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说新语·贤媛》析论

2017-03-12王德宜乔守春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王德宜,乔守春

(1.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2.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安徽芜湖241000)

《世说新语·贤媛》析论

王德宜1,乔守春2

(1.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2.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安徽芜湖241000)

《世说新语·贤媛》集中刻画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女性形象,社会时局的动荡,人物品藻的浸淫,作者身世背景促成其选录成篇。其描写的女性品质高尚,有德,有才,有容。表现出篇幅短小、对比多样和语言精致的文学特质。其深情描绘的诸位贤媛对后世女性及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学;贤媛;女性形象

《世说新语·贤媛》凡三十二则,皆为短章,记载了二十四位妇女的言行懿德,为后人了解魏晋南北朝女性品行风貌的重要资料。本文拟就其选录背景、人物品质、文学特征和后世影响为之论述。

一、《世说新语·贤媛》选录背景

(一)社会时局的动荡

两汉时期,经学一统天下。自汉武帝定儒学于一尊,经学臻于极盛。经学作为官学,五经十三博士,官学太学弟子万人,士人们从入学到入仕,皆循之而教。它虽然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但却压抑人性,束缚个性,窒息思想创造力。这种情况,清经学家皮锡瑞《经学历史》曾斥之曰:“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笼罩于此,任何创新和独立,皆属空谈。封建时代,女性处于“第二性”的位置,作用也大受歧视,讲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以及“妇言”“妇容”“妇德”和“妇功”。然自汉末始,情形大变,正如宗白华先生所云,“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1]。详言之,则是战乱频仍,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先是黄巾大起义,接着豪强蜂起割据,继而三国鼎立。三国历经四十余年,被司马氏统一,然不过四五十年,西晋又被刘曜所亡。之后,又是偏安建康的东晋与北方十六国一百余年的对峙。不仅战祸无已,疾疫亦是肆虐,乃至死亡枕藉。曹丕在《与吴质书》中哀叹:“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社会时局的动荡不安,使魏晋人深刻地反思历史、批判传统,更加领悟到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关注生命本身,而不再像两汉人那样热衷于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等。这“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2]。与之而兴的魏晋玄学更是破除西汉以来“独尊儒术”的思想束缚和精神桎梏,使人们崇尚自然,率真,注重自我。故而,渐渐复苏了女性的自我意识,首次出现追求男女平等地位的倾向。“形意之辩”“得意忘形”等观念也使人们普遍向往和追求一种风韵气度上的美。波及女性,则是更加注重自身的才智和神韵。

(二)人物品藻的浸淫

人物品藻古已有之,并非新鲜事物,然其各个阶段侧重点并不相同。汉末魏初,人物品藻与统治阶级的人才选拔任用相关,刘邵《人物志》系统总结了人物品评经验和理论,而从正始年间的何宴开始,这种政治性的人物品评迅速转变,一路直奔哲学探讨,转为对人物才情风貌的审美品评。这种人物品评,浸淫《世说新语》,涵盖《贤媛》篇。这种涵盖,在李泽厚先生看来,表现为四端。[3]一是重才情。《贤媛》里女性多有才能,她们不仅善于持家,而且明于政治,如文中所述许允妇、李重女等。她们也长于评鉴,如王浑妻、山涛妻韩氏等。有的还富于深情,如郗超妻宁终生守寡,也不肯归,其斩钉截铁话语可见:“生纵不得与郗郎同室,死宁不同穴!”(第二十九则)情笃之状令人动容,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和执著。二是崇思理。《贤媛》里人物常做哲学上的探讨,具有审美性质。如第二十四则,桓冲妻劝解桓冲的那句“衣不经新,何由而旧”,虽是玩笑,但却深具哲理,因而折服丈夫。三是标放达。人物品鉴,常成为一种审美性质的文化娱乐活动,表现在贤媛身上,往往为一种语言机智。《贤媛》第九则诸葛诞女反击王公渊的对话,既厚重有力,拍案叫绝,亦活泼俏皮,令人忍俊不禁。琴瑟和鸣鹣鲽情深的夫妻跃然纸上,这是何等幸福的生活境界!四是赏容貌。这种容貌,不独长相,更包含着形体、举止和风度等,体现为一种气质,如王汝男妻、贾冲妻李氏、李势妹等。总之,在人物品藻的熏陶浸淫下,《贤媛》里的女性面貌一新,展示出不同于前代的美。

(三)作者身世的促成

《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403—444),是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关于他的介绍,史书记载不多。《宋书》载:“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才词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受任历藩,无浮淫之过,唯晚节奉养沙门,颇致费损。少善骑乘,及长以世路艰难,不复跨马。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4]1477综合其他史料可知,义庆是刘宋宗室子弟,乃父刘道怜系宋武帝刘裕之弟,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是其继父。义庆曾任过多地刺史,后袭封临川王。义庆为人性格温顺,较有文采;同时,经历坎坷,谨小慎微,上引“及长以世路艰难,不复跨马”一语可见端倪。《宋书》又载:“时有民黄初妻赵杀子妇,遇赦应徙送避孙仇,义庆曰:‘案《周礼》,父母之仇,避之海外,虽遇市朝,斗不反兵。盖以莫大之冤,理不可夺,含戚枕戈,义许必报。至于亲戚为戮,骨肉相残,故道乖常宪,记无定准,求之法外,裁以人情。且礼有过失之宥,律无仇祖之文。况赵之纵暴,本由于酒,论心即实,事尽荒耄。岂得以荒耄之王母,等行路之深仇。臣谓此孙忍愧衔悲,不违子义,共天同域,无亏孝道。’”[4]1475-1476由此可见,刘义庆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因而他在《世说新语》选录女性方面,视其是否重视德行及继承前代传统,当然,他对女性的“德”作了更新,不再是以前的贞顺守拙和男人的依附,而有个人独立人格。另外,相较《晋书·列女传》,《世说新语·贤媛》少了复仇题材。究其原因,周一良先生曾指出:“东晋南朝后期,骑马一事在某种程度上竟成政治野心之表现,刘义庆恐政治上遭猜忌,不敢复跨马驰骋,遂转为招聚文学之士,游心于著书。”[5]刘义庆一生,尤为后半生,为自保于混乱时局,敏感于复仇类题材,其中亦包括女性复仇之类的题材。对之,他有意识采取回避态度,在《贤媛》一门,没有将复仇女性作为正面形象加以歌颂和弘扬。

二、《世说新语·贤媛》人物品质

《贤媛》收录的女性,虽性格缤纷,地位参差,然皆有别具一格的品质。详言之,可分三类:

(一)有德

笔者曾有十四年军旅生涯经历,作为一名部队基层政治干部,切身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保证军队“打得赢、不变质”。转业到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后,经过五年的工作实践,深刻感悟到思想政治工作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关乎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关乎青少年的理想追求和道德取向。

为人有德,一直为中国儒家所推崇和标榜。《贤媛》里亦有一批有德的女性。不过,斯德,相较儒家之德,缺少“贞顺”“守节”成分,出现一些新变化,表现之一是不贪。凡能刺激感官、满足饱暖之欲的物质,人们总是辗转思之,寤寐求之,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也。当然,现实中并非人人如此。如《贤媛》第二十则:“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母封鲊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①文中陶公,即是大诗人陶渊明的曾祖,也即后来“剑履上殿”[6]1773的东晋重臣陶侃。其早年为鱼梁吏,以坩鲊饷母。本是孝子行为,非但未受母亲的赏识,反遭母亲严词拒绝,斥以“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在陶母眼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官应该恪尽职责、公私分明,言语之中,可见其母仪光辉,具有安贫乐道、守洁清廉的高尚品德。余嘉锡先生说:“有晋一代,唯陶母能教子。”[7]虽有溢美之词,却不乏道理。表现之二是不媚。《贤媛》中女性,芳香四溢,不蔓不枝,不愿从俗,不愿取媚。如第二则描写昭君不为得宠而像其他宫女一样“皆行贿赂”:“……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选为宫女,人人皆盼皇帝临幸。不得侍寝之苦,罄竹难书,历代文人皆有所记。而昭君却冰清玉洁,不媚流俗,虽然最终抱憾远嫁。诚可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二)有才

《贤媛》里的妇女不仅有德,而且有才,常有惊人见识。表现之一是高度的政治智慧。魏晋时期,统治集团乖戾冷酷,倾轧排挤,每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和男人们一样,这一时期的一些妇女也富有敏锐的政治预见和才识,或成功按图索骥,或顺利化险为夷。如《贤媛》第七则所载许允妇事,既见曹魏政权的专制强横,亦反衬出许允妻惊人的政治预见。事实上,据《三国志·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云:“时明帝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8]这种暴虐的帝王,常使臣下惊慌觳觫,动辄得咎。许妻虽处深闺,却于世事洞幽烛微,准确把脉皇帝心思,并给突然被捕的许允以“明主可以理夺,不可以情求”的告诫。事实证明,这是对症之药,见血之针。于许允而言,不仅解除性命之危,而且平定了仕途之险。同样,《贤媛》第六、第八两则关于许允妇的故事,亦可见出她的智识非同一般。再如《贤媛》第十七则:“李平阳,秦州子,中夏名士,于时以比王夷甫。孙秀初欲立威权,咸云:‘乐令民望不可杀,减李重者又不足杀。’……重看之色动,入内示其女。女直叫‘绝’。了其意,出则自裁。此女甚高明,重每咨焉。”李重,东晋名臣,德才兼备。《晋书·李重传》曾言:“李重清雅,志乃无私。推贤拔滞,嘉言在兹。懋哉两哲,邦家之基。”[6]1313-1314如此形象,对其女必有潜移默化之功、耳濡目染之效,历练其高超的政治敏感。本则只一“绝”字,绝妙地勾画出李重女儿异于常人之推断能力,对天下大势判断之精准,不啻须眉。

表现之二为评鉴能力。魏晋热衷人物品评,此风浓郁,其中亦波及女性。如山涛妻韩氏对嵇、阮二公的品评,令山涛折服,其妻还建议山涛用自己的长处与人相处:“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此外,韩康伯母殷氏对桓南郡的评论,亦见其高超的政治预见:“我不死,见此竖二世作贼!”后其孙韩绘之果然在桓亮作乱中遇难被害。再如王浑妻钟氏,对兵家子的品评更是独到:“此才足以拔萃,然地寒,不有长年,不得申其才用。观其形骨,必不寿。不可与婚。”后,“兵儿数年果亡”。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推断颇有迷信色彩,但也可见《世说新语》选录者极力渲染她天赋鉴识,慧眼独具,有令人激赏之才。

(三)有容

这个“容”,不独外表展示,亦非传统意义上的温婉柔顺,它是气质呈现,更是丰神凝聚,是文化修养和思想性格等因素在女性举止仪态上的外在表现。表现在王夫人谢道韫,即是“神情散郎”,“有林下之风”;表现在张玄妹,即是“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而阅读《贤媛》第三十则,文中并未描绘两位女性服饰、体态和容貌。《贤媛》第三十一则写王右军夫人看重的非“发白齿落”,而是目明耳聪。在她看来,后者不可或缺,关乎神明,关乎气韵——“那可便于人隔”!这种美“容”的展现,因是纯情流露,无关人为,所以细心的男子从中可以甄别女子的品质高下。如《贤媛》第十五则中的王汝男,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其“少无婚”,却主动求婚郝普的女儿。婚后,其妻“有令姿淑德,生东海,遂为王氏母仪”。王汝南有此眼光,是因其妻未出阁前在井上取水时,他见其妻“举动容止不失常”,从而推断出其优秀品质。换言之,则是一颦一笑,有“容”之美;一举一动,无淫之失。

容之美,不仅能征服男人,获得婚姻,而且能和解矛盾,弥补嫌隙,甚至兵不血刃,拒敌千里。如贾充妻郭氏率领许多婢女威风凛凛去见贾充前妻李氏,本想在李氏面前逞逞威风,给她下马威。孰料李氏气度高雅,仪态不凡,“刚介有才气”,令她“不觉脚自屈,因跪再拜”,从而摒除芥蒂,心悦诚服而归。再如桓温纳李势妹为妾,宠爱非常。蒙在鼓里的妻子南康长公主闻讯后,愤怒异常,领着一帮婢女杀气腾腾地寻找李势妹,欲除之而后快。见到李氏时,她正“发委藉地,肤色玉暇,不为动容”,并淡定地说“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斯态斯容,别具神韵,非同凡响,竟使妒火中烧的桓妻“放下屠刀”,情不自禁,羞惭而归。

三、《世说新语·贤媛》文学特征

《世说新语》摭拾采录,丛残小语。作为其中重要部分的《贤媛》篇,亦不例外,多半作品百字许,或几十字,颇似今天的微博,既无宏大的情节结构,亦无完整的形象塑造。虽如此,却言浅而意深,文淡而意浓。读罢,我们眼前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灵动的魏晋女性形象。如《贤媛》第九则,王公渊新婚之时,言语始交,以当面称呼岳父之名取笑妻子。而后者当仁不让,立即反唇相讥,当着丈夫王公渊的面称呼公公的名字。她的回应,独出机杼,妙趣横生,话音未落即见其伶牙俐齿、才思敏捷的才女形象。但整个故事非常简短,背景省略,片段摘录,滴水折光,足见人物神韵。有些篇目省去故事背景,截取人物生活片段,但情节曲折,波澜起伏,读之饶有兴味。如《贤媛》第六则将许允妇折服许允的过程演绎的一波三折,有很浓的文学趣味。起笔开门见山,直说许允妇“奇丑”,拜堂后,许允拟不进入洞房。这时“深以为忧的”不仅是家人,其实还有千年以来的读者。但许允妇的说法,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她见桓范来访,则说“无忧”,斯言一出,让我们充满期待,因为在她看来,桓范必定“劝入”,劝许允进入洞房。许允听从桓范之劝,入内一看妻子不具颜值,又折身而返。故事至此,山重水复,似至绝境。可许允妇的举动又使事情发生转机,“捉裾停之”。不料许允吐槽,讥讽其妻,“妇有四德,卿有其几”。面对面表达不满,气氛紧张,推至事态严重于极致。可出人意料的是,许允妇“士有百行,君有几”的一句反驳,令许允痛改前非,化干戈为玉帛。情节跌宕,从先前的剑拔弩张,几经曲折,至此风和日丽。尺幅千里,波诡云谲,捧而读之,齿颊生香,其中可见人物性格特征:在许允妇,机智聪明,善于审时度势;在许允,知错就改,能够从善如流。

(二)对比多样

《贤媛》人物塑造善用对比,在对比中既描绘了女性形貌,又凸显了丰神,既体现人物优劣,又寓作者褒贬。对比方法丰富多样:其一,两者相衬,优劣自见。如第十三则郭配女不服李丰女的姿容,于是“欲就省李”,以求提升自己威望,不期入户之后,不觉“脚自屈,因跪再拜”。两相比较,李丰女的美貌,虽不得见,但却可以想见,令人印象深刻。如第二十一则,塑造桓温妻李势妹,亦因此法以相较于晋明帝女南康长公主。其二,两者相并,平分秋色。如第十六则王浑妻钟氏和王湛妻郝氏为妯娌,都很优秀:“钟不以贵陵郝,郝亦不以贱下钟。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京陵家内,范钟夫人之礼。”两人出身虽不同,一贵一贱,而和睦相处,无有罅隙。钟郝两位夫人品德高尚,为婆家所重,皆模范于二人制定的礼仪规范。使用同样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还有第三十则:“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济尼赞二媛”,以“林下风气”与“闺房之秀”两词分别喻况谢道韫和顾家妇。前者风神散朗、才思敏捷,是有“林下风气”的“女中名士”。“林下”“谓竹林名士也”[6]823,即竹林七贤超尘脱俗、不拘礼法的风神。后者是冰清玉洁、恪守妇德、娴静端淑的大家闺秀。她们形象丰满,两相对比,伯仲之间,各有千秋,令人印象深刻。其三,同一人物,前后对比。王经母亲从“仕至二千石此可以止乎”的规劝,到“为子则孝,为臣则忠。有孝有忠,何负吾耶”的大义凛然,前后进行对比,既显示出她刚毅坚强,又体现她善解人意,不想给临刑的儿子增加思想重负。

(三)语言精致

《世说新语》语言隽永精致,历来为人称道。日僧在《世说抄撮序》里赞其为“片言以核理,只词以状事,体简而意渊,语微而旨远”[9]。这在《贤媛》亦有明显体现,其叙述语言,简洁洗练,高度概括,描写人物,突出人物性格,不作过多铺垫,往往只用一、二句话叙述背景,而后进入言行描写。如第二十三则:“谢公夫人帏诸婢,使在前作伎,使太傅暂见,便下帏。太傅索更开,夫人云:‘恐伤盛德。’”谢安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被誉为“江左风流宰相”,为防止他沉溺女色,其夫人就设法阻止,尤是“恐伤盛德”一语,既恭维了谢安,又立足谢安立场考虑,令谢安不好意思拒绝。于此可见谢安夫人聪慧敏捷和足智多谋。《贤媛》有时甚至不用铺垫,直接进入人物形象刻画,语言非常干脆利索。如第二十八则直接端出王江州夫人的话“汝何以都不复进,为是尘务经心,天分有限”。谢玄也是饱学之士,被斥不求进取,可见斥者王江州夫人之才学。事实上,这里的王江州夫人,就是文学史上有名的才女谢道韫。在她眼里,丈夫王江州自是天分有限,尘物经心。《贤媛》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能够高度体现人物身份和性格。如第一则陈婴母亲所云“不如以兵属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祸有所归”一语,既表现出老人家谨小慎微与见多识广,又不乏普通“老妇人”畏葸退缩和拘囿局限。

四、《世说新语·贤媛》后世影响

(一)促进文学发展

《世说新语·贤媛》促进后世文学发展,不独是它的体制短小、语言隽永和对比多样等文学特征,而且还有它深情描绘的诸位贤媛。这些妇女,为后代文人所摹写、改造,从而扩大了文学题材,丰富了文学样式。或源于此,朱自清先生说“最宜于艺术的国土的,物中有杨柳与燕子,人中便有儿童和女子”[10]。前引《世说新语·贤媛》第二则写昭君出塞的故事,表现王昭君不畏强权、敢于自我牺牲以保全大众的精神。马致远取之改造为杂剧《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痛斥和自我叹惋来剖析这次事件。而秦简夫的《晋陶母剪发待宾》则是取材于《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则、第二十则,现在看来,比较多地宣扬了封建的义夫节妇、孝子贤孙等伦理观念。《贤媛》的女性们给后世的作家提供了素材,塑造了很多不朽的文学形象。

当然,相较于《世说新语·贤媛》篇,后世文学表现女性范围亦渐趋全面化。如唐代传奇作者,不再像《世说新语》的编撰者一样仅仅关注贵族女子,而是炯炯目光,几乎涉及社会各个领域,有专受皇帝恩宠的杨贵妃,有平民女性崔莺莺,有道士鱼玄机,有妾伎飞烟,有妓女李娃等诸如此类。此外,还更加关注女性的个体生命,不少作品中女性开始有了自己的称呼,如李娃、崔莺莺等。不少作品打破了“男性中心”的模式,让女性和男性一样成为故事的主体,有的甚至女子成为主导事态发展的关键因素,男子反而成了陪衬,如《李娃传》。

(二)提升女性修养

《贤媛》描写的女性,岁月沉香,不惧年华,色彩纷呈,性格各异。她们高尚的品德、独具的才识和超俗的丰神,从骨子里散发出高贵与优雅,成为后代女性心驰神往的模仿和追踪,推动她们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以期内外兼修,品貌兼备。这种追求魏晋以降,绵延无绝。降及唐朝,女性才学不让须眉,上至宫廷女性下至小家碧玉皆具诗情。短短二百九十年间竟然出现了二百多位女诗人。其中李冶、薛涛、鱼玄机、刘采春最为有名,她们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降及宋代,虽理学严苛,但依然不能阻却女性勤学的脚步。以李清照和朱淑真为代表的宋代女性十分喜爱魏晋时期的作品和人物,深受魏晋女性尤是谢道韫精神的感染和影响。如李清照在《青玉案》词中写道:“……相逢各自伤迟暮,犹把新词诵奇句。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这首词虽是抒发亲人别离之苦,反映晚年心境之悲,然其中一句“盐絮家风人所许”,显然是女词人得意于自己的家庭文化氛围能与谢道韫一样,同时饱含对谢道韫的赞许和敬佩之情。朱淑真也在诗中多次写到谢道韫,如《观雪偶成》云:“凭栏观雪独排徊,欲赋惭无咏絮才。盐撒空中如可用,收藏聊与赠羹梅。”在这里,谢道韫的才华,朱淑真不仅为称许,而且视其为自己人生奋斗的楷模、价值实现的动力。

注释:

①本文采用的《世说新语》引文皆出自余嘉锡著《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以下所引均不再加注。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9.

[2]李泽厚.美学四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83.

[3]李泽厚.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78-88.

[4]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159.

[6]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813.

[8]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100.

[9]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98.

[10]朱自清.朱自清散文全集[M].南京:南京教育出版社,1996:247.

On Analysis of Xian Yuan in Shi Shuo Xin Yu

WANG Deyi1,QIAO Shouchun2
(1.School of Information,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Anhui 235000;2.Department of Humanities,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Wuhu Anhui 241000,China)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period of W ei,Jin,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ere portrayed.They are noble-minded beauties with virtue and ability.The turbulent situation of the society,vicious influence between people and the writer's family background all contribute to the excerptions.Literary features like short passage,various comparisons and refined language are reflected.Female characters elaborately portrayed in this work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ater women and literature development in later times.

Literature in Wei,Jin,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Female;Female Characters

I206

:A

:1009-8666(2017)07-0045-06

[责任编辑、校对:王兴全]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7.005

2016-10-21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二十四友’与‘竟陵文人集团’比较研究”(SK2016A0832)和“庄子人生哲学研究”(SK2016A0217)

王德宜(1972—),男,安徽灵璧人。淮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乔守春(1972—)男,安徽霍邱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