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情感式教学法探究

2017-03-11何绍芬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原理马克思主义教学法

何绍芬,钱 波

(1.楚雄师范学院 思政部,云南 楚雄 675000;2.楚雄师范学院 教务处,云南 楚雄 6750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情感式教学法探究

何绍芬1,钱 波2

(1.楚雄师范学院 思政部,云南 楚雄 675000;2.楚雄师范学院 教务处,云南 楚雄 675000)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实施情感式教学法,教师应以贴切的教学语言引发学生的兴趣、以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活力、以榜样的力量调动学生的热情、以积极的评价树立学生的信心、以真诚的关爱拨动学生的心弦,并注意处理好主题确定与形式灵活的关系、论证说理与情感激励的关系、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 情感式教学法; 必要性;着力点

“05方案”实施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其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问题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至今已提出了专题式、案例式、参与式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对情感式教学法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可谓是“原理”课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缺憾。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以期能为深化“原理”课教学改革、进一步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尽微薄之力。

一、实施情感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所谓情感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情感融入教学之中,把知识传授、思想启迪与情感交流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在充满激情和高度自信的精神状态下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所有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而“原理”课独有的性质和特点,在该门课程中实施情感式教学法尤为必要。

(一)以情育人

“原理”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常被学生认为是“洗脑”的课程;同时,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原理”课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理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感到“深奥、难懂”;“05方案”对“原理”课的教学目标作了这样的概括:“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说明“原理”课重在价值观的引导和思维方式的培育。以上性质、目标定位决定了情感式教学法在“原理”课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性。现实中有些高水平的教师穷尽解数仍难如愿,很大程度上就因为情感投入不够,正所谓“情感比方法重要”[2]。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研究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水平再高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只有搭起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才能潜移默化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植入学生的心田,在情感的润滑下实现“原理”课的教学目标。

(二)以情动人

现行的“原理”课教材整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容量大、任务重,而课时仅为54学时,内容多与课时少成为了“原理”课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情感式教学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尝试。因为,在情感式教学中,教师以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的内在活力得以充分释放、创造潜能得以有效发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大大提高,达到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有些内容可以放心留给学生自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段,教师集中精力讲解重点难点和组织学习交流、进行学习指导,真正把“原理”课变成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确保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三)以情感人

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分别接受文科和理科教育,文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常识较好,而理科生则没有系统地学过这些知识,造成“原理”课的授课对象在该课程的知识背景方面有较大差异。解决这种差异性的常用手段是文理分科授课,但随着选课制的推行,这种方法也变得不现实了。此时,运用情感式教学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措施。情感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对已知的内容产生亲切感而有重温的动机,对不熟悉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有学习的动力,这就兼顾了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情感式教学法通过教师富有激情的演讲,能够将学生熟悉的内容讲得更精彩,将学生未知的东西讲得生动形象;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愿意将熟悉的东西进一步深化拓展、将陌生的东西学懂弄通。总之,有了“情”,“已知”更亲切、“未知”更诱人,使“原理”课的对象差异不再成为教学的难题。

二、运用情感式教学法的几个着力点

在大学阶段学习“原理”课,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理想信念最多起到“引进门”的作用,真正学懂弄通还需要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原理”课教学中实施情感式教学法,应着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激发他们学好的内在活力、调动其学习热情、树立信心,拨动他们热爱“原理”课的心弦,让学生对“原理”课迷恋、难忘,从而主动学习、潜心钻研、终身受益。

(一)转换话语体系,以贴切的教学语言引发学生兴趣

“原理”课使用全国统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为一体,教材语言体现了理论的系统化和知识的概念化,主要使用学术话语和书面话语,突出了理论解读的规范性和知识阐释的严谨性。但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样的语言显得深奥、晦涩,难以理解,如果使用这样的语言进行教学,难免出现“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所以,需要教师将教材话语转换为教学话语,以贴近大学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的语言吸引和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话语体系的转换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

1.语言的时代性

“语言记录着历史、反映着时代”[3]。“原理”课的理论体系是由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教材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读,其话语体系难免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与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形成了某种“隔阂”。教师应尽量使用反映时代特色、富有生活气息的新话语,可酌情将那些富有生命力、经得起推敲的“潮语”引入教学,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语言的大众化

毛泽东说过:“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不正确的,应该抛弃的”[4]。“原理”课如果使用太多抽象的理论话语就会让学生感到空洞而被学生所抛弃。所以,教师应尽量使用大众化的语言进行教学,让深奥的理论回到鲜活的大众生活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以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活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原理”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比较难学的课程,更需要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无意识功能,从而启迪思维、挖掘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活力,才能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1.创设问题情境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谓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在“原理”课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很容易将空泛的理论引向鲜活的现实,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讨、自主学习,比教师直接灌输现成的理论知识更为有效。所以,教师要善于梳理、提炼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程序,适时地给学生出示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原理”课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既包括师问生答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也包括教师启迪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的问题,应围绕各章节的重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设计讨论题,让学生在讨论中遨游知识的海洋、探寻道德的价值、领悟人生的真谛,在问题的牵引下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创新。

2.创设案例情境

案例教学是目前“原理”课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但是能够用于创设情境的案例并不是普通案例,而是既有典型性同时又有强烈感染力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既可以选择已有的传统案例或现实中的典型事例,也可以由教师根据需要自己编撰。比如,有的老师选择“三人成虎”的典故说明众人标准的危害进而揭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选择“橙色革命”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选择西方出现“马克思热”说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等都能够较好地渲染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自编案例,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需求,将理论阐述与学生的价值追求有机结合起来,编撰寓意深刻而又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案例,起到以案激情、以案知理、以案明德、以案导行的作用。

3.创设音像情境

适宜的声音、图像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反应。在“原理”课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欣赏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播放相关的乐曲和视频资料,能够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深刻的道理。在课件中插入与课题相关的图片,以图文并茂的画面加深学生的印象是“原理”课教师的普遍做法,也很有效,但在图片的选择上还需进一步考虑代表性和画面效果的统一问题。在乐曲方面,《国际歌》以及一些经典红色歌曲都可以适时播放,富有哲理的流行歌曲也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听一听。关于视频,像《千年伟人马克思》《宇宙爆炸》《经济危机》等短片已被很多老师穿插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创设了比较好的情境氛围;有些视频资料可让学生完整观看,比如何光沪教授的讲座《存在与人生》、95国际大专辩论赛录像《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等可在讲完相关章节之后组织学生观看,有助于学生延伸、拓展所学知识;大型文献纪录片《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历程》《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等视频可剪辑精彩片段,整理编辑后安排适当时间让学生观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创设音像情境,重在适宜,切忌贪多和哗众取宠,政治性、思想性始终是第一位的。

(三)树立人生楷模,以榜样的力量调动学生热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学生能在“原理”课教学中找到可以尊崇的楷模,就能有效挖掘他们潜在的力量,促使他们攻坚克难,追求崇高,完善自我。在“原理”课中,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给学生树立人生的楷模。

1.伟人风范

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品格与风范。在教材的绪论部分,向学生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生历程,将两位伟人的人生志向、治学精神、爱情婚姻和革命事业等事迹给学生作清晰的讲解,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自觉对照检查自身的学习情况、爱情观念和人生理想,寻找差距,明确奋斗目标;在第四章开篇之前,给学生介绍《资本论》的创作过程和当代价值,让学生进一步领会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品格和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伟大友谊,让学生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有不少同学感慨于马克思的伟大:集伟大的友谊、爱情、事业于一身,17岁时的人生抱负更是催人奋进。能激发学生这样的热情,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

2.教师风采

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原理”课教师的学识修养和政治品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态度。所以,教师应不厌其烦地反复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原著,真正弄清马克思主义的来龙去脉、整体内容和鲜明特征,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同时,要关注学术前沿的新动态,吸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以提高自身的学术造诣,以透彻的理论去说服学生,就能掌握学生,因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6]。在政治品格的修炼方面,主要是理想信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7]。理想信念也可以说是“原理”课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教师如果不能对马克思主义真信,也就不可能真教,言不由衷的讲授自然无法产生感染力,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惟有胸怀虔诚而执著、至信而深厚的理想信念,教师才能立场坚定直面问题”[8],而教师坚定的理想信念会让学生“不令而从”,模仿教师,真信真学真用。笔者曾听到有些学生称“原理”课教师为“马老师”或直接在教师的姓氏后面加上“克思”,直接称“×克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和追从。

(四)及时反馈调节,以积极的评价树立学生信心

古语道:“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足见表扬、鼓励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不时听到个别“原理”课教师抱怨学生无心向学,其实是教师不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没有及时给予肯定、激励,导致他们信心不足,有畏难情绪。笔者认为,教师应对以下三个环节的工作及时进行反馈调节,抓住有利时机鼓励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1.课堂发言评价

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全神贯注地听,最好作记录,发言结束及时点评,若有独到见解的话语不仅要重申、赞扬,而且可以收藏,扩大共享范围;如果学生的发言不够精彩,也要肯定其积极主动的态度,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鼓励学生做得越来越好。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发言都比较踊跃,说明表扬鼓励生产了积极的影响。

2.作业反馈评价

由于“原理”课教学班级规模较大,学生人数众多,一般情况下,教师全批全改的书面作业每学期只有2~3次,其余均采取抽查的方式。不论哪种批阅方式,都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不仅关注分数,也关注定性的评价,特别是一些充满激情且有针对性的评语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很大的。只要学生认真对待作业,教师都应积极肯定,即使对于作业抄袭内容过多的学生,教师也应先肯定其紧跟进度完成作业,然后再指出抄袭的危害,鼓励他提出与别人不同的看法,相信他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3.学生自学评价

“原理”课教材中的有些内容需要学生自学,一些经典原著和文献资料也需要学生延伸阅读。教师如果只布置任务而不进行检查评价,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并不在意,从而放松学习。所以,最好划分读书小组,指派组长定期检查并组织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随机抽查,及时表扬鼓励并提出新的要求,在交流互动中提振学生的信心。

(五)传递教师情感,以真诚的关爱拨动学生心弦

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发展”。所以,“原理”课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将师爱传递给学生,以真诚的关爱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在爱的滋润下快乐地学习。

1.关心学生的思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原理”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如果不关心学生的思想,不清楚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传之道是不会被学生接受的。教师要多到学生中去走动,观察他们的言行,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要运用微博、微信或电子邮箱搭建与学生沟通的平台,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在了解中引导,才能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从而更好地进行“传道”。

2.关心学生的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教师如果关心学生的学习,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情。高校扩招以后,入学门槛相对降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在大学里学习很吃力,挂科较多。“原理”课教师如果能对这部分学生给予关心,与他们共同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帮助他们排解障碍,一定会让学生感激、感动。哪怕只帮助了一个学生,爱心也会因此传递,能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3.关心学生的生活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被父母宠爱、迁就,生活能力普遍较弱;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大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生活压力大。面对这种情况,“原理”课教师应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独生子女,主要是帮助他们增强独立生活能力,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有规律地学习和生活,提高时间利用率;对于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应帮助他们寻找助困途径,在争取政策支持的同时,开辟勤工助学途径,自立自强。实践中,有些教师在特殊情况下的解囊相助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正效应,说明适当的物质帮助是必要的。

三、实施情感式教学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在“原理”课教学中有效运用情感式教学方法,还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主题确定与形式灵活的关系

“原理”课有鲜明的主题,这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是确定不移、不容改变的。至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手段则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作出相应调整。实施情感式教学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但手段的变化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而不是去改变主题,只要有利于主题论证,无论是系统性的还是碎片化的素材都可以使用,也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教学手段均可实施;反之,冲淡主题的素材,再精彩也不用,不利于突出主题的手段,再新颖也同样不用。

(二)论证说理与情感激励的关系

在“原理”课教学中,论证说理是根本,最终的落脚点是要说服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为了增强说服力,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是要“动之以情”,但这只是基础,是说理的前提条件,还需要“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才能达到目的。情感激励只能服务于论证说理而不能代替论证说理,否则就本末倒置、事与愿违。所以,教师富有逻辑性的理论讲述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三)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的关系

情感式教学法强调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要以心交心、感动学生。但这与严格要求并不矛盾,有人说:“宽严有度为真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大爱,最终表现为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如果没有严格要求,只会让学生在自由放任中虚度年华,对学生的爱也将化为泡影。所以,在“原理”课教学中,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热情关心学生的前提下,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决不让学生散漫懈怠、不思进取,而是要让学生将师爱化为前进的动力,奋力拼搏、奋发有为。

综上所述,在“原理”课中实施情感式教学法很有必要,需要我们找准着力点,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收到实效。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9.

[2] 曲建武,谭月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的“三个重要”的立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97-99.

[3] 吴宏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三个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76-78.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17.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

[8] 李先灵.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问题意识”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89-93.

(责任编辑 杨爱民)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Emotional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Cours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HE Shaofen1, QIAN Bo2
(1.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Chuxiong Normal V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 China; 2.Teaching Affairs office,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 Chin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emotion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he teachers should take appropriate teaching language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stimulate students’ activity with rich teaching methods, set an example to mobilize students' enthusiasm, establish the confidence of students in a positive evaluation, move students with sincere affec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mes and flexible form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soning and emotion incentiv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ict requirements and care.

the cours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Emotional teaching method; necessity; point of strength

G641

A

1674 - 9200(2017)01 - 0116 - 05

2016 - 08 - 01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研究”(2015Y446)的阶段性成果。

何绍芬,女,云南楚雄人,楚雄师范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钱波,男,云南祥云人,楚雄师范学院教务处副教授,教育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原理马克思主义教学法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