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评价,让学习真正发生
2017-03-13张晓华
◎张晓华
关注评价,让学习真正发生
◎张晓华
近日,在一次校内调研卷上,一道题目值得我们讨论。这道题出现在按课文内容填空项目中,题目内容是这样的:
曹文轩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2016年4月4日,他获得了___________。学校的读书节上,我们共读了他的书:《______________》。
题目的横线上,要求学生分别填入的是“国际安徒生奖”和“最后一只豹子”。针对这一题,需要肯定的是什么?一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考察,从封闭的书本中跳出来,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思想;二是联系学校中学生的读书活动,关注学生的学校生活,体现对学生读书活动的重视;三是注意试卷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体现了检测试卷的形式变化。
但这一题不足的地方也需要指出来,一是关注点的偏差。曹文轩是学生熟悉的作家,对于他的书学生并不陌生。可是,他究竟获得过哪些荣誉,特别是4月4日他获得了什么荣誉,这样的题目价值指向令人疑惑。学生了解这样的知识,与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没有关联,不应作为考查内容。二是共读了他的书名是什么,这同样应该再往前走一步,即书中的内容点可以作为检测内容,只简单地指向书名,对于学生阅读的真实情况没有切实的意义。三是既然打开思路,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面的关注,不应只局限于学生阅读的一本书,而更可以开放一些,不能让学生误认为阅读是一项要完成的任务。如果让学生自已说一说阅读了什么书,或是什么书让他印象深刻,这样的形式应更加贴近学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们的评价考查需要注意些什么呢?由以上案例,笔者得到的启发是:
首先,评价要指向学习方式。不能仅仅以书本知识作为唯一检测点,而应注意引导学生的语文生活。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通过评价,激发学生通过更多渠道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在实践中学,在阅读中学,以评价引领学生的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其次,评价要指向学习效度。不能让评价走向形式,只是为了检测而检测,要体现出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如果是一本书,就应选取其中一两个章节问一问学生的理解情况,如果是一篇文章,就应关注学生真正的读懂情况。千万不能止于表面上机械的读背检查,甚至就只是让学生填书名,这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误导。
再次,评价要指向学习意义。广义的文学常识,涵盖各种文化问题,包括作家、所处年代、作品、相关地理、典故,等等。像以上案例中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也应属于广义的文学常识范畴。在小学,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考查比较恰当,或者说学生应对文学作品积累些什么才更有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果因为评价将学生引入死记硬背文学常识的怪圈之中,忽略学习对于学生语文成长的真正意义,这实在是得不偿失之举。所以,评价关乎教师“教”的指向,也关乎学生的“学”的指向,必须慎之又慎。
最后,关注评价,就是要引导学生的“学”真正发生。以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评价寻找学习深入的动力,打造学习过程的扎实、细致和用心,帮助学生确立进一步学习的目标,掌握优化学习的策略。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评价才真正实现了由“考”学生向检测与引导并重的转变,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究竟怎样的试题才更能够实现以上价值,仍需有一段探索之路要走。但只要我们行动起来,相信以评价为突破口能够实现教学质的飞跃。
评价,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在评价的形式与内容方面作深入的实践和反思,让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责任编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