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阆中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
2017-03-12戴伶伊胡继明
戴伶伊,胡继明
(1.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2.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400052)
四川阆中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
戴伶伊1,胡继明2
(1.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2.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400052)
阆中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古语词,现今通行的部分口语里也有古义留存。文章选取了阆中方言中较为典型的一部分语词进行词义纵向发展分析,追溯其古汉语源头,拟为方言发展和演变的研究提供一些线索。
阆中方言;古语词;四川方言
阆中,古称保宁,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秦巴山南麓,山围四面,水绕三方。东靠巴中、仪陇,南连南部,西邻剑阁,北接苍溪。阆中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总人口88万,其中除了99%的汉族人口外,还有回、蒙、满、彝、壮、侗、水、黎、布衣、高山、纳西族人口等。阆中方言属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具体从属于川黔片的成渝小片。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巴国最后一个国都定都地,阆中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古语词,现今通行的部分口语里也有古义留存。这些方言中古语词的存在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不仅反映出方言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也为我们研究方言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线索。同时,字典、辞书的编纂修订,也离不开方言古语词研究成果的辅助。本文即是基于以上意义,对数例阆中方言古语词进行考释与辨析。
阆中方言是作者戴伶伊的母语。主要发音合作人为:戴季英,女,74岁;赵建修,男,76岁;戴祖祥,男,51岁;他们都是阆中市人,初中文化程度,一直在当地生活。
一、名词
1.声气[sən55ʨhi213]
《汉语大词典》收录了“声气”,共8个义项,其中第四个为“说话的声音和语气”[1]690。如:贾谊《新书·容经》:“故身之倨佝,手之高下,颜色声气,各有宜称,所以明尊卑别疏戚也。”王充《论衡·骨相》:“相或在内,或在外,或在形体,或在声气。”干宝《搜神记》卷十八:“司空南阳来季德停丧在殡,忽然见形,坐祭床上,颜色、服饰、声气,孰是也。”《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中释“声气”条谓“声气,即声音,非指声望、气韵之类,名词”,并举《太平广记》及《朝野佥载》为例证。①
“声气”在阆中方言中指人说话的声音;语气,语调。如:“你声气太小了,我听不见。”/“她声气涩了。”有时可加入形容词作词缀将词语拆开使用,具体形容一个人说话是什么样的声音和语气。如“一个儿娃子说话也轻声轻气的,跟个女娃子一样”,/“她家娃儿都好大咯,说话还奶声奶气的”。
北方方言中的不少地区都留存了“声气”这一古义。如北京官话、中原官话、晋语、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除此之外,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中也有所使用。[2]2435
2.阵仗[ʦən213ʦaɳ213]
《汉语大词典》中收录该词,解为场面、阵势。[1]977如,《红楼梦》第七回:“贾蓉道:‘他生的腼腆,没见过大阵仗儿,婶子见了,没的生气。’”《红楼梦》第八十四回:“听见说只这一个女孩儿,十分娇养,也识得几个字,见不得大阵仗儿,常在房中不出来的。”《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安老爷如何见过这个阵仗儿,登时吓得呆了。”
“阵仗”在阆中方言的使用中,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通常指大型的较正式较隆重的场面。如:“不就是娃儿满个月嘛,你看他们家搞了好大个阵仗。”/“他胆子小,被这个阵仗给黑(吓)到咯。”
“阵仗”的这一用法除了在西南地区留存外,北京官话和中原官话中也有使用[2]2290,如:《儿女英雄传》:“安老爷如何见过这个阵仗?登时吓得呆了,只说了句:‘这,这,这是怎么讲?’”/姚雪垠《李自成》:“咱们义军的眷属随着丈夫起义,几年来出生入死,什么苦都吃过,也见过些大阵仗。”
3.过场[ko213ʦhaɳ53]
《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了“过场”一词,其中第四个义项为“花样;办法”[1]969,如:《跻春台》卷一《十年鸡》:“谁知夫昨夜睡牙床今朝一命赴黄粱。……知道的说夫数尽命该丧,不知道的反说为妻有过场。”又卷四《活无常》:“我知你的过场,留着他好做不要脸的事。”
在阆中方言中使用该词时多带贬义色彩,被认为是多此一举的行为和要求,含责备的语气,指“名堂;花样”。如:“每次正喊你吃饭的时候不是要这就是要那,过场都来圆哒。(花样就全来了)”/“你搞那么多过场到底想干个啥嘛?”
在西南官话区,除了阆中方言,成都方言和贵州沿河方言中也一定程度保留了此意义。[2]1849如巴金《春》:“哪个想到我们那位老太太过场特别多。”
4.沟子[kəu55ʦɿ]
在阆中方言中仍保留“沟子”这一口语词指“屁股”。如:“你是不是沟子又在痒了,我马上去找棒来。(义为想挨打,一般为大人吓唬小孩时说的话)”“我昨天绊了一跤(摔了一跤),沟子现在都还疼。”
“沟子”表“屁股”这一意义在北方方言中使用较多。除了西南官话外,还有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晋语。比较特殊的是,这一意义在客家方言区的部分地区也有保存。如四川的仪陇方言、西昌方言。[2]2902
二、动词
1.整[ʦən53]
《说文·攴部》:“齐也。”[4]62段玉裁注:“齐也。齐者,禾麦吐上平也。引申为凡齐之称。”[5]123可见“整”的本义是“使禾苗齐整”,词义范围扩大后,所有事物的齐整之貌都可被称为“整”。后来它进一步引申出了“整理、整治”这一动词义,如:《诗·大雅·皇矣》:“王赫斯怒,受整其旅。”《文选·张衡〈东京赋〉》:“乃整法服,正冕带。”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又叫整饭,意甚殷勤。”
阆中方言在保留了“整”上述古义的同时,还将其词义进一步扩大,大多数和动作相关的词都可用“整”替换,表“搞;办;做”等义。如:“晚上到我们家头气嘛(去嘛),我让红妹儿炒两个菜,我们整口酒(喝口酒)。”/“你天天住事(做事)就晓得埋起脑壳哈起整(不管不顾拼命做),也不和我商量哈子(一下)。”/“一个破沙发整那么久都没整起(做好),你天天都在搞些啥子哦。”
此外,使人为难,让人吃苦头在阆中方言中也可以用“整”来表示。如:“你个龟儿子办得这个事情哦,算是把我整安逸咯。”
“整”表“做”义,在北方方言的东北官话、中原官话、西南官话以及客家方言、粤方言中均有使用。[2]
2.短[tuan53]
《汉语大词典》收录了“短路”这一词条,释义为“拦路抢劫”。[1]1544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严乡绅执意不肯,把晓得的驴和米同稍袋都叫人短了家回去。”蒲松林《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三回:“你莫非是一个响马?这两日关前短了皇杠,一个也还没拿着哩。”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四回:“端的是什么妖精,他敢这般短路!”
“短”在这几例中意义为“拦截”,普通话中这一用法已消失,在阆中方言中仍有保留。如“快把那个贼娃子短到起,莫叫他跑咯!”词义色彩弱化后还可表阻拦,使用对象更加广泛。如“大半晚上的他非要出去,短都短不住”,/“又不是我欠的你的钱,你莫天天短到我要嘛”。还引申出了特指“截断(话语)”的意义,如“他刚说了两句,话头就遭他媳妇儿短住了”。
“短”表“拦截”义除了在西南官话中留存,在江淮官话中也仍有使用。[2]6167如江苏盐城话中:“我帮你买的洋油挨他短下去了。”
3.争[ʦən55]
“争”在《汉语大词典》中共有11个义项,其中第9个为“犹差”[1]594,普通话中已消失。这一释义早在唐宋诗歌中就已出现,如杜荀鹤《自谴》:“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多少?”方岳《满庭芳》:“笑鲈鱼虽好,风味争些。”元明清时期的小说中也有出现,如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操与天子并马而行,只争一马头。”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四回:“争些儿把妇人推一交。”
在阆中方言中,“争”的这一意义得以完整保存并广泛运用,又可依据具体语境进一步解释为欠、缺、差、短等意义。如:“汤还争些儿火候,你们先吃到菜。”/“你们家还争不争米,争我再给你们匀点(拿点)。”/“你到底还争他多少钱?”/“我跟他比,还争一截。”
“争”的这些意义在大部分方言区中均有所保留,如北方方言的中原官话、晋语、西南官话及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2]2142
4.挼[ʐua21]
《说文解字注》:“挼,摧也。从手,妥声。一曰两手相切摩也。”[5]605《蜀语》:“两手相摩切曰挼。”“兩手相切摩”即用两手揉搓。如:韩愈《读东方朔杂诗》:“瞻相北斗柄,两手自相挼。”杨万里《冻蝇》:“隔窗偶见负喧蝇,双脚挼挲弄晓晴。”“挼挲”即指苍蝇停落在物体上时,前脚不停地搓来搓去。[3]579在阆中方言中,“挼”可指用双手或手指揉搓这样的动作,如:“你莫挼了,好好的一张纸都遭你(被你)挼皱了。”/“这个面太干了,还要再挼点油。”
“挼”的这一意义使用分布较广泛。除了在北方方言区的中原官话、晋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徽语中使用外,还分别出现在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吴方言中。[2]4734
5.卫护[uei213fu]
《汉语大词典》中收录的“卫护”有两个义项:(1)捍卫保护。[1]1097如《东观汉记·和帝纪》:单于乞降,赐玉具剑,羽盖车一驷,中郎将持节卫护焉。”(2)偏袒。[1]1097如《说唐》第五七回:“如今世民这般卫护他,实系蓄心不善,故此收罗这些亡命之徒,日后定然扰乱江山。”普通话中已不使用,而阆中方言仍频繁使用第二个义项。如:“我妈天天就晓得卫护弟弟,讨厌死咯。”/“老师都卫护成绩好的娃儿。”
“卫护”表“偏袒、袒护”这一意义,在江淮官话区、湘语区中的部分地区也仍有保留。[2]408如马识途《夜谭十记》:“每次有铁柱和张老板卫护着,他也还不敢对盼盼胡来。”
三、形容词
1.撇脱[phie21tho21]
《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了“撇脱”,在古代汉语中其有“洒脱;干净利落”的意义。[1]845如《朱子语录》卷九四:“要之,持敬颇似费力,不如无欲撇脱。”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九:“素梅也低低道:‘撇脱些!我要回去。这事做得不好了,怎么处?’”
“撇脱”的这一意义在普通话中已消失,阆中方言仍使用。如:“他做事很撇脱。”/“老王是个撇脱人。”/“你说撇脱点,究竟要多少钱。”除上述释义,“撇脱”在阆中方言中进一步引申出简单、容易的意义。如:“你说得倒是撇脱,哪个想去住(做)啊?”/“他想用钱就解决这个事,哪有那么撇脱哦。”/“你们年轻人办事就是图撇脱。”
“撇脱”表“干脆利落”的意义除了在北方方言区的西南方言中使用,还出现在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中的个别地区。而其“简单;容易”这一意义则还分别留存于北方方言区的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以及赣方言中。[2]6802
2.背时[pei213sɿ]
“背时”在《汉语大词典》中有4个义项,其中第4个为“倒霉;不走运”。[1]1227如:范康《竹叶舟》楔子:“嗨,小生好背时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苟才道:’不过不肯信付我们这背时的人罢了。’”这一意义如今仍保留在阆中方言中。如:“劝也不听,遭骗了也是该你背时。”/“今天太背时咯,走哪都遇得到你。”/“人背时的时候,喝水都呛牙巴。”
“背时”的“倒霉”义分别留存于北方方言的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里,以及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中。[2]4065
3.哈[xa53]
《汉语大词典》中“哈”有“蠢、傻”义[1]331,如:《西游记》第二十回:“行者道:‘老儿,莫说哈话。我们出家人不走回头路。’”《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八回:“刚才若不是我在旁边说着,李大姐恁哈帐行货,就要把银子交姑子拿了印经去。”《三侠五义》第一百十七回:“偏偏殷显又是个哈拉哈张的人,这些小算盘上全不理会。”例句中的“哈”皆为“蠢、傻”义。普通话中“哈”的这一义项现仅存“马大哈”一词中。阆中方言中“哈”可单独使用作谓语,也可合成词组使用。如:“你看他好哈哦。”“你买东西的时候放精灵(机灵)点儿,莫哈戳戳的,别个要多少就给多少。”“你咋天天都哈米日眼的哦。”
除了西南官话,“哈”的这一意义在江淮官话和湘语中的部分地区也有一使用。[2]4106
四、副词
1.稀[ɕi55]
在阆中方言中可用于部分形容词之前作状语表示程度很深,相当于“很”“极”“非常”,多用于贬义,表否定、鄙夷的感情色彩。如:“他的字写得稀撇。”/“她昨天穿得那件衣服稀丑。”这一用法在古代诗歌、小说、戏曲作品中也曾出现,但不局限于表贬义的感情色彩。如:杜甫《寄韩谏议》:“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红楼梦》第五十回:“已预备下稀嫩的野鸡,请用晚饭去罢。”《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官家看见中间悬着一轴稀破的古画。”
“稀”作副词表程度深的意义在北方方言大部分地区中都存在,除了西南官话区,其他地区如东北官话区、冀鲁官话区、中原官话区、晋语区、江淮官话区,在使用时没有阆中方言中表贬义的感情色彩。如:“黄瓜稀嫩,价钱又便宜。”/“俺娘炸的麻花稀酥。”此外,这一意义在吴方言中也有所使用。[2]6173
2.飞[fei55]
《汉语大字典》中“飞”有表程度的副词义,相当于“很”、“极”[1]690,如:《金瓶梅词话》第十五回:“他老婆见我进去,把脸飞红的走出来。”《二刻拍案惊奇》卷四:“那空阔之处一声锣响,几个飞狠的庄客走将拢来。”《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他那双小脚儿,野鸡溜子一般飞快跑到楼跟前,搂起裙子来三步两步跑上楼去。”“飞”这一副词义仅在普通话“飞快”一词中还有保留。在阆中方言中“飞”除了可修饰“快”之外,还可用在其他形容词前,表示程度较深,相当于“极”“非常”。如:“汤飞烫,你小心烫到口。”/“妈今天买的糖飞甜。”
除了西南官话区,“飞”字表“很”“极”等副词意在其他方言中也仍有保留,如北方方言区的北京官话、中原官话,以及湘方言、赣方言。[2]463
3.好生[xau53sən55]
《汉语大词典》中释其一义为“用心;当心”[1]284,如:《朱子语类》卷十四:“这都是不曾好生去读书。”《真本金瓶梅》第三三回:“前日子刘婆子说他是惊寒,你还不好生看他。”《红楼梦》第三回:“你还不好生带上,仔细你娘知道!”在阆中方言中,仍保留此义。如:“你留到家头好生把你爷爷看到。”/“你好生点走,注意脚底下的石头!”还进一步引申出副词义“好好儿(地)”,如:“你们两个就在这好生耍,莫往河头走。”
“好生”的副词义“好好儿(地)”,除了在西南地区被广泛使用外,还分别留存在北方方言区中的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中。此外,湘方言和赣方言中也有所保存。[2]2319
五、结语
方言词语研究是现代汉语及方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中留存下来的古语词更是语言发展中的“活化石”,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古代文献,诠释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同时,探求方言古语词的历史源头,为其找到较早的书证,也可以进一步规范某些生僻方言词的书写形式,对理清阆中方言历史演变轨迹具有一定意义。
注释:
①关于文章中阆中方言古语词的文献用例,均转引自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及蒋宗福的《四川方言词语考释》。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蒋宗福.四川方言词语考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2.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A Study on Archaic Words in Langzhong Dialect of Sichuan Province
DAI Linɡyi1,HU Jim inɡ2
(1.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2.Chongq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52,China)
There are a large numbe r of archaic words in Langzhong dialect;some words with the archaic meanings also exist in spoken dialect.This paper selects several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in Langzhong dialect and trie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meanings from diachronic perspective.Besides,it explores the origin of ancient Chinese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study on evolution of Langzhong dialect.
Langzhong Dialect;Archaic Words;Sichuan Dialect
H172.3
:A
:1009-8666(2017)07-0056-05
[责任编辑、校对:王兴全]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7.007
2017-03-09
戴伶伊(1992—),女,四川阆中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胡继明(1963—),男,重庆忠县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教授,西南大学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