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西会馆与贵州经济发展研究
2017-03-12杨伟威
杨伟威
(中共水城县委党校,贵州六盘水553000)
明清江西会馆与贵州经济发展研究
杨伟威
(中共水城县委党校,贵州六盘水553000)
明清以前,夜郎故地经济落后发展缓慢,交易市场稀少,商品流通性差。明嘉靖后,江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大量人口涌向贵州等西南地区从事商业活动,兴建了大批江西会馆(万寿宫)。江西会馆的存在为江西商人提供了政治庇护,增强了江右商帮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活跃了区域小商品市场,促进了贵州经济发展。
明清;江西;会馆;贵州;经济
会馆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各地客商、移民的社会组织。明清以来,贵州境内建有许多会馆,如陕西会馆、江西会馆(万寿宫)、福建会馆(天后宫)、江南会馆、两广会馆等。比较来看,江西会馆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对贵州的影响也最为深远。江右商帮以会馆的形式聚在一起,常活跃于贵州府州县各地,聚众开矿、捐修书院、修建石桥等对贵州的经济开发与社会建设颇有建树,并在激烈的商品经济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江西会馆凝聚着江右商帮洞察市场的智慧和不畏艰辛的创业精神,更重要的是营造了浓厚的乡土情结,增强了商帮共同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
一、明清时期江西移民贵州概况
(一)日益严重的人地矛盾
明嘉靖年间,江西北部和中部的人地矛盾日益紧张,人口压力越来越大,加上赋役繁重,迫使大量人口外出谋生。当时赣南人口稀少,仍有大量未开垦的荒地,不少赣中甚至赣北人口流入赣南谋生。时任南赣巡抚周用述及“南赣地方,田地山场坐落开旷,禾稻竹木生殖颇蕃,利之所共趋。吉安等府各县人民,年常前来谋求生理,结成党群,日新月盛”(方志远和谢宏维,2008)108。明代江西山区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繁荣的平原地区的人口过剩压力,转移了一部分劳动力。
“康熙年间,江西人口210万左右,耕地4500万亩以上,人均耕田21.24亩,亩产粮食2到3石之间,百姓生活尚属安足。康熙后期,中央试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国策,随后的乾隆朝又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取消人丁税,导致全国人口激增。乾隆三十一年(1766),江西人口激增至1154万,嘉庆二十五年(1820),续增至2512万”(梁方仲,1980)。从康熙到嘉庆朝江西人口数量增长了近10倍之多,人地矛盾凸显。江西巡抚开泰覆奏“米贵之故,不尽由囤户商贩采买积贮,大抵由于生齿日繁,各省田亩,初值银数两者,今值十数两,即使山角溪旁,遍垦种植。所补殊微”(邵鸿,2005)。江西人口激增,赣南、赣西北等山区对人口的容纳达到极限,有限的土地开发已不能有效缓解人口压力,出现了大量人口流向他省谋生的浪潮。
(二)涌向西南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曾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说。实际上,江西人并非填满了湖广之后才往四川的,有的是一路向西直接向四川、贵州、云南及其他地区进发。“从明代江西、湖广、四川、云南、贵州等五省户口变化来看,如果忽略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户口统计中的疏忽遗漏,从洪武二十六年(1393)至万历六年(1578)的近200年时间里,江西减少了31.23万口、湖广减少了3.04万口。历史同期,四川却增加了16.35万口,贵州、云南二省增加了15.08万口。也就是说,从洪武到万历,云、贵、川三省所增加的人口数字,几乎就是江西在同一时间内减少的数字”(方志远和谢宏维,2008)103。不仅是四川,云南、贵州同样也是江西、湖广人口填充的地区。可以认为,明朝中后期,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已容纳不下多少人口,后续的江西流动人口特别是抚州人口多是往四川及云、贵地区行进。统计数据显示,“人口增长幅度较大的是在1742年和1776年,其余年份较为平缓,但仍以几万至十万人口左右的速度增长。乾隆六年(1741)贵州的人口数为241.34万,乾隆七年(1742)就增至272.26万,一年增长了近30万;乾隆四十年(1775)373.90万,乾隆四十一年(1776)已增至503.32万人”(李中清,2012)。
二、江西移民贵州后的主要活动
(一)江西会馆的相继建立
明代江西移民受政府军事性干预移居贵州的较多。江西移民贵州后,有的成了土著,有的开垦荒地进行农耕,有的编入匠籍为工匠,有的经商,都对贵州经济开发与生产技术革新有着积极影响。到了清朝,城市商业逐渐兴起,集市贸易和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一批专以赶场、行商为业的商贩,他们在各场市间往返,此买彼卖,或于赶场天摆摊设点零售针、线、刀、剪、碗、罐等日用品,赚取地区差价营生。这些本小利薄的商贩,长年穿梭活跃在各地集场上。“本大势强者,经营丝绸、棉布、食盐、朱砂、水银、木材等大宗货物,或于城镇设行号,或运货物赴省外转销以赚取巨额利润”(何仁仲,2003)。随着来黔的江西移民商人数量不断增多,他们相继在贵州府州县建立了相当数量的江西会馆(万寿宫)。
江西会馆的建立方式有所不同。一部分是在有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的同籍人捐助的基础上建立的,一部分是由本籍人任职于该地后才建成的。据江西首事监生袁章煦、王振凤、魏崇、杨详昆等禀称,俱属江南投资贸易,凡遇公事向无公所,遂集同乡捐款。因曰:“吾乡人之于是者有年矣,数十年来,盖未尝遇乡之先达官斯邑也,今欣逢嘉庇,适购馆基,为兹方之客者,桑梓欣然,要皆我福主真君之灵所感也”(周均美,2002)203。每逢运货到此,价格参差不一,以致各业难以获利,缘无集议之所,是以同乡共业不能划一,生等虽市廛,谊属同乡,故邀集同都妥议,以便起造会馆,将后条规有赖。凡在同乡贸易,不致涨跌参差。颇敦乡谊,招叙衙斋,询及豫省士商众居兹土,宜营会馆,不时聚首,虽处异乡,情同故里。
明代贵州境内的江西会馆数量是极少的,这与同时期江西人地矛盾状况有密切联系。清康熙后,受赋税政策影响,全国人口数量爆炸性增长,江西等地人地矛盾突出,大量江西移民不远千里前往贵州谋生,从事商业活动,会馆数量也随之增多。据贵州地方志统计,有6个江西会馆修建于明代,分别分布在贵筑、息烽、天柱、普安、沿河和思南等府县。修建数量最多的是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间,有12个;康熙朝5个;嘉庆朝4个;道光和光绪朝各3个。
(二)江西会馆的社会功能
一方面,江西商人可凭借会馆房产寻求官府的认可与庇佑,扩大影响,增强经商合法性。“江右商人于乾隆十二年在秀邑灵光坊置买房屋一亩二分,设造江西万寿宫会馆,又,二十年公置田七亩九分,每年取息,以为办粮备朔望香烛及看司启闭、饭食之需。凡江右商民听其出入馆,其余闲杂人等,漫无稽考一概不容出入,所以房屋、田产,均当协力稽管”(彭泽益,1997)。这篇会馆碑文传达了这样几条信息:一是公示社会,表明其合法性;二是有力地维护与保障了会馆的正常活动免受滋扰与破坏,承认其自立、自律、自治的权益;三是表明会馆还应对该地客乡的人、财、物、产、租、税、事等加以治理监管,发挥着政府授权、会馆合法实施的机制与功能。
另一方面,“会馆建立的意义在于它能让不同阶层的人们在同乡的名义下聚集在一起,树立起会馆的威信,对同乡人有凝聚力、号召力,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因而有较强的稳定性,调整市场价格,趋利共享;而避祸共存,权益分担则是其群体的心理依托”(周均美,2002)170。这主要体现在会馆在内部运作上逐渐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会员管理制度上。如,凡江西商人有正当职业及行号头入会者,无论个人或行号须得会员二人介绍,并具入会信约及会员介绍书,送经董事会予以入会证书,“左列各类不得入会:营业不正当者;褫夺公权者;受破产宣告确定未撤销者;有精神病者”。会员自愿出会,须声明实在理由,送会馆备核,会员犯有左列各项之一者,经会员三人以上举发,查有实据,开会公决令其出会:违反国法者;不守会章反破坏本会馆者,返不得入会各项规定之一的(彭泽益,1995)。
三、江西会馆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密切了贵州与外界的交流联系
大量江西移民进入贵州,把较为先进的生活方式、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传给了贵州各族人民,对贵州各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雍正四年(1726)十月,鄂尔泰奏称:“云贵远居天末,必须商贾流通,地方庶有生色”(周作楫,2005)。道光年间,贵州巡抚贺长龄在其奏疏中说,“黔不产盐,布匹又贵,类皆挹注于他省。苗民错居岩洞,所饶者杂粮材木尔,非得客民与之交易,则盐布无所资,即杂粮材木亦无由销售,分余利以供日用。是客民未尝不有益于苗民”(贵州省大方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5),分别从不同角度肯定了外商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二)推动了商品经济与城镇的发展
正是商人的媒介作用,沟通了贵州地方城市与乡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江西等省商品源源不断输入贵州城镇,一方面推动了城镇经济的兴盛,刺激了城镇手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了小城镇的形成发展。清代中后期,川盐入黔促进了贵州商业的发展,一些具有商品集散功能的市、镇纷纷涌现出来。“黔北四大镇”、思南、铜仁、黎平、开州、都匀、石阡等城镇,以至贵阳、安顺、兴义、遵义等商业中心城市,都是江西商人十分活跃的地方。
(三)规范了各类商贩的经营行为
江西会馆在人员管理上,有着严格的规定。对商人入会与会员出会都有着严格的把关,不正当营业,违反国法者都不能加入会馆。江西会馆的相关规定与国家所倡导的法规是相符合的,并未与之抵触。这也是对国家商业政策的响应与肯定,以此规范培育良民。在这种地域同乡认同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基础上进行贸易活动,使得同乡在商品贸易活动中能自觉地去遵守市场中的相关规定,并从会馆中把握不断变动的商品价格,同其他地域的商人进行更有利的竞争,维护了同乡利益。
方志远,谢宏维.2008.江西通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03-108.
贵州省大方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5.大定县志[M].不详.
何仁仲.2003.贵州通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47.
李中清.2012.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1250-1850)[M].北京:人民出版社,142.
梁方仲.1980.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392.
彭泽益.1995.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G].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859.
彭泽益.1997.清代工商行业碑文集粹[G].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3.
邵鸿.2005.清实录·江西资料汇编[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86.
周均美.2002.中国会馆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70-203.
周作楫.2005.贵阳府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A Study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izhou and Jiangxi Hall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YANG Wei-wei
(The Party School Of Shuicheng County Committee of CPC,Liupanshui 553000,China)
Before the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the economic of Yelang was backward and devel⁃oped slowly Besides,the commodity trading markets rarely flowed freely.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Jiajing, the contradiction in Jiangxi Between population and land became more serious,many people came to Guizhou engaged in commercial activities,built many Jiangxi Hall(Wan-Shougong).Jiangxi Hall provided political asy⁃lum for businessmen and enhanced the ability to resist economic risks and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izhou.
Ming and Qing Dynasties;Jiangxi;hall;Guizhou;economic
K24
A
1671-055X(2017)04-0016-03
10.16595/j.1671-055X.2017.04.004
2016-05-26
杨伟威(1989-),女,贵州贵阳人,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史研究。E-mail:25176619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