻棋、瓶盖跷跷板、瓶盖找家、瓶盖排排队、找相同、找影子、瓶盖添画、串项链等等。
当游戏成功推广时,用问题引发同伴互学
案例描述:在某天的区域活动中,发现阿宝在用刺毛皮拼贴着,过了不久,拼出了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接着他跑到插卡区,取出了自己的名字牌,比照着拼出了数字学号。在分享环节,老师问:“谁愿意来和小伙伴来分享一下你的创意?”阿宝介绍说:“今天,我用瓶盖拼出了很多宝贝。你们看。”说着他走到瓶盖黏布前:“猜猜看,这是什么?”菲菲说:“是个大花园吧!”老师问:“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看到了很多花,这个是树。”“现在我们请阿宝做小老师来介绍一下。”天天举手说:“阿宝,这个是什么?”阿宝回答说:“这是小朋友在踢球呢。这个是小朋友的身体,这是脚。”“阿宝,那个头上是什么?”“是蝴蝶结啊!”“我下次也要来拼一幅画。”老师接着问:“那你准备拼一个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呀?”由此来引导孩子关注细节。“阿宝,你这个是数字吗?你是怎么拼出来的?”我顺势问道:“你想和小老师学习么?”阿宝回答:“我是照着我的名字牌贴的。”有小朋友说“我也想来试一试。”
分析:幼儿在对低结构材料的自由探索中,各自有自己的玩法,也因此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惊喜,这就是低结构材料带来的自由与突破。以问题为线索,能使个体的经验逐步转化为共同认知的架构。“谁愿意来分享你的创意?”“你想向小老师学什么?”不仅发挥了同伴的资源,促使别的孩子逐步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激发了更多游戏的玩法,而且做小老师的孩子获得了更多的成就感,在继续探究上报有持续的热情。幼儿在这样的问题线索中,知道借鉴同伴的经验、完善自己的知识也是一种本领。在阿宝老师的经验介绍中,挑战贴画的孩子越来越多,而且也越来越关注细节,更能细致地用瓶盖表现丰富的物体,并创造性地用瓶盖来拼出自己的学号,并用自己的名字牌进行观察临摹。这无论在经验和能力上,都得到了突破。而且當孩子创造性地玩出更多的游戏时,其操作方式或游戏玩法还值得向其他幼儿推广,于是我们将有价值的玩法照片贴在相应区域的桌面或墙上,让幼儿交流、欣赏同伴的创意。
当孩子聚焦探索时,用问题引发深入挑战
案例描述:瓶盖区游戏已经开展一个多月了,通过一次次分享交流,孩子们不仅呈现出了各自的创意,而且他们的探索也逐渐走向纵深。文文找出带有数字的瓶盖,这带有数字的瓶盖还是前几天嘻嘻完成的数字翻翻棋。她拿到有1~15数字的瓶盖,环视了一下,大概是没有找到合作下棋的同伴,于是一个人坐了下来。她把数字全都朝上,从1开始,把瓶盖从小到大排成了一排。接着,她走来说:“老师,我还需要数字,可是我不会写。”老师问:“你要数字,计划做什么呢?”嘻嘻答道:“我要倒着排队。”于是老师找来一张数字贴,文文就开始做了起来。过了一会,发现她前面又多了一排瓶盖队伍。分享环节到了,老师请文文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玩法。老师接着说:“这个数字瓶盖谁玩过?”“今天文文排的瓶盖队伍一样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不一样。”老师接着问:“你们看,哪里不一样?”老师边问边出示瓶盖随意排队的照片。“他们有规律的。”小螃蟹说到。老师接着问:“什么规律?”在不断追问中,孩子说出了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规律。老师出示了一块KT小板,上面有两种不同的线条。“如果在这上面排队,直线队伍会有几只瓶盖呢?折线队伍又有几只呢?谁明天去挑战一下。”
分析:从案例中,不难发现,当孩子对同一种材料有了不同的玩法,教师及时抛出问题,如:“今天文文排的瓶盖队伍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什么规律?”让问题成为活动拓展不断深入的线索,探索点更加聚焦。通过问题,将不同排法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出异同。当孩子聚焦探索时,老师利用问题,可以使幼儿获得挑战。为了使孩子获得挑战,我们一般用以下几类问题为线索。如:“为什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怎样才能够……”等发散或集中的问题;“如果……那么……”等带有让步推理的问题;有“……可是……怎么办”等带有转折推理的问题。这些启发性、鼓励性的语言,能够帮助幼儿引导其思考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是幼儿游戏的推进和延伸,让幼儿对下次游戏有新的思考和新的设想。在这样的问题线索下,孩子们陆续生发出了瓶盖排队、走迷宫、做棋谱、哪条路更长、对对碰、装瓶盖等益智游戏。
两个月时间过去了,我们陪着孩子一起沉浸在瓶盖区,享受着低结构材料给我们的快乐和挑战。在低结构材料区域中,每一个孩子是一个精彩的探索者,他们会时刻将我们带入动态、灵活、开放、曲折的探索旅程里。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城中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