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自强:科技播种者

2017-03-13王雯慧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泰顺养蜂甘薯

本刊记者|王雯慧

汪自强:科技播种者

本刊记者|王雯慧

汪自强(左二)和农民在一起。

导 语:汪自强说,“服务农民,帮助农民增收对于我来说就是价值的最大化。”在驻扎泰顺县的11年中,他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科技扶贫事业的热爱,诠释了一名科技特派员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和人生价值观。他把科技和知识带给农民,为当地引进农作物新品种129个,他用智慧和汗水在泰顺的山村书写出一个又一个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精彩故事,被农民誉为“科技财神爷”。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浙江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等称号,2016年12月5日2016年11月11日教育部发文授予汪自强“全国优秀教师”的荣誉。

见到汪自强的那个早晨,杭州的空气格外清新。前一天夜里他刚从泰顺县回到杭州。汪自强本人比照片上要黑一点,一年一年的栉风沐雨,让他的皮肤呈小麦色,整个人和蔼又平易近人。他是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教授,曾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挂职,担任过党组成员、厅长助理等职务。而他自己最喜欢的身份是“科技特派员”

“汪教授又回来了”

1957年汪自强出生于浙江兰溪,年轻时下乡当知青的一段经历对他影响很大,他说,农村太缺乏技术了,农民太需要科技了。1982年他从浙江农业大学(1998年合并为浙江大学)毕业后便留校任教,早年的他曾在瑞典SVOLOV种子公司进修,主持过春大豆新品种选育、北欧特早熟大豆的引进与系谱研究等课题。

2005年,汪自强被选派为对口泰顺县万排乡的科技特派员,泰顺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温州市西南部,多以山区为主,是浙江省海拔最高的县城。直到现在,汪自强还记得第一次来到万排乡的情景,“这个地方离省城远,一不小心手机便漫游到了福建。在这里一些有头脑的人到外地做生意,但农民的收入依旧不高,贫富差距大,又没有好的农业产业。”第一次来到万排乡,他花了10天时间,走遍了万排4个行政村、7个自然村,然后因为学校有课,汪自强就踏上了回杭州的路。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眼看半个月过去了,这汪教授还没有回到村里,有些村民甚至想着:“还不是面子工程,来看一趟就走了。”然而正当村民都快心灰意冷时,汪教授又回来了!和他一起来的还有汽车上鼓鼓囊囊的大包小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最新培育的蔬菜、甘薯、水稻等种子!“科技帮扶农业,关键在选对品种。品种对了,产量、品质、品牌就都上去了。”

不但带来种子,还得教村民们怎么种。之后每次去万排乡,汪自强每次不是带着种子,就是带着专家。11年来,汪自强为乡镇种养大户和合作社申报项目20多项。引进农作物新品种129个。谢细和是浙江省泰龙制茶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说,自从2005年汪自强来到泰顺以后,为了自家茶园里边单一的品种,又定制了新的品种。而整个公司茶园的总产值也由原来的三千多万,提高到了现在的七八千万。

传播科技产业扶贫

泰顺百花养蜂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严立超最近有点烦,还差点和人发生了争吵。

原来,快过年了,合作社生产的蜂蜜断了货,一些销售商问他,是不是故意不给我们发货?这可让严立超哭笑不得。严立超说,现在的蜂蜜一斤能卖到一百五十元,因为品质过硬,品牌也打出去了,所以不愁销路……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合作社一年有300多万的收入!可11年前可不是这个样子。

回忆起11年前的情景,严立超说“那时候我们刚刚起步,又不懂技术,又不懂销售。拼死拼活地干,一年下来也只有10万元左右的收益,每年还得额外花钱去外地购买蜂种。”得知了严立超的困境后,汪自强主动找上门来,和他一起钻研怎样养蜂。汪自强手把手教他改进蜂箱,“原来是用圆形的小木桶养蜂,一桶蜜蜂一年最多能产十几斤蜜,封箱设计成方的以后,专利封箱能产四十多斤蜂蜜。”

有了好的蜂蜜,可没有QS认证,产品上架流通就有问题。严立超以前根本不知道食品进入商场还需要QS认证,他觉得只要我的蜂蜜品质好就可以了。于是汪自强就一遍一遍地给严立超做思想工作,告诉他QS认证的重要性,说服严立超后,汪自强亲自跑单位、找资料,填表格。虽然程序麻烦,但QS认证下来以后,严立超的蜂蜜越来越有名气。严立超说:“汪老师带领我们把小蜜蜂做成大产业,现在我们的百花蜜已经是浙江省著名商标,温州名牌……”

汪自强在有机茶园现场指导。

在汪自强的言传身教下,严立超成了当地的“养蜂大王”,同时这位养蜂大王也做起了科技传播的二转手,严立超的百花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获批成为温州市的科普教育基地。去年,严立超还收到政府的“指令”,开展“十箱蜂万元收入”行动,每年要带动县里50至100个农户养蜂致富,争取帮他们年收入破万元。目前,严立超信心满满,每逢有媒体和群众到他这个温州市的大水缸——大型动物禁养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观时,他还义务宣传“生态环境——养蜂产业——带动就业”的好处,他经常说,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实体现。

汪自强不光是懂技术,还懂市场。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心想着把这个产业做好,帮助农民种出东西还要帮他们卖,逼着自己去钻研,久而久之也就懂市场了。”在一次走访时,他注意到原下山搬迁后的老民居内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大蜂窝,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扩大品牌影响的契机。在他的帮助下,这个“最大的中华蜂蜂巢”申报了“浙江农业吉尼斯”。有了这个“噱头”,蜂蜜卖得更好了。

不单单是蜜蜂产业,顺泰的茶叶也相当有名,以前顺泰的茶园全部手工采茶,一亩茶园下来需要20个工,费时费力。于是汪自强引进了采茶机,一台采茶机就相当于20个工。解决了人工的问题,从加工的角度来说,怎么提升茶叶质量呢?茶叶加工的流水线建成以后,通过分拣等工序,提升了茶叶的质量。现在泰顺的茶叶不光是采茶,还融入了休闲观光的内容。

汪自强(前排右一)在薯地进行指导。

甘薯也是泰顺县的一大农业产业。汪自强刚来到这里的时候,万排有200余名农户在山间田地种植甘薯,因技术缺乏、品种较差,种植甘薯人均年收入仅1000余元。汪自强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营养健康的新需求,小型迷你甘薯很有市场。于是他从外地引进适宜万排乡栽种的小型甘薯,并在2008年组织倡导成立了“泰顺县万排乡甘薯专业合作社”,从此万排甘薯种植走向了规模化生产道路。不光如此,他还找来浙江大学其他院系懂食品加工技术、懂市场的专家共同策划,把甘薯做成了即食产品,通过精美的包装销往省内外。

如今,万排的甘薯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100余亩增至600余亩,农民通过种植甘薯增加了收入。茶叶、甘薯、蜜蜂也俨然成了泰顺的主要农业产业,带领千家万户农民增收。

不忘初心心在基层

“他走到哪里,哪里的村民就富了。”“他是一名教授,但更像一位农民。”

“他样样都懂,又懂养蜂、又懂茶叶,有问题找到他保证能解决。”

在泰顺人的眼中汪自强就是他们的“科技财神爷”,样样都懂,有问题找到他一定能解决。事实上,能帮农民解决问题是真,样样都懂是假。汪自强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不懂的问题我可以找别的专家来解决。”原来,汪自强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培训办主任和浙江省科技特派组组长。说是组长,其实更多的时候充当的是联络人的身份,每当农民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总会想办法。面对农民的请求,他从没说过“不”字,面对自己不懂的技术问题,他总是这样给农民承诺:“下一次,我请其他专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时光荏苒,从2005年至今,11年已经过去了,11年驻扎泰顺,汪自强早已经成为了这里的一员。在泰顺县科技局局长曾顶满看来,11年坚守,汪自强早已把泰顺的农民兄弟当作亲人,他用扎根山区默默奉献的真心换得了农民兄弟的真情,成了泰顺农户交口称赞的“自家人”。

回忆起过去的经历,汪自强说,我有当农民知青的经历,了解农民的艰苦,这对整个人生的思想形成非常有帮助。其次是我挂职的经历,当时的挂职是为了培养干部,但我并没有打算走行政的道路,我去挂职的时候年纪也偏大了,但很幸运的是在挂职的过程中,我对科技特派员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我想多为基层做点事,写论文搞科研有意义,帮助农民增收也有意义。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非常重要,人生价值的实现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采访手记:见到汪自强是在2016年12月的一个清晨,前一天他刚从泰顺回到杭州,简陋的办公室里还放着下地穿的胶鞋、草帽和挎包。2017年1月15日,记者再次和他联系的时候,汪教授说“我在泰顺呢”。与他交流真诚又质朴,他不断地强调,我没做多少事情,帮助农民是我的本职工作,虽然累,但我觉得很快乐。

猜你喜欢

泰顺养蜂甘薯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茶韵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甘薯种植技术及实施要点分析
益生菌发酵甘薯汁的工艺优化
浅谈泰顺石雕艺术魅力与发展趋势
养蜂人用上养蜂专用车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