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好新型农业科技服务的桥头堡
——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建设

2017-03-13王武强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小院研究院基地

本刊记者|王武强

搭建好新型农业科技服务的桥头堡
——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建设

本刊记者|王武强

导 语:每一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基地服务点都是服务农村、农民的桥头堡,也是衔接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

李晓林站在距离曲周实验站南20公里的田间,向当地农民讲述着他对农业科技服务在曲周土地上扎根生长的伟大设想,号召当地农民按照他们的科学方法种植粮田。身边吹过的热风,他置若无物,耳边昆虫的“叫卖”,他也充耳不闻,李晓林眉飞色舞地向农民讲述着,说到激动之处还会因为音量过高呛发出阵阵的咳嗦。但距离他咫尺远的农民无人应声,李晓林的话就像一粒石子掉入了深湖,没有涟漪更没有回响。李晓林突然意识到,开展基层农业科技服务,面对着广大的农民,光有头衔唬不住人。要想让农民信服就要拿出真本领,靠本事为农民带来实际的利益。

在广大的中国农村,人们一直保留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民会在漫长的,以分钟甚至是秒为计算单位的时间里,耕耘着土地,规划着生活。在城乡结构脱轨的二元世界里,农村就像是一种另类的存在,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依然我行我素,坚守着自己的传统,哪怕这样的传统已经落后了几十年。李晓林的到来就是要破除这样落后的农业生产体系,向广大农民推广农业科技服务,让农民享受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真切收益。这是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小院”存在的意义,也是有担当的科研学者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信心和决心的完美呈现。

在科技部、教育部的部署和支持下,在2012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中国农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10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高校,两所高校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从区域产业及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完善校内外基地建设。形成了公益性推广服务、社会化创业服务和多元科技服务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格局,成为区域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辐射中心。

基地建设的战略定位

结合学校优势特色和所处地域特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立之初就确立了立足地方实际,积极推进地方基地载体建设,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为学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提供平台保障,进而形成服务地方,辐射全国的基地发展形态。

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自成立以来,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龙头企业的需求,确立了立足京津冀,面向华北,辐射全国的重要战略目标。依托国家、地方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及教授团队,已在全国21个省区建设综合实验战、特色产业教授工作站和分布式教授工作站58个,扎根农村、企业的科技小院80多个。已经为20多个省(直辖市)的100多个地市做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或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科技成果指导、服务覆盖全国32个省市2000多个县的30多个产业。每一个教授工作站都成为了服务区域、产业、农民、承接培养学生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对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注:本地图为示意图,标准地图请参照国家权威发布。)

东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立足龙江,面向‘三农’,服务北方现代化大农业和“寒地黑土”农业、培养高端农业科技人才、缔造智慧农商、引领龙江新农村发展的战略目标。依据“松嫩、三江两大平原”的粮食产能需求,沿黑龙江省5条高速公路带形成了“五大科技服务走廊”,重点建设2个自主核心基地,共建4个综合示范基地、6个特色基地和8个专家服务站。学校以哈尔滨为核心,累计投入资金5100多万元,新建了226公顷的种植业试验示范基地,完善了104.9公顷的养殖业试验示范基地,具备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实习、成果展示、生产经营等多项功能,支撑学校种植业、养殖业方向学科的发展;以“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区为两翼,共建了校外4个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依托地方启动了6个特色产业基地和8个科技服务站建设。通过科技服务模式创新,示范带动引领,推广玉米、大豆、水稻、蔬菜等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93项,累计推广面积7390多万亩以上,为农民增收节支、新增经济效益76亿元以上。

独具特色的基地科技服务模式

中国农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以基地为平台,大力推进校地、校所、校企、校农之间的深度合作,积极构建以高校为依托的“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成为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科技服务推广的基地建设上形成了特色的基地服务模式。针对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业节水、农业信息化等重大需求,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规划设计、技术指导、成果转化、人员培训、社会管理等综合服务。中国农业大学曲周教授工作站,前身是1973年建立在黄淮海平原上的农业科研实验站,现在已经发展成集合科研、推广、管理、服务等功能延伸的综合服务站。承担了多项国际合作、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学研究项目,布置了多项长期定位试验和集成示范,涉及栽培、育种、土壤、蔬菜、果树、农机、生物质等各个领域。同时,曲周服务站依托中国农业大学人才、资源、技术、品牌等优势,以曲周教授工作站为核心,利用农科教联盟基站、科技小院等形式推动种植业结构、农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探索、建立新型高产、高效技术推广模式,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转变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

中国农业大学奶牛教授工作站自2012年建设以来,站长李胜利教授对有机牛奶生产基地建设相关的各个产业环节进行创新研究与探索,整合现有技术和成果,通过了饲料基地、原料奶生产、牛奶加工生产线的全程有机认证,建立了有机奶生产技术体系,制定的北京市《有机生鲜乳生产技术规范》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培育了“归原”和“缘天然”两个有机奶知名品牌。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为我国奶牛产业优势区域和奶业新兴发展地区举办以提高奶牛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国家奶牛“金钥匙”技术示范现场培训40多期,培训近万人次;培训全国畜牧业农技推广骨干人才近300多人;培训蒙牛、伊利、三元、辉山、现代牧业、君乐宝等大型乳企和规模化牧场的场长或技术主管 等现代奶牛场高级人才研修班7期,近500人次。依托教授工作站成果和其他技术集成整合,2012-2015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推广类)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1项,2015年获得中华农业科技进步奖优秀创新团队和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

中国农大李胜利教授在黑龙江吉祥良种牛场指导生产

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研究院也在全国的企业和村庄建立以研究生为主导的科技小校。“科技小院”围绕地方农民产业发展需求,与研究生培养能力质量培养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高产高效技术的集成和示范推广工作,实现与农村、农民“零公里、零时差、零收费”的服务对接,成为了科技推广的直接受益点。学校相继建立了河北曲周科技小院、吉林梨树科技小院、黑龙江建三江科技小院、广东徐闻科技小院、广西金穗科技小院等80余家科技小院。“科技小院”实现了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服务对象从曲周一家一户小农业,到吉林一户几十公顷的中等规模经营,再到东北现代化大农业,从农户到企业;服务作物种类也从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进一步扩展到西瓜、苹果、菠萝、香蕉等经济作物。

东北农业大学新农村研究院在校外综合示范基地运行与管理中,探索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县推广中心1对1,学校专家与推广中心的推广员1对1”的科技服务模式,学校提出试验示范方案、推广中心具体落实,学校专家提供技术指导、中心推广员具体实施,同时推广中心提出生产疑难问题,学校组织专家攻关;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与运行中,探索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县科技局1对1,学校专家与科技人员(基地技术员)1对1”的科技服务模式,科技局在企业设立试验基地,学校专家深入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并手把手地将最新的农业实用技术教给企业技术员,形成了高校专家与农技推广部门、企业、农户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了变技术“推送式”服务为“交互式”服务、“大众化”服务为“个性化”服务,增强了实时在线服务的快捷性、交互性、易用性和覆盖面。

重点推进了嫩江“两高一优”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望奎“高产创建”农业综合示范基地、852农场“现代化大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建三江大兴农场水田综合示范基地;林甸“温泉小镇旅游观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兰陵“北菜南运”露地蔬菜生产基地等6个特色产业基地和8个分布式服务站建设。

基地是学生培育的“训练场”和“双创”平台

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每一个教授工作站和科技小院都是人才培养的“训练场”。与整日坐在课堂、实验室不同的是,在教授工作站和科技小院的学生要在田间地头开展科研和科技服务。他们既要承受着农村相对困难的生活条件,也要跨学科、跨专业的为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通过基地教育的“洗礼”,这些学生都具备更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曲周科技小院李晓林教授带领下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农业技术的专家,但是这些专家都是“被问出来的”专家。这些大学生在被放到基地之前,有的从来没下过农村,有些人甚至连农作物都认不清,这些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大学生在面对农民生产生活难题的时候,都要用心为农民解答,遇到跨专业的难题时,通过查资料,问老师同学、农技员也要把问题搞清楚。土地上不仅盛产粮食,也盛产论文。在农业科研方面,基地培养的学生更能根据基地实际问题开展学术研究,而且成果显著,曲周地区有的学生能够在一年的时间里发表论文十几篇,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论文更加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

东北农业大学更加注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良好的平台。东北农业大学已与全省45个县区、国内120余家农牧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新签订校地合作协议9份;新建校企共建研发中心6个;学校出台激励和鼓励政策,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孵化器,支持和引导拥有科技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好的科技成果领域的专家,自带成果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了“东农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服务平台”,举办科技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辅导,培育学生团队和学生注册企业,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开展了“春雨”、“夏管”、“秋收”、“冬训”等系列活动。累计组织科技人员3000人次,深入黑龙江省45个县区、近百个乡镇、数百个村屯,线上线下举办各类培训班150多期,开展科技入户指导800余次,接待农民现场及电话咨询5000多人次,发放科技丛书10.3万余册,培训各类人员20万人次以上。

每一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基地服务点都是服务农村、农民的桥头堡,也是衔接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通过几年的发展正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高校特色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在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农业发展体系建设问题和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都是区域发展和产业服务技术创新的直接来源。每一个基层服务点都是高校的一个缩影,在完善了高校人员培养体系和农民培训体系的同时也在传承高校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国家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与国家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形成有机的衔接和融合,发挥1+1>2的作用,使每一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都能成为推动我国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猜你喜欢

小院研究院基地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幸福小院
小院觅夏凉
我的基地我的连
方方正正的“小院”
春到小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