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团组织模式的高校贫困学生发展支持与管理实践研究

2017-03-11陈彩祥

文化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社团组织贫困学生贫困生

陈彩祥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文化与教育】

基于社团组织模式的高校贫困学生发展支持与管理实践研究

陈彩祥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不仅经济困难,有一部分学生在精神和心理上还出现了一定的“贫困”现象。高校对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普遍存在思想教育、发展支持与经济资助相对独立的现象,活动开展单一,效果不明显,难以实现经济资助与支持发展的有效融合。浙江万里学院通过让贫困学生参与社团管理、组织社团活动,促进其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探索贫困生发展支持的新途径、新思路,帮助贫困生找到了自我价值,消除其封闭心理,使其走向自强自立。

高校;贫困学生;社团组织

2006年至2011年,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金额从162亿元增长至501亿元,贫困生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但贫困学生的心理、思想、就业、个人发展等问题却日益突显。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如何将经济资助与全面帮扶有机结合,支持高校贫困生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广泛讨论的问题。[1]

近年来,浙江万里学院对贫困学生的发展支持采用社团组织模式,以社团组织为载体,通过励志、自强、诚信和感恩教育,促进贫困学生拥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自强自立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高校贫困学生的现状与发展支持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贫困学生的现状

当前,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庞大,比例不断增加,成为全国高校普遍性的教育问题。2014年6月,对浙江万里学院贫困生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数据显示贫困生人数为3 331,占全校总人数的比例为16.43%。归纳问卷调查结果可知,造成贫困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为:(1)贫困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的农村家庭;(2)父母有一方或双方下岗;(3)父母为普通职工或打工群体;(4)家庭结构变化,单亲家庭结构的学生有395人,占贫困生总数的12%,持最低生活保障证家庭的学生为200人,这部分家庭总收入低,绝大部分属于特别困难学生,占贫困生总数的6%;(5)家庭人口多经济压力大,有至少两个以上兄弟姐妹在上学,祖父、祖母等长辈需要照顾;(6)天灾人祸,家庭主要成员有重大疾病或因自然灾害损毁家园。[2]

(二)高校贫困学生发展支持的主要问题

1.精神需求替代物质需要日益凸显为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高校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力度,设立国家奖助学金,各类奖学金等资助方式,贫困生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提高,但精神需求问题却日益凸显。绝大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感到自卑、焦虑,不愿意让同学、教师知道自己的家庭处境;部分贫困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郁、强迫、人际敏感、敌对等心理问题及障碍。[3]

2.综合能力拓展渴望与自身能力不足

贫困学生由于受家庭出生环境、学习条件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就业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相对较差。有一部分学生从不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不愿参与班级、学校学生干部的竞选,并且不愿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圈基本封闭;还有一部分学生尽管参加了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干部竞选,则经历挫折后极易丧失信心,最终导致自我封闭。但从贫困学生的摸底情况来看,大部分贫困学生是积极上进的,他们渴望自我能力不断得到拓展。[4]

3.贫困学生心理压力不能得到有效排解

高校贫困学生由于家境贫寒、生活节约,常常具有自卑心理。入校后受周围同学生活环境的影响,心理上容易产生落差。他们这种因心理落差、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排解,将会导致抑郁症,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将严重影响贫困生心理、精神、能力等的全面发展。但当下对贫困生的发展支持忽视了他们的心理诉求,使他们的心理压力没有得到有效排解。[5]

4.缺少贫困生支持发展的平台

高校对贫困生的帮扶基本都单纯地采取物质支持,极少关注他们精神、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问题。高校成立的学生社团都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以专业社团为主,极少涉及贫困生社团,缺乏支持贫困生发展的平台。

如何支持与帮助高校贫困生群体,保证贫困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消除贫困学生的无助感和孤独感、提高综合能力、构建学校与贫困生的桥梁、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是我们不容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以社团组织模式探索高校贫困学生发展支持与管理的基本思路

高校贫困生的帮扶工作主要解决贫困生群体的物质需求,缺乏以人为本的精神帮扶,普遍存在思想教育与经济资助相对独立的现象,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支持,对他们的心理和能力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帮助。尽管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经济贫困现象得到了一定解决,但他们的个人发展、心理诉求并没有得到有效满足。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群体大多存在经济上困难,心理上孤僻、生活上孤立的情况,所以要坚持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以高校社团形式创新支持贫困生群体的全面发展。[6]

社会支持网络一般被认为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构成,但大部分学生都是异地求学,尤其对于贫困学生而言,家庭经济拮据,学费、生活费用很难获得家庭的更多支持。因此,在高校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学校内部的支持系统对贫困生的发展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运用社会支持理论,以社团组织促进贫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实现其心理、思想、身体和专业文化的协调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其具体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保持贫困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目前,我国高校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方式基本采用国家到贫困生自上而下的方式,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愧疚心理,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承受了接受资助无功受禄的压力。调查来看,贫困生通过刻苦努力,在校园中利用勤工俭学、获得奖学金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他们自卑、焦虑的负面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无偿的资助也容易使贫困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认为自己获得国家奖助学金、社会资助是应当的,对其个人的发展不利。学校可通过建立贫困生社团组织、开展社团活动,让学生通过劳动自食其力,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7]

(二)加强贫困生思想教育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维护校园及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将不断深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社会上各种思潮不断产生相互碰撞,网络舆情越发发达。大学生思想日渐成熟,但一些贫困学生由于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尚不稳定,极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腐朽思潮的冲击。在贫困生中,存在助学贷款毕业后拖欠不还,缺乏诚信;在学校针对贫困生对经济补助则有等、靠、要的思想,缺乏基本的感恩与责任感等等不良现象,都需要学校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使其拥有良好的品德和责任心,保证资助的顺利完成。[8]

(三)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贫困学生受家庭经济生活环境和个人性格方面的影响,在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就业能力、学习创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将社团组织模式与贫困生的教育相结合,为高校贫困生的发展提供平台。使贫困生在参与社团组织活动中相互促进、加强情感交流,同时在活动中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使其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三、社团组织模式推进高校贫困学生发展支持与管理的实践

为给高校贫困生发展支持提供更好的平台,浙江万里学院成立了贫困学生社团组织——鸿志社,社团开展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社团品牌活动,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帮扶。

(一)以励志访谈形式开展贫困生励志教育

鸿志社开展的“励志访谈录”是由贫困生社团鸿志社为实施励志教育推出的励志教育品牌活动。通过访谈对人物进行剖析,利用身边感人的例子激励教育同学积极进取,勇于面对挫折,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这种以身边同学事例为引的教育,生动而形象,观众通过VCR的展示,深刻了解主人公的困境和艰辛历程,抓住事件中普遍的共鸣点,触动观众,将感人的事迹呈现至台前,使其获得学校和社会的关注。[9]

(二)以公益活动形成良好的感恩教育

“不让一个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承诺让贫困生在不同程度上都享受了资助,但却容易使贫困生忽略享受资助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鸿志社,通过开展系列公益感恩教育活动,营造感恩氛围,促进贫困生形成良好的品德。[10]

鸿志社组织贫困学生参加公益活动,让贫困生在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实践中反思自己的价值定位,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鸿志社在关爱农民工子女、绿色环保、营造社会和谐氛围、敬老助残、社区爱心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用志愿服务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新农村,主动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获得了宁波市优秀志愿服务集团、浙江省优秀社团等荣誉。贫困生通过参与社团公益活动,投身各类社会实践,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学校和他人,让自身在奉献中得到升华。[11]

(三)以榜样力量开展诚信教育

鸿志社举办“感动万里”人物故事、“宣传伟人故事,践行伟人精神”“十佳自强大学生”等活动,让更多贫困学生参与诚信教育的活动。感动不是单纯的落泪,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共鸣。鸿志社团开展“感动万里故事”营造了动人、温馨、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感动中懂得诚信的意义。

鸿志社还承办了全校大学生“自强之星”的评选活动。评选出10位优秀的贫困生,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学术等各方面都具有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推荐,作为社团“励志访谈录”活动主人公,进行深入宣传,树立良好榜样,大力宣扬社团自强、自信的精神。

四、社团组织模式探索高校贫困学生发展支持与管理的基本经验

(一)培养贫困学生的综合能力

贫困生通过社团开展的“励志访谈录”“万里学风-学子讲坛”,“我推荐的一本书”等社团活动,多方面开发了贫困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在形式、内容上进行了创新,让学生成为主人,为贫困学子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展现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使发展支持更加深入化,更加人性化。

(二)打造贫困学生思想教育的载体

教育内容的实施、活动的开展、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如何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维护校园及社会稳定、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问题,面对新形势,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教育对象,选择合适的载体,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12]

(三)帮助贫困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良好心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促进心理、思想、身体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通过社团组织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励志教育、自强教育,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举办社团心理主题沙龙和讨论会,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和人文关怀,可促进贫困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高校通过社团组织模式开展系列励志教育、自强教育及社团实践,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意识,帮助贫困生在组织活动中找到自我价值,消除封闭心理,走向自强自立,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1]马雯瑄,詹萍.高校贫困生提高全面素质的新尝试[J].教育长廊,2009,(11):61-162.

[2]孟兴林,廖小杰.以社团为载体构建高校贫困生教育服务体系的新模式[J].人力资源管理,2013,(4):107-108.

[3]高洁,付静.创新高校贫困生教育方式探析—以社团模式开创贫困生教育新途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10-111.

[4]齐玉辉.社团组织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10):91-92.

[5]陈志丹.高校贫困生非经济资助体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4):34-37.

[6]邵悦,陈福山.高校贫困生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14-116.

[7]糜泽敏.基于社团组织形式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92-93.

[8]胡振宇,陈颖.面向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社团组织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7):86-88.

[9]陈华莲.宁波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特点及救助对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5):108-112.

[10]高洁,宿静茹,王艳美.探索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新模式—以社团组织模式培养贫困生自强自立的精神[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9):39-41.

[11]陶进,雷哲敏.以社团为载体探索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探索,2008,(8):155-156.

[12]申锋,金婧.追求自我实现的幸福—高校贫困生的精神归宿[J].法制与社会,2011,(1):234-235.

【责任编辑:王 崇】

G647

A

1673-7725(2017)04-0135-04

2017-02-15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浙江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项目编号:Y201534740)的研究成果。

陈彩祥(1981-),男,浙江瑞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社团组织贫困学生贫困生
服务农村社团品牌打造 发挥各类社团积极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育人功能的思考——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
社团组织在新闻传播中的效用研究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全国各省、市、区期刊工作社团组织名录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