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教育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2017-03-11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情感语文

张 勇

(广东理工学院 基础教学部,广东 肇庆 526100)

情感教育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张 勇

(广东理工学院 基础教学部,广东 肇庆 526100)

当前,如何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已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求变,与时俱进,以情感驱动教学,强化语文的情感培养,以情感教育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专注语文的育人功能,促成学生“品格成才”“精神成人”,满足终身教育的目标需要。

大学语文;教师;情感教育;情感体验

社会学认为,人伴随着社会化的过程,不断取得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发展。大学生处在社会化过程的关键阶段,是社会规范意识和善恶标准建立日趋成熟的阶段。高校应该在行为导向和情感导向上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作为教学阵地之一的大学语文课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灵魂依靠的东西。”[1]“文学是人学”,在对大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正确的审美教育上,大学语文有着其它学科不具备的功能作用。大学语文课程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拓宽人文视野、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对浪漫主义情怀培养和理想主义教育有非常正面的影响作用。

当前,低俗文化盛行,网络文化文学冲击校园,恶搞、伤害文学经典比比皆是,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意识。同时,校园里实用主义盛行,学生看重物质需求,追逐物质利益,功利心较强,缺乏责任意识,情感脆弱。另外,大学语文看似“高大上”,实际中许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却重视不足,被认为是非实用的课程,课程设置变更的随意性很大,教学执行往往让位于其他专业课,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教学也流于形式,过度依赖网络产物,人文精神淡化,消融了本应存在于心灵世界中的想象和领悟,致使大学语文课程本来应发挥的育人作用却成为了“多余”的任务[2]。

新时代的学生情感丰富,自我意识强,教学需求更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以让其“亲近”,必须在情感教育上予以重视,寻求突围。情感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必不可少。丰富、高水平的情感是个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从学习、感知到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能力和习惯缺不了情感的催化作用。同时学生情感体验越深,获得的知识信息也就越多。那么,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

各高校使用的教材版本虽有不同,但能够入选课本的文章,大都不仅蕴含一定的文学知识,还富含丰富的思想情感。大学语文教材就是思想情感的海洋,可谓是包罗万象、海纳百川,饱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和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感悟。教师应认识到文学作品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积极挖掘作品中的情感教育因素,使学生通过研习文章,感受大千世界的各种风情和人文社科知识,感动文章中人物的优秀品质,以此拨动他们思想情感的“琴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唤醒潜在的情感意识。

对此,教师上课前应用“心”备课。“知文必先知人,知人必先论世”。备课不是简单的准备知识、备内容结构,而是从心去把握作者人生的点点滴滴,尤其是思想情感的变化轨迹,释放作者创作作品时的人生态度和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气息。通过授课,学生把握了作品中的思想情操和价值观念,增强是非曲直的鉴别能力,增强角色意识。比如,在讲授《涉江》一文时,教师应首先介绍屈原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及屈原的流放经历,可借助一些影音视频资料。然后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体会诗歌中屈原思想经过一系列刺激和撞击后,从彷徨走向坚定,从顺从走向反抗的变化轨迹。最后,将诗人无罪放逐的悲愤情绪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及坚持理想、保持崇高独立人格、关心时政、眷恋祖国的精神作为教学重点,联系社会实际及学生的人生经历,反复研讨,不断挖掘,触类旁通,寻求共鸣。再如,苏轼《定风波》里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折射出作者处变不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放置到人身上是可终身受用的,教师应积极发掘,移用到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上来。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思想情愫

教师应该是情感饱满、思想丰富、立体感很强的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或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其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

课本中的作品丰富多彩、情意浓浓,如春天般温暖,夏天般热烈,秋天般高远,冬天般深沉,这一切的情愫都应该映射在教师的身上。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感情充沛、多愁善感,有着非常敏感的神经和敏锐的触觉,充分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深入作品所营造的情感氛围,深刻体悟到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境界和不同的感受。自己“感同身受”,授课过程中才会有激情,课堂才会生动,才会有涟漪和水花,而不是一潭死水。学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学习兴趣也就会提高。比如,胡适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主要针对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将会面临的问题,语重心长地提出了三剂“药方”,此“药方”至今都应很是受用。教师在讲授时可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毕业后是如何践行“药方”的。又如,梭罗的《寂寞》是一篇非常“纯美”的散文,文中从宇宙、文明、人与社会不同维度表现“寂寞”式自由,其中的哲理思考与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和,这是许多学生不能理解的,就需要教师从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入手,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认知,随作品而律动。

其次,饱满的情绪是大学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师本人感情空虚,意志薄弱,这怎么能使人相信会教好学生呢?”[3]课堂教学其实是师生情感交互的过程,可谓是相互影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可以明显地提高人的活动能力,起着“增力”作用。学生要更好地理解作品,接受新的知识信息,需要激发情绪,带动热情,创造良好的气氛,而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用积极的情绪去营造。主导课堂、引导学生需要教师合理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的耐心讲解和启发,但更需要情绪的带动,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过度的激情和高涨的情绪表现。如果教师缺乏情感,课堂将会变得毫无生机,仿佛枯竭的沙漠,就不能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反应,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学生上课缺乏情感,也会传导至教师身上,自己上课也会慢慢变得无趣。

最后,教师要以身作则,热爱学科,热爱生活。马克思说:“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力量。”[4]优秀教师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将自己对学科的深入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和自己对人生的种种领悟感受随着教学内容一道带给学生,以拨动、引发、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告诉我们,人格可以通过感知情感和学习发展而来,尤其是模仿、扮演其他人角色而获得社会体会。教师的人格形象、人生态度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教师的言行举止甚至会给学生带来毕生的影响。所以高校语文教师都应重视自身在学生眼中的角色形象。

三、充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有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大学语文课堂的影响至关重要。课堂上应该充斥着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多种情感密码,洋溢着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伴随着课文中的种种情感流动,好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依附感和归属感,产生愉悦轻松之感,可以收到思想教育和陶冶情操的双重效果。

语文课堂应该是色彩缤纷、生动活泼、民主开放的。教师如果想取得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根本之道便是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而课堂气氛需要人人参与,课堂参与需要激励,激励又源于需要,语文课堂上学生需要的就是尊重和快乐。社会学家库利认为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在不断观察和反省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名优秀的教师,想要上好每一堂课,必须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要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平等、挚爱的心,用情感去打动学生,启发诱导,循循善诱。由于爱的注入,语文教学课堂才能真正让情感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教师不要找太多定性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孔子教学时,从来不会给学生一个既定的答案,而是包容学生的多种理解。“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受制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阅历的影响,理解上必有差异。同时,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对其理解本身就不应该滞留在一个界面、一种状态,我们完全可以纵横比较,得出多元化的理解认识。教师要最大程度地包容、理解学生的各种想法和思想,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感受,不抹杀任何“异样”的思想,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这样的课堂才会是“火花四溅”。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心理学认为:情绪情感对于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影响作用,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而不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消极的瓦解功能。语文课堂中如果能及时、适时的调动学生情绪,学生必定会以高度的注意力去听课,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思维活动能力和记忆能力会大大提高,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带动教学效果的提升。管理心理学认为外部激励走向内部激励才能真正激发人的行为,语文课堂上对学生情绪的带动就是一种内部激励。正如赞科夫所说的那样:“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达到的”。[5]

巧妙地设计、创造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情感的激发与调动需要气氛和“刺激点”,语文课堂可借助其它外在条件和工具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在讲授唐诗名篇的《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先播放名曲《春江花月夜》和《渔舟唱晚》来导入新课,以此营造课堂气氛。借助那种气韵优雅、悠扬秀美、起伏有致,刚柔并济、神思缥缈的音乐再顺势引导,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领悟那种诗情画意的纯净世界,为学生感悟本诗体现的环境美、哲理美、人情美做一个很好的铺垫。在涉及到小说、戏剧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时,以舞台剧的形式教学是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情感体验的。通过表演课形式使学生分角色饰演来表现人物,可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形象,厘清角色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充分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世界。

只要课堂气氛来了,何愁“情感”不会来呢?《当你老了》是一首反映了忠贞不渝爱情观的诗歌。爱情是当代大学校园的主题词之一,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此等良机,教师不容错过。为此,教师完全可以大胆发挥,教师在帮助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时,可不避讳地谈谈自己的恋爱史和爱情观,可结合一些不正确的爱情观谈谈看法,也可让学生谈谈他们的认知和恋爱史,甚至是可以唱唱时下流行的同名歌曲《当你老了》。这样课堂气氛一定甚是活跃,学生定会印象深刻,对爱情也会有全新的认识。

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少不了课外活动的激发。课堂教学受制于组织形式有着时空的局限性,影响到个性教育和因材施教,而课外语文活动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课堂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修炼”在于课外。

高校学生学习相对轻松,有较多的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多元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条件可谓得天独厚。课外语文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也应根据学生特点指导开展恰当的多层次、多样化课外语文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情感教育。多层次的课外活动能够充分顾及到学生的个性特长,可以延伸、拓展课内所学的知识,促成知识的运用与实践,又可以从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获得知识,促进智能发展,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同时通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把情感之水引入语文课堂,不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陶冶性情,促使他们爱自己、爱别人、关心生活、关心社会,从而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情感教育是基础,大学语文教学需要以情动人。顺应形势,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求变,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提高自我,充分挖掘课堂、课外的情感因素,用情感之水浇灌每一个学生,让情感之花绽放在每一堂课、每一个片刻、每一个学生身上。

[1] 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20-21.

[2] 田猛,刘华,薛宝林.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121-123.

[3]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0.

[4]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664.

[5] 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08.

(责任编辑 杨爱民)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under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ZHANG Yong
(Guangdong Polytechnic College, Zhaoqing Guangdong, 526100, China)

Currently how to cultivate and shape the spirit character of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teachers must seek for change in teaching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hey should adopt emotion to motivate teaching, strengthen the Chinese emotional cultivation, and take emotional education as the main line throughout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Meanwhile, the colleges and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the educating function of Chinese to promote students’possession of "lofty character" and "spiritual adul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College Chinese; teacher; emotional education; emotional experience

H1-4

A

1674 - 9200(2017)01 - 0112 - 04

2016 - 05 - 02

广东理工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精神教育的不足与构建”(JXGG2016014)。

张勇,男,湖南湘潭人,广东理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社会学与人文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情感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纾解对策研究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