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推动高校立德树人
2017-03-11左立竞姚常红
左立竞,姚常红
(云南工商学院 ,云南 昆明 651701)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推动高校立德树人
左立竞,姚常红
(云南工商学院 ,云南 昆明 65170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教书育人教育目标导向与立德树人育人导向相统一的完整体系。高校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要从思想、作风和能力等“三个必须”要求切入,从而在动力、方式、路径、支点、成果 “五个维度”上促进、引领和推动高校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新实践新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高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认识自觉,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五大”发展理念的意蕴是教书育人教育目标导向与立德树人育人问题导向相统一的完整体系。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对高校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动力、方式、路径、支点、成果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全面回应,是引领和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是高校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的任务与核心。
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三个必须”
(一)思想必须牢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夯实思想基础。高校教育工作者践行“五大”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筑牢思想之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项指导性文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学习,切实认清“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意义,深刻领会“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让“五大”发展理念入脑入心,从而强化发展理念、凝聚发展共识、增强发展自信。
(二)作风必须过硬
作风是行动的保障,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必须锻造作风素养。在处理大学生学习矛盾频发与生活隐患诸多等等问题上,在面对如何抵御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严峻挑战面前,落实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重任,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作风扎实过硬。首先,要增强法治意识,培养运用法治思维推动工作思路的法治素养。提升育人质量和满足社会、企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其纳入规范化、常态化轨道,符合依法治校的要求。要认真贯彻依法治校基本方略,带头遵法、守法、学法、用法,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其次,要贯彻“三严三实”要求,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以严谨态度改进作风,以实干精神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守对党绝对忠诚,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事业坚守执着,倾力推动学校发展。要以“严”的精神整顿作风,以“实”的干劲紧抓德育,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落实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三)能力必须提升
能力是行动的手段,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必须提升能力本领。要求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努力提升德育工作创新能力、统筹大思政协调能力、绿色德育生态、内外联动发展、让人满意的能力和本领。一要提高创新的能力。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拼搏意识,要有为学校的进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奋斗的坚强决心和执着追求。要在努力学习、广博知识、增加积累、丰富阅历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善于思考,认真研究、勤于实践,始终充满激情和斗志。二要增强协调能力。要有争创一流应用型大学思想和大德育大思政意识,善于站在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战略高度思考问题。正确处理长远与眼前、宏观与微观、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从多角度看问题、想办法,求同存异,善于平衡各方诉求以实现共赢。三要增强学习能力。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提高、发展速度加快,国际国内联动更加紧密的现状,要主动了解优质高校发展的经验,认真分析研究他们的做法,转化为自身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举措。四是提升服务本领。搞好共建共享,加强学习、调研和实践历练,努力掌握各种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力争成为推动发展的行家里手。最关键的是要有服务学生、服务企业和服务市场的本领,只有学生成功,企业市场满意了,才是人民满意的高校,才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高校。
二、促进高校立德树人的“五个维度”
(一)创新发展,德育工作——发展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就是创新。时代呼唤创新,发展需要创新,历史进步的本质在于创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僵化的教条,而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它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毛泽东指出,要“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要“宣传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1]。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和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创造性的态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应对各种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创造光辉而美好的未来,动力从哪里来?只能从发展中来、从改革中来、从创造中来。”[2]
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德育为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进步的要求,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也应不断创新和发展,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德育观念创新。传统德育是防止型管束型压制型德育。高校考虑较多的是如何管教好学生,一味要求应该怎样不该怎样,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在新形势下,要确立主动全面发展型的德育观,树立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其次,德育内容创新。德育的内容应该从过去单一的道德教育扩展到人文、心理、人格和科学素质教育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综合素质。再次,德育方法创新。一是优化德育内容。德育教育在内容上首先要做到精心设计和优化,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遵循规律,层层递进,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适当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书本、走向社会。二是扩展德育途径。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三是改革德育评价。德育评价应达成“七个”结合“三个”注重,即: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及时与准确相结合、客观与公正相结合、动态与发展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和跟踪式活动评价。
(二)统筹协调,“大思政”观——发展方式
统筹协调的“大思政”“大德育”观,是指高校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在相互开放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立德树人的育人立人状态和过程。立德树人是一种以人的实践为载体和纽带,学习、交往、活动、生活纵横交织的运行体系,本质上也就是“立德树范、育人立人”的过程。在此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必须保持优化组合,才能维持“立德树范、育人立人”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从而形成一种有序的稳定结构来持续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就是“大思政”“大德育”系统,而高校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分属于该系统中的各种要素。统筹协调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各种要素,形成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大思政”“大德育”格局。
(三)德育生态,绿色和谐——发展路径
德育是一个具有生态性功能的教育系统,德育生态即德育的生态环境必须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自然生成和自动提升。德育生态是对传统德育非生态或反生态或生态失调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高校教育工作者从改进德育工作方式,增强德育效果出发,借助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遵循道德品质养成规律,消除德育工作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创造一个和谐、快乐、自然的德育生态环境,维持德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自然生成。德育生态重视的是德育的方法,关注的是德育的效果。[3]德育生态环境的建构、德育生态功能的发挥,都要遵从和符合学生道德品质生成的规律,反映和满足学生道德生长的内在心理需要。德育生态环境主要由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四大环境构成。就学校德育而言,学校的自然人文环境是德育生态的内环境,家庭、社会、网络环境是其外环境。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各种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的,要求以学校德育为核心和主轴,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网络德育积极配合,形成德育的合力,共同营造学生道德发展的生态环境。德育生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说,都应该是一种和谐的、人道的、遵从自然规律的生态型的德育方式、德育理念。它突出强调学生只有在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活动、快乐成长中才能自觉接受道德信条、道德原则、道德思想,自然生成和主动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实现德育的最终目的,达到德育的最高境界。德育生态强调,德育工作一定要有生态观、系统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道德生成的规律,协调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社校关系,一切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服务。[4]
(四)开放融合,厚德载物——发展支点
开放融合,兼收并蓄,泽被东西,横亘古今,成就一个简单却永恒的道理“有容乃大”。而要成就锐意进取的开放魄力和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坚持做到善于总结发扬自身的好做法,善于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主动了解和学习国内外优质高校发展的经验,认真分析研究他们的做法,转化为自身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举措。不断地学习、借鉴、吸收、总结各种优秀成果。倡导开放包容、践行立德树人的精神品质融入到高校教书育人的过程与细节中,高校的一师一生具备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襟,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也频添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灵秀气质。
(五)人民满意,成果共享 ——发展成果
在 “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教育发展成果具有价值论的意义。人民共享,指明了育人立人的价值取向,解决的是 “育人立人为谁”的问题。高校教书育人、立德树范、育人立人,就是为了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既要讲授知识传输技能注重教书,还要传承文化培育品格注重育人。育人是教育的原始起点,立人是高校的教育目标。在应试教育中,我们所关注的是知识点的灌输,是考试成绩的提分,是升学率的拔高;我们的教育只能教大学生如何谋生,把他们仅仅打造成优质的人力资源,但却忽略了人品的历练德行的培育。这样的结局令人堪忧。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就是要回归教育本真,把人作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片面的经济人,也非单向度的政治人,而是才德双馨智勇勤责兼备的人。使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各尽所能;保障各项权利的落实、切身利益的增进,让全体人民在“共享”中各得其所,和谐相处。[5]只有当学有所成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满意了,当达到人才需求条件用有所得的企业市场满意了,这样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成果共享的教育。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374.
[2] 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4-06-14.
[3] 李伟胜.班级德育生态建设的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6(1):26-29 .
[4] 郭事军.德育生态——学校德育价值的新取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4):135-137.
[5] 孙肖远.准确理解“共享发展”的内涵[N].新华日报,2015-11-17.
(责任编辑 杨爱民)
Practic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Drive University Morality Education
ZUO Lijing, YAO Changhong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University, Kunming 651701, China)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s of 1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puts forward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which is the guide for driving socialism higher education cause and integral system for combining education aim of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educating people and morality education. Universities should practice the concepts from thoughts, style and ability, so development of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educating people and morality education can be improved from drive, style, path, support point and achievement.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universities; morality education; imparting knowledge; educating people
G641
A
1674 - 9200(2017)01 - 0109 - 03
2016 - 09 - 20
左立竞,男,云南罗平人, 云南工商学院校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姚常红,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工商学院马列部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