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小学心理教育中的应用
2017-03-12刘娟
刘 娟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
心理干预是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通过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员进行疏导、抚慰或与之交谈等方式,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危机,恢复正常心理状态的过程。对小学生的心理干预主要是借助认知与行为干预技术,转变小学生不合理的观念,调整其不良情绪和行为,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干预作为带有警示性的教育形式,在成人的心理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在小学心理教育中一直没有被重视和应用。长期以来,对中小学的心理教育一直以正面疏导为主,很少使用心理干预。
一、小学心理干预的教育功能
心理教育可以分为正面疏导和危机干预两种方式。正面疏导利用学生积极向上、渴望进步的心理引导小学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干预主要用于纠正小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心理发展过程看,任何小学生既有积极进取、渴望成功和期待赞赏的一面,也有受不良因素影响出现心理障碍的一面。小学生存在的学习焦虑、崇拜暴力、向往武力、情绪冲动、玩世不恭、自卑怯懦等心理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干预予以解决。
(一)冲动情绪的化解功能
对冲动情绪的化解功能是心理干预最突出的功能。冲动情绪是小学生暴力与欺凌行为的直接诱因,绝大多数学生打架斗勇的起因都是情绪冲动。笔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个性格比较暴躁的三年级学生,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火,一不高兴就动手打人,有好几次把同学的头都打破了。有一次,他听人说有同学向语文老师反映他抄袭别人的作文,当时就火冒三丈,拿起凳子就砸向那个同学的后背,致使对方三处骨折。如果心理指导教师在平时能发现这一同学的心理特点,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就能避免这个伤害性事件的发生,不至于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
(二)暴力心理倾向的制止功能
暴力与欺凌已经成为危害小学校园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些小学生崇拜暴力,不喜欢讲道理,也不愿意讲道理,认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动辄就用拳头解决问题,甚至把暴力行为当作炫耀的资本。有的学生外表文文静静,看似并不崇尚暴力,但是存在潜在的暴力倾向,一旦受外界因素的刺激,就容易用暴力解决问题。小学生的暴力倾向不仅表现在与同学相处之中,还表现在对待老师的态度上。一个四年级学生上课时玩游戏,手机被老师拿走。他一声不响,拿起铅笔盒就砸向老师,致使老师头部受伤被缝了四针。小学生的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与他们的冲动情绪有直接的关系,情绪冲动的学生如果没有暴力倾向,遇事也许就是发发火、发点脾气;有暴力倾向的学生一旦有了情绪冲动就会产生暴力行为。心理干预在引导小学生缓解、控制情绪冲动的同时,可以淡化他们的暴力倾向、消除他们的暴力行为。
(三)焦虑心理的调节功能
焦虑是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因为种种外界影响产生心理压力,出现焦虑心理。虽然适当的心理压力可以激发学习动力。但是压力一旦超过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导致他们出现过度的紧张与焦虑,产生头昏、心慌、失眠等症状,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心理干预可以采取谈话、咨询、引导等方式,帮助小学生以适当的方法控制焦虑情绪。
二、小学心理教育运用心理干预的必要性
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个人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1],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够有效保证一个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而且是一个人经常保持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基础条件[2]。当前,如何预防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他们形成完善人格并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社会课题[3]。
(一)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呼唤心理干预
心理危机伴随于个体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包括网络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各种文化观念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小学生心理成人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原来一直被认为是简单、天真、幼稚、单纯的儿童,内心潜伏着许多复杂的情绪和想法。比如,生活中的“熊孩子”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给家长和社会教育带来了许多麻烦。这样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做了带有破坏性的事情暂时能得到人们的谅解。然而如果不加强教育与引导,这些“熊孩子”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会成为学校里的“熊学生”。事实证明,这些孩子的教育仅仅靠心灵鸡汤的温暖和正面疏导是远远不够的。许多老师反映,对少数具有攻击行为、骚扰心理、暴力心理和冲动情绪的小学生,必须实施心理干预。因为当出现心理危机时,个体可能能够及时察觉到,也可能“不知不觉”。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是学校和家庭,因为年幼无知、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心理上存在哪些问题。学校必须采取科学的策略和措施预防学生心理危机带来的不良后果[4],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学生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特点呼唤心理干预
学生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小学生消除不良心理的关键时期。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也需要给予一些强制性心理警示,采取强制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小学生好奇心重,无论对美好的事物还是对邪恶的事物都充满好奇。一方面,他们真诚地崇拜英雄人物,希望长大后能成为受人尊敬的人;另一方面,他们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对那些以暴力征服别人的人容易产生错误的羡慕心态。小学生的这种矛盾心理需要学校予以重视,并从两个方面加强引导:一是要正面引导他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立志成为栋梁之材;二是采取措施,引导他们消除对社会不良现象的羡慕心态,防止产生严重后果。
小学生还具有情绪波动大的特点,他们常常为一件小事或一句不经意的话而情绪骤变。小学生情绪的波动性既为心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给心理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调查发现,一个二年级学生在一天中会莫名其妙地生气10次以上,也会为没有任何意义的小事高兴10次以上。这样的情感波动常常使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让老师和家长感到无所适从。例如,一个五年级女学生因为同学说她眼睛不大而恼火,从校外找来3个帮手对那个同学大打出手,幸亏被老师发现、制止,才避免了事态的扩大。如果说冲动是魔鬼,那么部分小学生身上一直有“魔鬼”在作祟,要祛除他们身上的“魔鬼”,必须进行心理干预。
三、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方法
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途径有很多,主要有学校干预、家庭干预、自我干预、心理咨询、药物治疗等。心理干预常用的方法有谈话、家访、活动、团体训练和游戏等。
(一)谈话法
心理干预的谈话法,是指心理指导教师、专家针对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和程度,采用询问、诱导、安慰和警示性的谈话,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方法。心理指导教师运用这一方法,要注意如下几点。(1)要用具有亲和力的谈话来疏导、抚慰小学生,引导他们善于从心理失衡的状态走出来。(2)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谈话要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切忌泛泛而谈。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心理指导教师要善于运用针对性的谈话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3)要突出谈话的目的性。心理干预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适,教师要善于运用谈话法激起学生的心理共鸣,转化学生的心理矛盾,化解、缓和学生的冲动情绪。例如,一个三年级小学生不仅脾气暴躁、有很强的暴力心理倾向,而且对老师有明显的敌对情绪,班主任多次教育都没有好转的迹象。在班主任的配合下,心理指导老师多次找他进行个别交谈,以朋友的口吻诚恳地询问他的家庭、生活和学习情况。经过谈话得知,这个学生父母离异,因为不爱学习经常和学生打架,因此常被父亲打骂。他仇恨任何人,认为只有靠武力才能征服同学,才能让老师怕他。经过心理指导老师与他和风细语式的谈话,他认识到与同学团结的重要性以及暴力行为的危害与后果,渐渐消除了敌对情绪,放弃了暴力倾向和复仇心态。
(二)活动法
小学生喜欢跟老师、同学一道参与集体活动,与同学、老师在活动中的交流互动能够带给他们愉悦与自信。因此,富有心理引导内涵的集体活动对缓和、化解学生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态,使他们的心理关注焦点发生转移,从而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冲动情绪。
(三)团体辅导法
团体心理辅导是团队成员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推进人际互动,使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启发和诱导,形成共识与团体目标,进而改变团体成员的观念和行为的一种活动。团体训练则是根据心理学原理,通过设计和开展团体活动,引发团体成员的主观心理体验和感受,从而对团队成员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对小学生而言,用于心理教育的团体训练和普通的集体活动是有区别的。心理团体训练具有严格的计划性、组织性和较强的教育性、主体参与性,其形式主要包括角色扮演、游戏、室外活动、公益劳动、辩论等。比如:针对学生缺乏集体观念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组织“集体开火车”活动;针对学生的暴力倾向,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帮助盲人过马路”的比赛;针对学生的急躁情绪,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大家细心找问题”活动。
(四)游戏法
小学生天生喜欢活动,喜欢新奇,游戏是他们娱乐和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调适学生的心理活动,满足学生追求新奇的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扭转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培养他们团结友善的良好心态。采用游戏法干预小学生心理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1)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游戏。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爱好和兴趣容易转移,教师要针对这一特点创设游戏,并创新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使他们的注意力、兴趣集中在游戏活动上。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暴躁情绪、焦急心理、暴力倾向,设计恰当的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化解不良心理,还要设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欢乐,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开朗的良好心态。(2)游戏设计和组织要有计划、有目的,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应该凸显游戏的心理危机干预功能,追求游戏形式与内容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因为只有有趣的游戏才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富有教育性的游戏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能使学生在娱乐中得到教育。(3)游戏不能过于复杂,要简单好学易玩,富于变化。游戏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为了让学生保持对游戏的新鲜感,要善于变换游戏的形式和名称。比如,可以将语文课本中的“小马过河”的故事演变为“小马过河”的游戏,游戏的主要内容是小马过河遇到了鳄鱼,需要相互帮助才能过河。在游戏中,学生分角色扮演小马和鳄鱼,哪一组同学在互相帮助中成功渡河的次数多,哪一组同学就获胜。与语文课本中的故事相比,这个游戏在内容上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活动形式变了,学生玩起来就会觉得新鲜。
小学心理教育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系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及早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他们的潜能,强化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个别心理辅导,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或矫治,缓解学生的心理困惑或压力,并促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1]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4):481.
[2]梁宝勇.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4):577-581.
[3]宋专平,周荣山,李文杰,等.心理干预对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效果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08(24):2881-2882.
[4]邵天晶.学校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