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权终归是对实力与承认的回报

2017-03-12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权力

李 侠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上海 200240)

话语权终归是对实力与承认的回报

李 侠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上海 20024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问题, 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在这种情形下, 各种或隐或显的争夺话语权的浪潮, 从上到下迅速向所有领域蔓延, 一时间热闹纷呈。 问题是这股热潮, 会不会导致管理者与研究者出现认知误区, 目前还鲜有关注。

话语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权力?其实, 话语权正如财产权一样, 是由于拥有某种标的而具有的一种能力。 为了更细致地阐明这种关系, 先要从权力的简单分类说起。 按照卡文诺(Mary S.Cavanaugh)提出的分类, 权力可以分为五种: (1) 权力是一种个人特质;(2) 权力是一种人际架构;(3) 权力是一种商品;(4) 权力是一种因果架构;(5) 权力是一种哲学架构。 这个分类从不同侧面对权力的特质进行了分析。 对于现实社会中的权力, 或许了解前四种分类的特点对于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权力现象已经足够。

人们为什么喜欢追求权力呢?除了天生对于权力的偏好外, 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自身不安全和无能的恐惧。 换成阿德勒(Adler, 1966)的说法就是: 个人奋力争求权力, 其目标在于尝试克服不安全感和自己的弱点, 个人对权力的追求体现个人追求完美无缺的具体行动。 至此, 我们大体了解了两个问题: 其一, 权力的不同呈现形式;其二, 追求权力的内在动机。 由于权力在传递中只会发生量的改变而不会发生质的改变, 由此, 我们可以推出: 权力在微观层面的作用机制与其在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作用机制是完全相同的, 差别仅在于作用强度和范围的不同而已。 基于此, 话语权无非就是基于其所提供的话语而产生的一种权力而已, 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权力: 以语言来承载权力的运行, 并希望借此消除话语发出者所担心的不安全、 弱点并达到让受众对话语所指涉的内容的尊重与承认。 通俗表达就是以我说的为准, 不容怀疑, 并要认可这是正确的陈述。

为了把上述内容更好地展现出来, 我们不妨以学界争夺话语权为例, 深入探讨一下话语权的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机理。 通常学术界的话语权是被某领域内的学术牛人所把持的, 他可以在各种决策、 评审与宣传中, 通过自己的意见(一种话语形式)决定或影响他者的一项决策或研究能否通过评审, 这种权力就是话语权。 那么, 他是凭什么拥有这份权力的呢?其依据的就是哲学家福柯所谓的“知识/权力”共生体现象: 知识越多权力越大。 这里的知识是基于他以往积攒的学术资本以及取得的杰出业绩, 没有人比他做得更好, 这样整个社会通过认可其能力, 赋予他做出评判与决定的权力, 这种授权可以是正式的, 也可以是非正式的, 由此, 他以超级知识拥有者的身份获得这份权力。 这份权力既可以给个人带来收益和荣耀, 也可以消除他的不安, 并能影响未来。 因此, 学术界的精英都在以各种或隐或显的方式争夺话语权。 根据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发现: 在学术界, 获得的承认越普遍, 其话语权就越大, 反之亦然。 换言之, 取得的成就越稀缺, 拥有的话语权就越大。

由于公众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存在认知差距, 必然产生强烈的对处于高知识梯度者的认知依赖现象, 而大牌专家恰好是这种知识梯度差的最好代表, 那么基于对知识的信任, 话语所承载的权力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问题是, 在形成话语权的链条[知识积累与业绩(知识梯度)—专业科技工作者—专家—话语权—影响社会(公众)]上, 如果那个拥有巨大话语权的专家不是通过杰出业绩以及充分竞争而上位的, 那么, 这种话语权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将是一种灾难。 比如苏联通过政治手段扶持李森科所带来的灾难。 那么, 如何避免这种可怕的后果呢?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 人们通过充分自由竞争, 让真正的优秀者脱颖而出, 而不是靠某种隐性力量的扶持, 由此, 优秀者自然获得相关领域的话语权, 并辅以权力与责任对等原则, 以此来遏制那些话语权肆意越过边界所带来的潜在危害。 反之, 如果优秀不是通过充分竞争筛选出来的, 而是由权力或利益部门施加影响塑造出来的, 并以背书的方式授予其话语权, 那么, 这种话语的质量很可能是低劣的, 由此而来的权力就暗含泡沫成分, 这部分多余的泡沫权力带来的成本就要由全社会买单。 更为糟糕的是, 权力具有再生产性, 不论好的权力还是坏的权力都会再生产自己。 如果后者得势, 会造成劣币驱良币等社会退化现象。

另一个与话语权有关的问题是, 话语权的传递与变迁环节又是怎样实现最优的呢?这是科学社会学中的经典话题, 即马太效应问题。 通常, 知识的更新换代与新陈代谢, 往往导致话语权会从一个主体转到另一个主体。 然而由于话语权背后所暗含的诸多利益, 个人或者集体总想垄断话语权, 并利用其特殊地位阻击外来的竞争者, 如何破解这种话语权的垄断呢?其实, 原则无他: 只要坚持开放原则, 允许充分竞争以及坚持权责对等原则, 自然会有最优秀者脱颖而出, 并通过承认获得话语权。 以往的教训与失误在于, 缺少约束的权力为一己之私, 肆意介入, 造成低质量的话语的垄断与世袭, 这种垄断造成社会认知范式的退化与行为选择的扭曲。 话语权的存在原本是整个社会为消减知识梯度差以及降低了解与搜寻信息的成本而形成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 承载着广泛的社会治理功能, 它的基础是互信与承认。 试想, 当下公信力的降低,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话语质量的可信性的降低。

基于上述分析, 可以做一个延伸推论, 每个国家对于话语权的渴求也是如此。 通常, 当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自然会生发出对于既有权力结构的重新分配的诉求, 以此匹配自己的发展与形象建设。 这是正常现象。 问题是, 在这个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 主要的精力仍然需要练好自己的内功, 只有做出举世瞩目的优秀业绩才会获得世界的逐渐承认, 有了这种承认做基础, 自然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相反, 如果没有雄厚的实力做支撑, 一味通过外在的手段去争取话语权, 这无异于舍本逐末、 缘木求鱼的糟糕做法。 话语权是一把双刃剑, 不能只看到拥有话语权所带来的潜在好处, 还应该想到拥有话语权所应肩负的无形责任。 因此, 如果在还没有取得举世公认成就的情况下, 盲目地争夺话语权, 那么, 这可能是一种非理性行为。 在某种意义上, 与其把那些宝贵资源用于包装与宣传, 还不如用到自身需要完善的短板之处, 安安静静地提升自己的多方面实力。 假以时日, 那些看似遥远的话语权自然会自动到来。 比如, 目前, 我国的高铁在国际上是最先进的, 而且性价比也是最高的, 自然在此领域就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相反, 这些年来, 一些单位或地区, 在许多条件并不成熟、 并不具备的情况下, 为争取所谓的某种话语权, 到处成立一些机构, 不仅浪费了钱财, 而且对话语权的争夺也毫无益处。 比如, 如果我们想在教育、 文化领域拥有世界性的话语权, 那么, 最重要的就是, 把有限的财力用于基础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用于支持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从而取得更多的世界一流的优秀成果, 而不是做那种无益的花样文章。 只有如此, 我国在国际上的教育、 文化话语权才会越来越大。 否则, 不计成本地追求形式, 即便换来一时虚假的话语权, 对于未来又有多大的用处呢?反而会成为被勒索的冤大头。 因此, 无论个人、 机构还是国家, 都应该牢记: 话语权不是盲目争来的, 而是做出来的。 它的实质在于承认, 是对于优秀和实力的奖赏与回报。

(李侠,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尚东涛]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权力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唤醒沉睡的权力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