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几点思考

2017-03-11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第一中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主体课堂教学

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第一中学 张 旭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和学习的承担者,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是互动式的教学,力求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仅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有关,更重要的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

一、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主体参与性浅析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教为中心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关系只是简单的“你教我学”,很多教师甚至担心学生学不会而影响考试成绩,于是力求精讲所有的教材内容,这样的面面俱到只能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成为纯粹的知识接收器,不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致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被遏制,养成被动接受和依赖教师的习惯与惰性,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这样的课堂就如同死水一般缺乏活力。

传统的教学以应试作为最终目的,往往更看重最后的结论而轻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排斥思考,只会进行单一、刻板的条文背诵,割裂了教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学生只知道埋头背诵;此外,多数教师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忽视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抑制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长此以往极易形成强烈的厌学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学习意识也会对参与主体教学产生影响,有的学生可能对学科教学本来就不感兴趣,但为了考试不得不重视起来,要让这种带着“功利性”进行学习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但如果引导得当,要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并非不可能。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思考

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生物课堂教学突破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学生主体地位不落实,创新思维、科学素养、个性发展等新课改提倡的理念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落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促使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契机之一。践行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是当前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大力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应当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明确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从而参与到学习中,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升学”的传统观念,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宏远目标;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和潜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才能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可能。

2.创造性采用新方法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俗话说“水无常形”,课堂教学同样存在着多元化,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以教师的课前预设为主导,学习只是被动、消极接受,而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既要强调教的过程和作用,也要重视学的过程和作用,要改变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

3.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意识

鲍比•迪波特兰说过:“在学习方面,你的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持有的态度会对其发挥主动性产生方向性的影响,他们的主体意识越强,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就越大,从而也就越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对产生良好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作用,对于那些对学科教学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放低姿态,以朋友的身份通过讨论座谈的方式平等和谐地进行交流,不断施予鼓励来逐步唤醒这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

4.创设民主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如果仅靠着对学习内容的需求来维持,那么学习内容稍一枯燥,理论性较强一些,教学就会受到影响,很难真正主动、持久、深入地进行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通过创设问题来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认知,在交流中完善,在合作中进步,在创新中提高。

5.创设情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在课前精心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教学中以恰当的教学手段实施引导,构建出一个和谐流畅的教学情境,由此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和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潜力等因素。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他们理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只需要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才能将教材中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因此,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学”转化为“好学”“乐学”。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主体课堂教学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