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2017-03-11何雪婷李文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4期
关键词:兰州市园区农业

何雪婷,李文涛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休闲农业就是将休闲与农业结合起来的一种农业形态。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就是给传统的农业赋予新意,让经营者摆脱纯粹的体力劳动打破靠天吃饭的自然条件限制,通过结合新型理念,运用新技术丰富农产品,增加农产品价值,提高经营者收入;而消费者通过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他们在结束城市繁忙的工作后可以回归自然,沉浸在舒适的乡村环境中,参与感兴趣又有吸引力的农事活动,满足人们追求放松的愿望,从而恢复精神与活力回到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工作。发展休闲农业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作为新型的农业形态它迎合了正在逐渐膨胀的市场需求,是未来市场机会丰富的领域;其次不同于传统农业的它通过应用新技术,引进新理念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升级换代;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深化,拉动了农村居民就业,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再次休闲农业也是一种绿色农业,它不仅扮演着农产品的生产者角色,满足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而且也扮演了环境的绿化者,随着休闲农业规模的扩大进而发挥生态屏障的作用,为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作出贡献。

近年来兰州市经济发展迅速,表现在农业生产方面,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居民新兴的需求;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也要转变生产方式,通过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中解放出来,增加收入提升幸福指数,于是发展休闲农业成为我市的必然选择。

1 兰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1.1 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特征

(1)初步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兰州市休闲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无到有,慢慢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具体来说就是兰州市充分利用黄土高原的特色民族文化、生态山地、黄河风情等资源,结合政府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修建休闲农业生态园区,以多种多样的开发模式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园区;已经建设成了瓜果采摘、花卉观赏、种养结合的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园,基本上形成了以农家乐、生态酒店、特色旅游村落、全国休闲农业园区示范点等为主的产业形态。

(2)政策普遍支持,统一规划指导。兰州市农业委员会推出《兰州市发展休闲农业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兰州市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现代化的休闲农业园区,并且大力支持开发附有创意的农产品、农业经营模式的生态园区。指导经营者重点瞄准城市居民消费市场,大力发展以观光采摘、科普教育、体验农耕、农产品直销等为主的休闲项目。

(3)大力创新农产品与经营方式。目前兰州市已经形成的品牌农产品有兰州刻葫芦、兰州软儿梨、酒枣等,在此基础上兰州市结合特色的农业资源,通过充分应用新技术在农产品种类方面创新,打造出了兰州特色高原夏菜、玫瑰百合类食物饮品、护肤品等创意农产品;大力引进设施农业新技术,优化旧的种养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例如,生产反季瓜果蔬菜、散养土鸡等,优化了产业结构,延长了产业链。

(4)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榆中县通过充分利用其优越的自然资源,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集约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服务水平;相较于榆中县,其他两县的休闲农业发展则差强人意,普遍存在着开发层次水平不高、质量低的现象;兰州市内五个区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城关区休闲农业项目种类较多,服务水平偏高。

1.2 兰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类型

因地制宜发展是休闲农业的特点之一,不同的地区依托于各异的资源开发了丰富的休闲农业类型。兰州市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模式,笔者根据休闲农业主营特色分为了以下几类。

(1)都市放松类。这种类型的休闲农业主要位于兰州市内,园区有基本完善的娱乐设备和周到的服务,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较其他休闲农业类型更高,可以进行全年服务,季节因素对其影响较小,同时其消费成本相对较高,主体以休闲放松为主。这类休闲园区主要有:安宁区的仁寿山休闲大院、银滩休闲公园、都市春天休闲园等。

(2)环绕景区类。它主要是依托景区的风景名胜,环绕景区建设,集观光、餐饮、住宿于一体。兰州市重点开发建设依托于兴隆山森林公园、官滩沟风景区、石佛沟风景区的休闲农业服务园区,形成了榆中县休闲农业产业带,魏家坪省级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等。

(3)特色民俗类。这类农业园区依托了兰州市的民俗文化,借助当地农业资源载体,通过打造特色农业节会、组织参加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扩大了影响力的同时将消费与休闲很好地结合起来,起到宣传农产品,打造农业品牌提高园区吸引力的作用。这类活动主要有什川之春梨花节、仁寿山桃花节、兰州玫瑰节、兰州百合文化旅游节、兰州香草世界旅游节等。

2 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兰州市目前建成了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但是整体上,大多数经营者和设计者只是利用当地的资源而没有进行深入的开发,没有调查市场真正的需求,忽视了顾客年龄结构、收入水平差异、偏好等对消费的影响,因此导致我市休闲农业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1 盲目开发,造成浪费

兰州市尚未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并监督休闲农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经营者们无法可依,缺乏法律约束,而且行业内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开发者效仿成功经营的模式建设休闲农业园区,但是缺乏科学长久的发展规划,没有设计商业经营模式,因此大部分已经建成的休闲园区服务项目单一,服务水平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善,造成了资源浪费。如和平牡丹园有大面积的牡丹花,但是游客休憩的椅子、亭子数量有限,垃圾桶布局不符合基本要求等。

2.2 项目单一,缺乏农业文化

大部分休闲农业的项目集中在吃农家饭、喝茶、打牌为主的活动上,这种缺乏商业设计的开发模式过于单一,影响了消费者的忠诚度和满意度;现代休闲农业不仅销售的是农产品,更需要的是一种农业文化,但是很多休闲农业经营者缺乏打造品牌和文化创造的意识,而只是满足于眼前短期的利润,因此造成一大批休闲农业园区服务缺乏特色,同质化水平较高。如依托兰山公园发展的休闲农业项目只有常规的餐饮、喝茶等项目,缺乏有创意的娱乐活动,消费的食物除了农家乐以外多数为方便食品,人们很难流连忘返。

2.3 经营管理能力不强

目前从事休闲农业开发的人员多为农村人口,他们自身由于缺乏管理者的基本素质,采用短期盈利的经营观念,缺乏产品的创新意识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力,而且不重视长远的经营规划,忽视了营销宣传的作用,限制了休闲农业的发展。例如,安宁仁寿山休闲大院虽然建成了不同消费层次的休闲农庄,但是始终依赖于传统的经营观念,没有充分利用当下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服务项目缺乏新意,没有给消费者提供吃、喝、玩、游、娱、购等一条龙的便利服务,还未形成独特的文化,难以再次吸引游客。

2.4 受季节性影响较大

兰州市独特的气候条件下,春末夏初即每年3~6月、9~11月是休闲农业的高峰期,在此期间居民出行人数迅速增加,导致交通拥堵情况严重;景区也随着客流量的加大,存在车辆停放杂乱无章,食宿卫生条件较差,卫生间供应紧张等情况;在进入冬季后气温下降,应季的田园凋敝,市民没有地方可去,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全年客流量;伴随着园区客流量的减少,这就使得原有的服务人员暂时失业,基础设施处于闲置,影响了就业和基础设施利用率,这种季节的依赖性对当地的全年经济收入造成了直接影响。

3 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规制和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做好整体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条例或管理办法避免出现行业雷同和重复建设,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通过合理地管控、科学地监督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政府还要在休闲农业项目审批、办证、税收、信贷、供电、土地流转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条件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休闲农业布局多在城郊地区,所以规划设计综合地考虑设计乡村路网体系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优先修建乡村旅游点、通乡通村公路为游客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从而降低旅客的旅游成本和时间成本;此外通过景区交通规划的合理设计,统一组织建设停车地点,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3.2 寻求发展特色,创造农业文化

休闲农业是迎合城市人们出门休闲、放松身心的需要而出现并发展的。然而,目前许多农业园区一味重复建设,导致同质化成为经营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寻求农场差异化发展,将消费人群细分,通过寻找特定消费者、深层次开发。例如,在景区复原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让游客参观;也可以让游客直接参与农活的体验等。充分利用我市独特的黄土高原文化,把传统的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相结合打造独一无二的休闲园区。可以通过农业+教育的模式来创新发展模式,让孩子参与农事活动,不仅可以实践学校的理论知识还可以从实践中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农业+养老的模式融合农业与养老,让老年人置身乡村优美天然的自然环境、为他们提供散步、骑自行车、疗养等各种服务;也可以通过农业+酒庄的模式,种植面积较大的葡萄,结合田园采摘和幼苗种植等,提供酿酒参观体验活动等,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农业品牌提高竞争力。通过开发不同特色的活动,打造出农业园区的亲子文化,休闲文化等,使文化成为一种吸引游客再次前往的动力。

3.3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宣传

经营者要树立学习意识,通过深入学习、观摩、借鉴等因地制宜地利用好当地的资源,在经营模式上创新,可以采用农业合作社或者是混合经济的制度经营;在经营类型上,制定相应的商业经营战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在经营模式上,融合二、三产业,开发创意农产品,完善一体化服务水平,将吃、喝、玩、游、购物融合在一起,为游客提供整体服务,从而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集约化、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整合各种宣传手段,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现代媒体开设休闲农场的专栏、专版、加大宣传的力度。未来休闲农业的竞争实质上是品牌、文化、顾客忠诚的竞争,因此不仅要注重短期盈利能力,还要把眼光放长远,制定营销战略,将营销手段融入到现代休闲农业的宣传中去,改变原有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

3.4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保证服务水平和质量

旅游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关培训计划,特别针对当地村民进行培训,培养技能型、管理型、服务型、经营型从业人员;除了对人员的培训还要培训当地民俗文化继承发展与休闲农业开发相结合的方向,促进二者良好的融合,丰富休闲农业的内涵。在结合当地实际的情况下,向其他休闲农业好的地区取经,研究制定本地的服务体系与服务标准,加快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服务设施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健全休闲农业的建设体系,使我市休闲农业可以有规划的发展。

3.5 通过引进新技术,降低季节依赖性

影响我市休闲农业更好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限制因素是季节性,它直接限制了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劲头,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打破这种对季节的过度依赖就非常必要。我市可以通过引进设施农业的栽培技术、种植技术,通过修建日光温室、建设塑料大棚增加反季节蔬菜、花卉、瓜果等的种植面积;也可以投资建设相应的高科技园区,发展室内设施农业;进而在冬季吸引游客前往观光、体验采摘、购物放松。这样就可以保证全年的游客流量,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避免了资源浪费,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1]牟谷娜.成都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2]高健.关于如何提升休闲农业地方文化魅力的探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帅娅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4]黄蓉.休闲农业旅游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

[5]冉红,李国柱.兰州市观光农业发展刍议[J].甘肃农业,2003(2):35-36.

[6]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119-124.

猜你喜欢

兰州市园区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兰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效果分析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