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建设的人民主体性意蕴

2017-03-11

文化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人民性党性群众

张 谨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53)

【文化哲学】

文化建设的人民主体性意蕴

张 谨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53)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事业,它既是人的建设,又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体验。其彰显的主体性意蕴包括四个方面,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参与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对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及坚持党性与坚持人民性的一致性。

文化建设;人民主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坚持人民主体性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他所指出的:“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1]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事业,它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它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人民的生产紧密相连,它的成功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决定国家软实力,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后劲。所以,文化建设既是人的建设,又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体验。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参与主体

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是人民群众,它不仅仅是少数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的事,更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文化建设是一种社会实践,而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如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2]文化建设的社会性体现了人的社会性,诠释了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只有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和文化决策中来,才能真正把“以文化人”“以人育人”落到实处,才能避免“人”与“文”的分离而导致信念缺失、精神颓废、价值观扭曲等社会不良现象。如果把文化建设仅仅看成政府给予民众的一种“文化福利”,认识不到民众参与的重要性,让人民群众被动接受而不闻不问,缺乏民主意识、协商意识、调研意识,那么必然会造成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的脱节。有关机构的抽样调查表明,2014年人民群众对当前文化生活很不满意的有效比重为100%,不太满意的有效比重为97.90%。[3]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偏少,硬件设施短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尤其是基层及偏远山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稀缺,甚至根本就没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条件。

当然,如果把文化建设看作民众绝对的文化权利,不辅之以必要的政策制度来规范,则会滑向极端的文化民粹主义。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网民人数不断增加,2016年已经达到了7.31亿。由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主要集中在大中学生、公司职员、自由职业者等群体,网络水军绑架网络舆论的事件时有发生,故此,加强网络信息文化的制度建设和法制的完善显得刻不容缓。在此种意义上讲,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应该是一种被引导的参与,是有序的参与,充满正能量的参与。像中央电视台《黄金100秒》《越战越勇》《星光大道》等栏目虽然是普通老百姓参与的纯娱乐性文艺节目,但它们是在编导的精心策划和安排下进行的互动式表演,自始至终充满了人间的真善美,向观众表达了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永恒主题。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消费的积极性,就必须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深入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做好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坚决淘汰那些人民群众不满意、市场认可度低、甚至价格不合理的劣质产品。充分发挥基层文化职能部门的组织管理作用,对群众进行必要的文化生产技能、文化欣赏水平的培训,这样既适应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又可以形成新的文化供给关系,盘活文化消费市场。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对象

与西方国家的执政党相比,我们党和政府更有优势搞好文化建设,因为西方国家的执政党的主要职能是主持和参与国内外的各种政务活动,其重点不在于本国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执政党的利益总是与少数财团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是党和政府工作的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4]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服务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服务,它更加复杂多样,更加难以平衡协调,更加需要细致入微。

有鉴于此,必须做到如下四点:一是广泛了解群众的文化服务意愿。群众文化生活单一、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机会少成为普遍现象,收看综艺类节目和电视剧是最主要的文化消费形式。其实,群众的文化消费兴趣和爱好远远不会停留于此。只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社区基层,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才能真正弄清他们的文化消费倾向。二是力求解决大多数民众的文化服务项目。中国的文化服务不是为少数有钱人服务,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等特点,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文化消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全面发展的后劲。至于个性化的文化消费与文化服务主要是通过文化的市场化行为来实现的。繁荣的文化市场、可观的经济效益又能够给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发展。三是重点满足困难群体的文化服务需求。经济发展不平衡及相对落后必然引起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与相对滞后,精准扶贫不单指经济扶贫,还包括文化扶贫、精神扶贫。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精英文化建设与大众文化建设的关系、城市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关系。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集中地区的文化资金投入,对其达标状况进行必要的量化管理和科学评估。四是努力提升文化服务的质量。文化服务质量的高低不仅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更重要的是能反映出该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软实力,这种软实力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和未来前景。要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就必须彻底改变当前一些地方出现的“有计划无行动”“有设施无活动”“有号召无响动”的“三无”状况,尽量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深度追求。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创作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文化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解,它包含三层意思,即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5]

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精神生活的要求会更强烈、层次会更高。人与人最重要的差别不是物质、身体上的差别,而是价值观念与精神境界的差别。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源于个人的文化熏陶与文化修养,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及风格的高低,决定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层次的高低。当一个国家或民族处于发展的困境之时,文化的力量、精神的觉醒往往会起到催人奋进、后来居上的作用。19世纪的德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远不及英法等国,但是就是因为有赫尔德、费希特、歌德、席勒、康德等大批的文化名将,他们运用文化和道德的力量重塑民族的价值观,唤醒了国民奋起直追的勇气,不到四五十年的时间,德国整体发展实力迅速赶超了英法两国。

文化作品的创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它是创作的根本动力和源头活水。所以,文艺工作者要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提炼素材,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讴歌社会中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例,针砭时代的流毒恶习,让时代的主旋律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冲锋号角。事实上,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生动画卷。无论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还是寻根文学与新写实主义文学,无不反映了特定时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美好愿景。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达到了很高的收视率并获得了金鹰奖,最主要在于通过高水平的表演,以写实主义手法生动刻画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老百姓淳朴、善良、勤劳、奋斗、抗争的历史场景,让人无不动容流泪,无不感慨万千,它触及了人们的灵魂,引起了心灵的共鸣。

大凡在文艺创作、文化生产方面卓有成就的专家都是对人民充满热爱的人,他们能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6]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有人民情怀,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传承。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以及莎士比亚的作品最初是作为通俗文化作品在民间流传的,后来成为了经典,这无非是作家热爱人民,而人们热爱作品的结果。相反,那些为了纯粹的经济效益,以人民为取笑对象,对社会的弱势群体充满蔑视的文艺作品终究是不会受到人民欢迎的,更不会行之久远。

四、坚持党性与坚持人民性的一致性

坚持党性就是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是要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实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理论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坚决批判“意识形态淡化论”“意识形态中立论”“意识形态虚假论”等理论思潮,坚决打击西方敌对势力的侵蚀渗透,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迈进。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宗旨,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社会上有人发问:坚持人民性是不是不利于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不利于坚持党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义正言辞地回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党性与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7]有的地方领导当场批评新闻记者,认为在采访中没有替自己袒护说话,甩出了“你是替党讲话,还是替老百姓讲话”“你是站在党的一边,还是站在群众一边”的论调。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这种割裂党性与人民性的说法,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那么,如何做到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呢?首先,要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政治定力。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源于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担当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与人民并肩作战,深得人民拥护爱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发挥了先锋带头作用;在改革开放时期,秉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势不可挡。它的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是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其次,要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有机统一起来。既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又要无时无刻关心群众冷暖;既要正面引导,又要说服教育;既要反腐倡廉,又要让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既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又要同各种反动社会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作坚决斗争。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18.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3.

[3]江畅等.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82.

[5][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4-21.18.

[7]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20.

【责任编辑:周 丹】

G120

A

1673-7725(2017)04-0159-04

2017-02-15

本文系广东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文化治理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D15CMK05)的阶段性成果。

张谨(1966-),男,湖北仙桃人,教授,主要从事哲学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人民性党性群众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多让群众咧嘴笑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人民性及其新时代意义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