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对尘肺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2017-03-12潘卫陈江琳
潘卫,陈江琳
尘肺是一种以肺部广泛的结节性纤维化病变为主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如气短、咳嗽、咳痰、胸闷、胸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及生存质量。既往文献研究表明,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尘肺患者生活质量,但目前尚无根治手段[1],也缺乏运动训练对尘肺患者肺功能、运动耐力的影响的报道,因此我们通过观察尘肺患者在常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再增加运动及呼吸训练,使患者的肺功能及运动耐力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这些训练方法,在患者出院回家后仍可继续使用,为尘肺患者长期康复训练积累了可行的经验,值得推广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尘肺患者60例,均为男性,纳入标准:经市级职业病诊断组诊断为尘肺(尘肺诊断标准)[2],且处于稳定期,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无严重并发症,采用改进Borg量表评定为3分的尘肺病人入组[3]。排除标准:冠心病伴心绞痛、心肌梗死、重度肺动脉高压、学习认知能力障碍、精神疾病等。所有患者均对治疗知情同意,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及备案。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①康复组,年龄(60.2±16.3)岁;病程(20.91±1.94)年;尘肺Ⅰ期26例,尘肺Ⅱ期4例。②对照组,年龄(59.7±11.0)岁;病程(21.10±2.02)年;尘肺Ⅰ期27例,尘肺Ⅱ期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包括间断吸氧2h/d,清除气道分泌物, 机械辅助排痰等对症内科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每天还需进行:①踏踩功率自行车运动:以运动时心率达到靶心率(170-年龄)的水平,运动过程中连续监测受试者血压、心率等指标。初始训练阶段以患者微感心率增快及气急为运动终点,通常第l周以50%最大运动量的强度进行训练,随后每周增加5%~10%的运动量,第6周的运动量达最大运动量的70%~80%,以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再逐渐增加运动量。每天2次,每次20min,每周5次,连续8周。②呼吸训练特别是呼吸肌的训练: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全身性呼吸体操。每日2次,每次20min,每周5d,连续8周。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其了解疾病特点,战胜恐惧心理,运动循序渐进,积极配合治疗。a.强化呼气训练主要采用先呼后吸,促进残气排出,方法是令患者做吹气运动即呼气逐渐增加到约10s、吸气5s的呼吸运动训练,也可以用吹蜡烛的方法进行练习,将火苗吹斜,注意不要吹灭,以免过度用力呼气。也可将手置于嘴前约20cm处,通过手感觉气流温度进行练习。b.缩唇呼吸,主要能帮助患者保持气道始终有一定的张力,不易塌陷。让患者采取放松体位,常用半卧位和前倾坐位。治疗师将自己的手或患者的手置于患者剑突下方,嘱咐患者用鼻缓慢吸气,然后用嘴呼气。吸气时,患者应放松,让吸入的气体达到肺底部,并感受气体将治疗师的手推起。呼气时,治疗师的手轻轻按压,帮助膈肌上移,这样也有利于激发下一次吸气时膈肌更好的收缩。膈肌呼吸配合缩唇呼气时,吸、呼时间比例为1:2。吸气时,让患者默数1、2;呼气时,默数1、2、3、4[4]。c.腹式呼吸:患者取仰卧位(亦可站立位),放松全身肌肉,双手分别放在胸部和腹部,吸气时胸部手控制胸廓运动,腹部的手放松,引导鼓腹;呼气时腹部的手受轻压腹部,引导收腹。每日2次,每次练习10min,待病人熟练掌握后,再逐渐增加次数。常用的训练方法有:膈肌抗阻训练、持续性最大吸气训练、抗阻吸气训练及阈压力负荷吸气训练等。呼吸肌训练主要用于有吸气肌力弱或易于疲劳,甚至呼吸肌出现萎缩的患者。对于高肺容量的肺气肿患者,吸气肌肌力训练应慎用,因为有可能造成胸腔内压力过高,出现危险。每周5d,持续8周。d.全身性呼吸体操:将腹式呼吸、缩唇呼气和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的锻炼方法,每日2次,每次15~20min。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也可只选其中的一些动作运用,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负荷和时间。具体步骤:经鼻吸气,经口呼气,并分5种体位(卧、坐、立、下蹲起、行走)进行。如:仰卧位(坐位、站位):双手胸前上举过顶,同时吸气,双手还原至体侧,同时呼气,通过双上肢带动胸廓的运动,以帮助增加肺通气功能;坐位、站位:右手摸左膝-体左转-呼气,双手侧平举-体转正-吸气;左手摸右膝-体右转-呼气,双手侧平举-体转正-吸气;站立:弯腰双手扶膝下蹲,同时呼气;双手侧平举站起,同时吸气;行走:迈左脚-双手向左摆动-体左转-呼气;迈右脚-双手摆向右-体右转-吸气;如此左右交替,边走路,边呼吸。
1.3 评定标准 2组患者均于入组时和康复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肺功能和6min步行试验。①肺功能:检测指标包括肺活量(VC,Vital Capacity),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第1秒时间用力呼出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FEV1)。② 6min步行试验(6 Min Walking Test,6MWT):试验在30m的直走廊里进行,避免外界干扰,患者无头晕、气促等情况下,在6min内尽量走完最远的距离。间隔1h再行走1次,取2次距离的平均值。
2 结果
治疗2个月后,康复组肺功能、6min步行距离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组别时间肺功能(L)VCFVCFEV16MWT(m)康复组治疗前2.38±0.142.42±0.111.51±0.36329.55±41.21(n=30)治疗后2.65±0.18a2.76±0.15a1.87±0.44a416.83±50.10a对照组治疗前2.39±0.122.40±0.091.49±0.35327.29±39.70(n=30)治疗后2.40±0.152.45±0.141.48±0.32338.67±45.52
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尘肺病人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中等微粒粉尘在肺内潴留,致矽结节形成,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肺弹性减弱,顺应性降低,收缩效率降低;同时由于气道内分泌物增多、气道狭窄等,使气道阻力增加;此外长期粉尘沉着刺激呼吸支气管、肺泡及矽结节形成、融合,使肺有效换气面积降低,导致不同程度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我们的研究表2提示:正确、合理、积极的呼吸训练对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防止肺纤维化程度进一步发展,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尘肺患者长期承受疾病的痛苦与折磨,不能正常享受一些娱乐活动、社交活动等,容易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因此,我们采用定时集体做呼吸操、定量踏车运动等群体活动的方法,特别是结合分组目标活动,给患者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让患者们在治疗中相互鼓励,互相促进,看到努力的希望,这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特别是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做了有益的尝试。
呼吸锻炼能有效改善呼吸功能[5]。缩唇呼气减慢了呼气时的速度,使气道内压持续存在,防止外周小气管过早陷闭,便于肺内残气排出,增大潮气量和降低呼吸频率,促进氧和二氧化碳在肺内的交换,改善缺氧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腹式呼吸深沉和缓慢,改善了浅促呼吸方式,缓解耸肩肌的代偿和疲劳,同时降低呼吸肌的耗氧量;呼吸时提高动态肺顺应性,增强肺部的进气量,减少了无效死腔,增加了肺泡通气量及改善了气体分布,使气促症状得以缓解,还可增强膈肌、腹肌的收缩力和幅度,通过隔肌的运动,可按摩内脏,促进内脏的血液循环。全身性呼吸体操除有呼吸运动外,还有四肢及躯体的全身运动,除可增加肺活量外,还可改善呼吸类型,提高呼吸效率,增强四肢肌肉力量,且另一方面可改善患者对体力活动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增强锻炼信心,促进锻炼水平的提高[6]。因此,除具有改善病人肺通气、换气功能,缓解气促、缺氧症状,增加呼吸肌肌力和耐力等临床疗效外,还可锻炼和增强病人的体力及活动能力,进一步改善病人的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7]。需注意的是,尘肺患者年龄都较大,且患病时间较长,体质较差,在进行呼吸操锻炼时,除要正确掌握要领,做出正确的动作外,还要注意防止呼吸肌疲劳,从患者可承受的运动负荷开始,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负荷,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操练方式,病情重者,宜行卧位、坐位锻炼;病情轻者可取立位及配合肢体、躯体动作。对尘肺患者而言,呼吸功能康复是长期的,应加强健康宣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组患者训练2个月后VC、FVC、FEVl等指标均较训练前,以及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所提高,说明VC、FVC、FEVl等指标能客观反映患者肺通气功能,且重复性好,可以作为评价尘肺患者肺功能效果的首选指标。
尘肺患者因呼吸困难易致呼吸肌疲劳,需要通过有效的有氧运动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每次的运动总时间应为15~60min,时间过短达不到改善心肺功能的作用[8]。本研究选择20min踏车运动,不仅可以加强骨骼肌的收缩力和呼吸肌群的协调功能,还能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提高患者全身耐力。运动时尽量采用缩唇呼吸或腹式呼吸,以缓解呼吸困难。6min步行距离常被作为一个衡量心肺功能的指标。6min步行试验因其运动负荷量接近日常生活实际,易于被患者接受。该试验不仅可以用来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状况,还能评估呼吸道疾病患者的肺功能状态,且可以作为评判预后、预测生存率及病情复发的重要指标[9]。本文结果显示康复组患者训练2个月后6min步行距离较训练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并具有统计学差异,且与肺功能主要指标VC、FVC、FEV1等呈正相关。
尘肺患者通过正确的呼吸和运动训练,既可增强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改善肺功能,稳定病情,缩短住院日;又可减轻临床气急症状,改善全身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患者学会后,在家仍然可以继续练习,安全易行,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赵金垣.临床职业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6-15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GBZ70-201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3] 励建安.康复医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42-51.
[4] Egan C,Deering BM,Blake C,et al.Short term and long term effects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n physical activity in COPD[J].Respir Med,2012,106(12):380-386.[5] 连胜利,张云花.呼吸功能锻炼对尘肺患者肺功能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4(3):114-115.
[6] 张慧萍. 呼吸训练在尘肺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 20 (2):108-109.
[7] 钦卓辉,张健杰,司徒洁,等. 呼吸功能训练对尘肺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 华西医学,2014,20(6):1071-1073.
[8] 李金双.有氧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6):560-562.
[9] 于斌,吴楚财,冯起校.六分钟步行试验在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5):31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