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机与契机:近代中国蚕丝业衰败成因及应对探究(1929—1937)

2017-03-11

皖西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生丝蚕种蚕丝

黄 昆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危机与契机:近代中国蚕丝业衰败成因及应对探究(1929—1937)

黄 昆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制丝的国家,而且蚕丝业在世界市场上也久负盛名。但自步入近代以后,由于国外蚕丝技术不断改良进步及国人的盲从保守、故步自封,中国的蚕丝业在世界市场上开始不断受到冲击并逐步走向衰弱,至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已呈现出极度疲弱衰败的状态。面对我国蚕丝业衰败的困境,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均将此次危机视为复兴我国蚕丝业之一大契机,并为挽救本国蚕丝业而积极建策献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多项措施,力图振兴本国的蚕丝业,使其尽快走出危机并再现往日的辉煌。

近代中国;蚕丝业;衰败;危机;契机

中国的蚕丝业历史悠久、举世闻名,在世界市场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即使在步入近代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之内,这种地位也长期未曾根本动摇;但由于国人的盲从保守、故步自封及外国蚕丝技术的不断改良进步,中国蚕丝业开始逐渐走向衰弱,至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已呈现出极度疲弱衰败的状态。蚕丝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中长期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步入近代以来,不仅是民众增加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来源和保证,同时也是平衡对外贸易的一大利器,于国于民,其地位之重要自然不言而喻。然而就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除浙江大学编著的《中国蚕业史》对这一时期的中国蚕丝业衰败状况有相对较为宏观的涉及之外,其他研究成果大都侧重于某一区域的蚕丝业在整个近代的发展情况,而且缺乏相对系统的整体探究,如杨梦的《近代安徽的蚕丝业改良研究》,李平生的《论近代山东蚕丝业改良》以及张晓辉的《广东近代蚕丝业的兴衰及其原因》等。本文将探究视角放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的这段历史时期,力图全面客观地探究这一时期中国蚕丝业衰败的成因及应对之举,并对这一时期中国蚕丝业发展状况做出一个相对公允的评价。

一、蚕丝业衰败之映像

对当时我国蚕丝业衰败之大致情形,时人曾刊文指出:“自1930年以后,我国蚕丝业,即入于恐慌之境,及至现在则更加如狂风暴雨,怒涛汹涌时的江心小舟,危险情形,已达极点”[1]。由此窥知,蚕丝业衰败程度已到相当紧要之关头。又因蚕丝业涉及行业领域较广,当生丝销路不畅,积货甚多之时,整个与之相关的产业链都会受到波及,并随之衰败而日渐低迷。

首先,蚕丝业衰败表现为丝茧大量滞销,价格惨跌。对于丝茧价格跌落的情况,时人曾这样描述:“自经济恐慌澎湃以来,举世惶惶然困顿于动荡恐怖杌隍不安之悲境,产业凋敝,尤为必然之现象,蚕丝一业,首当其冲,无一幸免,致演成今日空前未有之丝价暴跌之惨象。”[2]就广东生丝对外输出量而言,自1912至1932年,广东生丝对外输出量最高年份达66 937包,尤其自1921至1929年,生丝输出量每年均在50 000包以上;但自1930年后,这种发展良好的趋势有所改变,虽然当年生丝对外输出量仍高达60 551包,但已较1929年减少了5 000多包,尤其到1931年,广东生丝对外输出量却仅为34 322包,创近20年历史最低点,虽然1932年生丝对外输出量略有回升,但也仅为41 337包[3]。在天灾人祸的夹击之下,即使是蚕丝业素称发达的江浙地区,“这两年来蚕茧只卖一两角钱一斤,土丝只有一角多钱一两”[4]。而安徽蚕丝业发展状况也与之大致相同,“每年春蚕一季之收入,在蚕丝黄金时代可在四百万元以上;自民十九年以还,受世界经济不景气之影响,渐趋衰落,卒呈奄奄一息之状况”[5]。

其次,蚕丝业衰败表现为农民弃蚕桑而事其他。由于丝茧大量滞销,价格猛跌,农民预见到养蚕植桑短期内无利可图,遂纷纷锄桑戒蚕,另求他图,此种事例,山东尤为典型。由于销路不畅,“山东土种茧最高时,每斤售价八角,最近两年,只售一角几分,相去不啻天壤,加之沿胶济路一带,土质宜于施种烟叶,故近两年,拔去桑树而改种烟叶者,亦所在多有”[6]。而在相对富庶的江浙地区,以前在丝茧价格尚为可观的时候,凡到了养蚕期,一家男女老幼多在家养蚕,甚至许多养蚕户还会雇工养蚕;而现在不仅不雇工,以前在家养蚕的,还要经常抽闲去找一点点副业[4]。其中建德地区的农民,因茧价由以前的每担百元跌到20多元,而将桑树大量砍去,大量改种蔬菜和玉蜀黍[7]。在此蚕丝业破败之际,安徽的蚕农则“以栽桑育蚕为亏本事业,乃愤而锄桑,不事蚕桑之决心,到处皆然,比之江浙,有过之无不及”[5]。由于蚕丝业的不景气,养蚕人数的减少,农村蚕桑事业也较以前日益疏懈,尤其是桑树数量锐减,肥培缺乏,枝荣干壮的桑树在农村已极为少见。

最后,蚕丝业衰败表现为丝厂、种厂纷纷倒闭,失业人数激增。广东素来对外贸易发达,丝厂数量众多,生丝亦为其出口之大宗,但因近年生丝对外贸易日渐衰落,“丝厂由172家,而降至20余家,蚕农辍业者,尤不可胜数,至卖儿鬻女,破产亡家,成为普通现象”[3]。而丝价的跌落,除了丝厂受到重创之外,蚕种价格自然也会因之而降低,结果必然是种场经营受到冲击,“即使蚕种价格低至四五角钱一张,仍然难以现卖现收”[4]。只有少量经营得宜的种场尚在继续营业,大多数制种厂则被迫削减成本,裁减技术人员和工人,其结果必然是“管理也不能周到了,蚕种往往容易流于粗制滥造。例如人工减少了,雌雄鉴别不能完全,以致交杂不彻底;人工减少了除沙来不及,以致蚕体虚弱”[4],不仅使蚕农受到坑害,且自身利益最终也必然会大损。

二、蚕丝业衰败之原因

自步入近代以来,虽然我国蚕丝业日渐衰弱是不争之事实,但要究其原因,探寻我国蚕丝业缘何会日益沉沦,并最终在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后走向全面衰败的境地,这需要充分探究这一时期国内外影响蚕丝业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

首先是国内外局势动荡,蚕丝业缺乏稳定发展环境。对于当时的蚕丝业发展环境,国人曾悲观地写道:“自民国十八年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爆发,民二十年的大水灾,继之以九一八、一二八,日军的犯境,使蚕丝加速的向后缩——农民铲桑、种场停顿、丝厂倒闭;不料今年春期天气顺调,蚕岁冲破历年未有之丰收,适美国政治经济略有转机,丝价步涨,蚕丝业大有起死回生的景象,但昙花一现,不久又转入暗淡的惨途中。”[8]局势动荡,自然灾害频仍,使得这一时期的整个中国农村都笼罩在一片破败的光景之下,许多农民为生计所迫,不得不离村外出寻找生活出路,而更多年轻力壮的破产农民,因苦于劳力无处出卖而聚众为匪,这不仅使留村从事生产的农民人数大为减少,而且土匪横行,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养蚕植桑的恐慌。

其次是日丝的大量倾销和对华丝的垄断打压。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日本人并不懂得养蚕制丝的技术,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由中国传入朝鲜,之后再经朝鲜传入日本。虽然日本蚕丝技术长期远逊于中国,但自步入近代以后,由于一方面对中国蚕丝技术去粗存精,另一方面又积极努力将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改良蚕丝业上,而且日本企业注重市场调研,生产的产品品质优良、质量均一,加之日本各级政府对蚕丝业的发展都给予大力支持,“仅投资于此项事业之费用达日金一千七百余万元,地方政府补助之数,尚不在内”[3],使得其生丝质量迅速在世界市场上脱颖而出,并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生丝输出国。为了进一步挤占世界生丝销售市场,日本除了不断革新育种、制丝技术来培育品质更加优良的天然丝以外,还生产大量物美价廉人造丝来占据市场。因为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生丝进口国,“世界各国生丝之消费量,美国占百分之六十”[9]。兹以1935年美国市场为例,“纽约三月份销丝总数,计共44 347包(每包重量约华丝秤八十斤)。其中分析:日本丝43 185包,俄国丝95包,上海丝76包,广东丝仅占37包;又三月份运入纽约之生丝数量如下:日31 398包,沪665包,粤110包;又截至三月份底,纽约所存各国生丝数如下:日34 077包,沪1 270包,粤408包,俄60包。照上表之数观之,则粤丝在纽约之销数,不及日本丝之千分一,即较之本国出产之上海丝,亦不及二十分一”[10]。为了进一步打压华丝,日本充分利用中国厂家假手外商进行推销,对国外市场行情不甚了解的弱点,特设生丝行与美国,并经常肆意无故抬高华丝价格,使得外国洋商因华丝价高而购买日丝,以此来阻遏华丝在国外的销路[11]。

最后是华丝品质良莠不齐,民众眼界盲从保守。蚕丝的品质优劣是决定其能否获得市场认可的一个重要标准,日丝也正是因为其质量优良、品质均一而大受市场欢迎。反观华丝工厂,因资本匮乏、技术落后之故,平时缺乏对制丝女工的技术培训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所以其工艺制造水平,“多系粗制滥造,品质劣等;匀度方面,大半均在八十分以下,八十分以上九十分以下者,则寥若晨星,故在摒弃之列”[1]。正因如此,“故美国织场,因我国生丝品质欠佳,又无大批一律之生丝,故不愿与我国交易也”[1]。而我国蚕丝品质良莠不齐,工艺制造水平低劣,这与民众眼界盲从保守有很大关系。对我国民众这一缺点,时人曾无奈的指出“挽近文明愈有进步,世界丝之消费大增,生丝虽仍为中国最重要输出品之一,但因民智闭塞,未谙外情,一切生产事业,类皆故步自封,不求改良,故丝之生产及技术,反令他国后来居上,故每年丝之输出,不独不能随世界市场中之需要而有增加,且反而日益减少之势,因之所享受世界第一生丝输出最多国之荣誉,遂为东邻日本所夺矣”[12](P1)。我国农民除了因科学知识的欠缺、迷信保守之外,还有盲目从众之陋习,平日养蚕制丝往往凭借感觉经验行事,但当遇丝茧价格上涨之时,又盲目跟风,过度饲育,“而饲育方法,又未得其宜,往往虚耗桑叶或发生蚕病,以致所得大减,且受茧行之操纵,虽在茧价高时,未必受其惠,而一遇丝价暴跌,反首蒙其灾”[9]。

三、蚕丝业衰败之应对

面对蚕丝业之衰败,社会各界“讨论蚕丝业救济法者,飙起一时,崇论宏议,叠见报章”[9],希望借此衰败时机,全面改良、振兴我国蚕丝业,力图将此次危机转变为我国蚕丝业复兴之契机。为此,除了社会各界爱国人士为救本国蚕丝业而积极建策献言之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多项措施,力图振兴本国的蚕丝业,使其尽快走出危机并重现往日辉煌。

首先是积极推广蚕桑良种,改良传统饲育方法。蚕桑品种的好坏,不仅影响丝茧收成的数量,而且还会影响生丝的品质与销量。因此,要想复兴我国蚕丝业,培育优良的蚕桑品种势在必行。反观我国农村,由于政府长期忽视,土种仍然相当流行,农民也深受其害。土种不仅有毒,而且其收成也较改良种低出不少,以江浙地区为例,“土种每百斤约值国币十五元,改良种每百斤约值国币二十元”[13]。正因如此,全国蚕桑改良委员会自成立伊始,就将蚕桑品种改良事业摆在突出位置,协助各省省政府进行购买改良蚕桑品种,积极宣传和推广,并无偿将种苗发给农民,其所发各省蚕桑种苗数量如下:安徽省蚕种26 000张,桑苗40 000株;湖北省蚕种20 000张,桑苗100 000株;山东省蚕种26 200张,桑苗30 000株;四川省蚕种11 000张,桑苗2 000株;江苏蚕种450 000张,桑苗800 000株;浙江省蚕种760 000张,桑苗400 000株[14]。除推广蚕桑良种以外,改良传统饲育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的农民,因沿用固有的饲育法,而致陷中国的蚕业于一败涂地之中”[15]。全国蚕桑改良委员会有鉴于此,乃派员去一些省份设立蚕桑指导所,并实地指导饲育技术,“其指导员除招回去年指导员继续工作外,今年添派该会附设之蚕业指导人员养成所学生,前往各指导所练习,并帮同指导,除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及各省建设厅所办之各指导所外,该会添设皖6所,鄂4所、鲁8所、川4所、苏30所、浙100所”[14]。除此之外,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对改良我国农村传统饲育方法提出诸多宝贵意见,如建议蚕农增加年中饲育回数,提倡秋蚕;提倡蚕业合作,将各农家蚕种集中起来,共同饲育和贩卖[16];注重养桑,确保桑蚁平衡[15]。

其次是加强蚕丝统制,确保蚕丝业复兴有序进行。为挽救我国蚕丝危机,时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蚕业,要图维持,而且更要进一步求复兴的策略,那么实施统制,不仅为及时的主张,而且是必然的途径”[17]。而对于蚕丝统制的具体方法,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也提出了诸多有益的见解。首先,蚕丝统制需要进行精密的调查统计,对我国农村的桑园田亩、育蚕户数、民众知识水平、土良种使用情况都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然后依此调查数据来制定详细的统制计划,而要想完成此项工作,非得依靠政府力量不可,所以其调查之方法“最好组织调查委员会,切实负调查之责,其办法可酌量当地情形进行之”[18]。其次,蚕丝统制要注重分门别类的统筹规划,加强权力的集中统一,确保政策措施执行得力。蚕丝业分工细密,而我国农村向来又缺乏统一的合作组织,这就使得各个相关行业各行其是,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品质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将蚕丝业分为蚕统制、制丝统制、对外贸易统制三个部分显得尤为必要。而要想统制取得良好时效,防治各省与各个统制环节之间发生冲突,各行其是,应该扩充全国经济委员会的职权,由其来执行整个蚕业统制的任务,这样既可以抵消民众对蚕丝统制的疑虑,也可以保证各项政策得到有力执行。最后,蚕丝统制最根本在于人才的统制。对于人才统制的重要性,陈果夫曾经讲道:“人才是发展产业的要素,尤其是统制后的人才,力量是集中的,它发生的效力是伟大无比的,事业的发展意中事耳”[19]。而人才的统制除了要集中人才,提高待遇之外,还应该加强人才的储备,普及蚕丝教育。“政府一面宜补助公私立大学,培植高等蚕丝人才,多设专题研究,至特设奖学金,以拔真才;一面宜推广蚕村教育,对于已及学龄之蚕农子弟及成年之蚕农无论男女,皆分别施已相当之教育,以期蚕业教育之普及”[3],双管齐下,不仅能使蚕丝人才数量得到保障,而且能够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为蚕丝业改良复兴注入关键活力。

最后是整顿国内丝茧市场,积极开拓海内外生丝市场。丝茧价格的高低,是整个蚕丝业能否复兴的关键,除了丝茧品质会影响价格以外,市场秩序和市场规模也会对价格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国内市场的整顿和国外市场的开拓显得尤为必要。对于国内丝茧市场上的乱象,时人曾痛心疾首地指出“今日之商人,每以恶劣之蚕种,每售高价,农民饲之,病毒益多,蚕体益弱,对于将来蚕丝业之前途,颇多危险”[20]。有鉴于此,各地蚕桑指导所也将打击投机性商贩摆在日常工作中的突出位置,除了对一些不法商贩进行查禁之外,还介绍一些公司直接承收农户的蚕茧,以此来确保茧农免受投机商贩的坑害和欺诈[5]。对于市场的拓展,“政府似宜多筹设模范丝厂及模范丝织厂,以制造优良生丝”[3],确保生丝品质能够得到民众认可;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帮助各大公司加强营销宣传,而广东省政府在进行粤丝宣传方面可谓不遗余力,除了派遣政府人员与各公司进行积极联络之外,还“特设本省丝织品部,陈列土丝织品,以便民众易于认识及购买”[3]。在海外市场开拓方面,除了要加强华丝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之外,还应该积极打开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不可倾注于一隅,而自行束缚。”[9]而华丝在美国市场最大的弱点在于“对外贸易,向无组织,只靠外国经济纪推销,无国际贸易机关复昧于国际生丝产销状况,故丝价之起落,全受外人操纵”[3]。要解决这一关键问题,许多有识之士普遍认为各公司应该设立一个统一的联合机关,而政府也应该扶助商人,不仅可以在各海外华丝市场设立通讯处,帮助华商之间的联络,还可以帮助调查其他国家蚕丝产销情况,为我国厂家收集可靠的市场信息以资备考,从而帮助华丝企业更好立足于国外市场,摆脱日丝企业对华丝的排挤与打压[3]。

四、评价

总体来看,虽然这一时期我国蚕丝业发展状况呈现出衰败化的特点,但却是危机与契机并存。社会有识之士以及政府人员也都为应对此次蚕丝业危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与贡献,试图将此次蚕丝业危机转变成我国蚕丝业发展的一大契机。从应对措施以及实施的效果来看,在某些领域也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尤其是蚕桑品种和饲育方法的改良方面成果显著。以安徽为例,蚕桑改良委员会为复兴皖省蚕桑,发放大量改良桑苗给皖省民众种植,经各县蚕桑指导员和县政府实地监督与指导,“嗣后调查生活率,乃均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可称良佳。”[5]除此之外,在良种推广方面,江浙两省同样也是成果斐然,“实行蚕业改进,蚕丝统制,宣传指导,虽穷乡僻壤,保守成风的旧蚕村,亦逐渐采用改良蚕种了。”[21]在蚕丝统制以及市场整顿方面,安徽也取得良好成效,“对桑苗蚕种之配发,饲育技术之改良,丝锅之取缔,茧行之统制,收茧之管理等,统由蚕桑指导所会同各县政府以行政力量强制执行,亦具相当成效”[5]。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自近代以来我国蚕丝业就逐步走向衰弱,在当时国困民穷、时局甚艰的情况下,我国蚕丝业改良能取得这些成绩都是相当来之不易的,对此应当给予积极肯定与正面评价。

虽然这一时期我国蚕丝业改良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绩,但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改良种存在严重不足,使得蚕种改良事业受到一定冲击。在改良种刚刚兴起之时尚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但经过指导员的大力宣传和实践的检验之后,因改良种较土种优势明显,所以出现民众抢购改良种的热潮,一时出现改良种供不应求的情况,“纯种供给不够,除了输入日本种,还酿成抢种空前暴动;秋种又太缺乏,时势上造成私抬种价局面”[21]。其次,蚕业指导效率低下。对于蚕业指导效率低下的情况,时人也多有诟病,总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部分年轻指导员资历尚浅,专业技能不过关;其二是部分指导员虽然专业技能过关,但人浮于事,不肯下乡吃苦。[22]曾有指导员记述着自己下乡指导民众育蚕的经历:“我预备着学乖,并且防备露出马脚来,所以除了仔细观察和随使的寒暄时,我不大敢扯到蚕儿的发育和病害上。”[23]而对于指导员人浮于事的情况,这位指导员也有所记录:“改良区给我的印象,可说是很坏的。办事的人,既是官僚派,还要左一层又一层责怪我们。为了种款,他们才派人来,发种以后,不要说无人问津,中心指导员也索性不来了,茧行开门时,才又派人来监督”[23]。最后,蚕丝改良因全面抗战爆发而被迫中止。我国蚕丝业衰败是一个存在时间较久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当时时局不稳、民生凋敝的时代背景下,要想取得蚕丝业改良的全面成功,非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不可,然而随着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广大国土为日寇所侵占,我国蚕丝业改良之路也被迫中止,历时数年的蚕丝改良事业也就被迫戛然而止,诸如蚕丝业海外市场的开拓、蚕业人才的培养等政策自然也没能得到继续贯彻和执行,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蚕丝事业改良的一大遗憾。

[1]汝梅.我国生丝不能畅销海外之原因[J].镇蚕,1934(6):4-5.

[2]徐肇坤.今后蚕丝业之新趋势[J].蚕声,1933(1):9-13.

[3]廖崇真.广东蚕丝业复兴之途[J].蚕声,1933(4):1-13.

[4]朱茝君.农村破产声中蚕业改良上制种家的权威[J].镇蚕,1935(23):1-3.

[5]张祝三.安徽蚕桑之过去与现在及今春推广[J].蚕声,1936(1):11-14.

[6]夏楚白.调查山东蚕丝业报告书[J].镇蚕,1934(16):1-4.

[7]张坻.浙江建德的农民生活[J].东方杂志,1935(24):123-125.

[8]胡仲本.蚕种业的浮动与蚕丝前途[J].镇蚕,1934(6):3-4.

[9]许叔玑.对于蚕丝业问题之我感[J].蚕声,1933年(1):1-6.

[10]佚名.粤丝在纽约之地位[J].广东蚕声,1935(5):20-20.

[11]佚名.日人操纵粤丝市场[J].广东蚕声,1935(5):21-21.

[12]曾同春.中国丝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13]守一.江浙春茧产额尚丰[J].广东蚕声,1935(7):13-13.

[14]佚名.蚕丝改良委员会积极改良蚕桑[J].广东蚕声,1935(5):19-19.

[15]胡鸿均.改良声中谈改良[J].蚕声,1930(2):86-89.

[16]王学祥.今后蚕业改良的方针[J].蚕声,1929(1):6-9.

[17]蒋垣.蚕种恐慌声中蚕种统制应有的动向[J].镇蚕,1935(22):1-3.

[18]胡仲本.蚕种统制与蚕丝业之开展[J].蚕声,1933(1):13-16.

[19]劳诚.蚕丝业技术人才统制的必要[J].蚕声,1936(1):1-2.

[20]邹祖燧.对于蚕丝业前途之推测[J].蚕钟,1931(2):11-12.

[21]陆星垣.改良蚕种需要的预测[J].镇蚕,1935(26):1-2.

[22]龚希韫.过去蚕业指导效率低下之原因和今后之希望[J].镇蚕,1936(37):3-4.

[23]胡亦兰.秋蚕指导实习印象记[J].镇蚕,1935(28):6-8.

CrisisandOpportunity:CausesandCountermeasuresofDeclineofSilkIndustryinModernChina(1929—1937)

HUANG Kun

(HistoryDepartment,Anhui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

China is not only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cultivate silkworms and make silk, and the Chinese silk industry in the world market is also renowned. But since the modern times, due to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foreign silk technology and the Chinese blindly conservative and complacent, China’s silk industry in the world market began to continue to be shocked and gradually weakened. Till 1929,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 it has shown a very weak decline. In the face of the plight of China’s silk industry decline, people of all walks of life regarded the crisis as a major opportunity to revive the silk industry in China, and actively contribute suggestions to save their own silk industry;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lso had introduced a number of measures, trying to revitalize the country’s silk industry so as to get out of the crisis and reproduce the glory of the past as soon as possible.

modern china; silk industry; decline; crisis; opportunity

2017-03-22

黄昆(1991-),男,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F129

A

1009-9735(2017)06-0053-05

猜你喜欢

生丝蚕种蚕丝
基于机器视觉的生丝抱合电子检测系统设计
东华大学研发出可体内吸收型蚕丝导线
日本蚕丝业的发展历程对中国茶业的启示
适应性驯化选育高产吡咯喹啉醌的生丝微菌突变株
鲜茧前处理工艺对缫丝及生丝性能的影响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我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