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不断探索和追求路上的美术课堂教学改革
——山东省初中美术优质课评选观摩有感

2017-03-11山东省新泰市教育局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7期
关键词:常态课程标准维度

山东省新泰市教育局 杨 敏

去年十月,笔者参加了山东省初中美术优质课评选观摩活动,通过听课,课下与同行交流,笔者有一些深刻的感受和体会,下面就本次观摩的感受与体会谈几点认识。

一、理念的提升带动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坚持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通过设定三维目标,鼓励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体验学习美术的过程,学会学习。从上述表述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对教师应具备的文化素养有着较高要求。

第一,扎实的专业基础,包括美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由乔立军老师执教的《艺术家是怎样用画笔控诉战争和渴望和平》一课非常精彩。教师播放视频,通过战争场面的观看,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感受立马出来,残酷、血腥、灭绝人性等词语脱口而出。教师设问,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很自然的就进入重点环节的讲解。本节课成功关键就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与整理,对作品的讲解和分析能抓住了最关键的点,并用独特的视角及方法展开。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格尔尼卡》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剪贴画的方式表现一幅战争或和平的美术作品。学生在操作时参与度,投入度都很高。令人深受启发,值得学习。

第二,全面的教育理论知识,包括现代教育理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美术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规律和理论体系,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由刘芳老师执教的《校园小伙伴》一课中我们就可以窥见到教师教育理论的丰厚。从开始的导入环节中音乐的选择到把“全家福”送给班长保存的结束环节,无不渗透着教师对心理学中“首因效应”的利用。在这里刘芳老师在首次见面时适当敞开自己,让师生之间多点了解,对于建立信任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认同感来说可以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教师只有具备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运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有效教学。

第三,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美术作品》欣赏课中,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世界名画,乐曲无形牵引学生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画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强烈地激发感情。同样美术也与文学相结合,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美的语言与画面结合,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仿佛身临其境。新课程标准下实施素质教育对美术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更新教学观念、完善生态型知识结构,摒弃一味追求专业技能的精练,而应该全面加强自身修养,建构全面、平衡的文化素养。

二、“常态的”教学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在本次评选活动中,大多数课离开了以往的四风(虚假风、急躁风、浮夸风、奢华风),而以朴素、内敛、实用的面貌呈现。与组织者所提出的“常态”课的要求相契合。在评选课上要想做到“常态“很难,因为一节课都不是单打独斗的结果,往往是一个团队在支撑,都经过N次的锻炼与打磨,在日常教学中是难做到的。其实这些课在设计、准备的过程并非是“常态”的,比如杜新老师的《卡通故事》,他在导入环节通过变魔法的形式在画纸上添添画画,观看画纸的方向互相颠倒,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整个情节充满神奇,但如果老师没有线条绘画的功力,没有平时教学中的小心思的积累,我想这种神奇效果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作为观者应该受到较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评选课的精彩演绎,为的是引领日常教学,所以常态、朴实平淡是评选课不可缺少的本色。40分钟很短暂,浅近而微小的教学目标,是每堂课真实的面貌,张扬、华丽和繁赘那也只是如烟花般灿烂一般很快消散。

观摩了本次中学美术评优课,看到有些优点,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解决的策略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对美术课程标准中三个维度的认识。

美术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但有一些教师对三个维度的理解还有模糊之处,特别是在目标表述时,不能体现三个维度的基本指向。教师出示教学目标时,目标表述的分类和层次不尽相同,有的虽然标上了层次,但目标内容相互混淆和叠加,有的干脆分成知识目标、过程目标、价值观目标,总之五花八门。评价、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目标描述清楚,越清楚越好。

第二,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融合。

小学、初中的美术课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在知识讲授和技能练习时,必须考虑相关性,前面讲得对后面要操作的具有指导作用;否则,二者各行其是,前后脱节,产生分力而不是合力的效果。例如《实物的拓印》一课,教师在选题上有新意,但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脱节,关联性不大,以至于学生在练时手足无措,后期作业展评时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教师课堂设问有效性的问题。

课堂设问的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有效设问强调的是设问的有效性,通常问题的设计遵循由观察到感受、有表及里的层次递进,有助于学生深入地体会、理解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问话“作品给你怎样的感受?作品使你想到了什么?你又怎样的联想?”此类问题,本意是唤起学生的认同感受。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每次教师出示此类问题时,学生的反应往往出乎意料,一脸茫然,有的干脆“没有感觉”,学生找不到问题的关键点,不知道教师提问的用意在哪,担心出错,不敢发声。于是,笔者反思问题的表述是否清晰明确、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设问是否需要完善、设问的方法有否有效等。教师从问题的设计一直到课后反思,需要教师做出系统的规划,并能及时有效地应对提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教师必须有掌控大局的能力。

以上的感受和拙见,仅是我个人的所想所得,仅供参考。另外,笔者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参评教师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心血由衷佩服和尊敬他们。没有十全十美的课,没有一无是处的课。完美是不存在的,进一步讲如果完美了就没有进步和探索的空间了,正因如此,我们才不断探索和追求这也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常态课程标准维度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光的维度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