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古见晓组在滇东南方言中的演变及相关问题探讨

2017-05-08牟成刚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古文山声母

牟成刚

(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中古见晓组在滇东南方言中的演变及相关问题探讨

牟成刚

(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滇东南方言中,中古见晓组今逢韵母为洪音的一般读k组,今逢韵母为细音的主要读ʨ组,但剥隘话读存古的k组。二等字蟹梗摄不腭化,原因主要是与整个语音系统音节结构的牵制影响有关。尖团音虽以合流型为主,但靠东部和偏农村的地区仍存在两分的类型。晓组今逢u韵与非组在东部和偏北部一带混同读f母,但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则呈现出清晰的两分格局。演变在地域分布上,自西向东和由城镇到农村呈现出渐趋保守的格局。

滇东南方言;中古见晓组;演变;腭化

一、中古见晓组在滇东南方言今读中的基本类型

中古见组声母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见、溪、群三母,疑母与影母另文讨论。学界一般把中古见晓组拟音读k组,他们在滇东南方言今读中,今逢韵母为洪音的一般读k组,但今逢韵母为细音的基本上都读ʨ组。但值得注意的是,砚山稼依话逢今读为ɿ韵的读ʦ组。此外,根据《云南方言调查报告》记载[1],见晓组在20世纪40年代的富宁剥隘话不分洪细仍保留读中古音k组,而丘北话逢i韵则读ʧ组。现举例字见表1。

二、中古见晓组在滇东南方言中的腭化格局与演变

(一)三四等的腭化与演变

中古见晓组声母逢细音腭化为ʨ组是近代官话语音史上的重要音变现象,滇东南方言也不例外,即见晓组字在滇东南方言中逢细音基本都腭化读ʨ组了。但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40年代的富宁剥隘话仍保留读中古时期的k组,丘北话逢i韵读ʧ组;砚山稼依话今逢ɿ韵的读ʦ组。现举例字见表2。

据云南嵩明人兰茂著的《韵略易通》(1442年)音系显示,见晓组在明代中期的云南方音中仍读k组[2],庄初升指出汉语见晓组声母腭化是一种比较晚期的历史音变现象,直到明代,官话中见系字还没有腭化[3]159。其实,见晓组读k组这种格局在云南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前期。清代康熙癸丑十二年(1673)前后,云南省出现了两部反映地方方音的韵书,即沾益人马自媛《等音》和姚安人林本裕的《声位》,陈长祚研究了这两部韵书的音系后指出,中古见晓组在当时仍未真正分化出ʨ组音来,因为“哥、迦”仍然同时收归见母[4]。由此可知,云南方言中见晓组分化出ʨ组当在清代中晚期,富宁剥隘话读k组显然属存古现象。同时,这与方言接触影响也有关系,剥隘靠近广西,而今广西柳州官话的见晓组三四等至今依然未显腭化,据研究,南方汉语方言一般较为保守,如粤语、南宁平话等见晓组字绝大多数今仍读k组。富宁剥隘一带因与南方的广西毗邻,历来为滇桂交通重镇,剥隘话因受较为保守的南方汉语方言(粤语等)的影响,故中古见晓组在20世纪40年代于该方言中仍保留读k组。但剥隘话梗合三庚韵晓母“兄ɕioŋ44”通合三东韵匣母“穷ʨʰioŋ42”读ʨ组,遇合三群母“巨”存在“ʨi11зki11”文白异读,说明它们当时已经正在朝舌面音ʨ组进行演变。

表1 中古见晓组在滇东南方言今读中的基本类型例字表

表2 中古见晓组三四等在滇东南方言中的今读例字表

丘北话逢i韵读ʧ组和稼依话逢ɿ读ʦ组的现象显得比较特别,但仔细梳理下来,他们演变的条件是较为整齐和规律的,演变的原因也是可以解释的。丘北话读ʧ组主要限于中古见晓组遇摄、止摄开口三等字,根据周边方言这些韵摄字的今读情况来看,他们在早期的丘北话中应当读的是ʨi组音。但是到稍晚时期,果开三、假开三及咸山摄三四等入声字演变读ʨi组(如“茄ʨʰi31、姐ʨi53、节=绝ʨi31”等),而这些韵摄的字在滇东南方言中基本上都读iɛ韵(如文山话“茄ʨʰiɛ31、姐ʨiɛ53、节=绝ʨiɛ31”),这说明他们发生了ʨiɛ>ʨi的演变,从而挤占了丘北话原古遇摄、止摄开口三等见晓组字读ʨi组的音韵地位,故推动了丘北话以声母演变读为ʧ组来与之相区别,即丘北话发生ʨi>ʧi的演变。中古见晓组在丘北话中的这种演变现象属于语音演变中的推链现象[5]。稼依话见晓组逢ɿ韵读ʦ组的现象是丘北逢i韵读ʧ组进一步演变的结果。据目前调查到的资料来看,在滇东南方言的今读中,声母读为ʧ组就仅见于丘北话一例。一般来说,在一个不太大的方言环境中,这种较为孤立的音是难以继续存留的,但要演变回去读ʨi组已不可能,更何况丘北话中读ʨi组的音已经出现往ʧi组靠拢演变的端倪,如当时丘北话的“i就比标准元音读得较开,且在ʨ组后读得较紧”[1]866。丘北话中ʨi组一旦往ʧi组靠拢演变,势必会推动ʧi组的进一步演变,但i韵已是高元音,故韵母就只能被推动出位“舌尖化”演变为ɿ韵。这属于语音演变中“高顶出位”现象[6]。既然韵母出位读ɿ韵,声母自然而然也就需演变读为ʦ组了。中古见晓组在稼依话(包括丘北树皮话)中读ʦɿ组就是这种演变的结果。他们演变为ʦɿ组后与止摄精组字合流(如稼依话“姐=纪=子ʦɿ33”等),融入本方言已有的音韵系统中而形成较为稳定音韵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笔者的调查,丘北话原读的ʧi组并没有演变为稼依型的ʦɿ组,而是回流演变为现在的ʨi组,这是因为丘北作为县城所在地,是本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受普通话和滇东南方言主流读法的强势影响较大,故其由ʧi组回流演变重新读为ʨi组并不难理解。

滇东南方言中古见晓组三四等的腭化演变类型可图示如下:

(二)开口二等的腭化及特点

见晓组开口二等字的腭化现象在滇东南方言今读中呈现出两种基本类型,即剥隘型和文山型。剥隘型以剥隘话为代表,其特点是见晓组二等字和一三四等同读k组,这属于存古的类型;文山型以文山话为代表,其特点是除蟹、梗摄开口二等字读k组外,其它韵摄二等字见晓组基本都腭化读ʨ组了。表3是两种类型的方言代表点例字。

表3 中古见晓组开口二等字在滇东南方言中的今读例字表

剥隘型属基本不腭化的存古类型,方言点较少,目前仅见富宁剥隘一处;文山型是演变类型,它的分布范围较广,是见晓组在滇东南方言中的主流类型(虽然开口二等效摄如“敲”等个别少数字仍读k母,但因字数极为有限,总体上看并不影响划分出来的类型)。

梗摄二等见晓组在北方官话中一般都不腭化[7],但蟹摄二等开口见晓组不腭化则主要限于南方官话,包括滇东南方言在内的西南官话就属于南方官话,故其保留了蟹摄二等开口见晓组不腭化的共有特征。蟹摄、梗摄二等见晓组不腭化,应该与整个语音系统的音节结构有关。据表中的剥隘话文白异读对比来看,假摄、效摄、咸摄、山摄、江摄的文读腭化音基本上都是在白读洪音的基础上增加一个i介音,如“a/ia,au/iau,an/ian,aŋ/iaŋ”等,这些韵摄中的齐齿呼与开口呼在各自方言音系中是对应,发音上也不存在特别困难的不协调问题。但蟹摄和梗摄则不一样,万波就指出“(蟹摄)白读韵母一般为ai,如果增加i介音就成了iai,多数方言的语音系统里没有这个韵母,因此文读音很难进入这些方言”[8]157。这是很有道理的,包括滇东南方言等南方官话蟹摄开口二等见系声母不腭化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同理,滇东南方言中也没有也基本没有与开口呼ənзəŋ韵相对应的齐齿呼iənзiəŋ韵,故梗摄开口二等晓匣母也基本不腭化,至今仍保留读传统的k组声母①。

见晓组二等声母的腭化显然要比三四等晚很多,如剥隘话的文白异读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此外,如在杨柳树“客话”方言中,至今假开二等字“家公”的“家”仍读ka44,咸开二等字“盐咸”的“咸”仍读“xã42”,江开二等字“巷”仍读“xaŋ21”。至于效开二等字“敲”则整个滇东南方言中声母都读“kʰ”,完全没有腭化。从地域分布来看,滇东南往东趋近广西等南方一带地域的见晓组开口二等腭化现象相对较为保守,趋于西部的腭化现象较为普遍,腭化在地域上自西(如文山等)向东(如剥隘等)呈递减和保守的趋势发展演变。

三、尖团音的分混类型与演变层次

音韵术语上的“团音”指中古见晓组(除疑母)与细音(三四等韵及部分腭化的开口二等韵)相拼的音节,“尖音”指中古精组与细音(三四等韵)相拼的音节。滇东南绝大多数方言的尖团音是混而不分的(例如文山、广南等),但在靠近南方或偏于农村的一些方言点仍会呈现出尖团两分的情况(例如剥隘、杨柳树等)。例字表见表4。

滇东南方言中尖团音合流型以读ʨ组为主,如文山话。两分型是指尖音精组为一组,团音见组为一组,具体在音值上体现为两种类型:其一杨柳树ʦзʨ两分型,即尖音精组读ʦ组,团音见晓组读ʨ组,此类主要分布于滇东南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其一为剥隘ʨзk两分型,即尖音精组读ʨ组,团音见晓组读k组(精组虽还有字读ɬ声母,但晓组字一律读h,故不影响尖团音两分类型的划分),此类主要分布在趋东边靠近广西等南方地域一带。

演变历史层次上,剥隘型是最早的存古类型,精组仍读中古音值ʦ组、见晓组仍读中古音值k组。杨柳树型次之,因为团音见晓组读ʨ是后起的层次。文山型尖团音合流读ʨ组属最晚起的层次。其实,汉语尖音精组三四等声母腭化而与团音见晓组细音声母合流,当属较晚的事情。在清代康熙癸丑十二年(1673)前后反映云南方音的《等音》和《声位》两部韵书中,“哥、迦”仍然同时收归见母,说明当时的见晓组仍尚未化出ʨ组音。而“在尖团音发展过程中,总是见系字先腭化,精组字后腭化”[8]75。王力就此指出:“普通话里舌根音的舌面化,可能比舌尖音的舌面化早些。”[9]因此,一般认为尖音精组声母的腭化要比团音见组声母的腭化时间更晚。根据上面的韵书反映,云南方言在清代中前期见晓组仍未真正出现腭化现象,而滇东南区域是更趋汉语方言保守的南方,既然这样,那么尖音精组与团音见晓组合流演变读ʨ组,就应该是清代中后期或更为晚近方才出现的事情了。

四、中古晓组今逢u韵与非组(微母除外)的分混格局与演变

中古晓(x)、匣(з)母在滇东南方言今读洪音中主要读x母,中古晚期的非(f)、敷(pf)、奉(v)母在滇东南方言中基本都读f母(微母除外②)。但晓组今逢单元音u韵在滇东南方言中会呈现出两种分配格局:一种是晓组与非组两别的格局,即晓组读x母,非组读f母;一种是晓组与非组合流的格局,即晓组读f母而与非组合流。类型例字见表5。

表4 滇东南方言中尖团音的今读分混类型例字表

表5 滇东南方言晓组今逢u韵与非组的分混格局例字表

滇东南方言中,晓组今逢u韵与非组两分的格局主要分布于文山、砚山、西畴、马关、麻栗坡,合流的格局主要分布于丘北、广南和富宁(富宁晓组虽然文读为x母,但白读音为f母,说明早期仍是与非组相混的)。根据富宁话晓组逢u韵的文白异读情况来看,中古晓组今逢u韵与非组混读为f的情况应该是较为晚起的层次演变。

据清代中期反映云南方音的《等音》和《音位》(1673),其音系中的“胡”字归匣母,“符”字归奉母,说明他们在当时也是两分的格局,这种情况在滇东南的文山、砚山等方言中一直延续至今未变。而如在广南、丘北、富宁话中,晓组逢u韵与非组混同格局在音理上是能解释的,庄初升就指出:“晓组h声母在合口字之前,由于-u-介音的影响,上齿和下唇得以接近而摩擦,便产生f声母,这个过程就是唇化。”[3]163此说甚为有理,因为当xзh后接u或u介音,发音时下唇会后缩,而上唇则前突,摩擦部位也便由舌根前移至双唇位置,狭小的气流通道很容易造成上齿和下唇间的轻微接触,如果这种唇齿形缝隙再小些,摩擦继续加强,呼出成音,原声母x自然而然也就因为韵母u的牵制而唇化演变为f母了。

注释:

① 滇东南方言中“茎、幸”等匣母字基本都读ʨ组,但它们并不是当地方言中的常用字,属外借的文读词。如“茎”在滇东南方言中一般说“杆杆”或“根根”或“果果”,“幸运”主要说成“运气好”等。

② 微母在滇东南中主要读零声母与云以母合流,但部分方言点读v声母而与云、以母两分(如马关、西畴、广南、富宁、文山等),因其演变规律简单且与本节讨论的主题不符,故对其暂不讨论。

[1] 杨时逢.云南方言调查报告[M].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

[2] 张玉来.《韵略易通》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23.

[3] 庄初升.粤北土话音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陈长祚.云南汉语方音学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5] 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17.

[6] 朱晓农.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99.

[7] 万波.赣语声母的历史层次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56.

[8] 刘学霞.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D].上海:复旦大学,2006.

[9]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146.

(责任编辑 田景春)

The Evolution of Middle Ancient Jianxiao Group in Yunnan Southwestern Dialects and the Discussion of Related Problems

MOU Chengg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Middle ancient Jianxiao group is read as k group generally when meeting vowel Hongyin, mainly as ʨ group when meeting vowel Xiyin, but Boai dialect reads it as k group. Second class XIE, GENG, SHE are not palatalized for syllable in fluence in phonetic system. Jiantuan sound is mainly con fluent type, but there still exist two types in the regions in the east and countryside. Yufei group is read as f sound when meeting vowelu in the east and northern part, but there are clear two types in the middle and southern part. The distribution of evolution displays the more reserved style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and form town to countryside.

Yunnan southwestern dialects; middle ancient Jianxiao group; evolution; palatalization

文献标志码:A

1674 - 9200(2017)01 - 0095 - 05

2016 - 07 - 06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滇东南汉语方言音韵研究”(2013Y205)阶段性成果。

牟成刚,男,云南广南人,文山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史和汉语方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中古文山声母
声母韵母
“Atelier Ting亭”中古家居体验空间改造设计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声母顺口溜
声母歌
文山肉丁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文天祥与文山肉丁
山歌唱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