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017-03-13梁晓静
◎梁晓静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梁晓静
按照外语学习的规律,初中阶段应进行充分的阅读训练,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自学和应用语言的基础。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其英语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丰富等特征。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课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大量新的信息,开阔视野,提高兴趣,扩大词汇量,丰富知识,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阅读是对书面信息进行认知构造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书面语的交际活动,是一种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言语活动。古德曼(K.S.Goodman)说过:“阅读是对三种相互有关而又互有区别的信息,即形符的、句法的和语义的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种形式。”要想提高学生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我们就要在阅读课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效率。
一、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是:讲解语法—领读—讲解单词和短语—分析翻译课文中的单句—带读课文—课内少量的口、笔训练。这样的阅读课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教师逐句讲解为主的做法使学生的学习常常停留在语言知识、语言形式上,深入不到内容、语感和文化上,更达不到“心悟”的层次。
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阅读教学模式是“PWP模式”,即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采取“任务型教学”。阅读前,要通过提问、“头脑风暴”、画概念图、讨论等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阅读中,可以通过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任务,如略读、寻读、研读,为文章添加或选择标题,判断信息的正误,为文章的信息制作图表等,积极调动学生开展有效阅读;阅读后,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改写、缩写、复述、讨论、采访、写摘要等活动。但是,很多老师在运用“PWP模式”时,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现实的阅读教学课上,很多老师是这样的模式:阅读前,简单问一个问题或给一个图片,老师认为就算是激发兴趣了;阅读中的问题更为明显,教师设置各种问题,如判断正误、填表格、回答问题或者猜测词义,这个过程中,几乎都是一对一的口答或笔答,形式单一。再者,学生到底是否明白文本的含义,教师根本无从了解,尤其是班级中的中下水平学生,他们本身就对阅读有畏难情绪,不可能通过这几道练习题真正读懂并理解课文;至于阅读后的环节,部分老师因为时间关系就省略了。而进行操作的老师,基本会运用角色扮演、复述、讨论等形式,因为这些形式比较容易进行而且课堂气氛活跃。但仔细观察会发现,真正参与的学生只是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因为这部分实际上是学生能力的展示。
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我认为存在下面几个问题:学生的参与度远远不够,对中下水平学生的关注很有限;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学生缺乏合作意识;教师的评价手段比较单一。
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如下关系:老师讲,学生掌握知识达到5%;学生看,掌握知识达到10%;学生讨论,掌握知识达到15%;学生实践,掌握知识达到50%;学生教学生,掌握知识达到95%。可以看出,老师讲不如学生做,学生做不如学生教学生。
二、小组合作学习英语的优势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使学生“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在教学活动中,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教师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合作开展小组内或小组间的英语实践活动,这样便形成了英语小组合作学习。
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是:
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习的动力,避免两极分化现象。学生把自己融入集体中,自己就是班级的一份子,时时为集体着想,不能因为自己的落后而拖累整个小组,所以必须认真学习,并且取得进步。
小组合作可以转化师生之间的矛盾。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是为老师学的,师生之间形成了矛盾。而在小组合作中,同伴共同完成任务,转化了师生矛盾,更有利于学习。
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团队整体的英语水平。在小组的讨论和合作中,学生可以判断自己的正误,取长补短,自己提高了,整体就提高了。
三、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在实际的课堂中我是这样去操作的:
我把本班学生按照学习成绩优中差分成8个小组,通过小组的加减分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为本小组加分。每节课前我都布置作业,让学生为下一节课做准备,课上尽量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我尽量布置一些学生能做的事情,同时加上一些必要的方法,比如利用小组长检查,科代表抽查,发现没做的扣分,做完做好的加分或者没做好的要抄写课文等。
(一)开课前三分钟展示
让学生根据本模块的话题进行小组展示,并当堂评价。学生展示的形式丰富多彩。我的要求是小组全员参与。这一环节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督促优秀生课后多阅读,增加泛读的数量。给优秀学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把优美的语句抄录出来让大家学习和赏析。
(二)课文导入(pre-reading)
课文导入得好,学生们就会充满期待,处于兴奋的状态,从而提升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我们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导入时可以创设情景,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利用声音、图像等吸引学生。有时,我会根据学生的课前表演,自然地引入本课的阅读话题。
(三)课中答疑(while-reading)
阅读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去学习、了解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或是去深入研究某方面的事物。
我认为阅读首先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不理解,就谈不上任何的阅读技巧。因此我会在课前布置文章阅读和翻译的任务,并让学生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同时明确提出第二天的比赛规则:8个小组,俩俩组PK,以同学间互问互答的形式比赛。教师是评判者,回答正确与否以教师的评判为准。如,当一组对三组时,一组可以请三组任意一个同学回答他的问题(以每人回答不得多于一次为原则);同样,再由三组提问一组。答对者得一分,最终,总分高的组为优胜组。因为学生明确了比赛规则,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答疑解惑和课文学习参与性极高,合作意识极强,如果一个问题提出来,大家解决不了,马上就有同学查字典、查资料。大家都希望本组成员不被问倒,最后取得胜利。而到了提问的环节,提问的同学很兴奋、活跃,被问到的同学严阵以待,回答小心严谨,生怕说错或遗漏。通过这一环节,对课文内容的浅层理解能够做到全员掌握,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通过上一步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接下来就是对课文的细节理解和深层理解,以及个别知识点和疑难句式的讲解。我采用提问方式,增设了抽签题和抢答题这两种形式。这部分题由我事先做成课件。这些题体现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必要补充。比如: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写作此文章是为了描述、议论、劝说还是其他?是直截表明观点还是通过反讽等手段?比较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介绍各种修辞手法,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思想,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对所述事物的态度。为了避免做题的枯燥感,我选取一些学生最近学的单词,不同的单词链接不同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同时也降低了难度,中下等水平的学生也能踊跃回答。
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学重点是有意义的整体语言活动,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学生改变以往课堂上只听不问、只记不说的习惯,从词汇和句子中走出来,他们根据文章体裁、课文信息来分析、判断、综合语篇大意,了解作者的意图和倾向,了解篇章的总体意义和细节意义,了解篇章的深层意义和表层意义,了解篇章各个部分间的逻辑关系及其发展,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四)语言迁移和运用(Post-reading)
这一阶段旨在帮助学生熟悉新语言项目的书面和口头形式,结合视觉、听觉和口头表达,使学生初步形成新的语言习惯。这是围绕阅读材料巩固知识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知识的内化、迁移,从而掌握英语知识的技能,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语言实践能力。阅读后活动的开展可以检测前两个阶段的教学效果。阅读后学生的活动形式多样:如课文复述,基于课文的语篇填空,基于课文的采访问答,基于课文的写作,角色扮演,海报和广告设计,故事续尾,调查访问,辩论,拓展讨论等等。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安排学生的活动形式。
比如在教授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九年级上册M 9 Unit 2 Will books be replaced by the Internet?这一课文时,我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在阅读后设计了学生辩论赛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辩论前先确定正方和反方,让各小组自由选择,但教师要调控,避免某一方选择小组过少,“势单力孤”。规定各小组必须全员参与。根据实际情况,班级中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可以用汉语表达。然后,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而且提供了相关的语言信息。这样,在辩论时双方才能势均力敌,场面激烈,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他们明白事物都有两面性,要用客观的眼光和心态看待事物。
阅读课的亮点就在于最后的环节,它关系着学生能否把所学知识运用自如。好的活动能把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把教学推向高潮。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小组内分工协作,小组之间相互竞争,在班级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作者单位:大连弘文中学)
(责任编辑:史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