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诗歌鉴赏教学的思路
2017-03-11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贾 颖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诗歌鉴赏教学积极响应这一教学理念及要求,依据诗歌作品本身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因文识象,由象悟道”的教学原则,即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的诗歌鉴赏思路,语言是理解诗歌内容的“敲门砖”,意象是获得诗歌鉴赏的“入场券”,意境是洞悉诗人志趣的切入口,情感是诗歌的第一要素。鉴赏诗歌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各个要点,以得到对作品的整体感观。
一、品味语言
古人非常重视锤炼诗歌的语言,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传说;贾岛有“推敲”的故事;钱钟书先生也认为“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以“不说出”来传达“说不出”,以言来言无言,是“空白”的艺术,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一)锤炼语言,体味美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所描绘的杏花满枝、争奇斗艳、春意盎然的动态美;品味语言,可以体味“人闲桂花落,中“桂花”满“春山”的清香,欣赏银月如钩、春涧清澈、山鸟欢快的秋日山水画;品味语言,可以感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顿挫的节奏、回环的韵脚、和谐的韵律。
(二)斟酌字词,把握主旨
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人以物观物,物我难分。“孤云独去闲”“云”是诗人安闲、悠闲的外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是诗人宁静、淡泊人生的见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是诗人感时伤逝的悲鸣;“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花”又是诗人暂得宁静的喜悦。
(三)巧用虚词,强化情感
锤炼语言,既炼实词,又炼虚词。恰到好处的运用虚词,依然能收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以“常”强调时间长、频率高、次数多,强化诗人长期漂泊、屡遭贬谪的孤寂与悲苦的心境。
总之,诗歌语言的独特性,要求我们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语言、锤炼字句。炼字的本质是锤炼意旨,着眼点是诗歌的情感,诗歌语言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媒介,是读者认识意象、把握意境、体会情感的基础,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因文识象,由象悟道”的思路,锤炼语言,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二、体会意象
“意象”包括主观情感“意”和客观现象“象”,是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诗歌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由一系列意象的内蕴组成的,山川花草,鸟兽虫鱼,日月星云,风雪雨露。
常见的意象有象征性意象,“凌寒独自开”梅花象征意志坚强;“几时禁重露”菊花象征孤高不俗;“出淤泥而不染”莲花象征高洁无瑕;比喻性意象,如“长亭”表离别,“飞鸿”寄相思,“鸳鸯”代爱情;描写性意象、移觉性意象、特定意象等。
三、体悟意境
意境是诗歌中情、理、形、神和谐统一的产物,是诗歌感染读者的魅力所在,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以画面感受意境
解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写的是深秋的黄昏,一位游子牵一匹瘦骨嶙峋的马,走在落叶满地、衰草遍野的古道上,寒冷的西风,凄厉的鸦鸣,小桥下潺潺的流水,老树旁温馨的人家,萧索荒凉的画面,苍凉孤寂的意境,故有“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叹。
(二)借诗人情感感受意境
被誉为“唐代诗苑奇葩”的《春江花月夜》,诗中的“月”,既是自然之景,又是有情之物,将悠远的时间、寥廓的空间、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连接在一起,诗在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又在叹幽忧别的伤感中收笔,既抒发对人生有限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别有一番清丽雅致。
四、氤氲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第一要素,“无情便无诗”诗歌就是把诗人的内心情感、精神世界袒露给读者看。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诗歌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就能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一)读出情感
如鉴赏曹操的《观沧海》,首先引导学生以高亢的语气、愉悦的心态、激昂的精神读出诗歌的壮美气势,读出诗人的豪迈情怀,读出曹操力挽狂澜的雄心霸气。读得有音有韵、有滋有味、有情有感,从而真正领略诗人的情感。
(二)幻化诗人,体味诗情
李煜作为亡国之君,情感自然惆怅万千;苏轼生性乐观旷达,故能在屡贬后仍精神昂扬;王维因有好佛之心,所以归隐后才能闲适恬淡。李清照《如梦令》是词人热爱生活、自由快乐之情的体现;白居易的《村夜》是诗人的寂寞、孤独排遣;《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是李白绝不向权贵俯首低眉的呐喊。
总之,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品味语言,联系意象,深入意境,破译诗歌的思想内容,对接诗人的情感脉搏,培养学生颂读诗歌、揣摩意象、体味意境、感悟情感、拓扩展文本的能力,必将大大促进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