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同伴互助的德育范式研究

2017-03-12邱子桐

关键词:范式同伴德育

邱子桐,徐 静,范 鸣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上海201620)

自媒体在为大学生同伴互助提供重要的方式和途径的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新挑战。大学生处于价值观不断发展、巩固的人生阶段,自媒体传播的信息鱼龙混杂,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因此在社会转型、教育转型的当下,需要对大学生同伴互助成长做深入研究,以促进高校构建德育新范式。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同伴互助的表现形式

托平和鄂利认为,同伴互助学习是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1]23。虽然同伴互助观念缘起于教学领域,但是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界限被打破,同伴互助的理念和实践也向课外延伸,被大学生主动用于向朋辈学习、借鉴。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同伴互助主要有6种表现形式[2]。

(一)同伴指导

同伴指导通常指大学生在朋辈的指引下开展学习、生活,或者实施其他行为,以导生制为典型代表。导生制以高年级学生为指导者、低年级学生为受指导者,前者帮助后者加快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和学习生活,使之在学业发展、个人成长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在导生制实施过程中,指导者可以通过个人微信(群)、QQ(群)为受指导者提供全方位的、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二)同伴示范

同伴示范是指树立一个有能力的朋辈作为典范(示范者),供其他人进行观察学习或模仿。对大学生而言,示范者并不一定具有非常高的专业水准。比如学校评选大学生年度人物、学习标兵等,就是通过树立值得大学生学习的典型,起到成长示范作用。

(三)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可以定义为同伴在正式或非正式的集体环境中,向其他同伴提供关于学习、生活问题的可靠信息,或者提供讨论的路径,或者实施具体的帮扶措施。比如,安排学生党员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上党课,或者建立学业发展中心开展朋辈学业帮扶。

(四)同伴咨询

同伴咨询是指从同伴中选择辅导者,通过倾听、反馈、总结等环节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给其他同伴提供帮助。有些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或者产生心理障碍时,往往倾向于寻求周边同伴的帮助。这些能够提供帮助、倾听倾诉的同伴可能是室友,可能是老乡,也可能是同一社团组织中的成员。

(五)同伴监督

作为对自我管理的重要补充,同伴监督可以帮助大学生从他人管理的角度接受调控,形成良好的行为准则及道德规范。比如,大学生喜爱使用的学习、运动APP等自媒体平台,大都设有微信朋友圈打卡功能、签到功能,大学生可以借助这些功能“晒”自己的学习进度、运动强度等信息,自觉接受圈内同伴监督,激励自己坚持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或运动目标。

(六)同伴评价

与其他几种形式的同伴互助不同,同伴评价侧重于对某个活动或行为结果的评价。换句话说,同伴评价具备结果导向功能,对活动或者行为的执行人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比如,对班长、团支书、学生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往往基于同伴充分的相互了解,评价内容相对客观、真实,容易为乐于倾听同龄人意见和建议的大学生所接受。

二、自媒体传播给同伴互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自媒体的实时互动传播给同伴互助成长带来的机遇

在自媒体信息传播活动中,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自主发布信息、参与互动。特别是当下风头正盛的网络直播延展了自媒体的传播形式,这种自由、操作简单的传播平台符合大学生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大学生借助这一平台分享就业、学业等方面的经验,能够在短时间内凝聚成一个非正式的伙伴群,及时为同伴提供帮助。比如,在就业指导方面,像“小灶能力派”之类的公众号通过邀请往届毕业生组成自媒体小组,重点关注传播、咨询、金融、快消、互联网等行业的就业信息,可以帮助未毕业的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这种同伴互助群体的组织形式既可以打破同伴求助或咨询的时空界限,又可以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职业岗位信息,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应聘的成功几率。

(二)自媒体的去中心化传播给同伴互助成长带来的挑战

自媒体不能完全等同于网络这一媒体,对自媒体中“媒体”的理解也要打破对传统媒体的刻板印象。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随意性强、发布自由、个性化色彩浓厚等特点,受到的监管也不像传统媒体受到的监管那么细致严格。自媒体不仅弱化了传统媒体,甚至也弱化了网络媒体的“中心”地位。自媒体形式之丰富、信息传播渠道之多样和传播速度之快已经令人难以想象,一改以往由少数信息制造者、传播者通过媒介向多数受众传播信息的传播格局,使得对自媒体信息发布行为和发布内容进行监管成为难题,这给大学生同伴互助成长路径和大学道德教育等带来一定的挑战[3]3。一方面,大学生难以甄别纷杂的自媒体信息,一些公众号或是个人媒体账号传播的信息存在夸大其辞的成分。比如,吹嘘加入训练营计划就可以获得各种资源、取得某种奖励,甚至获得某个职位。另一方面,自媒体使用的时间、地点到使用的目的都由使用者自主决定、自我定位,给监督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比如,一些针对大学生而规划、实施的互助计划都需要当事人加入微信群、QQ群等,这些虚拟的社交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校很难及时掌握群组织发布的消息或组织的活动情况,倘若有不法分子或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些群组织拉拢、教唆大学生,甚至削弱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或者借机发展大学生加入传销组织,将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同伴互助的德育范式构建

根据托马斯·库恩提出的“范式”这一概念,可以将德育范式理解为德育研究者在德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中表现出来的,在一定的共同理念、价值取向指导下实施的德育实践操作策略和方法。德育范式的基本层次包括德育思维方式、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在德育思维方式的指引下,后三者共同构成了德育活动的模式,影响德育活动的发展结果。德育范式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随着事物的发展,原有的范式已经难以解决新的问题,此时就会出现新旧范式的更替和转换。自媒体时代的开启,为大学生同伴互助的德育范式重构提供了客观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

(一)德育理念的转换

自媒体带来了开放、互动的媒介空间,使得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德育理念已经难以契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方式,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变革德育观念。在自媒体信息广为传播的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德育理论知识,而是提高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辨析鱼龙混杂的信息的能力,以帮助他们恰当选择同伴互助,顺利获得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同伴)提供的帮助和支援,推动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转变德育理念,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导”为主,与大学生开展平等对话,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分析、思考、批判,帮助他们养成理性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德育场域的突破

传统的德育场域主要是校园,核心场域是教室、宿舍以及有关的校园文化场所。自媒体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德育场域,最直观的变化是使德育工作“线下”“线上”同在、实体与“虚拟”教育相伴、“分时段”与“全程陪伴”并存[4]。这需要学校高度重视自媒体这个媒介,借助自媒体架构的空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比如,学校依靠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骨干,建立大学生运营的自媒体账号,及时发布有针对性的消息、通知,实现经验分享,及时回复后台消息,帮助学生解决思想、生活和学习问题。这样做可以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者随时与学生处在同一个媒介空间,及时监测和把握学生的自媒体行为,掌握新舆情,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德育方式的创新

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直面自媒体时代带来的变化,在德育方式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创新,帮助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应对学习生活不同阶段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比如利用自媒体拉近师生距离,架构沟通的桥梁,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向其隐性地输入核心价值观。除了自身的知识更新和方法创新,高校德育工作者还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同伴互助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充分发挥部分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关键少数”带动全体,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四)德育内容的发展

针对自媒体时代给大学生同伴互助发展带来的挑战,高校道德教育可以顺势而上,积极拓展德育内容,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培养其道德养成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共赢。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大学生通过查找消息源、了解制造者的背景,学会客观、冷静地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正确性;教会大学生善于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鉴别、整理、加工,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不能因为非理性的同伴信任而被欺骗,甚至被拉入非法组织。学校需要培养学生使用自媒体进行有效社会交往的能力,因为同伴互助就其本质来说只是大学生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大学生希望与同龄人互动并相互帮助,但是往往忽视自媒体的互动交往与面对面沟通之间的差别,学校有必要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自媒体开展社会交往。

[1]Topping K,Ehly S.Peer-Assisted Learning[M].Mahwah:New Jersey Erlbaum Associate,1998.

[2]左磺,黄甫全.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涵义及研究的主要课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8(9):16-19.

[3]丹·吉摩尔.草根媒体[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刘笑.基于朋辈互助的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83-85.

猜你喜欢

范式同伴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寻找失散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