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不良网络贷款风险防控与引导机制研究
2017-03-12王结义
王结义
(皖南医学院 护理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近几年来,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纷纷瞄准高校大学生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拓展自身业务,其中更是有一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罔顾法律和道德伦理,通过虚假宣传、利息支付信息不透明、减少贷款程序和要求等手段,诱导大学生超前和过度消费,不少大学生深陷“高利贷”陷阱无法自拔,骗贷、裸贷、暴力催债等一系列极端问题在高校不断出现。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调查了全国252所高校近5万大学生,并撰写了《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调查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占了近一半。只要是在校大学生,网上提交资料、通过审核、支付一定手续费,就能轻松申请信用贷款。大学生金融服务成了近年来P2P金融发展极为迅猛的产品之一。针对日益增多的校园不良网络贷款导致的各种悲剧案例,2016年4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中国银监会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高校建立校园不良贷款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贷款应对处置机制。《通知》对当前预防和应对日益猖獗的校园不良贷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校园网络不良贷款的盛行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利益驱动,如何化解这一难题,帮助大学生增强抵御不良网络贷款的意识和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他们健康成长,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思考并积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不良网络贷款的由来及演变路径
目前,P2P是校园网络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平台。P2P平台存在的形式是一种中介信息服务公司,而不是信用公司,它自身并不具备借贷业务和贷款追缴的义务,而只是给借方和贷方提供信息服务并收取一定的信息服务费用。新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令〔2016〕1号)(以下简称《办法》)中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给出的定义是: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按照依法、诚信、自愿、公平的原则为借款人和出借人提供信息服务,维护出借人与借款人合法权益,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不得直接或间接归集资金,不得非法集资,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然而,“由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刚性兑付和担保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纯信用的模式在推广中受到了重重阻碍”①杨东:《用法律红线整治不良“校园网贷”》,《人民论坛》2016年第34期。。P2P网络借贷模式伴随着民间融资发展逐渐脱离了原有的信用本质,从而给金融安全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校园不良网络贷款实质上是网络部分P2P平台为追逐自身利益而开展借贷活动由社会向校园的延伸。此外,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中的不完善也为非法P2P平台的蔓延和扩张提供了滋生的条件,如《办法》中第五条规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向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按照通信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申请相应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这意味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成立只需要备案登记并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即可成立,而不需要银行监管部门的审批。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日益多元化的消费方式使得网络不良贷款平台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校园。故意诱导、虚假宣传、刻意隐瞒等成为网络不良贷款常用的手段。由于很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和防范心理,网络不良贷款又宣传无抵押、手续简、放款快、还款易等,一些急需资金支持的大学生就会不顾后果地申请贷款。大学生除了来自父母的经济支持几乎没有其他固定的资金来源,一旦贷款时间过长且无还贷能力,贷款本金及利息的总额往往十分惊人,而网络不良贷款平台又通常会以泄露个人信息或其他非法手段相威胁,导致到正常精神压力极大,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及个体的身心健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这就意味着高利贷的界定标准是年利率超过36%。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部分网络不良贷款公司所借款并未达到高利贷的标准,但是网络不良贷款的信息不透明以及利滚利的经营模式很容易引发为高利贷。
二、校园不良网络贷款形成原因分析
校园不良网络贷款的盛行固然与P2P非法借贷平台在高校的业务急剧扩张有很大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校对校园不良网络贷款的抵御防线不牢,预防、处理机制不够完善,发现问题不够及时,解决办法不多,也是重要的因素。
(一)部分大学生消费观念超前,存在过度消费、从众消费的现象
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支出类型有饮食、娱乐、学习、人际交往等。相关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消费比较理性,但仍有少部分人无理财观念,消费欲望十分强烈,存在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从众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如追逐名牌衣物、沉迷网络游戏、盲目追求潮流购买各类电子产品等。“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休闲娱乐中,总是喜欢有意无意地与他人作比较以求心理平衡,获得自我认同。”②刘喜怀:《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及市场开发》,《学术交流》2013年第3期。朋辈之间的消费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一性和特殊性。如,从众心理激发的消费就是同一性的重要表现,本来不需要的商品,看到周围的同学购买,自己也跟风购买,以期达到人有我有的目的。消费特殊性指的是追求时尚和潮流,喜欢标新立异,希望借消费显示自己与他人的差别和不同。
(二)大学生群体生活阅历尚浅,缺乏金融知识,辨别是非能力较弱
在互联网时代下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容易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价值观与前几代人有很大不同,思想价值、行为方式等均具有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③程敏、罗秋兰、高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与理想信念教育》,《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2期。。但他们大部分的生活还是在校园中度过的,社会阅历普遍缺乏,对互联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感到困惑,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此外,部分大学生不熟悉金融知识,缺乏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对合法和非法金融工具概念比较模糊,对网络上鱼龙混杂的金融借贷平台缺少警惕性,加之由于个人存在透支消费、超前消费等习惯,不少同学生活压力巨大,在校园不良网络平台的宣传攻势下,有人便会不惜铤而走险来缓解因过度消费带来的生活压力。学生对校园不良网络贷款带来的严重后果的预估不足,也是当前不良网络贷款盛行的直接原因。
(三)校园日常摸排机制、风险管控处置和长效宣传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部分高校对校园不良网络贷款没有高度重视,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的不良贷款发现不及时,没有做到将集中排查和日常监测相结合,校园不良网络贷款只有等事态较为严重时才被发现。部分学校没有意识到从源头上防范校园不良网络贷款的重要性,没有充分整合校内各种资源,利用各种手段宣传不良网络贷款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即使意识到校园不良网络贷款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也未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摸排方案和程序,无法精准掌握本校是否有校园不良网络贷款的线下代理点以及学生网络不良贷款的程度、规模、处理方式等。此外,在预防、处置校园不良网络贷款方面,部分高校仍然缺乏理论指导和处理经验,介入处理速度较为滞后,处理方式也缺乏针对性。
(四)校园信贷体系建设滞后,为校园不良网络贷款提供了发展空间
校园信贷体系是国家各项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补充,《通知》中特别提到要加大学生自主信贷体系建设力度。当前,国家的各项奖、助、贷等资助政策落实较好,帮助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品学兼优的学生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问题,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然而,除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之外,广大学生的消费需求、特点及消费方向也需要高校予以重视。面对广大学生日益多元化的消费类型和旺盛的消费需求,应该为学生提供渠道畅通、手续便捷、利率合理的金融借贷服务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如,学校与金融机构开展的合作较少,校园社区银行的建设尚未开展起来,学生的临时性需求没有合法充分的满足渠道。这就为日益猖獗的不良网络贷款平台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三、校园不良网络贷款风险防范的路径和机制
从学校角度而言,高校要切实担负起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理性地看待网络中的复杂现象的责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甄别网络中各类借贷平台的能力,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理财能力。此外,还需要和社会、家庭构建起联动沟通机制,全方位地构筑起安全防线。
(一)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消费观念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大学生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整体消费风气以及对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引导和培育状况,将对大学生消费观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①张玉华:《“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及其疏导路径探析》,《中州学刊》2012年第2期。正确的消费观念不仅有利于学生自立自强和感恩意识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生工作者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消费观,使他们的消费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入为出,不盲目攀比,不奢侈浪费。可以通过开展各类辩论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及各类讲座等活动,发掘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典型和模范,号召更多的同学去学习。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等进行宣传,通过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并展开讨论,将正面引导和反面典型案例相结合,让他们养成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行为习惯。另外一方面,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学生消费方面的法律法规教育,让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学会处理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侵犯个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和问题。
(二)普及基本金融常识,加大网络安全教育力度
开设理财教育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财观的良好渠道,与此同时,推广和普及金融知识,也可以帮助广大学生提高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金融常识、网络安全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理财观念,传授理财知识,学会分析和运用理财产品,掌握个人理财规划的基本方法,提高辨别网络非法借贷行为及其本质的能力和素养。同时,也可以举办各种征信金融讲座、知识竞赛,邀请银行、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等进学校进行金融知识宣讲,发放如《金融知识宣传手册》等宣传资料,让学生彻底认清不良网络平台的运行机制、盈利模式及本质特征。还可以根据学生群体的爱好特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和形式进行宣传,如针对大学生群体普遍使用智能手机的特点,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介工具进行灌输和推送,增强传播效果。与此同时,学校也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加大网络安全教育力度,提醒广大学生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及隐私。
(三)引导学生学习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出台,这也是国家从法律层面对网络借贷相关问题作出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如该《规定》第二十二条指出:“借贷双方通过网络贷款平台形成借贷关系,网络贷款平台的提供者仅提供媒介服务,当事人请求其承担担保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网络贷款平台的提供者通过网页、广告或者其他媒介明示或者有其他证据证明其为借贷提供担保,出借人请求网络贷款平台的提供者承担担保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高校通过多形式引导广大学生学习金融方面的法律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认清自身应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也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四)学生工作者队伍及学生骨干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异常消费行为
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工作一线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也是学生最信赖的知心朋友。辅导员、班主任应当积极运用各种方法去接触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还要注意积极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教会他们密切关注班级中同学异常的消费行为,做到有情况及时报告。定期对学生进行校园不良网络贷款的情况摸排,摸排的主要内容可以涉及网络贷款的学生、贷款时间、贷款原因;学生参与网络贷款平台的名称及相关网址;是否有学生从事网络贷款的校内代理;是否有学院所属学生组织与网络贷款公司进行过合作或者辅助进行校内宣传等。一旦掌握有异常消费的情况,辅导员、班主任要及时介入,详细了解情况并做好处置工作。积极与借贷学生进行谈心谈话,找出借贷的原因、资金使用情况,并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情况较为严重时应积极与公安机关取得联系,协助公安机关处置。
(五)加强与金融及监管机构、公安及学生家长的联系,建立三位一体的防范网络体系
校园不良网络贷款重在预防。只有建立校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通力配合的安全网,才能不断压缩网络非法平台的校园不良贷款生存空间。金融监管、公安、家庭等都要切实履行各自的责任,共同为学生远离非法借贷平台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一,政府金融管理部门要对校园不良贷款进行整治、监管、规范,通过上升到立法层面,约束违法违规的不良贷款,维护金融秩序,净化网络空间。第二,公安部门要依法坚决打击严重损害学生健康的网络贷款暴力事件和极端事件,并定期到校园开展预防不良网络贷款的法制宣传活动。第三,学校需要及时和学生家长保持沟通与联系,建议家长合理支持、适当控制学生的消费支出,并掌握学生的消费支出情况,帮助学生形成节俭的意识,并逐步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和消费观。
结语
校园不良网络贷款冲击着高校教学和生活秩序,不仅严重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增加了校园不和谐因素。因此,高校应当在防范校园不良网络贷款中承担更多责任,通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消费观念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加大网络安全教育力度,普及基本金融常识,让更多的学生认清不良网络贷款的危害。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习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作为学生一线工作队伍的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密切关注学生的异常消费行为并及时干预。校园不良网络贷款的彻底根治离不开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所以学校还要注意加强与金融监管机构、公安及学生家长的多方联系,努力建立校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范体系,构建安全防护网,多管齐下协同解决不良网络贷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