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演讲稿写作中动情点的设计
2017-03-11李安叙杨馨媛
李安叙杨馨媛
1.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2.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
浅析演讲稿写作中动情点的设计
李安叙1杨馨媛2
1.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2.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
正如语言产生于文字之前,演说也是先于演讲稿而存在的。演讲不是简单的口头表达,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演说和演讲稿写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和交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无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情感打动人心。然而在当下的演讲稿写作中却问题频现,内容空洞,形式僵硬,感情造作,无法适应当代社会演讲场景多层次的需求。本文将以“动情点”为突破,在论述其概念和历史的基础上,分别从情感的积蓄与熔断,行文方式的建构和内容的多架构支撑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浅要的剖析当前演讲稿写作中动情与不动情的前景和出路。
演讲稿;动情点;现状;行文建构;内容支撑;语言学;启发
演讲与演讲稿的写作,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演讲稿是演讲的基础,它提供了演讲时的书面资料,引导听众,梳理演讲者的思路,使听众更好地理解演讲的内容。在本文中,没有死板的割裂演讲稿与演讲者的关系,两者的互动才能使得动情点得以爆发。
古希腊时代创立的“智者学派”教授修辞学,倡导诡辩论,讲究以不可推翻的人的理性和情感为依据。修辞学很大程度上是应用于文稿写作,其次才是口才的辩论。中国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亦是如此,孔子曾游说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在《论语·泰伯》中提出“出辞气,思远鄙信矣”,说话、做人、写作,都要考虑言辞和语气,尽量让听众乐于接受,这就是“动情点”的所在。
演讲稿写作中对于动情点的把握是反映在具体的行文和内容上的。演讲稿件按照类型来可分为政治类、学术类、法律类、祝贺类、集会类和会议类等等。要想达到“动情点”,在行文上涉及到结构的安排,不论是总分总、悬念开头、排比增场还是长短句的综合应用,它们最客观的作用就是给听众造成一种心灵的落差,情感的激荡,从而引发演讲者与受众的共鸣。在内容上必须要有较为丰富的立架支撑,从演讲材料的选材、加工,再到后期的详略安排,都有系统性的完整归纳,文章还提出了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观点,音韵对动情点的创作具有从开头到结尾的影响。
只有真正的了解演说的发展史,才能切身的体会到动情点的存在,才能深刻的理解讲稿的写作。而当代对动情点的再次探讨,将会引发学界对现时演讲稿写作中频出问题的反思。只有真正的把握好了动情点的写作,才能用一场精美绝伦的演讲俘获观众的心,才能给广大的听众带来演讲独特的审美享受。
1 演讲和动情点的历史渊源
西方的演讲学,大约是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古罗马演讲家昆体良的《演讲学原理》为起点的。至于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出现了较多的誓词,是中国最早的演说。《夏书·甘誓》云:“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这是部落领袖在出征仪式上对士兵的训话,也是战斗动员的号角。
西方的古罗马时期,迎来了演讲的一个黄金时代,有加图、安东尼、克拉苏斯等,西塞罗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反对喀提林》,演讲跌宕起伏,铿锵有力,像诗一样充满着激情,像檄文一样充满着力量。公元14~16世纪,伴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演讲又成为群众和艺术家表达满腔控诉的方式,启蒙运动中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等,都通过议会演讲来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18世纪林肯的《在葛底斯堡的演说》,感人至深,至今仍存放在牛津大学。而马克思、列宁等的演说,更是不计其数,据统计,仅在1918—1922年,列宁在莫斯科的演讲就达到400多次,斯大林评价他的演说具有“不可战胜的情感力量”。
东方以中国为代表,演讲从“说”到“写”的分界大约是汉魏时期。唐代史论家刘知几在《史通·言语》中这样写道:“逮汉、魏以降,周、隋而往,世皆尚文,时无专对。运筹画策,自制于章表;献可替否,总归于笔扎。”“写”而优则仕成为了历史的一大潮流。进入近代以来,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以饱满的热情倡导革命,呼唤民主,博得了国民的赞赏和爱戴。李公朴、闻一多、马寅初更是通过演讲,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演讲不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发源的历史都是比较悠久的。演说的手稿虽然已经亡秩无从考证,但是透过历史性的叙述,依然能够窥探到文稿本身的魅力,而这魅力的产生常常在于动情点的合理设计和表达。
演讲,《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演说,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演讲稿和演说二者密不可分,演讲是稿件的外在表现,同时稿件又为演讲提供内在支撑。动情点,即在写作过程中所能预料到的演讲者与听众之间产生的情感共鸣。动情点寓存于演讲稿的文字之间,通过演讲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情感的传递,人为情动,激荡审美的内心体验。
2 当前演讲稿写作现状
2.1 应用语境宽泛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存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场景需要演讲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演讲者需要看稿演说。演讲者根据不同的语境而有不同的文稿类型,按照演讲内容分有五类;按照表达形式有陈述型、论辩型、主情型、鼓动型四类;语境应用的宽泛化决定了演讲稿在写作过程中必须要按照分门别类的原则,选择在当前语境下最适合的措辞。然而现今对于演讲稿写作的不严谨,常常是在网络上东拼西凑,对于语境的考虑十分缺乏。
2.2 形式僵硬模式化
演讲稿的写作是人和文字的一种交互过程,在不断的调整中才能有出色的稿件。写作不应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模式,僵硬的写作是可怕的。陈旧的演讲模式总分总,开篇就是“啊,祖国”结尾则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陈思和先生指出,思维习惯造成了文学创作上的各种雷同化模式。而惯性思维让我们难以在文本的结构创造上推陈出新。
2.3 内容空洞虚无化
内容是作为演讲稿的血肉而存在的,它应该具有自己的风格和不可复制性。然而假大空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假情假意假文章,大主题大思路大政治,空谈空想空做。美国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在《演讲与口才》中写到:“一个出色的引人入胜的演讲,应当是有足够多的典型事例作支撑。”现代人的演讲稿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一问题,中国演讲网在2010年出具了一份国民演讲素质调查表,其中一项是“您的演讲稿内容来源于?”68%的人选择了“互联网”,16%的人选择了“自我创作”,11%的人选择了作文摘抄,5%的人选择了“请人代写”。结果不言而喻,人们的演讲吞噬着互联网的陈词滥调,把那些早已过时的演讲稿又挖出来,既不能引人入胜也不能体现时代的风貌,更不要说打动人心了。
2.4 情感缺乏造作化
西方修辞学家曾经提出“零度风格”的概念。朱光潜先生对此的解释:“所谓‘零度风格’,就是纯然客观,不动情感,不动声色,不表现说话人,仿佛也不理睬听众的那么一种风格。”这种理论显示出荒谬的一面,“零度风格”不适用于说理文,更不适宜于演讲。演讲稿写作的目的就是期待演讲者与听众达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传递自身的观点、见解。然而,许多人在演讲稿写作过程中忽略了潜在听众的情感感受,只顾抒发某种特定的情感,反复呻吟,无趣至极!
3 演讲稿写作中动情点的设计
3.1 动情点在行文方式上的张力建构
3.1.1 谋篇布局
演讲稿的谋篇布局涉及到三个元素:开头、主体、结尾,这是演讲结构的基本形式。
谋篇的要求有二:演讲辞的流畅和节奏感。所谓流畅指的就是演讲辞的结构安排有序,能够准确的表达意思,衔接之处有浑然天成之感。听众只有在行如流水般的演说面前才能获得至上的审美艺术体验。所谓节奏感指的就是演讲辞内容的安排上跌宕起伏,动静结合,既要鲜明,也要适度。动情点的设计要考虑到潜在听众的心理感受,既不能平铺直叙,死沉呆板,也不能转换过多,让观众难以接受。
(1)开头引人入胜。
卡耐基指出,任何形式的演讲,开头总是关键。一个好的开头,足以缩短与听众的感情距离。
提问式开头。用一个个的问题来引发众人的思考,能迅速的集中全场的注意力,对动情点的积蓄爆发有重要作用。如闻一多在《最后一次讲演》中的开头,开篇就提问,并引发了台下观众的思考,迫切想知道答案于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他身上。而且问句中又有感叹号的加入,气势恢宏,义愤填膺,一开始就把演讲推向了高潮,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
理解式开头。利用一段大家都能理解或者相互理解的故事开头,并在这一写作过程中有意识的拉近情感上的距离。例如法国驻徳大使安德烈·法朗索瓦·庞赛在1950年的德法市长会议上所做的演讲,开头是:“……对能借此机会重游斯图加感到高兴并表示感谢……可是还有什么地方能比斯瓦本这个地方更令人感到舒适的呢……”他始终把德法之间的相互理解放在心头,他挑选并叙述了一段互相理解的历史。这样的开头,无论是从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上来看,还是从两国的关系上来看,无疑都起到了加深感情的作用。而这互相拉近的距离,就是动情点的所在。
(2)主体鲜明阐释。
清朝沈德潜说:“歌行起步宜高唱而入,有黄河落天走东海之势”。承接了一个精妙的开场,主体部分的写作就要紧紧扣住演讲主旨,反复点题,用鲜明的主题和听众互动。
主体结构有分列式、递进式和事理式。就动情点的设计来说,分列式的逻辑性很强,统筹安排给人以整体感,适用于具备较高接受能力的听众。递进式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能够较好的揭示事物背后所隐藏的道理。事理式就是叙事和说理相互交织,这种方式更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无论是哪种结构,都必须要穿插多个高潮点,感情热烈,演讲者的爱憎、喜怒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尽情宣泄,从而使得文稿极富感染力。
(3)结尾深思震荡。
古语有云:“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风,难在点睛。”演讲稿的结尾是否能打动人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整场演讲的成败,一个精彩的开头再加上一个出人意料、耐人寻味的好结尾,那必定会给观众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
深思型结尾,带来思考和对某种情感的集体爆发。急切的反问,无声的回答,深思中引发了观众对自由的强烈共鸣。震荡型结尾,以强大的气势来激发潜在听众的情感共鸣。例如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中的结尾是这样的:“当我们让自由鸣响,让自由从每一座村庄响起……”透过文字,感受到他对自由平等的向往,感受到他演讲时的激情澎湃,这样势必会触发动情点。
3.1.2 修饰手段
(1)对偶与排比。
排比和对偶相比,出现的频率和机会更大,因为排比能带给听众更直观的听觉刺激,而对偶因为押韵的限制,不适宜长篇出现,但是适当的运用,会起到调解音韵的作用,给人以语音抑扬顿挫的美感。排比的使用,有激情,有气势,如卓别林在《为自由而战斗》的讲稿中所写:“战士们,你们别去为那些野兽卖命啊,他们鄙视你们——奴役你们——统治你们——吩咐你们应当做什么,应当想什么,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感情!他们强迫你们去操练——限定你们的伙食——把你们当牲口,用你们当炮灰。”排比的使用恰好击中了听众的心,从内到外的被这样的表现手法所震撼,这就是排比写作带给潜在听众的感受。
(2)反复和层递。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所采用的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反复回荡的句式能够有效的增强感情,更好的渲染氛围。反复虽然是对某一句话或者某一重点的重复,但并不是啰嗦,主题的反复强调更能引起共鸣。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的演讲中对“我梦见有一天”的反复竟然达到了六次之多!反复的效果显而易见,让情绪的动情点在强调中高涨。
层递,修辞学上指在语言表达中根据不同的内容的不同组合的层次,有顺序的一层一层表达出来。层递修辞或由轻到重,或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相连,言之有势。如孙中山在《中国决不会灭亡》的演讲中说道:“但是此时异族政府禁端百出,又从何处发行这独立的学说?又何从培养起国民独立的性格?盖一变则全国人心动摇,动摇则进化自速,不过十数年后,这‘独立’两字自然印入国民的脑中。”层递修辞让思路更加清晰,让情感的表达更加连续。
3.2 动情点在内容上的多架构支撑
演讲稿的写作离不开生活中形象的事例,只有论证的足够服人,足够感人,才能激发听众兴趣,获得听众的认可,最终达到动情点的共鸣。内容上的多架构支撑来源于语言文字的多角度利用和典型事例的分类使用。
3.2.1 以理为本选取事例
写作过程中不可为了生动活泼而胡乱的选取事例,首先遵照的原则就是以理为本。选择具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关键在于对事例的理解和挖掘,只有经得起严密思考的事例才具有打动人心的潜力,耐得住历史的打磨,这正是演讲辞美感效应的外在表现之一。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死前的演说》里说:“雅典的同胞啊,逃避死亡并不难,要避免堕落才是最难的,因它跑得比死要快。”以理为本,苏格拉底选择了一个快与慢的形象例子,这是理性的表现,这是哲理的光芒,这是能感动、能启发千年的妙语。哲理与启发是联系的,而启发是动情点的表现之一。
3.2.2 形象化语言的使用
形象化的语言可以把抽象的、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浅显化,从而让更多的听众有兴趣去接受一场演讲。只有生动的、栩栩如生的文字表达,才能使整篇演讲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听众施加影响,调动情绪,达到共鸣。如马克思在关于《资本论》中的一次演讲:“资本家笑眯眯,雄赳赳昂首走在前头;劳动力所有者却是畏缩不前,好像要把自己的皮运到市场去,只期待着刮似的。”马克思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资本家和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将剥削者的丑恶、狡猾,被剥削者的无奈、悲惨刻画的淋漓尽致,幽默的语言背后又引起听众深深的思考。
3.3 动情点的积蓄与熔断
演讲,不仅是传播思想的一种途径,更是与听众的情感互动。演讲稿的写作中更要注意与潜在听众的感情沟通,成功的演讲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演讲者以热烈真挚的语言感染听众,而听众也用激动兴奋的感情回应讲者,而这些都有赖于前期演讲稿的充分写作、斟酌、酝酿。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就提出了“为情造文”的学说,古语亦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写作时文字的情感来源于笔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有了情感的积蓄,那么就一定存在爆发点,而这一点的存在就是共鸣之所在。情感的积蓄和迸发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现实生活中必须要质变,而在演讲辞中可以进行量变。但必须要注意情感的适度,熔断机制的建立将很好解决情绪的内部矛盾。过度的情感抒发将会导致听众的厌烦,过多的高潮易使听觉疲倦,出现心理上的不安与反抗。
4 语言学对动情点设计的启发
4.1 长短句的运用
演讲辞中的句子可长可短,从语法上来看,短句急促、有力,能够在简短的时间内表达更多的语义内涵。如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演讲中这样写道:“无事实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短句的使用,斩钉截铁,极有力度,与听众的情绪很容易契合,也因为短句的优点,造成学界在某一时期一度认为演说词的写作只能用短句。其实不然,长句的合理使用更能吸引听众,更能达到情绪的高潮。如罗斯福在《赞奋斗不息》的讲稿中所写:“懦夫,懒汉,对政府持怀疑态度的人,丧失了斗争精神和支配能力的文质彬彬的人,愚昧无知的人,还有那些……让伟大美丽的热带岛屿从大乱中到达大治。”长句容易让人陷入情感的漩涡中无法自拔。当然,长短句的交替使用会使得文稿更加出彩。
4.2 语音上的协作
演讲稿的写作最终将会以口头表达的形式出现,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就要注意语音上的协作。叮当响的语言,音韵的有机配合,就像优美的歌声,让听众陶醉。具体的步骤如下。
4.2.1 韵脚自然
朱自清先生说:“韵,是一种复沓,可以帮助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它是在同一位置上同一元音的重复。正因为如此,在演讲稿的写作中为了追求旋律美和音乐美,可以适度的使用押韵的句子,回环复扣,朗朗上口。
4.2.2 音节协调
在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到了绝大多数,双音节词在演讲中能大大地加强语言的响度和节奏感,讲起来流畅顺口。当然,为了音节的匀称协调,单音节和双音节词应该交替使用,在富于变化中增添声音美。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共产党员决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是什么都好,别人是什么都不好,决不可把自己关在小房子里,自吹自擂,称王称霸。”“自己”“别人”就是双音节词,可在不同的位置又换用了单音节词,二者的结合使得音律跌宕,对听众的感受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4.3 语境下的特色
波兰的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语境的概念,他认为,话语和语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可否认,语境在语言应用中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特定的语境下只有有特定的话语存在,不论是在语义上,还是在修辞上。
对于演讲辞来说,多层次的运用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趋势。演说词存在具体语境下的个性特色,竞聘演说讲究词藻的堆砌和个人功名的突出,共鸣较少,互动缺乏;会议演说讲究稳重,注重对数据和现实的深刻剖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机会演说讲究气势,大力抒发个人情感,唤起集体情绪爆发。这些和语境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竞聘演说会场紧张,个人包袱太强,会议演说主要是工作,对于情感的要求大打折扣,集会演说是在游行语境下,群情激奋,演说自然要慷慨激昂。
5 动情与不动情的前景和出路
进入21世纪以来的现代型演讲,已经有了逐渐衰微的态势。一方面,演讲功能人为性的弱化,无论从国家教育层面的不重视还是当代大学开设此类课程的稀少,都人为的轻视了演讲在知识性社会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开始被微信、qq、陌陌等即时性聊天工具所替代,演讲一旦缺乏了听众就失去了意义,如果连演讲这种活动都不存在了,那么演讲辞的写作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可喜的是近几年演讲开始通过现代媒介进行传播,譬如,百家讲坛、开讲啦、超级演说家、少年中国说等等,把演讲与现代娱乐相结合,通过讲演来引发更多人对现实社会的思考,这是非常不错的局面。总体来说,这一类节目设计的演说词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对动情点有所重视,并有计划的通过其他媒介来渲染现场气氛,或悲伤、或深思、或激励。
当前动情点在演讲稿中的设计还未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和实践,其中还不乏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相信随着人们对演讲的认识愈加深刻,一定会迎来学界对演讲的一次思想风暴和改革阔步!
[1]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陆建华.演讲与口才[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欧阳周.新编实用口才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4]傅明善.口才学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斯大林.斯大林论列宁[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杨馨媛. 浅析演讲稿写作中动情点的设计[J].山西青年,2017(11):254.
[7]卡耐基.演讲与口才——当众演讲增加自信的技巧[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6.
[8]朱光潜.漫谈说理文[J].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9]李安叙. 语言学视角下对演讲稿写作的重新思索[J].参花(上),2016(11):131.
[10]约翰·哈斯灵.演讲入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1]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2]景克宁,林柏鳞.演讲艺术概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13]朱自清.新诗杂话[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14]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
[15]高登亮,钟焜茂,詹仁美.语境学概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16]刘德强.演讲名篇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E221
A
2096-4110(2017)01(c)-0089-04
李安叙(1994—),男,四川宜宾人,研究方向:学科语文教学。 杨馨媛(1996—),女,研究方向:现代交际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