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苏门文人西山遗踪,重塑西山文化旅游形象
2017-03-12刘学文
刘学文
(鄂州职业大学 服装与艺术学院,湖北 鄂州 436000)
发掘苏门文人西山遗踪,重塑西山文化旅游形象
刘学文
(鄂州职业大学 服装与艺术学院,湖北 鄂州 436000)
鄂州西山风景区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文化底蕴极为丰厚。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苏门文人,与西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多次游历西山,吟咏西山,为我们发展西山文化旅游,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深入挖掘,充分利用,从而在推进全域旅游的改革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提升鄂州的城市形象。
苏门文人;文艺活动;西山;旅游开发
鄂州市在三国时谓之“武昌”,孙权取“以武而昌”之意。辛亥革命后改名鄂城,1983年设立地级市——鄂州市。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山水秀丽,风景优美,是“三国旅游线”和“长江旅游带”上的重要城市,是“鄂东红绿经典旅游廊道”和“鄂东人文旅游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1]西山风景区作为鄂州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以三国历史文化为内涵,并与佛教文化、名人文化相融合,同时以自然山水为依托,发展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的湖北省级风景名胜区。[2]
武昌有西山,西山别称樊山。西山风景区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文化底蕴极为丰厚。以吴王故都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以陶侃、苏轼为代表的名人文化景观,以古灵泉寺为标志的佛教文化景观,以西山园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景观,在这里巧妙融和,交相辉映。三国吴王孙权、晋代高僧慧远、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和历代名士陶侃、庾亮、李白、元结、苏轼、黄庭坚、彭玉麟、张之洞等等,在西山留下了他们治国理政、参禅说法、习武修文、避暑隐居、游赏宴饮的诸多遗迹和逸闻轶事,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不朽篇章和传世墨宝。其中,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苏门文人,更是与西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多次游历西山,吟咏西山,为我们发展西山文化旅游,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深入挖掘,充分利用。
一、苏门文人武昌西山遗踪
苏轼、苏辙,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苏门文人一道,在游历武昌(今鄂州)的过程中,受武昌西山深厚的文化蕴涵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所激发,创作出艺术成就高超的诗文、书法作品,值得我们给予高度重视和深入发掘。
(一)苏轼与武昌西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东坡区)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也是当时以关心人民疾苦而著称的政治家。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从“乌台诗案”中解脱出来,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身份,于二月一日到达与武昌(今鄂州)一江之隔的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开黄州赴汝州止,在黄州度过了四年零两个月的贬谪生活。在此期间,苏轼因武昌山水秀丽,特别是被武昌人民的淳朴好客所吸引,多次渡江南来,在樊口饮潘生酒,食武昌鱼,登西山观松寻梅,探访先贤遗迹,在西山古刹品泉尝饼,在吴王岘营建九曲亭,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美诗文与动人传说,也与武昌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苏轼游武昌西山以诗纪游
元丰三年(1080)四月,苏轼来到黄州不久,即同杜沂等人前往武昌寒溪西山寺,游览吴王岘、九曲亭、菩萨泉、芦洲、樊口诸胜。杜道源之子杜孟坚时为黄州法曹,亦至武昌陪游。游后,苏轼作了《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诗纪游。同年六月,苏辙送兄长家眷来到黄州后,苏轼与其同游武昌西山寒溪、九曲亭。其后,苏轼作《记樊山》《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诗以纪其行。元丰五年(1082)二月,苏轼乘舟过江与李婴、吴亮、赵安节、王齐愈、潘丙等游武昌西山,并题名于岩壁。同年五月,苏轼与寺僧等重建武昌西山九曲亭,并请苏辙作记。苏轼还曾戏题西山九曲亭赠诗王齐愈。元丰六年(1083)三月寒食日,苏轼与农人兼药师郭兴宗游于武昌寒溪,吴亮提壶置酒,郑喜作挽歌,苏轼改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助兴,一起度过寒食节。诗僧参寥(道潜)自杭州来访,苏轼又与参寥同游武昌西山。同年九月,苏轼好友张舜民被谪郴州时绕道前来看望苏轼,苏轼与张舜民同武昌县令李观佐、武昌主簿吴亮等人往游武昌樊山。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黄州去汝州。在一片苍茫的暮色中,苏轼乘船过江夜行吴王岘上,听到对岸黄州的鼓角响起,内心汹涌澎湃,写下《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诗抒发感慨。[3]在在谪居黄州的四年时间里,苏轼诗文中直接写西山的有《游武昌寒溪西山寺》《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和《樊山记》等;间接写西山的有《杜沂游武昌以酴醿花菩萨泉见饷二首》《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南堂望西山》(《南堂》五首其一)和《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等。[4]
2.苏轼《武昌西山》诗引发唱和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九月,离开黄州已有三年的苏轼回到朝廷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十一月二十九日,因考试馆职,苏轼与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曾任武昌县令的翰林学士承旨邓伯温(字圣求)会宿玉堂。两人谈及昔日西山之游,激起苏轼对武昌的怀念,于是作长诗一首,并请邓圣求同赋。邓圣求欣然应允,随即步韵和诗一首。消息传出,当时的在朝文士争相赓和。为了答谢诸位文士的酬唱,苏轼又作《西山诗和者三十馀人再用前韵为谢》。据诗序说,苏轼《武昌西山》唱和诗共有三十馀首,极一时之盛,成为当时文坛的一段佳话。可惜其诗多已不传,现存仅有苏辙、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刘攽、孔武仲等人所作的6首和诗。
3.苏轼情系武昌西山菩萨泉
谪居黄州两个月后的元丰三年(1080)四月十二日,苏轼的老朋友杜沂前来黄州看望他。杜沂之子杜传(字孟坚)当时任黄州法曹,杜沂是从儿子那里得知苏轼谪居黄州消息的,便携带着从西山得到的酴醿花、菩萨泉这两件佳物前来定惠院。苏轼应杜沂之请作《杜沂游武昌以酴醿花菩萨泉见饷二首》寄怀。元丰三年(1080)十月,老朋友李常从舒州(今安徽安庆)来黄州看望苏轼。欢聚数日后,苏轼便陪李常过江游览西山,并应李常之嘱,作《菩萨泉铭》以记其事。元丰四年(1081)四月,苏轼的二侄女婿王适(子立)自筠州前往徐州参加秋季的举人考试,顺道前来黄州看望伯岳父。苏轼于欣喜中陪王适过江游览西山。走到菩萨泉边时,囊中羞涩的苏轼突发奇想,酌菩萨泉一杯,口占《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绝句一首赠之。
4.苏轼与西山东坡饼的来历
苏轼第一次游览西山时,便休息于西山寺中。寺僧对当时名闻天下的苏学士十分敬重,为款待这位名士,便以菩萨泉水烹茶,又以本寺特制的香油麦面炸饼招待。这种饼不经发酵而自然酥松,不添香料而自然清芬,分外香甜酥脆,口味极佳。苏轼便问及此饼的制作技法。寺僧告诉他,此饼是汲了四眼泉之水调制而成,所以好吃。一饱口福之后,苏轼饶有兴趣地跟寺僧约定:“尔后复来,仍以此饼饷吾为幸!”自此,寺僧与邑人便以“东坡饼”名之。由于苏轼也常去黄州的承天寺、定惠院,东坡饼亦成为这一带和尚道士的斋品。东坡饼又名空心饼、千层饼,讲究圆、黄、酥、脆,呈凸状小山包形,层层扁条盘绕着小山顶。置于瓷碟中,撒一层白砂糖就如同一座金黄色小山包上撒满白霜。食之油而不腻,焦脆爽口,透出一股淡淡的幽香,至今仍保留了苏轼时代的特色。
(二)苏门文人与武昌西山
自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谪居黄州开始,苏辙、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苏门文人就与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他们来到黄州以后,与黄州一江之隔的武昌(今鄂州),即以其秀丽的自然山水、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名胜古迹,吸引着苏门文人扁舟渡江,来武昌西山登临游赏;而武昌则凭借苏门文人们所写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文,声名鹊起,成为千百年来的旅游名城。
1.苏辙作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北宋文学家、诗人。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初,苏辙由应天(今河南商丘)判官谪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赴任途中须经过江州,便绕道送苏轼家眷前来黄州。时值六月初,在苏轼的陪同之下,苏辙平生第一次游览了武昌西山。游览之后,苏辙作《黄州陪子瞻游武昌西山》诗寄怀。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与朋友、僧人一起在三国东吴遗迹九曲亭旧址上,重建此亭。落成之后,苏辙应邀写了著名的《武昌九曲亭记》。[5]该文记述了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阐发了苏辙“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也寄托着苏辙自己的人生态度。
2.黄庭坚书松风阁诗帖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与秦观、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又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黄庭坚结束了在黔州、戎州“万死投荒,一身吊影”的放逐生活之后,赴太平州任,但做官九日即罢,只得暂时流寓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次年再次远贬宜州,九月途经武昌(今鄂州)时,黄庭坚与谪居黄州的张耒游览武昌西山,写下了《武昌松风阁》诗。其手迹《松风阁诗帖》是他的行书代表作。[6]该帖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帖字迹匀称,笔势圆劲流丽,结构布局端庄秀美,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我国古代行书帖中的极品。
3.张耒三谪黄州常游武昌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市)人。北宋著名诗人,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三月谪监黄州酒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正月起为黄州通判,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责授房州别驾、黄州安置。这三次被贬,谪居黄州长达七八年之久。在此期间,张耒多次过江来到武昌,游览秀丽山水,凭吊名胜古迹,写下了十多首诗文。其中,《次韵苏公武昌西山》诗,当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苏轼《武昌西山》诗唱和期间;《吴故城赋》、《游武昌》、《西山寒溪》、《吴王郊台》、《题寒溪长老方丈》、《齐安今秋酒殊恶对岸武昌酒可饮故人潘主簿时惠双榼》等诗文当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三月至元符二年(1099)秋第一次谪居黄州期间;《宿樊溪》、《离樊口宿巴河游马祈寺》、《道士矶》等诗当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六月第二次谪居黄州罢官离黄途中;《雨霁望樊山》、《新堂望樊山》、《樊山》等诗当作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至崇宁五年(1106)十一月第三次谪居黄州期间。[7]
4.黄庭坚、晁补之、张耒撰书李深之墓志铭
1991年12月,在鄂州西山北麓的“653”油库工程施工中,发现被盗掘过的宋代武昌(今鄂州)尉李援的父亲李深之和母亲龚夫人合葬墓。该墓出土志石三方:其—为志盖,系黄庭坚篆书“有宋李深之墓”6字,其二为《有宋李公深之墓志铭》,由谯郡(今安微毫县)张耒撰,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晁补之书,其三为《宋龚夫人墓志铭》,谯郡张耒撰并书,豫章(今南昌)黄庭坚篆盖。[8]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苏门三学士,应武昌尉李援的聘请,聚集于武昌樊山之麓,为其死去的父亲李深之及母龚夫人撰书墓志铭。其中,张耒撰写墓志铭文,晁补之书写志文,黄庭坚篆写志盖,三学士合作而成。此即四个健在的进士共同为死去的进士树碑立传之举,实为世所罕见,堪称墓志史上的“三绝”。
二、重塑西山苏门文人文化旅游资源的思考
早在2001年初,鄂州市委、市政府即确立了“旅游活市”战略,明确了“打吴王故都牌,建山水园林城,兴生态旅游市”的旅游发展思路,以滨湖滨江优质环境景观塑造和生态文化旅游为特色[9]。近几年来,虽然在传承吴都文化、突出山水特色、创造人文景观、修缮历史建筑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有许多文化优势未能发挥出来,“西山”留下历代名人的“脚印”,对西山“苏门文人”文化资源的发掘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加强苏门文人遗迹的维护和复建
千百年来,鄂州人民通过修葺保存苏黄遗迹,新建祠堂、亭阁等形式,对苏轼、黄庭坚等历代名人表达了崇高的景仰和深切的怀念。为加强西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必要对苏轼及苏门文人遗留给我们的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进行大力发掘和充分利用。一是要对现存的九曲亭、菩萨泉、洗墨池、松风阁等与苏黄有关的名胜古迹加强维修保护和开发利用;二是要尽可能地复建或新建三贤亭(陶侃、元结、苏轼)、苏黄祠、寻梅亭、怀苏亭等纪念设施,复建或新建有关碑刻,如西山唱和诗石刻、苏轼武昌题名石刻等[10]。要以丰富多样的硬件设施建设来增强苏轼及苏门文人在西山的历史存在感,扩大苏轼、黄庭坚等名人文化的社会影响,提高西山风景区文化旅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2.加大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和营销
充分利用西山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大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提升西山旅游文化品位,让西山旅游商品更具纪念价值。除了以鄂楚文化、三国文化、古铜镜文化、净土宗佛教文化等为内容研发生产各类文物复制品、仿古工艺品外,重点要加强对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历代名人文化的“文创”产品研发,加强对“东坡饼”、“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系列特色食品的口味、外观和制作工艺的研发和包装,以适用当代人的饮食口味要求。通过这些具有东坡特色和名人效应的旅游商品的研发和销售,形成具有鄂州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系列,使之成为西山风景区形象的一种有效载体。
3.加强对苏轼、黄庭坚的研究和宣传
苏轼、黄庭坚等苏门文人虽然不是鄂州籍人,在鄂州的活动时间也并不长,但由于他们在文学艺术史上的巨大成就和历史影响,使他们在鄂州的活动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今天要促进西山风景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推进鄂州的全域旅游事业,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高地。因此,有必要重视鄂州历代名人文化的影响作用,拿出专项经费,组织专门队伍,设置专项课题,对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苏门文人与鄂州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编印通俗读物,印制资料画册,加强西山名人文化的对外宣传,从而扩大西山文化旅游的社会影响。
4.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
在充分研究和宣传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西山名人文化资源丰厚的特点,突出名人文化的特色,塑造“千年吴王古都”和“文人骚客游地”的整体形象,定期组织举行苏轼等名人文化节。节庆内容可以包括苏轼、黄庭坚等西山历代名人及其作品研讨会,苏轼、黄庭坚等历代名人诗词歌会等,以凸显文化底蕴,传承历史文化,打造旅游亮点。[2]
总之,在发展西山风景区文化旅游事业的实践中,鄂州应当坚持“三国文化、佛教文化、名人文化”并重的指导原则。在开发西山名人文化资源时,要加强以陶侃、元结、苏轼、黄庭坚等为代表的历代名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掘苏轼、黄庭坚等苏门文人在武昌(今鄂州)所留下的活动遗迹和文艺作品,重塑西山文化旅游形象应作为开发的重中之重。
[1]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EB/OL].(2016-5-31)2016-06-29.http://gkml.hubei.gov.cn.
[2]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鄂州西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0)[EB/OL].2017-03-17.http://www.ezylj.cn.
[3]孔凡礼.苏轼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613.
[4]孔凡礼.苏轼诗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2:1049,1054,1202,1457,1084,1120,1166.
[5]孔凡礼.苏辙年谱[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242-243.
[6]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379.
[7]李逸安,孙通海,傅信.张耒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90:26,213,72,54,445,66-67,552-554.
[8]熊亚云.鄂州出土墓志地券辑录及讨论[J].东南文化,1993,9(6).
[9]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鄂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2020)[EB/OL].(2011-07)2012-06-12.http://www.ezupo.com.
[10]钟桐山.武昌县志[M].鄂州:鄂州市档案史志局,2004:350-351.
[责任编辑、校对:方忠]
Remodeling the Image of Culture-oriented Travel of Xishan Mountain by Exploring the Traces of Literati of the Su School in Xishan Mountain
LIU Xuewen
(School of Clothing and Arts,E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Ezhou Hubei 436000,China)
Ezhou Xishan Scenic Area is rich in humanistic tourism resources,so it enjoys abundant cultural resources.The literati Su Shi,Su Zhe,and his followers—Huang Tingjian,Zhang Lei and Chao Buzhi,were inextricably bound up with Xishan Mountain.They repeatedly visited and chanted Xishan Mountain,which leaves rich spiritu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for us to develop Xishan cultural tourism,so it is worthwhile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in advancing rigorous study,taking deep exploration and making full use.Therefore,it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global tourism,and enhance the city image of Ezhou.
Literati of the Su School;Literary and Artistic Activities;Xishan Mountain;Tourism Development
I206
A
1009-8666(2017)10-0091-05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10.014
2017-10-10
鄂州职业大学校级人文社科项目“苏门文人西山遗踪与西山旅游开发”(2016YBA47)
刘学文(1973—),男,湖北仙桃人。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