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的亚硝酸盐,为什么可以做食品添加剂
2017-03-14文|钱程
文|钱 程
致癌的亚硝酸盐,为什么可以做食品添加剂
文|钱 程
可能找不到第二种食品添加剂能够像亚硝酸盐这样,背负着那么多的非议和骂名,却又在食品添加剂界屹立不倒。那么,亚硝酸盐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它会被添加到食品中?
中毒事件
事情要从18世纪末开始说起。火腿和香肠历来是人们喜爱的食物,但是,那时吃火腿和香肠,往往意味着意想不到的风险。
1793年,德国的 Wildbad 小镇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13人中毒,其中6人因此死亡。经过调查发现,他们曾经食用了同一批次的香肠。
虽然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类似的中毒事件一直发生,但人们不知道原因,对此也束手无策。
这些中毒事件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中毒者的症状并不是像普通食物中毒一样腹泻、呕吐,而是非常恐怖的“失去控制肌肉的力量”。中毒者一开始可能只是觉得疲倦无力,接下来就发现手抬不起来了,眼睛睁不开了,也无法开口说话了,然后连呼吸都无法进行,最后缺氧而死。
1896年,在比利时的一场乡村音乐会上,这种神秘的中毒事件又一次发生。这次有23人中毒,3人因此死亡。
这100年间,微生物学从无到有建立起来,并慢慢发展完善。在中毒事件发生后,人们首先怀疑的,就是食物中的某种微生物导致了中毒事件的发生。
果不其然,法医最终从中毒者的消化道中分离出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肉毒梭菌。
这种细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而造成这些中毒事件的,就是这种细菌分泌的毒素,我们把它称作肉毒毒素。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具毒性的物质,只需0.1微克,就能把一个成年人置于死地。
硝石与加工肉制品
那我们是不是对这种细菌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呢?当然不是。各国在很久以前就有一个腌制香肠、火腿等食物的秘密配方:在腌制过程中添加硝石。
最开始,人们添加硝石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让肉的颜色变得更好看。添加了硝石的肉会变得红彤彤的,让人比较有食欲。
之后就有人发现,肉制品中添加了硝石,似乎就从来不会有肉毒梭菌中毒的事情发生。而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盐,这又是为什么呢?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终于发现,硝酸盐可以特异性地抑制肉毒梭菌的生长繁殖。本来硝酸盐是发色剂,没想到却得到了意外收获!硝酸盐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因为它添加到肉制品中后,转变为亚硝酸盐。也就是说,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亚硝酸盐。发现了这一点之后,大家就开始直接往肉制品中添加亚硝酸盐了。
久而久之,添加亚硝酸盐便成为肉制品加工行业的规范。
亚硝酸盐的致癌性
亚硝酸盐本身没有致癌性,只有急性毒性,一次性大剂量摄入(0.3g~0.5g)后会引发中毒。但是,平常的食物中残留的亚硝酸盐离中毒剂量还差得很远。我们只要不是把亚硝酸盐当成食盐添加进菜中,就不用担心。
而我们平时说亚硝酸盐“致癌”,是因为它会和肉类中的氨基酸发生反应,生成亚硝胺类物质。
亚硝胺类物质在国际上被列为“2A类致癌物”。所谓“2A类致癌物”,是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但对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的一类物质。一般来说,2A类致癌物致癌的可能性确实很大。
这么看来,食用含有亚硝酸盐的食品,确实会有致癌的风险。但是,也不必过度担心,因为食品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找到了破解的办法。
破解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既然亚硝胺类物质是致癌的元凶,如果某种东西可以阻止亚硝胺类物质的形成,那么,即使食物里添加了亚硝酸盐,也不能对我们造成影响了。
这种东西还真被找到了,而且它太常见了,它就是维生素C(也叫抗坏血酸)。
但是,维生素C是一种很酸的东西,如果添加到香肠或培根里的话,肉的味道就不好了!于是,食品科学家就设计出了和维生素C结构类似、效果相同但是没有酸味的“D-异抗坏血酸钠”。只要有它在,亚硝酸盐向亚硝胺类物质的转变就会被抑制,亚硝胺类物质的形成也会受阻。
可是,如果黑心商家往食品里面大量添加亚硝酸盐,那不是不管有多少D-异抗坏血酸钠都没用了吗?而且说不定还会导致食用者急性中毒呢!其实,不用担心这个,因为亚硝酸盐在食品中的含量是有严格的限量标准的。而且对于加工肉制品来说,亚硝酸盐残留量也是品控的必检项目。只要购买正规厂商的产品,就基本不用担心超标的问题。
但如果看了上面的介绍,就觉得香肠、培根等加工肉制品可以放心大胆地吃了,那就又到了另一个极端。因为加工肉制品本身也是致癌物,而且比亚硝胺类物质还要高出一级—它是1级致癌物,已经证明对人类有确定的致癌作用。当然,这不是说加工肉制品的危害更大,只是说“致癌的可能性更高”。
加工肉制品为何会致癌,目前还不清楚。可能是其中的杂环芳胺和多环芳烃等导致的,但这还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