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影视技术记录和传承农耕文化简析
——以《品读文山》为例

2017-03-11陶兴安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山农耕传统

陶兴安

(文山广播电视台,云南 文山 663099)

运用影视技术记录和传承农耕文化简析
——以《品读文山》为例

陶兴安

(文山广播电视台,云南 文山 663099)

文山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品读文山》系列节目,依托本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运用影视记录手段,通过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揭示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价值、再现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方式等办法,对于传统农耕文化资料的记录和保存、对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发挥了积极影响,也显示了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价值。

《品读文山》;文山广播电视台;传统农耕文化

为顺应媒体改革发展的需要和节目分众化差异化的趋势,文山广播电视台从边疆民族自治州的实际情况出发,于2012年4月专门开设了一档文化类栏目——《品读文山》,作为推介本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几年来,该栏目每年都要推出50多期的专题节目,定期介绍汉、壮、苗、彝、瑶等优秀传统文化,在参与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方面,做出了州市级广播电视媒体应有的努力,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也为如何运用影视技术记录和传承农耕文化,探索出了一条路径。

一、挖掘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

所谓农耕文化,就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技艺、耕作制度、礼仪习俗、节日庆典、饮食起居、衣着服饰、语言歌舞、建筑风格等方面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农耕文化集中升华了广大民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成果、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1]

位于滇东南的文山州,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目前仍然是个典型的农业州,农耕文化多元丰富,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其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边缘性和独特性非常突出,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资源,潜藏着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例如壮族的耕作习俗、饮食制作、干栏式建筑,苗族的挑花刺绣、服饰图案、经典民歌等等。可以说,这种独特的农耕文化,无形当中已经渗透进人们的血液里,伴随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左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联,“是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粘合剂,是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2]

文山州的农耕文化资源,保存相对完整,是我们做好民族文化类专题节目的有利条件,只要以开阔的视野,加强选题策划,深入采访拍摄,精心编辑制作,要想打造自己的栏目品牌,是很有希望的。

自从推出《品读文山》这档栏目以来,我们在探索中逐渐意识到,要做好做活做精本土文化类专题节目,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上做文章。而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农耕文化恰好是最具代表性的,因此,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独特内涵,让更多的观众在欣赏节目之际,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文化源泉,找到灵魂的栖息地,就成了绕不开的选择。同时,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影视技术有效传承农耕文化。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近年来,我们积极组织人员,先后摄制和播出了一批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的专题片,让广大观众通过收看节目,进一步增加感性认识,明白传承农耕文化的目的,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迫切需要,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是维系田园风光与乡村旅游的坚固基石,更是保障身体健康、延长自身寿命的源头活水。

通过实践与探索,并经《品读文山》播出的《传承坡芽歌书》《无法克隆的技艺》《刻刀下的艺术》《用双手传承历史》《挂面丝丝情悠悠》《经纬之间篾穿梭》等一批反映文山本土农耕文化的专题片,详细介绍了富宁壮族坡芽歌书81个图画文字、剥隘七醋、马关壮族农民版画、苗族蜡染、彝族油纸伞、西畴手工挂面和篾编油帽等农耕文化的传承情况,吸引了广大受众的眼球,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通过具有视角冲击力的影视画面,加上适当的解说词,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这些至今还在各民族中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让广大受众在了解农耕文化基本常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愉悦的审美享受。我们摄制和播出的专题片,由于选材角度独特,拍摄画面精美,编辑制作精良,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农耕文化中包含着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以农为本、以和为贵,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思想内涵,集知识性、观赏性和艺术性为一体,不仅引起了受众的反响,也成了难得的精品力作。

二、揭示农耕文化的传承价值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3]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是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活态部分,也是边地文化区别于内地主流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仍然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里,凸显出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特别是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依旧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农耕文化,是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和内在动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村文明进步、助力农民共同富裕,都离不开底蕴深厚的农耕文化的哺育和滋养。可以说,农耕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与源头,是农民无法割舍的精神命脉,深入阐发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农耕文化在育民、乐民、富民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建设独具特色、富有魅力的美丽乡村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为普及和阐发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我们每个月都要适时召开选题策划会,对境内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归类,注意从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并且近期能够完成摄制计划的选题,然后做好案头工作,深入实地拍摄,认真挖掘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重点阐发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力争在每周推出一期的专题节目中,都能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同时,在遵循农耕文化的审美需求不变的前提下,针对科技的进步与现实的需要,注意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积极探索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揭示其所孕育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文化在引领时代风尚、服务群众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拓宽了舆论引导的范围。

比如《竜——活在那红人心中的水源》这期节目,我们以丘北县那红村的壮族同胞每年都要举行祭竜活动作为切入点,着重介绍了壮族同胞通过祭竜仪式,教育大家自觉保护森林,以便涵养水源,按照节令耕田插秧,保证丰收的经过。

壮族作为典型的稻作民族,农耕文明较为发达,种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重视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水源地的保护。祭竜这种表面祭祀树神、林神的宗教仪式活动,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相互重叠,其所蕴含的价值,则是爱惜森林、保护生态的农耕文化现象,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美德,最本质的内核,其实还是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观在民俗事项中的具体反映。

我们在这期节目中所要传递的信息,在于说明祭竜这一民俗事项,“不只具有使信仰、观念、法规法制化或制度化的作用,还具有实施社会压力和社会控制的功能”,“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强烈的约束作用”。[4]25因为养成爱惜森林、保护生态的良好习惯,本身就是确保不违农时、粮食丰收、生命健康的价值取向。

又如《古老的村庄》这期节目,着重介绍麻栗坡县城寨的彝族支系白倮人崇拜树木、保护森林的习俗。作为一个崇尚自然的民族,白倮人相信自然中的一切都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因此,对树木有种虔诚的崇拜。他们相信树木有灵,每一个生命的诞生与死亡,都与树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他们居住的房屋是用木头建成的,而且每个婴儿出生之后,其胎衣都要装进竹筒里,并挂到事先选定的灵树上,让新的生命与大树同步生长,直至终结。在这种朴素生死观的支配下,城寨的森林始终保持完好,并最终成为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乡村旅游景点。

这种相沿成习的对树木的崇拜,虽然是以传统家庭为中心的社会传承场,空间并不大,但彝族同胞却充分利用这一有限的空间,有效贮存和传承农耕文化的很多内容。这种自然崇拜,在他们的集体意识里,不仅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道德规范,既有宗教的神圣,又有世俗的需求,既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又包含着科学的规律,所以才成为传承农耕文化的一大奇观。[5]由此说明一个问题,传承农耕文化,其实就是维系田园风光与乡村旅游最好的途径。

三、再现农耕文化的传承方式

作为千百年来不断沉淀和积累的农耕文化,需要重点保护,需要宣传阐释,更需要传承弘扬。但面对现代文明浪潮的席卷,人类传统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正在异化,甚至包括纯朴的自然人性的异化等严峻形势,我们如何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呢?媒体固然有责任向人们做宣传解释,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在记录农耕文化的同时,注意将镜头对准那些感人的生动细节,帮助热衷于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的人们,进一步熟悉和了解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的民俗事项的整个流程,从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因此,在拍摄过程中,我们特别留意细节和程式,力求通过镜头真实还原农耕文化的面貌,从而唤起人们已经逐渐淡忘的记忆。

例如《情满踩花山》(上下集)这期节目,我们在举办花山节之初,就开始着手拍摄主办者准备刀斧、到山里选树砍树、从东往西立花杆、祭四方神灵、念诵祭词等内容和过程;花山节正式开始之后,则注意拍摄祭祀花杆、唱花山起源之歌、众人闹花杆以及民歌对唱、文体表演、服装展示、跳芦笙舞等内容与过程;花山节结束时,则注意拍摄收杆仪式和锯花杆、运花杆等内容与过程,并且每个环节都要采访到位,为后期剪辑制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由于苗族历史上曾经历大规模的迁徙,分散居住甚至跨国而居的特点十分突出,因此,需要借助花山节这个全族都认可的传统节日,祭祀天地、祭奠英雄、交流经验、访亲会友,并且为男女交友和集市贸易提供相应的平台,所以其文化内涵尤其丰富。在拍摄期间,我们要求摄制人员,必须从多个角度挖掘具体细节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并适度引进文化学者画龙点睛的解读,从而揭示苗族沿袭千百年的踩花山活动,其深层目的在于生殖繁衍、增加人口,以便有效抵御天灾人祸这个被长期淹没了的重大主题,为传承农耕节日文化寻找历史依据。

这期节目虽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纪录片,但我们是按照纪录片的原则来摄制的,所以很多苗族同胞看过之后,都认为专题片所记录的场景忠实,内容丰富,既讲清了苗族花山节的起源与历史,又介绍了花山场上新吸纳的各种文体活动,对于丰富农耕节日文化,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再如《无法克隆的技艺》(上下集)这期节目,我们将镜头对准剥隘古镇如何酿制七醋的过程。由于剥隘古镇曾是云南通往广西、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重要关口,素有“滇粤关津”之称,不仅一度商贾云集,贸易繁荣,而且也是各种文化交流融合的地方。加之剥隘处于低热河谷地带,气候闷热,在饮食中对醋的需求量较大,因此,酿制七醋便成了一门独特的技艺,并且保持至今,成为传承农耕饮食文化的典型个案。

在拍摄富宁剥隘七醋的酿制过程中,我们组织摄制人员多次深入酿醋车间采访。从农历三月初七开始取当地的那马河水,将选定的糯米浸泡七天,并经过高温蒸煮,让淀粉充分粘稠并冷却之后,再加入特制的酵母菌,然后倒入坛中发酵糖化,到经过三个七天即二十一天的演化,到用竹片左七下右七下地不停搅拌,让醋酸在搅动中得到充分发酵和酯化,再到耐心等待七七四十九天,方能真正酿成酸而不涩、鲜甜可口的剥隘七醋,直至七醋最终批量上市,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餐桌上的调味品等整个过程,摄制人员都适时进行了跟踪拍摄。凡是能够捕捉到的细节,都不轻易放过,力求较为客观真实地再现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农耕饮食文化,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当然,农耕文化的传承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实施濒危农耕文化抢救、实施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实施农耕文化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传统民居和自然村落保护、构建农耕文化展览室、重视农耕文化的参与和体验等系列工程。但由于这些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实施周期长,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只能依靠政府的职能部门负责具体规划、科学论证和组织实施,才能发挥社会效益。而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就是运用影视技术忠实记录和形象展示农耕文化的诸多事项,再次唤起人们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从而形成自觉行动,真正留住我们的乡愁,留住千百年来深刻影响我们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农耕文化。

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运用影视技术开展民俗学田野调查,已经成为重要的记录手段,它与传统的文字、图片、录音等方式相比,在记录信息上具有完整性、形象性和准确性,是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它既可以记录壮阔场景,也可以记录细微末节,而且视觉听觉俱全,信息基本上不会丢失,能够比较客观和准确地再现社会生活的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能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曲解和以讹传讹。同时,运用影视技术记录农耕文化,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过去只靠口头相传或者笔头搜集的传统做法,让留存下来的资料显得形象直观,生动鲜活,准确可靠。因此,注意整合广播电视媒体资源,运用影视技术记录农耕文化中的诸多民俗事项及其活动,就显得尤为必要。

当然,由于受到诸如器械携带不方便、拍摄条件易受环境影响、拍摄对象因心理状态而导致资料失真,以及文化类栏目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不可能都能得到详细展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运用影视技术记录和传承农耕文化,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是,在摄像器材日益小型化、操作技术趋于简单、特别是DV摄像机的出现使设备购置与使用成本逐步下降的今天,运用影视技术忠实记录农耕文化,并且通过媒体提供的平台重复播放,让观众获得详尽信息和深刻印象,已经成为有效传承农耕文化的便捷途径。

[1]夏学禹.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4(7):84-97.

[2]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N].云南日报,2015-06-25(005).

[3]陈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6-09-22(007).

[4]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

[5]张福三.论民间文化传承场[J].民族艺术研究,2004(2):27-34.

(责任编辑 娄自昌)

On the Recording and Inheriting of Farming Culture with Film and TV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of Reading Wenshan

TAO Xingan
(Radio and TV Station,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

A series of program of Reading Wenshan disclose the inheritance values of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 reveal the inheritance approaches to it based on the advantage of local nationality culture resources, using video recording method through digging rich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 which plays positive part in recording and storing it, and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t, and also displays the value of local Radio & TV Station.

Reading Wenshan; Radio & TV Station;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

J91

A

1674 - 9200(2017)02 - 0071- 04

2016 - 03 - 01

陶兴安,男,苗族,云南麻栗坡人,文山广播电视台总编辑,主要从事苗族历史文化和新闻业务研究。

猜你喜欢

文山农耕传统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文山肉丁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天祥与文山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