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教育路径研究

2017-03-11叶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传统

叶杨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教育路径研究

叶杨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近年,传统文化教育一派繁荣。全国范围内掀起“经典诵读”的浪潮,各地书院日益增多,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索也不断丰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在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认真审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国民教育的关系。我们应该探讨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用来充实国民教育,如何确立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从而构建适合国民、适应当代、面向世界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民教育;路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动力,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精神。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有过深入的研究,他曾多次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习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宏大持久的全民教育工程,从政府到每位公民都有责任推进,建立有效的传播渠道,制定系统的措施和手段,从幼儿园到高等学府,从民营到公立的所有教育场所,都应该宣传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文化血脉以及文化精神,推进和营造健康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各类教育机构和媒体的重要任务,融入教育的全过程。

1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和现状

近年,传统文化教育一派繁荣。全国范围内掀起“经典诵读”的浪潮,各地书院日益增多,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索也不断丰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国家相继出台许多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文件。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在《意见》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纷纷响应,各种教育形式的探索层出不穷。

这种看似“国学热”的现象,传统文化精髓往往没有得到传承和领会。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现在社会上大家带领儿童读经,乱读!不要把读经和学习现代知识技术对立,不要以为读经可以代替做人做事的修养,不要以为读经就可以当饭吃了,也不要每天读很久,读烦了,反感了,一二十分钟快乐地朗诵慢慢就容易背下来了,不要变成负担。”传统文化教育强调的不是背诵,强调的是知行合一。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传统,最基本的东西是人生修养。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统一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传统文化教育真正需要弘扬的是能够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精神。

2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教育的路径探讨

传统文化教育要以人为本,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当今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我们要站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在继承和学习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哪些可以继承,哪些需要舍弃,把中华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传承和弘扬下去。如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来充实国民教育,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2.1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目标应是培养公民的人格修养,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在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从国家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不难看出,传统文化教育的落脚点应该放在何处。在日本,韩国的教育实践,已经能够给出我们很好的启示。为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日本从法令的颁布到具体教育措施的制定都下了很多功夫。“所谓的传统·文化理解教育,就是让儿童以现代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日本的传统和文化,在对本国的文化充满自豪感的同时,教育他们为了在国际化环境下自身更好地发展,应该努力去理解并发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教育。”[2]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日本非常珍视自己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注重培养国民对本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继承和创造的意愿。在韩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经济的迅速发展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韩国在课程制度方面,强调要有丰富的教养,要理解韩国的本土文化,要有民主市民意识;在课程的构成方面,更是把道德、社会等作为必修课来设置。与此同时,国语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为了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在选修课程中也设有教养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和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正是有了这些培养作基础,才使得韩国人民具有了极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热情,他们的团结合作、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使韩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跻身为世界强国的行列,使得韩国的经济与文化飞速发展。”[3]在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中,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传统文化教育更应该注重国民人格的养成和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民族情怀,激发爱国热情!传统文化教育是整体教育的一部分,它有着独特的使命和不寻常的意义!

2.2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以课程教材、师资配备、家庭教育的革新为发展方向

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内涵在于知行合一,在于涵养人的品格,而绝不仅仅是传统的文化常识教育。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思想精华,宝贵的遗产,涵盖中国传统制度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领域。如何寻找适合学校教育,又符合公民人格培养的课程教材,如何加强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培养,如何创建浓厚的传统教育的家庭氛围都是重要而艰难的工程。

首先,呆板而严肃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和单纯的复古式教育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应做好课程教材的建设体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修订相关教材和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1]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探究适合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模式,建立适合不同阶段的传统文化教材体系,提升教学效果。

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建设也是需要我们仔细考虑的问题。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应加强培训与教育,建立相关培训制度,培养有教育意识,有现代价值观,又对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的师资力量。传统文化教育的老师不仅是数量缺失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的老师素质的缺失更是严重的问题。目前教师自身水平不足,积累不够,是造成传统文化教育很难深入发展的原因之一。在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建设方面,我们需要提升从事传统教育老师的文化素养,需要教师、教育系统、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建立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固然重要,但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也是传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对于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家庭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更加注重身教,家庭成员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在日常教育中注重中华传统习俗、传统礼仪的教育,言传身教,让家长成为孩子的人格榜样。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家庭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结语

从各国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来看,每个时代都需要对传统文化做出符合这个时代的阐释。在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要弄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鲜明特色,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予以抛弃,进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习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4]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吸收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结合我国所处的当下时代特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换。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宝库和强大的凝聚力,才会被赋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内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利用文化的这条纽带,构建适合国民、适应当代、面向世界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

[2]李晓红.日本中小学的传统文化理解教育[J].亚太教育,2015(5):73-74.

[3]刘丹娜.从韩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透析中国实施经典诵读教育的重要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59-61.

[4]彭真怀.习近平传统文化重要论述 [EB/OL].人民网,2014-08-15.

G641

A

2096-4110(2017)01(c)-0116-02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传统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