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问题探析

2017-03-12郭长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供给应用型人才

郭长华

(洛阳师范学院 纪委, 河南 洛阳 47193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问题探析

郭长华

(洛阳师范学院 纪委, 河南 洛阳 47193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 地方高校需要将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转变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地方高校的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采取措施, 主要是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实现学科专业动态管理、 改进教学方法、 大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完善实践教学体制机制、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等, 以此实现转型发展。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地方高校; 转型发展; 探析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十三五”期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 目前, 我国经济在供需方面的主要矛盾是供需不匹配。 问题之一是一般产品严重供大于求; 问题之二是供给跟不上需求, 一些高端产品供应能力不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就是要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出发, 用改革的办法推进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 矫正要素配置扭曲, 扩大有效供给, 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由此可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升和优化经济结构, 需要全社会各领域进行综合配套改革, 不仅涉及发展方式转变、 发展结构转型、 发展要素生产率提升、 产品质量和结构创新等, 它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根本的转变, 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主体是人, 所以, 高校改革也被提上重要日程。

目前,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高校的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严重脱离和不匹配, 出现了“大学生过剩”“就业难”与“技工严重缺乏”、 企业“用工荒”的矛盾。 这说明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主要问题不是人才供给的数量, 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 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因此,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 必须顺应社会变化, 在人才供给上, 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大学生的需求, 形成优化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再平衡的人才结构, 提高人才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致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创新型(研究型)人才。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 我国经济结构要实现转型发展, 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推动我国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我国的制造业要升级为“中国制造2025”, 这就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 瞄准世界高新科技前沿, 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 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基地, 就要把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学科专业设置、 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根本宗旨, 向学生传授当今世界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 同时还要加大科研力度, 把创新知识、 研发当今世界最新的科研成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为社会培养出能够掌握世界高科技和尖端技术的人才。 此项任务主要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完成。[1]第二类是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实现产品质量提升和名品化并在高精尖制造业创新中占据一席之地, 需要大量的技能型、 应用型、 复合型人才。 据统计, 2014年底, 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为1.57亿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4137万人, 仅占26.35%, 与“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相比, 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培养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2]这就要求高校培养出大量具有敬业精神、 能够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 掌握娴熟技能和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劳动力大军和实用型人才。 此项任务主要由地方性高校来完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 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优化学科专业、 类型、 层次结构, 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重点扩大应用型、 复合型、 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所以, 地方高校作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具有强烈的供给侧意识。 过去按照一种模式、 一种要求来培养人才的观念和做法, 已经严重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地方高校必须与时俱进, 进行改革, 培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专门人才。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地方高校应以社会、 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宗旨培养应用型、 复合型实用人才, 其核心目标就是通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 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然而,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实际的发展现状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之间还存在突出矛盾, 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地方高校精英化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0世纪末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学校数量、 招生规模迅速增长, 高校学生入学率增加, 缓解了我国精英化教育时代人才供给长期不足的矛盾, 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但随之而来的粗放式发展问题也逐渐暴露。 一方面社会在对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对学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越来越精细化、 特色化。 另一方面许多地方高校不顾现实条件, 盲目上马创办许多新专业, 但教育培养却没有跟上新形势的变化, 简单比照和模仿一些高水平大学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 盲目跟风, 其内部教育教学和管理体制缺乏主动适应复杂多样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条件和内在动力, 不能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才市场的变化, 对办学形式和内容进行相应调整, 难以加强与生产、 科研和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 形成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办学活力和办学特色。 比如, 在教育理念和办学定位上地方高校仍然重学术轻教学, 盲目攀高求全, 定位不明, 层次不清, 分类模糊, 方向趋同, 这也导致地方高校的办学模式、 发展路径、 培养规格等“千校一面”, 在办学水平上与高水平大学差距巨大, 与社会需求又相距甚远, 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难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由于地方高校不切实际地在办学定位上追求高大上, 忽略社会需求, 盲目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管理也仍然沿袭精英化教育时代高水平大学的研究和科研主导型教育模式, 与大众化时代大量扩招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形成反差, 其专业设置、 课程设置、 教材建设等都偏理论、 轻实践, 造成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困境。 另外, 在高校扩招、 大学生人数剧增的同时教师数量没有同步及时跟上, 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大学生数量猛增, 生师比过高, 教师超负荷工作, 不能很好地研究教学规律, 也不能很好地分析学生特点, 难以因地制宜地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知识传输不足, 解答疑难不足, 教学投入不足, 严重影响到教育的质量, 造成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出现就业率、 专业对口率、 就业质量“三低”的现象, 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

(三)地方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个性需求

由于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和较高的生师比等因素的影响, 许多地方高校仍然实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以理论教学为主体、 以教师教学为主导的“封闭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学生的整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略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 教师主观地选择教学内容并决定教学过程, 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学内容陈旧、 死板、 单一。 教学方法、 手段落后, 教师习惯于满堂灌、 照本宣科, 我讲你听, 我打你通, 互动式、 体验式和实验教学的作用无法体现。 考试方法单一, 主要以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为主,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抑制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导致学生缺乏个性, 难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个性需求。

(四)地方高校内部的评价和管理机制难以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力

当前不少地方高校缺乏全面、 客观、 公正的教师评价机制, 普遍流行科研导向型的教师评价体系。 比如对教师的评价主要考核其论文指标、 课题指标、 经费指标、 专利指标等, 教学评价被严重忽略。 在这样有失客观公正的指标体系之下, 整个学校就演绎得非常功利, 教师们更多考虑怎样完成科研指标, 发表更多论文、 申请更多课题和科研经费。 教师们的职称晋升、 工资津贴, 甚至评优、 表先都与科研挂钩,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与教师教学积极性相悖。 教师们普遍重科研、 轻教学, 这就导致对教育教学创新和改革动力不足, 甚至不少教师把教学作为副业和负担, 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 简单应付了之。 这些都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 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学校内部实行严格的行政层级管理体制, 教学一线缺乏办学自主权, 难以有效转型。 许多高校的决策权、 人事权、 财务权等都掌握在学校层面, 而真正办学的院系实体只能听从学校的指令, 难以灵活适应社会的变化, 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不能很好协调、 通力合作。 比如教学部门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大量经费支持实践教学, 但绝大部分高校这部分经费预算却严重不足; 为了改善师资力量的学历结构, 人事部门不能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引进、 配备和管理师资, 普遍引进了相当数量的高学历、 高职称人才, 形成以博士、 硕士为主的青年教师队伍, 但这些师资队伍大部分属于研究型教师, 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 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需要大量双师型教师, 很多学校缺乏这样的师资, 对培养双师型教师也重视不够, 难以落实待遇。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学校和社会、 企业对接, 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教学, 需要教学、 后勤服务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但教务部门在进行工作量核算时往往对实践教学大打折扣, 影响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热情。 团、 学部门不科学的活动规划也会形成对教学的冲击等。 这些都是影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不利因素, 结果势必造成培养的学生能力不足, 难以胜任岗位要求。

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探析

(一)更新观念, 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地方高校应摒弃精英型人才发展情结, 坚定走“应用型”的发展之路。 学校各方面都要互相配合, 共同作用, 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搭建应用型的大学治理结构, 设置应用型的学科专业, 建设应用型的师资队伍, 发展应用型的科学研究, 实施应用型的人才培养, 开展应用型的社会服务, 塑造应用型的大学文化。 要按照“厚基础、 宽口径、 高素质、 强能力”的原则确定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思想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实践能力的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的结构。

(二)紧跟市场需求, 实现动态管理

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导向下, 地方高校应该根据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 及时关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及社会需求, 关注企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信息反馈, 建立学科、 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及时更新陈旧的课程和内容, 形成以应用技术为主、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对社会需求量小、 就业率低的专业视具体情况实行缓招、 停招甚至停办; 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实施订单式培养, 即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 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 技术、 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与用人单位开展合作, 通过学校、 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 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 提升师生实践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 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除了常规的理论教学方式外, 要积极探索网络教学, 使学生享受到我们国家的优质教学资源。 要经常邀请实业家进课堂, 现身说法, 让学生既学习到实践经验, 同时还能得到激励。 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 让学生在比赛中进行探究式学习。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改变“满堂灌”的说教, 探索并完善多种参与式、 体验式、 交互式教学方法, 使学生参与实践, 得到锻炼。

(四)大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培养实用型人才, 教师是关键。 地方高校要切实提高对双师型教师重要性的认识, 改变地方高校在教师职称晋升、 绩效考评等方面以“科研能力”为核心, 轻视“技师”的偏见和评价机制。 在地方高校中应单设双师型教师种类, 制定相关的聘用、 晋升、 考核、 奖励等政策, 提高教师向双师型转型的积极性。 建立多方密切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特别是要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合, 让高校教师走出校园, 深入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增长才干; 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在双师型教师引进中的激励作用, 打破传统的教师编制和管理限制, 不拘一格, 大力引进技能型人才进入大学课堂, 以弥补地方高校技能型师资的短缺。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制机制

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 地方高校应大力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制机制。 首先要从学校层面制定相关制度对实践教学的目的、 意义、 方案、 方式、 方法、 内容、 经费、 后勤保障、 评价、 奖惩等进行总体设计和宏观指导, 并制定实践教学组织、 教师职责与工作量考核、 学生考试考核等相关规定。 二级教学院系应根据学校的总体方案制定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大纲、 督查评价、 奖惩等具体实施方案。 其次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督导体系, 构建由教学管理系统与教学督导系统相配合的监管体系和适应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评价体系, 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六)内引外联,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离不开企业和社会的支持与参与。 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联合社会主体支持, 组织高校参与, 多方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与实训基地以及大学生就业基地, 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平台, 使其与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提前进行零距离接触, 增强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实用、 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结合地方性高校的师资力量和特性、 学生知识基础以及就业指向的学业目的, 地方高校要确立“地方性、 应用型、 教学型”办学定位, 树立“实践取向、 协同培养、 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改革现有的精英教育模式, 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更新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 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拉近校园与社会的距离, 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企业行业的了解, 及早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 改变对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评价机制, 引导教师教学和科研转型。 总之, 根据自身资源、 性质、 特点、 优势、 文化传承, 走特色发展之路, 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正确选择。

[1] 潘懋元 .合理分类 正确定位 科学发展 办出特色[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2(3):1-3.

[2] 丁奕 . 转型地方高校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锁定效应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63-168.

[责任编辑 李继峰]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Reform

GUO Chang-hua

(DisciplineInspectionOffice,LuoyangNormalUniversity,Luoyang471934,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reform, regional universities should reroute their education objectives to meeting the demands of regional economy. Currently, there exist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regional universities various problems requiring solutions, among which, the key measures include emphasizing the policy of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practical occupations, implementing dynamic specialty management, reforming teaching approaches, constructing the faculty of “two-fold standard” instructors, reform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enhance universities’ ties with the regional community.

supply-side reform; regional university; transformed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2017-05-20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6B217)

郭长华(1964—), 女, 河南南召人, 教授。

G659.21

A

1009-4970(2017)07-0043-04

猜你喜欢

供给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