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监督引导机制研究

2017-03-12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互联网+高校

张 旭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3)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监督引导机制研究

张 旭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3)

在新形势下,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的网络舆情值得重视。 互联网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 情绪性、 反复性等特点, 充分利用其叠加扩散性、 聚焦性、 涨落性等发展规律, 提出完善高校网络监督机制、 建设网络平台、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制度体系、 优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等相关对策, 以此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形成健全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舆情; 引导机制

一、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互联网+”是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 它实际上是互联网创新背景下互联网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和新状态, 是知识型创新社会互联网形态的进化。 “互联网+”中的“+”代表的不仅是技术上的加, 同时也是思想理念以及模式上的加。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 互联网与高校的结合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管理模式比较单一, 具有一定的特点。

网络舆情是“互联网+”视域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 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网络舆情也源于现实, 只是人们将表达和传播舆情的场所或渠道拓展到了互联网上。[1]而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以高校学生为主的互联网人群, 他们通过利用互联网来表达与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并加以传播。 高校网络舆情表达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一般的门户网站、 微信、 微博、 贴吧、 朋友圈等方式。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反映高校学生对网络当中的一些事件的认识、 立场和行为方式等倾向, 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 首先, 具有突发性特点。 在互联网大环境下, 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导致从事件的发生到传播之间的时间大幅减少。 有学者研究认为, 突发事件一经发生, 一般2 至3 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 6小时后就可被多家网站转载, 24 小时后在网上的跟帖和讨论就可达到高潮。[2]网络舆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传播交汇, 显现出突发性这一特点。 高校的学生思想活跃,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 对自己所关心的事件喜欢刨根问底寻找其根源等。 无论是发生在高校还是社会上的一些突发事件, 都非常容易在学生之间传播并被讨论, 就会形成高校网络舆情, 这时就需要进行正确的监督和引导。

其次, 具有情绪性特点。 有一部分人在社会生活当中压力过多得不到宣泄, 互联网就给他们揭露他人隐私和侮辱他人提供了宣泄的平台, 导致负面极端情绪充斥在互联网当中。 高校学生还是涉世未深的学生, 人生观、 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在形成当中, 并且有很大的课业压力, 极有可能受到这些负面的影响, 随波逐流, 放任自我宣泄自己情感, 对此高校要及时做好监管和引导。

再次, 具有反复性特点。 这一特点主要是涉及高校学生关心的校园各类公共事务, 体现在教育制度、 学术建设、 寝室后勤服务、 学费缴纳、 食堂伙食等, 都是可能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焦点, 这类问题的产生、 发展及消失, 通常具有反复性。 如果高校不加以重视进行相应的监督和引导, 极有可能出现高校网络舆情的反复。

三、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变化规律

高校网络舆情发生之后, 一些事件消息就会成为学生群体讨论关注的话题, 随后就会引发高校学生情绪反应。 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公众意见的历史发展和整个人类历史一样,乃是个有规律的过程。”[3]从虚幻的互联网世界走到现实世界, 极有可能出现以讹传讹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和消极的舆情。 这时就要从网络舆情的变更规律着手杜绝恶性网络舆情发生。

第一, 叠加扩散阶段。 在此阶段, 当高校校园内受到一件敏感事件的刺激, 这些刺激就会不同程度地引起高校学生群体情绪的波动, 从而形成高校网络舆情。 在网络舆情发生后, 最先有一个人在互联网上发出帖子, 继而就会有人跟帖, 再从几个人跟到一定数量的人, 像滚雪球一样叠加发展不断扩散。 学生展开非常热烈的讨论, 并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提出自己的言论。 由于高校学生还是血气方刚的年纪, 容易说出一些过激且缺乏理性的言论, 并且高校学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社会, 对一些事件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误导。 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往外扩散。 比如高校的一些贴吧会曝光一些个人的隐私, 并且会进行一些人肉搜索, 使受害者遭受到严重舆论压力, 有的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为了防止高校网络舆情的叠加扩散, 就要发挥有效监督引导机制从根源上防止扩散。

第二, 聚焦阶段。 在这一阶段, 高校的网络舆情已经产生, 学生已经展开了非常热烈的讨论, 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提出自己的言论, 形成网络议题并引发更多学生聚焦关注。 如内政外交、 安全卫生、 教育文化等等, 几乎无所不包。 并且社会上一旦发生一些事件在互联网上传播, 只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就会引发高校学生的聚焦关注。 一旦形成聚焦关注的大群体, 社会现实中的事件就会从互联网传播上升到价值层面。

第三, 涨落阶段。 网络舆情从形成的瞬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关注高涨到低落再到高涨这一过程。 对于同一问题或事件,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情绪、 想法和意见, 大体可分为同意、 中立及反对, 持有某种态度的人数也处于动态的涨落过程。 如复旦投毒事件, 当时网络舆论非常热烈, 其中就不乏一些过激言论, 随着时间的流逝该事件在大众视野中逐渐消散。 2015年12月宣告犯人死刑, 这使网络舆论又出现了高涨, 法院的判决结果, 又引起了新的网络舆情。 所以, 要根据这一规律在高校舆情发生的时候, 及时进行监管, 防止形成第二次的高涨。

四、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

在“互联网+”视域下,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 工作、 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网民达几亿之多, 其中大部分是以青少年为主体, 高校学生是互联网的主力军。 高校学生对互联网上的信息关注点非常广泛, 无论是社会热点还是八卦小道信息都会涉猎。 互联网上的信息虽然丰富但是也非常复杂, 有大量的负面信息, 甚至有一些人身攻击、 泄漏隐私的信息, 这些信息大都汇聚在微博、 贴吧等平台上。

(一)高校对网络舆情管理滞后

网络舆情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和扩散性的规律, 使高校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高校扩散传播。 高校学生居住相对集中, 对一些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互联网上的信息有一些过于负面, 对于高校学生负面影响较大, 这就需要高校快速反应作出相应的应急措施控制局势。 但是, 高校目前普遍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及自下而上的反馈模式, 相对过于单一不够灵活, 一旦遇到突发性的网络舆情就会反应滞后。 在网络舆情爆发时没有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就会造成虚拟网络活动走向现实活动, 高校管理层发现后再处理为时已晚。

(二)高校管理机制不完善, 缺乏相应规章制度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随意发言的平台, 这些言论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意见。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曾说过: “每一个拥有互联网的人, 都有可能成为没有执照的电视台。”[4]高校学生对于社会和自己身边的事件日益关注并发表自己的言论, 这些在互联网上汇集的言论在高校内就形成了网络舆情。 这些观点言论参差不齐, 既有理性的分析表达, 也掺杂着非理性的谩骂言论等。 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制度目前还不够健全完善,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人员不能根据相关规章制度作出处理, 使舆情朝着消极方面发展。

(三)高校管理主体不够明确

在全国高校当中, 不论是本科高校还是专科高职院校, 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还是相对陌生的。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思想的工作归学生处管理, 校园网络正常运行和安全工作归网络管理中心管理, 高校和学生的安全保卫工作归保卫科,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归团委或宣传部。 对于哪个部门负责和承担这项工作还不够明确, 如果责任分工不明确, 就会导致管理过程中的漏洞。 一旦发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就会出现处理和应对措施不及时的现象。

(四)高校引导措施不充分

高校学生普遍思想活跃,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 非常容易产生非理性的情绪。 高校学生还缺乏社会经验, 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 高校就要在他们自我情绪和控制力较差的时候进行相应的引导。 但是目前高校缺乏处理事件的引导机制, 常常会造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一旦问题扩大高校一般会忽视学生的主导地位, 简单地进行封锁或者是冷处理, 对于学生的引导不够充分。

五、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督引导措施

高校相关部门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督反馈, 及时将一些信息与实际情况相联系, 才能够比较准确地对高校网络舆情,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引导, 这样才能保持网络舆情稳定, 使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和谐发展,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为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提供保障。

(一)完善高校网络监督机制, 建设网络平台

高校要重视网络监管机制, 管理和引导高校突发的网络舆情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校相关的宣传、 网管部门要与当地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 及时掌握学生信息动态, 在高校网络舆情爆发时能够正确引导, 确保网络舆情处理全面及时。 高校还要根据不同部门自身的特点建立自己的公众账号、 微博平台、 贴吧等, 要能够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积极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一些思想活动。 在互联网平台上宣传正能量。 在网络平台当中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网络骗局, 还要开设一些“网络礼仪课堂”“网络道德课堂”, 在网络公众平台上推送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等丰富学生网络生活,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二)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制度体系

网络在给人提供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同时, 也要有理性控制, 尤其是高校校园的网络舆情。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曾说:“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本身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5]这就要健全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制度, 为处理突发网络舆情提供相应的规章制度和保障体系。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处置制度、 网络舆情安全预警制度和网络舆情危机处置制度等, 从而使高校的网络舆情工作有章可循、 有制可依。

(三)优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对高校的一些突发事件十分关注, 这就要结合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要善于借助多方力量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构建全面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引导机制的建设就是要将一些科学系统的理论通过一定的互动、 互补等作用, 形成引导疏化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非常科学的理论体系,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网络舆情, 用主流意识形态来引导网络舆情的方向, 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引导网络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朝着社会主义主流的意识形态方向发展。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促成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六、 总结

如今, 在“互联网+”视域下, 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在校园网络舆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进行全面、 客观、 理性的分析, 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发展形势有一定的了解, 制定更加有效的监督机制、 引导体系。 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对于一些突出紧急的事件要能够作出及时的判断并能够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对于学生关心的问题形成的网络舆情能够进行实时的跟踪和监督, 对其成因能够作出正确的分析并能够加以引导, 避免网络舆情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 建议各部门的网络公众平台, 开展丰富的网络活动, 丰富学生网络生活。 在高校的运行管理过程中, 相关部门必须全面考虑, 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联动机制, 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网络舆情环境, 从而确保高校网络舆情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1]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53.

[2] 姜圣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34.

[3]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162.

[4]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1:205.

[5] 陈学明.哈贝马斯交往[J].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57.

[责任编辑 李继峰]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Guidance under “Internet+”

ZHANG Xu

(SchoolofMarxism,DaliUniversity,DaliBaiAutonomousPrefecture671003,China)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Universi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guidance under “Internet+” has received considerable emphasis. Students are more closely and freely connected via Internet, and there is also an element of risk in this situation. Universi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cology has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suddenness, emotionalness and re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tendencies of public opinion, such as overlapping proliferation, focus concentration and fluctuation,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improving supervision platform, constructing regulations and optimizing guidance, so as to foster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world outlook, life outlook and valu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mechanism

2016-09-26

张旭(1991—), 女,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硕士研究生。

G41

A

1009-4970(2017)03-0089-04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互联网+高校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