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的词汇多义性

2017-03-12

林区教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义位多义性多义词

闫 蕾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试论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的词汇多义性

闫 蕾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概念合成理论是认知语义学重要理论之一。尝试利用该理论对俄语词汇的多义性进行分析,探讨词汇多义性产生过程中人的认知过程,并利用该理论对语义结构关系建构过程进行阐释,尝试揭示词汇语义多义性产生的认知本质。

概念合成;心理空间;多义性;俄语

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因此也被称之为认知革命。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可以归纳为两个:一个是认知的主体,即人;另一个是认知的客体,即外部世界。研究的目标也可以归纳为两个:一个是解释性的,即建立一套理论来解释认知的各个方面;另一个是建构性的,即构建能独立完成不同认知任务的人工体系。(蓝纯,2005:12) 其认知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地模拟认知体系的再现。 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语义学,其主要研究目标自然是意义。因此多义词的研究能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获得全新的解释。目前俄语词汇多义词研究的角度主要有认知领域的多义研究;规律性多义语义派生的模式化;意义的整合一体描写等。(吴哲,2007:54)而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另一角度出发,即概念合成理论对词汇的多义性进行阐释,分析多义词产生的心理空间表征,对多义词产生的动态模式进行尝试性建构。

一、概念合成理论概述

概念合成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福柯尼耶(Fauconnier)提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经历了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或概念合成理论两个发展阶段,其核心思想是将概念整合看作是人类思维,特别是人类思维的过程,是对人类思维过程的再现。其目标是通过探讨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新的概念,即概念的整合。同时概念合成理论也是对传统意义组合的直接否定,概念合成理论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认知方式。

概念合成理论由心理空间理论发展而来。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是概念合成理论的两个最为基本的原则。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美国哲学家约翰逊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之后,与莱考夫齐名的美国认知语言学家福柯尼耶1985年出版了同样引人注目的著作《心理空间》,开始了对语言学后面认知空间的探索,这也标志着心理空间理论的形成并确立。而所谓的心理空间是我们认知外部客观世界或对生活话语认知时所形成的小概念包,是按照一定框架和模型形成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概念整体。其本质是人类认知主体具有的背景知识,在概念合成时与语义知识相结合,突出其语义背景、民族文化知识背景,而每一个小概念包并非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其实体,是人类思维抽象化的结果。而心理空间是即时的、不完整的,是对框架或认知域进行局部选择的内容,一个认知域的重现能够建立各不相同且不兼容的若干心理空间。(白解红,2010:25)在功能上,是话语主体在说话和思维时无意识地组织和后台认知过程的手段,是类比、归纳、心理模式化、概念累聚、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能够有效地解释动态的、模糊的思维认知过程。而“心理空间”理论的缺陷仅仅解释了意义建构的基本原则,而它们之间的宏观理论关系,即意义建构的空间映射,在于它动态性的分析模式并未解决,因此认知语言学家们认识到该理论的不足,由此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

所谓概念整合理论,一般而言由四个空间维度构成,即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合成空间和一个可供选择的类属空间。动态的认知过程是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共有元素投射到类属空间,类属空间是各输入空间的交汇点,独立于其他空间而存在,反映各输入空间共有的角色、框架和图式,较之于输入空间更加概括、更加抽象。而合成空间拥有最为丰富的内容,既包括各输入空间共有的内容,也包括其各空间特有内容,还有其各输入空间没有的“层创结构”。

层创结构和心理空间是概念合成理论最为重要的原则,而前者只存在于合成空间,包括组合、完善和扩展三个过程。所谓组合是将各输入空间的信息组合起来,厘清彼此之间的关系,使两个输入空间的关系对应和衔接,而此种关系在独立的单个输入空间中是不存在的,单个输入空间不存在相应的对应关系。完善是借助背景图式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在合成空间中使被激活的模式不断完善,即当部分元素投射到合成空间时,可能激活附加概念结构模式,或者当合成空间中的结构与人的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相匹配时,一些隐性信息就会被激活。扩展是指合成空间的结构能够不断地在各个维度进行延伸,即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合成空间中进行认知操作,运用人的想象力可以根据层创结构对细节进行无限的扩展。由此层创结构的产生使意义的结构和过程全部呈现出来,对意义的认知操作进行动态的解释。

二、义位结构与概念整合

一个词具有几个或几十个意义是语言的一种常见现象。一方面,词汇的多义现象体现语言对社会的适应力。每一个词在产生之初都是单义词,即只具有最初、最原始的称名意义。正如维诺格拉多夫所言:“一个词可能会有几个独立的意义,以直接反映现实中不同物体的现象。”(转引自杜桂芝,2002:33)另一方面,多义词的产生体现了人类认知方式的转变: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人类认知方式的转变促使人类认知词汇的多义性产生。 “一个词可能用来表示不同类别的现实片段,因而包含一个以上相互联系的义位,这种现象叫做词的多义性。”(张家骅,2013:49)多义词的语言学本质是能指和所指的不对称性,正因如此一个词才能和多个现实片段相对应,而一个词有多少个意义就有多少个词汇—语义变体,各个词汇—语义变体通过各种语义关系,构成不同的语义结构网。

词汇语义学对“词的语义结构”通常理解为两种:一是指一个词所包含的所有词汇语义变体构成的层级结构体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多义词的语义结构;一是指单个的词汇—语义变体的内容结构,也就是由不同的意义成分构成的多义词的每个意义(或单义词的意义)的结构体系。(吴哲,2007:94)在概念整合框架内的词汇多义性对二者都有较强的解释性。按此理论,首先多义词的每个词汇—语义变体与词汇的基本义(最初义)构成两个输入空间,通过合成空间对两个输入空间的语义因子进行联系分析,然后经过层创结构(组合、完善、扩展)对语义进行扩展操作,揭示新的词义产生的语言文化背景和词汇语义关系。

现代语义学中通常用拓扑结构理论对多义词语义结构进行描写分析,一般划分成三种类型:辐射型结构、连锁型结构、混合型结构。下面将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对三种拓扑结构进行认知分析。

辐射型结构指的是所有次要意义都直接与基本义之间存在联系,存在共同的语义因子,分别通过隐喻和借代等方式,与基本义的语义成分或联想信息直接相关,共同作为两个输入空间,进行语义的合成、类比、完善和扩展,而次要义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

连锁型结构也称串联式结构,是指多义词各个语义变体之间依次存在语义关系,逐一产生派生系列,后面的意义由前面基本义派生而来。其实质是意义的联结,也就是线性扩展。(吴哲,2007:102)在此种语义结构中第一个词汇—语义变体与相邻的下一个词汇—语义变体构成一个整合空间,分别作为两个不同的输入空间,进行语义整合。

混合型结构是前两种语义结构的交叉结合,既包括只与基本义相关的辐射型语义结构,又包括彼此间串联而形成的连锁型语义结构。此种多义词结构形式在语言中存在最多,也最为普遍。在整合过程中对三种语义结构关系进行阐释考虑不是其语义的结构关系,而是语义的相关性,心理空间理论与多义词语义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空间的构成性并非一定存在原始的语义相关性,而是通过对各个词汇—语义变体的整合研究词义产生的认知因素,揭示语义产生的动态性,其实质是人类思维高度抽象化的结果。

三、拓扑结构的整合分析

1.辐射结构

以стрелка为例,其意义包括:剑,①矢;②指针(часовая стрелка 时针);③箭头符号(поставить стрелку);④道岔(перевести стрелку 扳道岔);⑤花梗;⑥汇合处的沙嘴。该词的基本词义为:“剑,矢”,而根据辐射型的语义结构关系,其次要义只与基本义存在语义关系,存在共同的语义因子,而次要义之间不具有相关性。下面尝试从整合理论分析其次要义①和次要义②与主要语义关系,谈论其语义产生的认知性。

基本义①是“剑,矢”,而次要义②是“指针”,按照认知语义学理论,该次要义产生的原因在于其形状的相似性,因二者形状的共同点都是针状物。而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基本义①和次要义②共同构成两个输入空间,基本义①空间信息包括“剑为古代的一种兵器,为形声词,长刃两面,中间有脊,短柄”。而次要义②空间信息包括“钟表上指示时间的针;仪表上指示度数的针;辨别方向的依据;而在计算机科学中,指针意指编程语言中的一个对象,为地址”。此时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共同进入类属空间,进行类比、归纳,使两空间发生语义关系。根据人的一般认知规律,通常根据形状相似性和空间共同性以及时间一致性为基本认知依据。使其基本义针中的“长刃两面,中间有脊,短柄”与次要义“钟表上指示时间的针产生语义关联;仪表上指示度数的针”发生语义联系。通过最终的合成空间使其语义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此处类似于刀柄形状物的物体在人可认知范围内有刀、刺、刀柄形状物、针状物等与空间②信息相对应,融合其文化认知因素,即世界语言图景,从而对②的基本词义进行抽象化认知,从而产生“指针”这一词义。

2.连锁型结构

以правый为例,其基本义包括:①右边的(правый берег 右岸);②右翼的(правые партии 右翼政党);③某一党派内较保守的(правые социалисты右派社会党人);④共产党内的反动分子(правый уклон右倾)。根据连锁型结构的特点其基本义与次要义之间是逐一派生序列,即基本义①语派生义位②,次要义②以次要义③为理据派生,③以②为理据派生,④以③为理据派生,其理据关系为串联式结构关系。从整合理论认知角度进行分析,基本义①为此词汇语义变体的基本义,次要义②为基本义①根据某种派生依据派生而来。现将基本义①和次要义②作为信息的两个输入空间。基本义①的语义包括“右边的”为方位义,次要义②“右翼的”。而其次要义在人的认知中又包括三种语义认知:一个组织中传统的、保守的或独裁逐一的政策的派别;一个集团或政党中相信鼓吹右派理论和实践的分支;军队作战部署面向敌人的右面。 通过对比分析,此处两个义位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语义关系,在输入和类比空间中只能找其同而无其异,同则为共同的语义成分“右”,因此此时信息进入合成空间,对其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在信息扩展中发现,“右翼”这一语义有其深刻的历史来源:政治术语中“左”和“右”的概念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在1791年的制宪会议上辩论时,拥护激进革命的人恰好坐在议会的左边,而主张温和的保守派(立宪派)恰好坐在主持人右边,于是,人们习惯上将革命的一派称为“左派”,反对革命的一派称为“右派”,因此也就产生了义位②“右翼的”。应该说明,整合分析的过程是人认知语义的过程,是对人类思维动态的描述,包含历史语义成分,也包含历史文化成分,是对信息的综合性分析。而在义位结构中连锁型结构与辐射型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输入空间选择的不同性,前者是串联式的空间输入,后者则为扩散性的。在整合分析中可以打破语义的递进过程,如义位②,其三个义位中包含以下两个义位成分可以通过义位②,甚至义位①直接派生以下三个义位。

3.混合结构关系

以поднимать为例,其词义包括:①拾起,抱起(поднимать с пола ручку);②提起,举起(поднимать чемодан);③使升高(поднимать фраг);④加高,筑高(поднимать насыпь);⑤使数量增加(поднимать цены);⑥使站起来(поднимать упавшего);⑦使离开原地做某事;⑧发动。根据混合结构特点,其义位派生即包含连锁型也包含辐射型,如:义位②、③、⑥、⑦由基本义①派生而来,构成辐射型语义结构;义位③、④、⑤和义位⑦、⑧分别构成连锁型结构。而对其语义分析的过程则与辐射型结构关系和连锁型结构关系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包含以上两种语义认知观,在此则不再赘语。

结束语

概念整合作为认知语言学重要理论之一,对新词、新义的产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基于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的词汇语义多义性研究,一方面是探讨语义派生过程中语义空间建构过程,另一方面是解释语义产生过程中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词汇语义多义性产生的原因、概念整合理论的缺陷等则是类属空间信息的模糊性,因此如何利用该理论在类属空间进行整合,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注释:

本文第三部分所举例证引自张家骅《新时代俄语通论(上册)》,以此进行对比分析。

[1]白解红.当代汉语词语的认知语义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杜桂枝.俄语多义词转义过程中的认知语义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2002(5).

[3]蓝纯.认知语义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刘宇红.心理空间理论与词汇歧义[J].外语学刊,2002(1).

[5]苏晓军.概念合成理论的认知力[J].外国语,2001(3).

[6]王正元.概念合成理论发展与理论前言[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7]吴哲.现代俄语词汇多义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张家骅.新时代俄语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责任编辑:崔雅平〕

The Lexical Polysem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YAN Lei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ories of cognitive semantics. T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the Russian lexical polysemy by this theory, discuss human’s cognitive process in the process of lexical polysemy, expla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semantic structure and also try to reveal the cognitive nature of the lexical semantic ambiguity.

conceptual Integration; mental space; polysemy; Russian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1.027

2016-10-18

闫蕾(1992—),男,河南商丘人。

H35

1008-6714(2017)01-0057-03

猜你喜欢

义位多义性多义词
体认原型范畴视域下多义词延伸及对学科英语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汉语义位历时衍生次序判定方法综观
多义词
汉语义位“宽”“窄”历史演变比较研究
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解决方案探析
中、英多义词的翻译识别劣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路径识别要“精确”——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技术及应用探讨
浅析英汉词语搭配研究现状
基于5.8GHz自由流的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探讨
谈如何诠释新闻价值的多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