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中动物意象的思想意蕴
2017-03-12石睿涵
石睿涵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论《庄子》中动物意象的思想意蕴
石睿涵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寓言是《庄子》一书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出现的大量动物意象是承载庄子思想的重要载体。这些动物意象作为说理工具,皆是思辨的结晶,体现着庄子逍遥自由的理想境界、万物一齐的哲学观念、顺应自然的无为思想以及终身不仕的政治态度。
庄子;《庄子》;动物意象
综观《庄子》整部作品,文学特色极其浓郁,常常以其雄奇瑰丽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文风而著称。尤其是书中层出不穷的动物意象,给人带来了浪漫的意境体验和独特的审美感受。据统计,《庄子》所涉及的“飞鸟有22种,水中生物有15种,陆上动物有32种,虫类有18种……”(刘成纪,2002)可谓琳琅满目。这些动物意象赋予了《庄子》一书浓郁的文学色彩,在对它们进行塑造的过程中,庄子总能抓住这些动物的特点,加以艺术处理和渲染,使之成为他自身的“代言人”,因此,《庄子》中的动物意象往往承载着庄子丰富的思想。而当前对《庄子》中动物意象的研究虽层出不穷,但多从单个角度将其分类或对典型意象进行分析,本篇主要以动物意象为出发点,挖掘它们背后的思想意蕴。
一、逍遥自由的精神境界
逍遥即“无待”,所指的是一种不受外界约束、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作为“逍遥哲学”的开创者,庄子的这种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对动物意象的使用中,表达了他对人的精神自由即“逍遥”的追求。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逍遥游》中的大鹏意象: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陈鼓应,2009)3-4
文中的这只大鹏鸟,体型阔大,展翅奋飞时,气势宏大。徙海激浪三千里,扶摇直上九重天,游尘翻滚,雄伟壮阔,展示了大鹏在高空翱翔的自由与逍遥。在汤之问棘的故事中,大鹏意象再一次出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陈鼓应,2009)15,世界广袤无垠,没有穷尽。大鹏在这个广阔空间中,其活动丝毫不受约束,四面八方皆无限宽广,因此在它“绝云气,负青天”(陈鼓应,2009)15,飞往南海之时,为人们展现了一幅极为震撼的浪漫画面,且带来一种动人心魄的自由之感。同大鹏意象相对的,还有抢榆枋的蜩、控于地的学鸠、翱翔蓬蒿的斥鴳: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陈鼓应,2009)10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陈鼓应,2009)15
它们活动范围狭小、周遭环境低劣,且无远大志向,却嘲笑能击水三千、直上云霄的大鹏。庄子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塑造了它们身受限制、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典型形象,实则是为了与大鹏形成鲜明的对比,借以抒发对逍遥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然而,无论是大鹏还是蜩、学鸠与斥鴳,它们都不是完全自由的。大鹏同样需要借助外力才能翱翔,但其形象本身却体现出了突破束缚的开放与透脱、逍遥与壮美。世间万物都受到种种限制与束缚,因而庄子希求达到一种脱离局限、心灵开放的自适境界。这既是庄子浪漫无端的神奇想象,更是他异常向往并执着追求的。
承载这一思想的动物意象还出现在《养生主》中。在《养生主》中,庄子写到了野鸡,它“不蕲畜乎樊中”(陈鼓应,2009)113,反而更乐意生活在沼泽边。在水泽里,生存条件艰苦、求食不易,需“十步一啄,百步一饮”(陈鼓应,2009)113,花费大量的体力才能找到少量的食物,却能够免受牢笼的牵累,享受精神上的自由。
二、万物一齐的哲学观念
万物一齐即“齐物”,就是取消事物的一切差别。作为庄子哲学中的主要思想,它涉及了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等概念。
庄子提出“万物一齐”的依据,是由于他曾有这样一个疑问:“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陈鼓应,2009)58在他看来,人们皆有自己的思想,并且以各自的思想为标准,去观察、认识、判断周围的事物,没有一人不是这样做的。无论是聪明的人还是蠢笨的人,都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人们都想证明自己的标准是正确的,然而这种行为究竟到什么地步才算是尽头呢?与其为了争论是非而糊涂的过活,倒不如泯灭自己的是非界限,做到齐同是非。这种思想在动物意象中也有诸多体现,其中最能体现庄子这种思想的,是《齐物论》中出现的动物意象。
在啮缺与王倪论及事物之间的分别时,王倪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熟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陈鼓应,2009)90
人们睡在潮湿的地方腰部就会犯病而感到不适,甚至会酿成偏瘫,而泥鳅却喜欢那样的环境,在水底和淤泥中穿梭自如。人们住在高高的树木上就会惊恐不安而瑟瑟发抖,而猿猴却喜欢那样的环境,在高大密林中来回攀援。究竟这三者里谁更深谙居住之道,其实是无法分清的。又如毛嫱和丽姬是被世人公认的美人,然而鱼儿看到她们就深深地潜入水底,鸟儿看到她们就高高地飞向天空,麋鹿看到她们就急急忙忙地迅速逃离,唯恐避之不及。实际上这四者中到底谁更懂得世间真正的美丑,亦无法划定标准来分明。庄子将动物与人放在平等的地位,一视同仁,将众多动物同人的居住环境、饮食习惯及审美情趣等各方面进行对比,来说明事物之间并无确定的“是非”标准,应做到“齐同是非”。
那么,如果做不到“齐同是非”的话,庄子认为就会闹出笑话。《齐物论》中有一则关于养猴人喂猴子吃栗子的寓言。“狙公赋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陈鼓应,2009)70养猴人不过是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了食物早晚的分量,猴子的前后反应却大相径庭。其中出现反差的原因,是因为这些猴子并不明白它们前后的食量实际上是一样的。庄子借用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猴子,意在比喻那些明辨是非的人们就同这些猴子一样,并不懂得万物一齐的道理,他们力求一致,却不知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本来就是相通的。在齐物的概念下,庄子创造了一个新的名词——“物化”。物化,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庄周梦蝶的寓言中,庄子与蝴蝶既是平等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蝴蝶梦里,庄子忘却了自身的存在,不知究竟是蝴蝶进入了自己的梦中,还是自己闯入了蝴蝶的梦中。二者角色的转换,便是一种“物化”。
此外,寄托了庄子“物化”思想的意象还有《至乐》篇中所涉及的诸多动物:
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蛙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化而为鸟,其名为乾余骨。乾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笋,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陈鼓应,2009)494
世间万物的微妙变化起源于“机”,经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变过程,最终又归于自然。各式各样的动物处在其中,使得这一物种演变得以完成。人与动植物一样,只是万千事物变化过程中的一个形态。虽然这些描述,缺乏真实可靠的证据,可以说大部分都属于庄子的个人想象,但不难看出,庄子利用这些复杂多样的物种,来说明人与万物所处的地位并无本质不同。
动物是世间万物的一个缩影。庄子以这些动物为原型,编织了惟妙惟肖的故事,来展现自己对“彼此”、“是非”、“物我”的认识,阐明“万物一齐”的哲学观念。
三、顺应自然的无为思想
庄子的思想,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陈鼓应,2003)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人们不能随意干预,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无为而治。庄子发扬了这一观点,进一步阐释了顺应自然的“无为”思想。
面对世间万物,人如若不能顺应它们的本性,就会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在违背自然的条件下对它们进行人为的改造,后果更甚。庄子笔下的许多动物,就是因此而身处危险之中的。在《马蹄》中,有一则关于伯乐治马的寓言。善于识马和治马的伯乐,在驯马的过程中,对其实施了人为的改造。首先是进行规范化编排,对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陈鼓应,2009)267,没想到马竟然死掉了十分之二三;又进行制度化管理,“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荚之威”(陈鼓应,2009)267,这样一来马就死掉了一大半之多。在庄子的理想社会中,人不会违背自然、破坏自然,人与事物之间都维持着和谐友好的相处,与禽兽之间也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伯乐驯马,看似是在栽培马匹,实则破坏了马的天性,更摧残了马的生命。马,本是一种陆地上生活的动物,以食草饮水为生。马蹄践霜踏雪,皮毛抵抗严寒,“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陈鼓应,2009)273,这便是马的天性,也是马的全部智慧。而之所以又有“马之知而态至盗者,伯乐之罪也”(陈鼓应,2009)273,是因为正是经过了一番驯治,马才失去了原有的自然本性,甚至其智慧能够达到与人相对抗的地步,这就是伯乐的罪过,即人之罪了。
同样,在《至乐》中,也有一则“鲁侯养鸟”的故事。海鸟本该栖息于山林,嬉戏于水间,浮游于江河,以泥鳅和小鱼为食,从容自得、自由自在。鲁侯却把捉来的海鸟置于太庙,奏以嘈杂的音乐,喂以丰富的祭品,看似是爱得深切,却违背了鸟的自然天性,最终造成了海鸟三日而死的悲剧。动物的形态和习性皆为天生,是本性中所固有的,何必试图去改变呢?“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陈鼓应,2009)257,野鸭和鹤的小腿虽然各有长短,但无论是续长或折短,都会对它们造成危险和忧患。对于世间的所有事物,人们都不应该对其进行破坏与干扰,并打乱其正常运行的轨道。背离天性,无利反害,庄子正是希望通过这些动物,来表明返璞归真的重要性。
因此,在《大宗师》中,庄子并不赞同鱼儿“相濡以沫”的行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陈鼓应,2009)195泉水干涸后被困于陆地上的鱼,用口中的湿气互相湿润对方,希求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延续彼此的生命。从我们既定的民族心理来看,面临危难,鱼的相互扶持,是一种友善的表现。而庄子认为,“鱼相造乎水”(陈鼓应,2009)213,鱼并不属于陆地,江河湖海才是它的真正归宿。鱼儿只有相忘于江湖,在水中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物种为了生存下去,就必须要保全本性,返归自然、顺其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大自然中找到自己的真正归宿。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陈鼓应,2009)235,庄子渴求事物都能遂本性,顺着自然规律发展而不被强求于外物,希望整个社会可以恢复到一种原始状态。因而他把这些思想寄托在大自然中的“使者”即动物的身上,想要通过它们的故事来更好地说明“顺物自然”的重要性。
四、终身不仕的生活态度
庄子的一生是清贫的,“涸辙之鲋”的故事便是他对自己穷困生活的一种描述。庄子穷困之时,食不果腹,借粮于监河侯却遭到虚伪的敷衍。而鲋鱼身处涸辙急需水来救命,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生活境遇的象征性描写,他借鱼的愤怒,表达了对权贵的鄙夷。
庄子虽然贫穷,但他摒弃富贵、淡泊名利。楚威王听说他贤明有才德,曾派使者携重金拜访,希望能请他做宰相。庄子言:“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司马迁,2014)2610终身不仕,是他的人生志向。他同样也将自己的这种志向,寄托在了动物体身上,体现在其著作中,最为突出的是《秋水》篇。在“钓于濮水”的故事中,庄子以神龟喻己,来阐明自己不为名利所害的人生态度。就如同神龟“宁生而曳尾涂中”(陈鼓应,2009)474也不愿死去后骨头被珍藏在宗庙的堂上一样,庄子品性高洁,他宁愿过着远离官场的清贫生活,也不愿屈服于权贵与其同流合污。在他看来,人不能为了追逐名利而失去自己的美好品格,宰相的职位虽然诱人,却会破坏人的天性,甚至有可能会失去自己的性命。庄子借神龟,表明了自己拒绝出仕的立场。
在“惠子相梁”的故事中,庄子借猫头鹰来讽刺惠子的小人之心,同时借鹓鶵来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品格。惠子做了梁国的宰相,在听信了他人谣言后万分担忧,害怕庄子取代他的位置。庄子见到惠子后,将自己比作鹓鶵,来表达自己对世俗的鄙夷。鹓鶵这种动物“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陈鼓应,2009)475,而惠子和那些看重名利富贵的世俗官员就像猫头鹰,连一只腐臭的老鼠也视若珍品。猫头鹰担心鹓鶵同它抢食,实际上鹓鶵对此是不屑的,就如同庄子洁身自好、有着自己坚定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一样,庄子对于相位持厌恶的态度。
庄子之所以蔑视权贵、拒绝出仕,一方面是因为在政治观念上,他反对当时社会。《人间世》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陈鼓应,2009)154他认为,天下如果有道,圣人就能成就一番事业,天下如果无道,圣人就只能保全性命,而当时的那个时代,仅仅能够避免刑戮。可见庄子对当时社会是极度反感与厌恶的,也可以说,他的很多政治观念,都是在其面对现实生活失望之时所提出的美好理想。庄子几乎否定战国时代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在他所塑造的理想社会里,人与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政治上没有封建等级的差别,没有礼法制度,万事万物都是天道自然的。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他保全自我的表现。《山木》中,意怠鸟为了保全自身,无论是飞翔还是吃食,都退居别的鸟之后,因而生命没有受到威胁;猿猴本善跳跃于高大丛林,却行动战兢于荆棘丛林;燕子知晓趋利避害,不求身外之物,却不得不居住人间;螳螂捕蝉,后有异鹊,异鹊之后又有庄子,物固相累,二类相召,物物竞逐,竟忘却自身安危;《徐无鬼》中,吴王来到山岭上打猎,猴群看到打猎的队伍都四散而逃,藏身荆棘中去。只有一只傲慢的猴子从容不迫,在吴王面前尽情炫耀自己,最终死于箭下……
庄子透过这些动物生动又鲜明的形象,在暗讽了社会政治险恶的同时,实际上也表达了对富贵名利的不齿,袒露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愿望。
五、结语
庄子独具哲思,其言论是他思想的集中体现。《庄子》一书中所出现的诸多动物意象,皆是思辨的结晶。这些神奇肆意和耐人寻味的形象载体,就是很好的说理工具。它们服务于庄子的观点,传达庄子的思想,表达庄子的情感。其中,庄子所渴望的逍遥自由的理想境界、所主张的万物一齐的哲学观念、所追求的顺应自然的无为思想、所秉持的终身不仕的政治态度,都随着这些动物意象而被娓娓道来。这些栩栩如生且形象鲜明的动物意象,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且也饱含了很高的文化价值。
陈鼓应.2009.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
陈鼓应.2003.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69.
刘成纪.2002.物象美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381.
司马迁.2014.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610.
Analysis of Connotation of Animal Images in Zhuangzi
SHI Rui-han
(School of Literature,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As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inZhuangzi,allego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and the amount of ani⁃mal images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carrier of his thought.These images are all the creature of his soulembod⁃ied his free ideal state,the philosophical ideas about the equality of all beings,the ideological inaction of con⁃forming to nature,and the political attitude refusing to be an official for life.
Zhuangzi;Zhuangzi;animal’s images
I206.2
A
1671-055X(2017)04-0031-04
10.16595/j.1671-055X.2017.04.008
2016-10-21
石睿涵(1993-),女,河南许昌人,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文学研究。E-mail:3816485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