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跨界理念培养高职金融“工匠”
——高职院校培养金融人才途径的探索

2017-03-12李海洲

辽宁高职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跨界工匠导师

李海洲

(九江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6)

基于跨界理念培养高职金融“工匠”
——高职院校培养金融人才途径的探索

李海洲

(九江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6)

践行跨界教育理念,培养具备诚信、博学,以及求实创新精神的金融“工匠”,是“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基于行业发展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基于跨界理念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金融人才,应树立“工匠型”人才培育导向的办学理念、重构基于跨界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建设校企(行)互聘的“双导师”队伍。

高职院校;跨界;工匠精神;金融工匠;校企合作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号召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众多“中国工匠”,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应担负起为国家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工匠”的重任。跨界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佳路径[1],有助于培养符合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金融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跨界本质的表述[2],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以跨界教育理念为指引,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现代金融从业人才,是“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现代金融“工匠”的特征

中国工匠的业绩彪炳史册,其工匠精神也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也为当前金融人才工匠精神的传承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借鉴,培养诚信、博学、求实创新的金融“工匠”。

1.诚信“工匠”

“人无信不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将诚实守信作为基本道德要求。“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恪守职业道德是金融行业的生命线。坚守职业道德,从而具备较高的诚信水平和职业声誉,有助于金融从业人员工作水平的提升以及业务的开展。在不违背诚信原则和道德标准前提下获得应该得的利益,才能确保事业的稳定和持久。金融从业人员应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拥有诚实守信、一诺千金、公正持平、正直清廉的道德品质。金融行业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特殊行业,以信用为基础,有助于降低风险系数,保证经营和发展。讲求诚信意味着个人可能会有短暂的损失,然而为了提高自身的执业水平,维护行业声誉,需要将诚信作为基本的职业准则。金融从业人员应讲求诚信、重道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参照,打造行业诚信文化,塑造和提升行业的声誉和美誉度。

2.博学“工匠”

子曰:“儒有博学者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学习知识要博学没有穷尽,实践也要没有倦怠。古代工匠们从学徒时代开始,就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和技艺。他们除了要向师傅学习各种制作工具的使用以及器物的制作工艺外,还需要自己在平时操持技术、锤炼技艺,在长年累月的坚持中通过不断地揣摩、领悟和实践来磨炼技艺。金融业务具有技术性强、风险性大的特点,这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金融从业人员应具备证券交易、银行信贷、结算、投资理财、保险营销等基本实务操作能力。金融从业人员不仅要熟悉金融工作的各类主要业务,还应熟悉国家的金融政策和法规,掌握国内外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动态。对于有关金融业务和金融发展的宏微观经济知识,如企业治理知识、公司财务知识以及影响经济前景与投资环境的经济政治信息等,金融从业人员也要有所涉猎。金融从业人员应以豁达的胸怀吸纳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思想觉悟,成为知识、技能、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国工匠”。

3.创新“工匠”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德盛”。拥有万物可看作是伟大的业绩,与时俱进、持续创新才称得上深厚的功德。“工匠精神”不仅表现为一种对卓越的追求,并且在追求极致和完美的过程中深刻的体现了创新的精神。[4]现代金融业务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人才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在面临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时发扬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创新精神。随着金融深化向纵深跨越利率市场化逐步趋于完善,金融机构及互联网企业之间的混业经营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如何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抢占金融生态系统的战略制高点,靠的正是金融人才创新能力的发挥。金融人才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在从业过程中不断开拓新视野,主动应对信息化和金融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时代的金融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数据业务理解与数据资产管理能力,并且还要拥有较高的信息处理与数据挖掘技能。[5]金融人才掌握复合性的知识,发扬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成为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发展和创新的关键。

二、跨界理念下金融“工匠”的培养路径

跨界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倡导校企合作、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金融从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行路径。高职院校基于跨界教育理念培养金融“工匠”,需树立“工匠型”人才培育导向的办学理念,重构基于跨界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建设校企(行)互聘的“双导师”队伍。

1.树立“工匠型”人才培育导向的办学理念

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有金融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相应的实务操作能力,还应掌握多学科相融合的跨界知识从而提升其集成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顺应金融变革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效地将传统金融业务知识和跨界通识知识相互融合,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金融“工匠”的跨学科知识培养不仅包括金融学与保险学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将信息技术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工匠型”金融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运用基本金融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金融领域的各种业务及实际操作中。高职院校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金融从业人才,不仅要重视理论基础与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结合实际工作岗位或业务类型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在跨界教育学做一体理念指引下,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教学体系安排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诚信、敬业、奉献、创新的职业品格,塑造具备诚信品格、博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工匠型”金融人才。

2.重构基于跨界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

工匠精神的培育应植根于厚实丰沃的专业教育土壤之中。基于跨界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既要涵盖金融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也需要按照行业的特殊规范进行系统筹划。高职院校应积极调研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行业发展对金融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探索与金融机构或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共同制定面向行业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的目标设置文化素质类、专业基础类与专业能力类课程。文化素质类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人文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培养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工作价值观,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和讲授的目标是使得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够掌握和运用基本金融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逻辑推论能力。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要注意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特别是加强与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金融知识之间的融合。专业课程讲授中同样需要渗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职业情怀、价值操守、职业素养等方面塑造“工匠精神”。

3.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金融“工匠”的跨界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高职院校应在跨界教育理念指引下,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通过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实践能力。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可将金融人才的整个学习阶段分为金融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和金融企业工作岗位实践等四个阶段。在金融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可以探索建立创客平台,以情景学习代替课堂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下推进案例推演、角色扮演等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活动。金融基本技能培训课程设计应以金融企业的实际岗位设置为参照,结合企业各岗位的业务特点分解金融从业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培训教学要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完善以银行实务操作、证券交易、期货交易、外汇交易等实践性课程为主的专业课程实验。高职院校应建立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大数据金融实验室,以培养学生金融信息化背景下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金融企业实践岗位教学中,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自觉自愿地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和洗礼。

4.建设校企(行)互聘的“双导师”队伍

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职业导师”的指引。[6]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塑造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是金融人才跨界教育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高职院校应与金融企业积极合作,聘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有一定资历的实务界人士担任合作导师,打造由校内专业课导师和实务界导师组成的“双导师”队伍。高职院校应鼓励专业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金融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校内专业课导师取得导师资格之前需要在合作企业经历一年以上的培训和实践锻炼,并且在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同时不间断地在不同工作岗位进行轮流培训和实践,以增强从事实践教学的能力。校企合作中应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激励等制度,如对新任导师的任职资格进行实践考核或者鉴定,对符合任职条件者颁发证书或给与补贴。实务界导师主要来自于合作企业,负责对学生在实践岗位培训期间的指导。实务界导师需要在金融相关企业具有较为丰富的从业经验,需要对其从业资质与职业导师胜任能力进行鉴定。职业导师丰富的从业经验有助于其结合实际业务情景对教学素材、实务案例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从而在执业或模拟执业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工匠意识。

[1]李海洲,唐衍军.基于跨界理念培养“工匠型”会计人才[J].中国内部审计,2017(7):88-92.

[2]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0-75.

[3]仲晓密,钱涛.高职教育与工匠及工匠精神之养成[J].辽宁高职学报,2017(3):15-17.

[4]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36-40.

[5]李东荣.大数据时代的金融人才培养[J].中国金融,2014(11):9-10.

[6]李海洲,唐衍军.现代学徒制视域下会计人才工匠精神培育[J].职教通讯,2017(20):36-38.

The Cultivation of Financial Craftsme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Trans-border Concept

LI Hai-zhou
(Jiujiang University,Jiujiang 332006,China)

The trans-border educational concept cultivates the financial craftsmen with honesty,erudition and innovation,an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xplore the reform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based on industry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Internet+".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ans-border concep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establish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craftsman talent cultivation,re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ystem,implement the work-study teaching mode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and build the double-qualified teaching team of school-enterprise inter-employ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rans-border;craftsman spirit;financial craftsme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G711

A

1009—7600(2017) 10—0014—03

2017-05-12

李海洲(1982—),女,辽宁锦州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抚顺职院:陈 辉]

猜你喜欢

跨界工匠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工匠神形
V eraW an g
导师榜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