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信牵手微课
2017-03-13魏文琴
◎魏文琴
巧用微信牵手微课
◎魏文琴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课、微电影、微小说,等等,所有这些,已经在悄然影响着我们,也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平台,以教学视频(课例片段)为核心内容,兼顾与该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教学小环境,其以独特的上课方式,成为教学中的一种新潮流。微信和微课,有相似相通的地方,可如何巧用微信上微课,让微信为学习服务,将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呢?我做了一些尝试,如今已成为我创新课堂的一部分,为我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意来源于去年11月份,汤瑾老师在市名师工作室QQ群分享了她的教学课例《读绘本,写童话》,此课例曾荣获全国新体系作文教学大赛特等奖。看第一遍,我便沉醉其中。不仅因为美丽的童话故事,更因为汤老师精彩的作文教学。好课要与大家分享,我立即将此课例的链接地址发送到学校的教师微信群,推荐给我校教师们。在后来的交流中得知,此课例不仅语文老师观看了,我们学校六十多位老师一个不落地全都欣赏了。有的老师甚至观看了很多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也有不少老师还将此课例发到自己的朋友圈与其他微信群。大家都被汤老师甜美的笑容以及精湛的教学技艺所折服,很长一段时间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都是汤老师的新体系绘本作文教学。
这件事给了我很深的启发。我想,既然微信的功能如此强大,我们不也可以利用微信把微课嫁接起来吗?我们班的学生家长本来就有一个微信群,我可以好好地利用一下,将每课重要的知识点以及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制作成微课分享到此群里,家长们就完全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和孩子一道在愉悦交流的同时,快乐地学习。
我在家长群里表达了自己的意愿,立即得到了家长与孩子们的一致赞同。我给孩子们制作的第一个微课是《“有趣”的提示语》。因为在小学阶段,给人物的对话描写加标点符号是孩子们语文学习的难点,尤其是提示语的位置不同,句中的标点符号也会跟着发生变化,这时,孩子们往往会一头雾水。尽管教学中我使出了浑身解数,一遍又一遍地讲解,但还是收效甚微,实际应用中有不少孩子还是屡次出错。于是我就想,要是将此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分享到我班的家长微信群,让家长也参与进来,和孩子一道观看微课,这一教学难点一定会不攻自破。
我立即付诸行动,于是,查资料,做课件,制作微课。我引用了孩子们熟悉的课文《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指导员和同学们领书前的几段对话描写:
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亮开嗓门喊起来:“走哇,领书去!”
“书还在印刷所呢!”指导员微笑着说:“因为情况紧急,印刷所准备转移,所以今天必须有一个人和我一块儿去把书取回来。”
“我去!”“我去!”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喊着。
教学中,我运用拟声化的儿童语言,将“提示语”当作“可爱的小精灵”,它一会儿跑到话语的前面,一会儿站到话语的中间,一会儿又落到话语的后面。随着句子的出现,配以我同步讲述,孩子们在面对视频学习时,能直观形象地感知由于提示语的位置不同,句中的标点符号也跟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让孩子们体会提示语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最后,我以孩子们喜爱的童谣“提示语,小精灵,带着符号到处行,位置不同就不同。提在前,冒号身后引号连;夹中间,逗号身后引两边;立于后,句号结尾引号前”,对变换“提示语”的位置后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律进行提炼升华,并列出了几组练习巩固记忆。
微课制作好后,我就把它分享到班级家长群。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和家长们积极踊跃,看视频,写感想,发评论,人人争先,一会儿功夫,就在微信群里盖起了几百层“大楼”。这样的互动交流,效果出奇地好,就连平时学习很吃力的孩子也积极参与其中,从他们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微课内容已心领神会,更难得的是,他们在这里所表现出的冲天的学习热情。
初尝成功的喜悦,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微信牵手微课,真是一条解决教学难题的捷径。于是,每天晚上我都坐在电脑前精心制作微课。同时,我也将上网搜索到的名师大家的优秀微课分享到班级微信群,使我们班的微信群多姿多彩,绚丽夺目。
“学书有法观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自从有了这个微信群,我们班的孩子们便迷上了微信群里的微课;家长们也置身其中,享受着亲子学习、陪伴成长的喜悦。从此,教学中的疑点、难点迎刃而解,教与学真正有机地融为一个快乐的整体。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东关小学)
(责任编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