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长征路上的探索者

2017-03-13柴帆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新农

本刊记者|柴帆

新农村长征路上的探索者

本刊记者|柴帆

导 语:四川新农院的校企合作、南京新农院的大学生创业、华中新农院的科技扶贫、湖南新农院的特色基地建设,这些仅仅是它们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一隅,未能完全体现它们的成就。但通过这小小的一隅,我们看到的是它们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坚定决心。

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将“大学”二字重重地烙进了中国人民的心中。这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力,大学为平台的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

我国大学的命运曲曲折折,不论是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北方高校的南渡,还是战局稳定后的北归。可以说,大学一直如共生体一般顽强生存着。战乱之际,他们携手相扶为保护我国文化奔走。平安之时,他们团结一致教书育人、为中华名族的复兴而努力。为了逐步探索和构建以高校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支撑,2012年,教育部、科技部决定联合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工作。

就此,一群专门以农业为主的大学开始了他们新的挑战。

大学生创业的摇篮

十二五计划期间,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创新创业,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推动人才培养的意义。

作为首批十所试点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单位之一的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南京新农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建立了创业服务平台,出台创业政策数量1个,培育创业主体数量达到20家,孵育创新型企业数量达到20家,举办科技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辅导次数达到100余次,获国际基因工程机械设计大赛银奖、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2金1银奖项。

此外,南京新农院还联合江苏省团委、教育厅、农委等部门,推进实施了“优秀大学生涉农创业工程”,成立了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并出台了《南京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培育出一批“农场卫士2.0”、“都市E农庄”(现实版的开心农场)等创新创业项目。

邓海啸是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自动化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自称“航模发烧友”,在安徽老家的时候,便结识了一堆“模友”,一到周末就聚到一块儿研究国外最新的成果。上大学之后,邓海啸果断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成功将自己的爱好和专业结合。

入学后的邓海啸尝试自己创立社团——海啸航模协会。此后,制作完成了30架飞机,平均1年就有10架“作品”产出,将无人机从过去“玩家家”式的“瞎倒腾”变成了与专业兴趣相关的科研。2015年2月5日,邓海啸与创业伙伴用63万元的注册资本创立了“南京金快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营植保无人机的研发和销售、无人机农药喷洒服务、无人机教育培训服务三项内容。

这个特立独行的学生创客吸引了南京新农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目光,为了让他的创业更加顺利,南京新农院通过覆盖全省的基地给予团队实操实测产品的支撑。经过短短一年的摸索和研发,截止到2016年7月份,邓海啸的公司净利润已达33.7万元。

对于接下来的征程,邓海啸说:“2017年将继续以无人机技术研发及喷洒软件研发为主导,以服务升级为辅助,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

与邓海啸同为大学生创业者的王储,是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硕士2015届毕业生,从2011年于本科期间投身创业,至今已5年的时间。2015年8月6日,王储和创业伙伴们完成“南京青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公司注册。借助着学校的支持,在经过一年的摸索和研发之后,王储将公司的业务拓展到为家庭园艺智能栽培系统研发及产业化,辅以家庭园艺的设计、施工、养护一体化。

王储说:“我想让家庭园艺的概念深入人心,让大众的生活回归到自然。”

邓海啸的团队曾获得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江苏省赛金奖。王储团队曾获2016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像邓海啸和王储一样,一批涉农创业者近年不断从南京农大走出,主动对接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需求,掀起了将课内外收获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带给农民的创业热潮。谈及动因,毕业生们将其归结于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不懈探索。

在南京农大校长周光宏看来,农业高校的创业教育应首先基于缓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的需要,探索如何有效结合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形成创业实践教学的特色。

为了更好的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构建并不断完善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南京新农院新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各1个,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9个。将教育方式不断拓展。建成远程教学与控制中心、校本部学习中心、校外学习中心等远程教育数字化平台,为社会培养毕业生17766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9次,培训各类干部、技术人才2万余人。

空心菜机械化采收观摩会

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说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南京新农院如今正培养着一批批优秀的创业青年,他们正在为个人、为社会、为国家前行。

特色基地的崛起

与南京这座历史古城不同,湖南—这个新中国创始人的出生地,似乎更多的是与哲学挂钩,他们喜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湖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湖南新农院)更是用自身形动证明了这个道理。

安化县隶属于湖南省益阳市,这里是万里茶道发源地之一,安化黑茶有60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湖南黑茶占据我国边销茶的半壁江山,产业规模虽然不大,但还比较稳定。进入21世纪,因外形粗放笨拙、品饮储运不便、质量控制不稳等缺点,再加上市场的放开,安化黑茶的规模与效益状况形势逐步严峻。2006年,综合产值不到2亿元,税收仅24万元……。

湖南新农院刘仲华团队在安化指导茶叶生产。

为了将安化黑茶这一地方特色产业打出去,湖南新农院以茶产业为突破口,岗位专家刘仲华教授领衔茶叶团队,依托地方政府,整合湖南省茶叶学会、协会及龙头企业资源,通过湖南省茶产业战略研究,提出了湖南省茶产业发展的“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得到了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湖南省发改委、科技厅、农业厅、财政厅、农开办等部门先后投入3亿余元资金,倾力打造“安化黑茶”、“岳阳黄茶”、“大湘西潇湘茶”等公共品牌。如今,安化黑茶已经成为全国著名茶叶品牌。安化县进入中国茶叶第二强县,黑茶产量全国第一,成为中国茶叶科技创新强县、中国黑茶之乡。湖南新农院通过系统研究,提出了大湘西茶产业发展战略,即整合武陵山片区的传统名优绿茶资源(古丈毛尖、石门银峰、保靖黄金茶、沅陵碣滩茶),打造大湘西潇湘茶。湖南新农院2011年就联合湖南、贵州、湖北、重庆四省市,发起成立了武陵山片区茶产业发展联盟。2015年,在湖南省发改委、湖南省财政厅的强力支持下,成立了湖南省大湘西茶产业发展促进会,刘仲华担任会长,旨在通过5—8年的努力,把大湘西地区和武陵山片区打造成为中国优质绿茶产业中心、中国优质出口茶叶基地,依托茶叶科技实施产业扶贫、精准扶贫战略。目前,大湘西潇湘茶已经快速崛起,行销全国。湖南岳阳是中国十大名茶——君山银针的主产地,刘仲华团队积极融入岳阳市人民政府的黄茶产业发展战略中,以科技为支撑,协力打造岳阳黄茶公共品牌,建设黄茶强省,岳阳黄茶已经悄然升温。

几十年来,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的两代茶叶学者,一直致力于黑茶科学研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为探明黑毛茶与茯砖茶品质及风味形成的机理,刘仲华在导师施兆鹏教授、王增盛教授的带领下,与团队成员历时3年多的艰苦研究,1991年在《茶学科学》出版了《黑茶制造化学》专辑。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施兆鹏教授的倡导下,刘仲华率领团队通过数万次的数据分析与比对,从化学物质组学、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动物模型、人体临床等方面科学诠释了安化黑茶的保健养生作用及机理。

黑茶,为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具有去油腻、助消化、调肠胃的独特作用,是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生命之茶”。传统黑茶主要原料为粗老茶叶,茶梗多,利于“发花”。安化黑茶产业要复兴,原料要升级,如何让没有茶梗的细嫩茶叶也能发花?2005年,湖南省益阳茶厂副总经理刘杏益将这一个难题交给了刘仲华。

一次失败、两次失败、三次失败……在益阳茶厂的实验室,经过无数次失败后,刘仲华联合益阳茶厂技术团队终于找到了最佳温度、湿度和茶叶透气性,让无梗的鲜嫩茶叶也发出了茂密的“金花”!

随后,刘仲华团队又发明了黑茶诱导调控发花、散茶发花、砖面发花及黑茶品质快速醇化等加工新技术,科学系统研究探明了黑茶(尤其是富含“金花”的茯砖茶)的健康密码,为黑茶从边销茶蜕变成健康茶、时尚茶,奠定了科学依据,刘仲华也因此被誉为“黑茶金花之父”。2016年的黑茶产值达160多亿元,税收3亿元。

黑茶产业的崛起是湖南新农院科技支撑地方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的典型代表,他们以县级地方政府、国家与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或龙头企业为依托,注重湖南农业特色产业布局特点,在湖南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广。初步建成了支撑服务湘东、湘中、湘南和湘西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5个综合示范基地;围绕粮油、生猪、茶叶、柑橘、葡萄、苎麻、食用菌、水产等湖南农业基础和特色产业建成了澧县葡萄、湘南食用菌、麻阳柑橘、湘都农业(宁乡猪)、城步奶业、古丈有机茶、湘西魔芋、永州东安鸡、沅江芦笋、衡东水库生态渔业、饲用苎麻、武冈杂交水稻制种等37个特色产业基地;打造“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专家服务站”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40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1000余名研究生奔赴农村生产一线,把业绩写在大地上,彰显了湖南新农院人的社会担当,在推动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扶贫事业的传承

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名片,它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发展而刻画出来的。武汉作为我国最早的通商口岸,这里经历了战火、经历了复兴。所以,武汉的名片是包容和慈爱,正如华中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华中农大新农院)一直以扶贫为己任一般。

科技扶贫,是华中农大新农院定点扶贫的主阵地。恩施硒姑娘酒业有限公司、长梁乡双塘村景阳鸡养殖基地、花坪镇村坊村葡萄园、花坪镇大洪寨村冷水鱼养殖基地、枸杞珍酒业有限公司、业州镇牛角水村乌龙茶基地、恩施鑫地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和产业,无不有华农的专家、教授坐镇。

建始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北部,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里由于受地貌和交通的影响,贫困人口众多。为此,华中农业大学通过组织专家组开展资源调查和市场分析,决定将产业精准扶贫作为建始县精准扶贫模式,定位精准扶贫产业,围绕制约11个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先后设立16个产业培育专项,每个专项选派一个首席专家团队,每个项目安排30万研究培植经费,重点扶持具有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的景阳鸡、魔芋、特色水果、茶叶、玉米、山地蔬菜、猕猴桃果酒、甜柿、枸杞、冷水鱼、饲料油菜等11个优势特色产业,其中5个产业已过亿元,共带动450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016年1月6日,华中农大校党委书记李忠云赴建始县推进定点扶贫工作。

以景阳鸡为例,当地特产景阳鸡鸡肉好吃汤好喝,但疫病难控、仔鸡成活率低、养殖风险高,导致企业不敢投资、贫困户更不敢冒险饲养,产业长期不能壮大。针对这一情况,华中农大新农院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定向攻关,建立保种繁育基地,研发出“553”生态养殖模式(每个贫困户养500只鸡,每亩山林果园放养50只,每只鸡可获纯利润30-40元),成功解决疫病防控问题,仔鸡成活率由不到50%提高到95%以上,并在龙头企业祥丰农牧公司建立院士工作站,大范围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带动1279个贫困农户平均年增收2500元,成功实现了产业的发展壮大。2015年,景阳鸡产业产值已达到6000万元,且发展前景良好。

位于国家贫困县建始县三里乡的扎鱼口村是一个小山村,地貌以山地、梯田为主,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产业单一,经济作物缺乏,大部分村民以种植玉米和土豆为主,种植结构传统单一,尚未形成规模养殖业;全村345户,共计1350人,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生产以及外出打工,因此空心化严重,劳动力缺失;该村海拔高度500-1000米,常年多为阴雨天气,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为此,中组部指示华中农业大学向该村派驻第一书记驻村指导扶贫工作,和村党支部村委会一起,率领全村村民打响扶贫攻坚战。

2016年夏天的洪水灾害给本就贫穷扎鱼口村带来了惨重的灾难,全村农业生产受灾严重。华中农业大学的教育发展基金会得知此消息后,紧急拨款一万元慰问受灾村民。村党支部、村委会收到善款后,立即开展实地走访调研、查看灾情工作,精准识别后锁定30余户特困村民并对其采取帮扶行动,共开支善款8676元,退回余款1324元。

华中农大新农院本着其“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多多读书、尽心劳作、做一个仁德的人。为了这个目标,华中农大新农院一直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主动作为,改革创新,切实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服务我国农业转型升级。

下一步,华中农大新农院将进一步深化“围绕一个特色产业,组建一个专家团队,设立一个攻关项目,支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六个一”产业精准扶贫模式,着力构建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等为主体的精准扶贫体系。统筹协调,脱贫奔小康、三峡移民对口支援、“616”工程、科技支持大别山和武陵山、“三万”活动等扶贫开发任务,发挥科教优势,集成力量,整合资源,坚持用创新成果培植重大产业,坚持精准扶贫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力度,切实开展对国家级贫困县建始县的帮扶工作,建立和固化学校精准扶贫的“建始模式”。

校企合作的探索

四川,这个以火锅和美女出名的地方,似乎就像它的方言一般,柔情与火辣并存,四川人具有豁达的个性,往往喜欢与他人合作,考察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四川新农院”)在成果转化方面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合作便可看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川农业大学先后与四川希望集团、四川隆生集团等遍及全国21个省(市、区)的200多家企业(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培训企业科技人员、面向企业开展技术转让、科技推广,与企业建立稳定的组织、利益联系机制,促进企业产业发展。于此同时,在以前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四川新农院与铁骑力士集团、四川巨星集团、通威集团、新希望集团等企业共同建立了高水平、高标准的生猪、奶牛、水产、家禽等畜禽标准化示范基地。

四川农业大学与茂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四川新农院以解决企业技术、产品升级换代的实际需求为目的,以项目为载体,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四川新农院提供科技与人才,共同对企业的技术难题攻关,为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或技术提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与人才保障。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是以饲料工业为主,涉足畜禽、水产研究、健康养殖等相关领域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自1993年以来,与四川农业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建有博士工作站1个。

科学研究方面,在品种选育、健康营养、饲料高效利用、疾病防控与水质调控和健康养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合作研发与推广应用。其中,共同完成的“建鲤健康养殖的系统营养技术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成果累计生产鲤鱼、草鱼、鲫鱼及其混养鱼配合饲料总计820万吨,产值246.73亿元,效益19.71亿元。为“通威鱼”无公害生产和淡水鱼健康养殖、保证鱼产品安全提供了重要的营养技术保证,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人才培养方面,共同开设“通威班”,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化高级技术人才,先后有四川农业大学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600余人进入通威,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

目前,通威作为牵头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专家教授为项目首席专家的“南方鲇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草鱼、鲇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肉鸭现代化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主要淡水鱼健康饲料的产业化开发”等四川省产业链、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进展顺利。如南方鲇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第一期实施结束,实现各种培训会374场,培训人员大38000余人次,新增产值22.4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1.31亿元,新增利税3.12亿元。带动农户农民户均增收10800元。

四川新农院专家团队查看无土栽培基地

此外,四川新农院还鼓励包括离退休教职工在内的科技人员到地方创办领办企业、以技术承包或技术入股等方式服务农村或企业,大力推进技术成果转让。通过成立专门的市场化组织,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经纪人,壮大面向市场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每年向社会公布学校的最新科技成果,开拓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推进技术入股与成果转让。目前,以四川新农院科技成果为基础,多名教师在当地农业科技型企业享有技术股份。

四川新农院的校企合作、南京新农院的大学生创业、华中新农院的科技扶贫、湖南新农院的特色基地建设,这些仅仅是他们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一隅,未能完全体现它们的成就,但通过这小小的一隅,我们看到的是它们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坚定决心。

九十七年前的五四运动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九十七年后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虽与其相比,可谓“望其项背”。但是,正如平凡人在其岗位上默默奉献一般,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也正在为打开我国农村的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撸起袖子加油干,走着属于他们的长征路。

猜你喜欢

新农
“新农人”直播 带火农产品销售
奋进新时代 一起向未来 “农行杯”第六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活动圆满落幕
未来是新农人的舞台
太行山深处的“新农人”
“三晋新农人”登台竞秀创新创业项目获赞 第五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成功举办
梁余妮:返乡创业新农人 花开筑梦致富路
给奶奶拍时尚大片的“抖音新农人”
程子昂:“海归新农人”的乡村振兴梦
王吉珍:马铃薯变身“致富薯”勤劳创业新农人
80后梁余妮:新时代的“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