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研究
2017-03-12丰华涛
丰华涛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
“工匠”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研究
丰华涛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及就业存在着与企业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脱节,与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和方向脱节等问题,因此急需发挥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学生等几方面主体的合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联动机制,从而切实满足企业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职业教育;工匠人才;就业联动机制
辽宁高职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为我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培养输送了大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我省高职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与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针对性不强等。这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脱节、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一方面我省学生就业相对困难,另一方面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较为严重。因此,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杠杆,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铸好振兴链上的人才链、“技工环”,培养市场需求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本文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企业和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我省职业院校推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工匠”人才提供参考。
一、辽宁高职院校近年来人才培养与就业总体情况
近年来,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辽宁的振兴发展急需高素质技能型“工匠”人才支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辽宁振兴发展对辽宁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国家《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下发后,辽宁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又陆续印发了《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高中等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 《辽宁省加强校企联盟建设实施方案》 《关于改革省属高校财政拨款制度、促进人才科技供需协调发展的意见》 《辽宁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办法》《辽宁省高等学校绩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这必将对高校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正在依据辽宁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我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源改造重组,这些举措彰显了省委、省政府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决心,各高职院校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十二五”期间,辽宁省针对全省产业发展布局,积极调整职业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基本形成了与老工业基地布局相适应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体系;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组建省级职教集团,着力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建立了中职、高职、本科教育衔接机制,中职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直通本科院校改革深入开展,初步搭建起了人才成长“立交桥”。2015年,全省中高职院校在校生达到68.5万人,已建成国家示范中、高职职业院校46所,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取得突破。[1]
与此同时,省政府和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首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完善高校就业目标责任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领导约谈制度、定时通报和督办制度;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努力开辟大学生就业岗位,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我省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5%和90%以上[1],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在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机制还不能完全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我省高职院校与建设现代高职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强化办学特色、深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强化落实。有的职业院校没有完全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在专业设置之前开展全方位的企业和社会需求调研、就业市场调研,而是靠“拍脑门”决定举办什么专业,往往什么专业热就一哄而上。导致院校专业设置重复、特色不突出,这就导致了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不对口。
近年来,我省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交织存在,结构性失业和隐性失业显性化等风险加剧。2016年我省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8.8万多人,较上年增加3 844人,增幅为1.35%,其中省内生源占毕业生总数的64.5%,省外生源占35.5%,总体初次就业率为90.16%。[2]另一方面,我省长期存在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有效缓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数量和质量还较为有限,“技工荒”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具有技术等级或职称的求职者求人倍率均大于1,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只约占求职人员的3%~5%,其求人倍率平均达到1.8以上。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和创业人才、创新人才和创优人才长期不足。[3]
(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落实
各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但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影响,总体上校企合作仍然是学校“一头热”,在合作当中处于被动。类似于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与沈阳机床集团联办I5智能制造学院那样的成功范例还不多,往往只注重是否有企业愿意合作,而无法实现精准的筛选,在合作过程当中也没能成为企业员工培训的依托主体。企业由于要以增强经济效益为第一要务,很少有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来开展校企合作。而深入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层次相对较低,更多地要追求经济利益,有时更愿意将学生作为生产岗位的员工使用,很少考虑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不能完全地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有时校企双方的利益难以权衡。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完全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由于以往高职院校毕业生若要进事业编制大多要经过省人社部门统一考试,学历要求均为研究生以上,企业实践经验缺乏,且研究方向均是理论研究性人才,与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存在错位。学校所急需的能够带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企业的能工巧匠、高级技能型人才很难进入事业编制,因此,有的教师仍然习惯于采用“讲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加之学校实践场所、实践设施建设尚有不足,学生实践时间有限,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养成。
(四)用人单位强调文凭要求,学生自主创业创新能力不强
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接受的是什么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对于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高职学历文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了“弱势文凭”,难以占领就业岗位的制高点。部分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准确,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对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对所学专业知识没有兴趣,对就业也带来的很大的影响。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当前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创业经历缺乏、创业项目科技水平较低、教育模式不匹配和资金缺乏等问题。[4]
三、关于强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 政府方面
1.应该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有切实的改变
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引导和要求高职院校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在调整专业结构、明确专业发展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招生计划等工作时,必须实实在在地对接辽宁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对人才数量和结构的需求,把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5]
2.应该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长效机制
对长期、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业从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从项目方面给予支持,充分调动政府与高职院校的技术、智力等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3.应该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和产业集群建设情况制定政策
应该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和产业集群建设情况制定出台能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广泛挖掘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创业项目;联合开展招聘活动,依托互联网、人才市场、校园市场,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招聘活动,吸纳更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创业。进一步健全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服务保障机制,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微企业就业。
(二)学校方面
1.应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要准确定位,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加强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要积极倡导推行“双证书”制,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与企业联合搞好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和“出口”环节,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积极从社会上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升他们实践能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6]
2.应以制度建设促进创新创业工作取得实效
创新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应从制度保障做起,使其取得成效。要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创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配有专门教学和管理人员,设计一个以综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为特点的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场地、设备及指导。要完善制度,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业的计划、调研、实施,形成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要培养师资力量,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创业活动中来,逐步形成一支稳定的、热心于创业教育的专兼职师资队伍。还可以聘请校外创新创业专家和成立学校自主创业校友社群,定期邀请回校分享创业经验和指导工作。
(三)用人单位方面
1.应合理配置岗位结构
用人单位应摆脱重学历、轻能力的用人观念,树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用人观,注重人才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应该根据不同的岗位需要吸收各种学历层次的毕业生,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的长期培养,为其提供合理的工作岗位,形成最佳组合,组成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做到人尽其才,为单位创造最佳业绩。
2.应积极参与和深化校企合作
企业可以同高职院校共同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以现代学徒制实施作为校企合作的真正纽带,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开展“订单、定制式”培养,实现“双主体”协同育人的目标。[7]
(四)学生方面
一是应该树立正确择业观念,把短期就业、灵活就业、多次就业、自主创业当作正常就业的范畴考虑,从而争取早日获得就业岗位。
二是要正确对待待遇问题,对薪酬期望值不要太高,树立平和对待低薪酬的心态;在择业中把自己的能力与个人发展、社会需求联系起来考虑,从普通岗位做起,切忌盲目攀高。
三是要坚持学习,熟练掌握岗位需要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要积极参加各种职业教育活动,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树立团队协作意识,以健康的身心做好就业准备。
四是要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从入学阶段做性格测试和职业测评,来掌握自身的性格特质,加强自我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采取不同的就业指导策略。
总之,通过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学生各方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我省高院院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显著成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一定会有显著的提升。
[1]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辽政办发〔2016〕76号[A].
[2]商越.我省发布201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大学毕业生在辽就业增3.35%[N].辽宁日报,2017-06-27(A07).
[3]田艾琪.辽宁省人力资源市场2016年供求状况分析及预测 [EB/OL].(2017-01-23)[2017-08-05].http://ww w.jyw.gov.cn/cm s/news/100000/0000000004/2017/1/23/98 b493af4c0a48b19c57c2fd80a80fae.shtml.
[4]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1):125.
[5]孟伏琴,马殿师.大数据思维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6):100.
[6]张旭刚.高职“双创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13):50-51.
[7]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Research on"Craftsmen"Talents Cultivation and Employment Linkage Mechanism
FENG Hua-tao
(Liaoning Equipment&Manufacture College,Shenyang 110161,China)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employ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disconnected with the demands for highly skilled talents from enterprises and society,and also disconnec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direction of the industry enterprises.Therefore it needs to exert the power of government,schools,enterprises,and students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linkage mechanism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mployment.That will really meet the urgent demand for skilled talents from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vocational education;craftsmen talents;employment linkage mechanism
G711
A
1009—7600(2017) 10—0084—03
2017-09-20
2017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SYSK2017-26-01);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JG17EB175)
丰华涛(1973—),男,辽宁喀左人,副教授。
[责任编辑,抚顺职院:于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