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教育研发及教学研究

2017-03-11思麦星北京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汪兴达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8期
关键词:科普科学模块

思麦星(北京)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汪兴达

科普教育在中国已经开展数十年,形式也日趋固定。在科普不再局限于课堂及展览这两种传统方式的今天,科普课程在科普教育中应当扮演何种角色,是值得科普辅导员思考的问题。

现代科技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网络的普及与提速,网络成为科普的发展方向。各种平台,也为科普的发展做好了铺垫。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掌握各种信息,伴随着消息不必依靠报纸杂志等纸质印刷品传播或通过传统媒体传播,新媒体提供的信息也是良莠不齐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凸显出来,该如何指导学生鉴别信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便应当是线下科普教育的工作之一。

青少年正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或是高中阶段,他们正在学习知识,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束缚了他们的思想,好奇的天性被禁锢,学习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为了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我们应该加强软科普教育的水平。

什么是软科普?我对软科普的定义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去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收集资料,提出假设,动手实践,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整个科学探究过程。如何真正的给学生培养这种科学探究精神,那么就需要一段时间的引导教学,让学生找到“自己动手去钓鱼”的乐趣以及方法。

由于科技文化素质是青少年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软科普是有必要的。

如何设计这种软科普的课程体系呢?那么我认为课程体系设计这应当首先了解他们掌握的知识,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世界。之后思考设计怎样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能够运用现有知识分析问题,并找寻解决方案。就像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慢慢掌握科学探索方法。

青少年是整个社会中最有生机、充满希望的群体,他们出生于2000年左右,是出生新世纪的一代,因此科普教育的实施应当回到校园,并加强校园科学文化建设,活跃学生的身心,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以及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接下来就谈谈,如何针对青少年,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探索能力。

一、科普课程研发研究

首先我想说,科普课程的形式不只有一种,我们可以按照多种标准去将课程分类。我们今天不去分类,我们只选择其中的一种课程形式展开——科普夏令营。

对于该类课程有以下特点:课程相对集中,在一周时间内,集中完成35课时左右的课程;课程前后有一定相关联性,难度一般是逐步增加;课程有整块的时间为学生做相关知识铺垫。

结合以上特点,我们不难发现,若结合适宜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这类课程可以为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培养、树立并巩固相关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可以是自然科学中的某一方向或某几方向,如物理、化学、生物、或者这三种的结合等。

而教学方法则是先将各种生活中的现象加工成多个小课题,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铺垫对应基础知识及简单实验方法后,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设计完成相关实践与探究,发现其中的科学规律,并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往往经过前3天的实践探究,多数学生已经可以在给定条件下,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收集资料,提出假设,动手实践,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初步习得对问题科学的探究方法,学生也能够切实在该过程中体会自主探究问题过程的乐趣。

在该过程中,学生提高了个人素质及能力。我把该过程分为以下4个模块。

收集信息模块:学生通过互联网、书籍等媒介获取相关知识,让他们初步掌握收集信息的能力。其实该环节在现实中往往需要学生自主发现,而并非是老师给定,而在前期的教学中,给定特殊的情景,有利于后续过程开展,让学生慢慢了解,怎样的现象可以去进一步探究其背后的原理。

问题与假设模块:在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收集资料、提出假设环节,我鼓励学生小组资源共享,把收集来的资料整合,小组讨论分析该自然现象,归纳总结相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假设。该环节可以增加学生的团队意识,在今后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够学会小组内部分工与讨论,提高探究问题的速度。

动手实践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之前所收集的资料,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

分析与结论模块: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制作填写表格,并对数据加以分析的能力。

这个过程需要考验课程设计者的综合能力,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完成以上模块,是需要反复推敲与尝试的。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不忘初心,全心全意的为学生着想,设计出由学生出发的课程。

二、科普课程教学研究

有一个合理的课程并不一定完全能够达到我之前所说到的软科普的目的,还要依靠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

在如今的科普教育中,其中一部分是有教育机构来承担的,而教育机构的特点就是同一门课程会由不同的老师来进行教学,而在一线教学的老师不一定是课程的设计者。

因为在课程研发过程中,研发人员不一定能够接触到每一个参与课程的学生,而且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会有少许的不同,课程也是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做出适应学生的调整。

在教学中,老师应当在实施预计基础教学过程的同时,留意每一个学生的变化,从而判断教学安排是否可以顺利进行。若有学生未能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任务,如何调整教学内容,是对授课老师的最大考验。

我之前也有跟一些校内老师交流过,一般是不会为某一两个学生改变整体教学计划的。但我认为,作为科普教育,尤其是线下的中小型班级,有必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因为如果某个同学,在课上卡在某一个点上,是会影响该名学生的下一步实践探究的,那就意味着他有可能半节课都无法参与到课堂中,这是在课下无法弥补的。

科普课程的教学其实是对教师的一项考研,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知识量共同决定了课程的效果。

在科普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依旧从事的线下教育从业者,应当做出反思。如何在推动科普教育的同时,切实提高我国素质教育水平,是我们要踏踏实实思考的问题。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学校,以切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而实行适当的科普教育。我们还需共同努力,为了我们的学生而努力,把优秀的课程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不辱教师辅导员之名。

猜你喜欢

科普科学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科普达人养成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学拔牙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