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品德生活学科的有效融合

2017-03-13远丽燕

辽宁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品德影子经验

◎远丽燕

信息技术与品德生活学科的有效融合

◎远丽燕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有效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师生回归生动的、富有特征的儿童现实生活,从而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综合课程目标。这是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终极目标。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科教师,应着力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儿童在原有生活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认知能力。而信息技术恰恰能将儿童的生活场景生动形象地重现,使得品德与生活教学更加鲜活,也更使学生易于学习和接受,最终进行品德内化。

一、运用信息手段,创设教学内容

(一)在儿童生活经验中寻找教学资源

新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一改过去“事例”加“道理”这种陈旧说教式的旧貌,而是将教材仅仅作为一个范例,用以引发学生自身相关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创设回归生活的教学活动,自然地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感悟,从而达成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目的。

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品德与生活》教科书及其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从中寻找到与儿童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教学资源,为设计出符合儿童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创造条件。以《品德与生活(北师大版)》(二年级上)“我爱我的身体”这一单元为例,本人在钻研本课教学内容的时候,注意了其与一年级教学内容的联系,知道了这一单元主要是围绕学生成长时期的健康问题——眼睛、牙齿、骨骼、饮食习惯等来创设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前,我把学生真实生活中的片段照下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展现。课件中,有学生直接用手揉眼睛的画面,有学生认真做眼保健操的画面,还有学生边吃饭边看书的画面,也有学生认真刷牙的画面,等等。除此之外,我还找学生录制了如何正确做眼保健操和如何正确刷牙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快速熟悉起来。对于爱护眼睛、保护牙齿和身体,每个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探索,通过辨析、判断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错误做法,认识到了爱护身体对成长的重要意义。信息技术的运用,帮助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达成了单元教学的目标。

(二)在儿童生活经验中设计教学模式

作为儿童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教师在具体每一课的教学中,都应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来创设教学活动。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北师大版)》(二年级上)《保护肠胃》一课,我根据儿童喜欢动画的心理,借助教材提供的生活案例,形象生动地运用动画手段演示了胃的形状和大小,出示了胃的几种表情。然后,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胃什么时候会高兴?什么时候会伤心?”通过问话,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和课前调查,感悟胃在什么情况下会很舒服、在什么情况下会不舒服,由此让学生获得了保护胃的基本健康常识。生动形象的动画不仅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从而学会爱护自己的身体。

二、运用信息手段,探索教学活动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指导学生多渠道多方面地获取生活信息和生活经验,从而达到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态度目标的实现。课前,我通常都会给学生布置观察任务,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观察途径来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报纸、网络、电视、身边事物等方式,让他们收集资料并整理,然后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教学《植物生长的秘密》一课时,我通过前期调查发现,学生对于了解植物一般生长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因地制宜,借助学校地处农村的天然优势,布置了课前任务,让学生与父母一起播种并记录该植物发芽的过程,了解它每天的生长情况。接受任务后,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动手,认真观察,详细记录。有的同学还把植物生长过程画了下来,或者拍成了照片。课堂上,教师不必刻意讲解,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汇报自己的观察情况。这样,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同时,经过真实的劳动,孩子们在幼小的心灵中,升腾出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关注态度。这样,教师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弥补了儿童生活经验的不足。

(二)教学内容情景化

教师注意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和人物故事进行教学设计,将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逐步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例如,在学习“做诚实的好孩子”这一单元时,我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故事,让学生欣赏《狼来了》的动画片。由于这个故事几乎每位同学都听过,所以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有关诚实问题的话题。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说谎的原因,并让他们回忆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说谎的经历,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谎的,说谎后的心情怎么样。学生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最终达成共识:诚实的行为人人称赞,诚实的孩子更快乐。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这也正是品德与生活课堂中追求的,而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到了。

(三)情景活动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学习情境必须生活化,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获得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信息技术有声有色,是对学生关于生活体验的补充和丰富。例如,在《影子的探索》一课教学中,我模拟一个真实的生活的情境,即在实物投影下,用手电筒的光替代太阳,用电池替代阳光下的人或物,制作一个儿童感兴趣又熟悉的生活场景,启发学生从影子的颜色、形状、大小、方向、长短等几方面特点,进行观察和实验。孩子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在小组内积极探索、大胆实验,研究发现了影子的颜色是黑的;影子的形状跟所照射的物体的形状是一样;物体离光越近影子越大,物体离光越远影子越小等特点。教学中,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丰富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三、运用信息技术,注重教学延伸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经验,要通过教师布置相应的课后题或课后实践,进行扩展,延伸到课堂之外。如在《影子的探索》一课,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在课堂上体验探索出影子的特点。但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所带来的乐趣,我告诉学生影子的特点远不止这些,所以需要大家课后认真思考、仔细观察、动手实践,发现影子更多的秘密。同时,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你是否能让影子穿上彩色的衣服?如果可以,请用手机或摄像机记录下来。之后,我利用课余时间对这项课后作业进行检查,让学生播放自己的实验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这样,我们真正做到了有要求、有督促、有检查,让课堂上的所悟所感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能力得到发展,丰富了儿童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

多年的教学的实践证明:只有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才能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更好地使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儿童内心世界,走近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走向新课程改革大潮的最前沿,让儿童的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作者单位:大连市旅顺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杨宁)

猜你喜欢

品德影子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谁不在谁不在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