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
2017-03-11吴冬梅
吴冬梅
(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坡头镇中心小学,广东湛江 524059)
学生行动的一致性,思维的统一性不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宠儿。小学阶段,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绝不能被死板的教学模式禁锢。教师主导课堂,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更要让学生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放飞思维,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成为求新的实践者。所以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更新教学理念,树立现代的教育创新新思想。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几点办法。
1 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现在每位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面对升学率的压力,各种绩效的考核。有时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急功近利地一股脑给学生灌输很多的知识点,不同程度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囫囵吞枣,当然结果就是事倍功半。常言道,“欲速则不达”。教师教的再多,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被动的。对一个事物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动地去接受,效果肯定不尽人意。素质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出发。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教学模式,教育理念和师生关系的变革。
努力构建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课外以实践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教师不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领路人,更是求真、求实、求新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传统的师生关系距离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师要放手课堂,把课堂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学习就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学生能主动提出疑问,就是学生自主深入学习的表现,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比如在教学前,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在预习的过程自己收获了什么,对哪些知识点有疑问,都记录下来。在教师讲课时,带着疑问听课,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与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见解,收获主动探索知识的成就感。学生“学会”不再是最终目的,学生“会学”才能掌握“授渔”的方法。老师不是在学习上的拐棍,而是求知路上的明灯。为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摒弃一言堂,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2 师生平等对话,构建和谐课堂
创新性能力是一个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要把创新神化,一个想法,一个观点,一个方法的改变都能称为创新,教师要在教学中的点滴中给学生灌输创新的思想,鼓励学生去主动探索新知识,让理论和实际有效的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有效性,对学生提出的新颖的,独特的想法不吝啬表扬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创新能力的发挥的前提是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教师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以友好、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走下来,尊重热爱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问题,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对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及时给予肯定。有的学生喜欢质疑,挑战老师权威,敢想敢说。换个角度来看,这正是具有创造性能力的潜质。教师应多一点耐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宽松对待学生。日久见人心,学生会慢慢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觉到老师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学生在安全感的包围下,有助于他们创造性的发挥。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积极回应并给予肯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鼓励的话语,亲切的交流,肯定的动作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获得探索知识的快乐,让创新能力得到无限的发挥。
3 因材施教,发挥所长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智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都不尽相同。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唯一标准,有的学生可以完成100分,有的可能完成80分就已经是自己的极限了,但考80分的学生能说就不如100分的学生吗?80分的学生也许创新能力很强,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很好等等,这都是难能可贵的能力,所以教师要从“唯分数论”的观念里跳出来,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赋予学生自由感,解放并激发潜意识中的创新力,提供展现天赋能力的平台和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主动探索新知,收获知识带来的乐趣。
一切教育活动要以人为本,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教学设计灵活化、多样化。把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有机结合,在多个阶段多个环节,刺激学生多问、多说、多讨论,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引导学生努力实现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扩大创新能力培养的范畴,使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学中有所收获,能扬长避短,实现教学目标最大化。
4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
有的学生思维跳跃,喜欢提出各种疑问,发表不同看法。这种行为有的被看作是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拖慢了教学进度,所以制止这种“捣乱者”的行为,成为了好多教师的做法。其实学习就是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是不可或缺的,解惑就是解疑,层层解开学生的疑问,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所以教师在发现学生的求知欲时,要牢牢把握,多一点耐心,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提问、多探索,在此过程中可以发散学生思维,拓展想象。只有思维灵活才能更好适应社会不断的快速变化。学习以书本为纲,但不迷信书本,要做到信书但不唯书,立足课本但又可以超越课本,利用多元的方式和途径解决问题。一题多解,举一反三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节省时间,整合更多知识。
5 善用课外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活动包括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纪念性活动,观看影视戏剧、劳动课实践以及小发明、小制作等。教师要在了解每个学生各方面素质差异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应在哪方面进行努力指出指导性意见,以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这里要强调的是,有的教师急于让学生搞什么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等,片面地以为开展了这些活动,学生拿出一两件小玩意就是创新教育。还有的教师认为创新就是让学生参加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拿名次。有相当多的教师迫于现实的教学压力,不敢贸然尝试,只好走走看,简单地搞一些课外活动应付了事。这些想法与做法都是违背新课改精神的,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各项活动中,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条件为学生创造发挥创新潜能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各项活动中,教师要写出活动方案,方案的制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活动使学生都受到教育,都有显露创新意识、施展创新能力的机会。每项活动都要做到有始有终,要做好小结,要指出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能力提高的程度及具体成效。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加油、加温,以激励学生保持旺盛的创新欲望。
[1]时均静.教学应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N].中国体育报,2008-01-09(006).
[2]高小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N].学知报,2011-05-09(D06).
[3]杨志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N].云南经济日报,2007-01-2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