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知教学”思想让“小练笔”见实效
2017-03-13于志
◎于志
运用“情·知教学”思想让“小练笔”见实效
◎于志
冷冉先生提出的“情·知教学”思想倡导把“情性和认知的统一”集中在教学目标上,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统一”。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更要实现“情”与“知”的融合统一。
“小练笔”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段落、小片段,它以形式灵活、篇幅短小、便于操作的特点而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一个精妙的“小练笔”会成为联结阅读与写作的纽带,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达到情感的升华,更有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情·知教学”思想,让学生的“小练笔”达到语言和情感的同住共生呢?
一、练什么——找准“小练笔”的“情性”因素和语言习得点
(一)深入解读文本
找准“小练笔”的“情性”因素和语言习得点是设计好小练笔的先决条件。《桥》是一篇语言精彩又饱含情感的好文章。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我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情性因素,引导学生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使孩子们受到心灵的震撼。同时,我将本课教学的语言习得点放在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表达特点上。
(二)选择情知交融的练笔形式
“情·知教学”强调学生认知因素和情性因素的辩证统一。在明确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之后,我们还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练笔形式将“情性因素”和语言习得点无痕地融合在一起。在《桥》一课中,文本的特点和教学重点都指向了语言和情感,练笔的设计就应着眼于语言和情感同住共生。为此我选择了写“颁奖辞”这一练笔形式。
颁奖辞的内容既包括人物的事迹,还包括撰写者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移植文中的语言,用抒情的笔调,为文中的老汉写一段颁奖词。在写老汉的事迹时,学生会很自然的去迁移运用文中那些贴切、准确的用词以及扣人心弦的环境描写语句,这为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提供了条件。在情感表达部分,要求写自己对老汉形象和品质的深刻感悟和感情抒发,前后两部分的内容紧密关联。可见,“颁奖辞”这一形式能够将文本的情性因素和语言训练融为一体,做到情知交融。
二、怎么练——“小练笔”指导中“情境创设”和“教会方法”
“教会学习”是“情·知教学”的落脚点,而“情境创设”和“教会方法”又是“教会学习”的关键。在小练笔的指导中同样要注意练笔情境的创设和方法的指导,才会让学生愿意表达,同时练出写作的真功夫。在《桥》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会写颁奖辞、写好颁奖辞,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情境导入,认识颁奖辞
开课伊始,教师出示了《感动中国》部分人物的颁奖辞,这些人物的感人事迹,触动着孩子们柔软的心田,深深感动着每个人。顺势导入新课,认识一位同样令我们感动至深的老汉。
这个环节让同学们对颁奖辞这一写作形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朗读,学生会发现颁奖辞中既有人物的事迹,又有作者的评价和感受。为了增强颁奖词的表达效果,作者还会运用一些修辞方法或特殊的句式等。学生带着浓重的感情基调来学习这篇文章,对学好情感类文章是十分重要的。
(二)情动之处,引出颁奖词
在学生结合环境描写抓住描写老汉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精彩语句,体会出老汉的高尚情操之后,伴随着深沉的音乐,师生一咏三叹,激情朗读。学生的情感完全被调动起来,教师顺势引导:“就是这样一个老汉,用他的血肉之躯为群众架起了一座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就是这样一个老汉,在生死关头,用他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诠释着爱与责任。怎能不令我们为之动容、为之震撼呢?让我们将心头的感动流泻于笔端,为文中的老汉颁发一个感动我们心灵的奖杯。”
语文教学中注重情动而辞发,也就是说当孩子们的感受和情绪等情性形成时,他们最有表达的欲望。所以,针对像《桥》这样感染力强的课文,“小练笔”的时机要选择在学生充分进行阅读感悟之后,在学生有情可表、情有所动之时,在学生最有表达欲望的时机,让学生动笔吐露心声。
(三)明确要求,教会方法
学生有感而发,就会有话可说。这时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怎样把话说好。本节课上,为了给学生搭一个脚手架,教师提出了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练笔要求,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指导。具体要求如下:一是在颁奖辞中既要有老汉的事迹,又要有对老汉的评价;二是最好运用文中的好词佳句;三是为了使颁奖词有较强的感染力,可以适当运用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方法。
(四)给足时间,进行写作实践
任何技能的习得,都需要孩子自己去尝试、实践。许多“小练笔”设计得很用心,但总是没等学生写完,下课铃声就响了,“小练笔”成了走过场。所以,要想让学生的小练笔见实效,就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不但要留出写的时间,还要留出评和改的时间。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留给了五分钟动笔时间,同时留出五分钟点评修改时间。
在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要去观察发现,留心学生练笔中的优势和针对训练的要求还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做进一步的指导。
三、练得如何——“小练笔”评价中引导“立体互动”和“自我修正”
“情·知教学”中“教会学习”的核心理论强调:“要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作品作出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有些“小练笔”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评价和跟进反馈。引导学生的“立体互动”和“自我修正”是进行小练笔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引导“立体互动”式评价
评价的形式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评价,还要引导生生之间的立体互动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创设民主、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评价的方法和表达方式。比如,评价的关注点要围绕练笔的要求来进行——训练什么,评价什么,这样才有针对性。在这一课中,结合“小练笔”的要求,评价点要关注颁奖辞内容的完整(既有老汉的英雄事迹,又有自己的感受,这其实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记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法的能力训练)、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句式和修辞的使用。
(二)以评价带动修正完善
自我修正是“情·知教学”理念所倡导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之一。“小练笔”的评价过程是培养学生自我修正习惯的过程。在自由融洽的交流氛围之中,师生、生生之间互相鼓励,提出更好的建议,孩子们随听随记,对自己的“小练笔”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才是高质量的。这样扎扎实实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总之,从课前的颁奖词赏析,到为文中的老汉写颁奖词,再到颁奖词的交流分享,本课的“小练笔”引导学生移植文本中的语言,用抒情的笔调,总结升华,将人物的形象根植于内心,语言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徐徐展开,温暖自己,润泽心灵,实现了情与知的统一、语言与情感的共生。
(作者单位:大连市中山区青云小学)
(责任编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