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离石天贞观的文化传承

2017-03-11梁淑荣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梁淑荣

(吕梁教育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文化研究】

山西离石天贞观的文化传承

梁淑荣

(吕梁教育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天贞观是山西省吕梁市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道观,座落在离石区凤山南麓。它初建是一个道观,后来逐渐成为当地民间信仰的圣殿。天贞观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有极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壁画,有明清两代遗留的大量碑贴,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名胜古迹、民众游览的圣地。明清两代在天贞观设立的凤山书院曾是当地最主要的文化教育场所。天贞观庙会始于明代延续至今,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以及民众娱乐与交流的盛会。直到今天,天贞观对民众的生活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山西离石;天贞观;文化传承

天贞观是离石民众为了纪念陈抟老祖在宋代建成的道观。历史上在多次的扩建、重建中天贞观开始供奉一些地方俗神而逐渐成为离石民间信仰的圣殿。天贞观分上下两院,现存主要建筑有三清殿、孙真人殿、读书楼、陈抟殿、黄宝坛玉皇楼、雷公殿、三官楼,附属建筑有老爷庙、土地庙、五道庙、石碑坊等。

一、天贞观是民众游览的胜地

道教建筑大都建于山上。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清静无为,超脱世俗,远离尘世,修养内丹。道观选址一般是在环境清幽或地势险要的山上,既要符合阴阳五行和八卦的规律,融于山水之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要节省良田,远离村落便于进行宗教活动。天贞观座落在凤山南麓,这里地势险要又背阴向阳,依山傍水且环境优美。这种地形,在道家看来有利于对“气”的疏导、汇聚和回吸。

二 、天贞观有显示当地民居特色的建筑

天贞观所在的离石凤山南麓原本地势陡峭。民众为建道院而在其上人工挖凿出层次,依山就势建成层级形院落。天贞观的真人殿初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其带了明显的地域特色,是窑洞式庙宇建筑。之所以盖成罕见的窑洞式庙宇,这要追溯到当地的地理环境。离石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腹地,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区相加占全区总面积的80%。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民居以窑洞为主。窑洞不仅节省人力物力、不占用耕地、不浪费资源,而且冬暖夏凉。天贞观的真人殿是一座靠崖式砖接口窑。离石当地的窑洞有土窑、石窑、砖窑、砖、石接口窑之分。砖接口窑即在土崖先挖窑洞主体部分,后在窑洞口开大窑口,加砌砖砌窑面,外观好似砖窑洞。这种窑洞的特点是:采光好,冬暖夏凉。洞口安装开阔透亮的木质门窗。冬天,阳光透过窗户纸或玻璃窗可以直射到窑洞的最里边(见图)。夏天,厚厚的土层吸收、分解了热量,使得窑洞里边凉爽舒适宜居。这种窑洞从外观上看仍是拱形,虽然样式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背景的映衬下,显得极具美感。从力学原理来说,窑洞这种拱形结构结实抗震,坚固耐用。从“阴阳学”角度来说,拱形结构天圆地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体现。

三、明永乐年间的彩绘壁画是天贞观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白云洞(即陈抟老祖殿)内有近30平方米的明永乐二十三年壁画《修建武当山宫观感应之图》。此壁画是离石区政府重新修缮道院时剥落殿内南面白灰墙时发现的。壁画上部为“十次神主显现图”,下部为“武当山全景鸟瞰图”。该画内容丰富,技巧精湛,显示了高妙的构图技巧和匠心,是对唐宋人物画的继承与发展;图中采用沥粉贴金绘制,线条流畅,色调谐和,色彩艳丽,技法纯熟,形象逼真,给人以生动活泼之感。天贞观壁画是了解北武当道院原貌和研究道家发展历史的重要资料,是一幅完整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美术珍品。

四、明清两代的大量碑帖是考察天贞观历史沿革的佐证

根据实地踏勘,天贞观现存29通(块)历代碑、帖、墓志、经幢,是考察天贞观历史沿革的重要佐证。天贞观现存最早的石碑是下院玉皇楼底的“大明景泰元年(1450年)岁在庚午八月吉立”的《重修三阳云凤山希夷祖师庵记》。其碑座为石雕必屃,座底长77公分,高53公分。其形状异常,十分耐看。碑高121公分,宽66.5公分,是离石石刻艺术中的佼佼者。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记述了陈希夷祖师籍贯、名、字、号。其道号“扶摇子”系宋太祖御赐。生于五代“李唐之季世”豪迈绝伦。(2)陈希夷先从事儒家之事业,精通天文地理,“易术妙术无不览之卓然”,超突常人。他对“五季之乱”黔黎涂炭寄予同情,有安天下之大志,或图王或成仙,说“人应当对一生不可虚度”。(3)宋太祖天命已定立国后,陈希夷“归隐大岳大和山入室修练”(即武当山)学黄老九转之方,得七反金液之诀。时吟诗一首云:“入室何独异,金花日日开。灵苗从地出,香药问天来。”在武当山修练长达20余年方“丹成宝就”。(4)投师华山之顶养道,虽然宋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炅两朝都颁诏封官赠送财帛,他都不受。(5)陈希夷从华山又游于石州,“垢面篷头”常到店铺以化缘为由为人治病。时间一久,离石老百姓对这个道人感恩戴德。但是“云麟不世出,神仙不常见,”找来找去,他在凤山顶“凿洞升霞了。”(6)明洪武癸亥(洪武十六年),本州判官车福成进京时,在途中又看到陈希夷“祖师阳神化现像”,正待问时,人已不见,实属仙人也。后经请朝廷,钦命由本州道士王混然在此建祠,并于每年四月十六日祭祀。(7)永乐初年(1403年)本州学正梁道 和众道士在凤山右侧,用石棺“葬其仙骸”,并建祠祭祀。(8)正统丙寅年(1446年)本州道士孙云际“继守仙庵”。在中秋节夜,和弟子乔浩静、师浩明、郭浩兴众道士商量捐资团帛对道观祖师庵进行重建,随即得到众道响应,“命匠兴工,增其旧制”。按宣德已酉年时旧制,在庵左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宝殿,内塑真师、雷霆、帅将、护法神等,又建五龙庙、五道庙、土地庙等。庵右建立金阙玄元老君之正派南北五祖七真玉帝宝殿,以及诸曜星宿殿、三官四圣马赵温关祠堂数座。金碧辉煌,灿然一新,又在四旁种树、种花、种草。州民齐颂:“孙先生道德深重。”这次重建使凤山天贞观重放异彩。

现存天贞观最早的石碣是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秋七月朔旦石州儒学正大梁李巽书的《赠三阳山云际孙先生祷雨有感记》。碣高50公分,宽51公分。景泰六年中元吉辰(1455年)太原余遵道撰写、门人师浩明焚香书录的《石州三阳云凤山云际孙先生修真功行记》(碣长50公分,高46公分),也是刻立很早的,此两碣对考证孙云际事迹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又一佐证和古迹。

《明故真默子姜君墓志》是天贞观唯一的一通墓志碑。其碑镌石于大明正德三年仲夏(1508年),碑高106公分,宽52.5公分。姜浩渊,字克深,为“太原石州长林郡人”,父名姜海,母吴氏,兄弟三人,老大名姜湖,老二名姜清,他是老三。父亲在刚生下他不久就去世了,母亲孀居,他少年多病,母亲就让他弃俗出家,欲冲掉病祸,迎来吉祥。于是“守迹三阳凤山授礼孙君云际先生为师”。孙云际教他“正一教法”、“符诀凡道教经”。天顺元年(1457年)姜浩渊18岁时又授礼张良洞、崔常熊为师,抱元守一之道,专心修心养性,直到“修善事成”。他为众道徒公认的天贞观又一“真人”,俗称“姜真人”,深得众徒拥戴。他的道法功德又传与门徒胡以鸾等,殁后其徒刻石以记并厚葬于凤山,该碑即位于真人墓前。

经幢,是庙观书写经文的特殊石刻。凤山道院的经幢,镌石于正统元年孟冬望月,并非铭记经文,而是记述了陈希夷老祖“神游于此而蝉蜕焉”,州人葬之因立祠,“祝晴应以晴,祝雨应以雨,拯灾恤患”等内容。其上并有词赞曰:“美哉此石,出于他山。命彼良工,攻之亦艰。琢兹焚炉,刻镂雕巧。灼纸燃香,云烟缥缈。既观厥成,伊谁之功。神用鉴馨……白氏之名,永垂不朽。”该石立于雷公殿前,上下各有青花图案花饰。

天贞观的诗碣,既是古迹,又是历代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特别是清庚寅年(1770年)的两方帖。其行书、隶书之书法精湛,且意境回旋,是现今凤山道院保存下来的珍品。天贞观古迹颇多,除前面提到的碑碣外,镌石于景泰七年正月十五日的《重修三阳云凤山三官四圣殿感应记》等石碣,对考证凤山历代文物保护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传播道德圣坛知识也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比如该碣中谈到:“三清之命下隶九地生灵应备仙佛,从三官而保举官职富贵须三会积修缘。至于边夷下贱,飞禽走兽,万类含灵,皆属三官之。考察每遇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令节,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令节,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令节,此三元之辰,善恶童子,四直功曹,奏人功过,录人祸福……”

五、明清两朝在天贞观设的凤山书院闻名遐迩

天贞观不仅是陈抟老祖和孙云际真人修行蝉蜕之地,而且在明清两朝曾办书院,曾是离石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现在天贞观的上院里头,仍有保存完整的读书楼,系硬山造木结构厅房建筑,面宽五间,是当时的讲习之所。明代榜眼孔天鹰(汾州人)在未成名时曾在此入泮。清代同治年间,本州贺守宪在此设院讲学,十年间就有冯能慎、张怀珠、宋尚仁、王成等八名童生考取了秀才,这在当时极为轰动。因此,人们称贺守宪为“秀才模子,”把天贞观即当时的凤山道院称为凤山书院。这样一来,凤山道院更是传及州府,闻名遐迩。凤山书院和当时的永宁州书院、龙山书院、安国寺书院,均系知州和本州乡贤举办,经费开支主要靠学田地租基金生息和州府少量学银。龙山书院和凤山书院当时在段家坪有旱坪地三十八亩,上水西村有旱坪地五亩,共四十三亩学田,每年收租钱42千文。至今尚有《王成唱和》等石碣传世。读书楼犹存于上院孙真人殿对面,在3孔砖窑上奠基。清光绪中叶,知州贾松年在读书楼品茶时,横观凤岭山势,俯瞰城廓景色,信笔书一联云:“万家楼阁成图画,一味清凉见性情。”此联被制成木匾悬于道院,直到日寇侵华占据离石城时才遭破坏。

六、天贞观庙会是传统文化的延续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凤山天贞观庙会形成于明代中期,于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红极一时。数百年来,离石民众一直把孙云际的诞生日――农历正月二十六日作为天贞观庙会的“正日子”。

天贞观庙会的主要活动是祭神——上香,而且是上头香。为此,离石民众中部分信众于庙会的前一日就穿着厚实的衣服开始排队等候:开始的时候,还算规矩,按先后依次排队。等到庙门一开时辰一到,就争先恐后看谁跑得快、看谁上香动作快,站最前面的那个信众还真不一定能上头香,这个过程完全考验的是信众的反应、速度、体力,场面很是激烈。他们全然忘了自已的初衷,好像抢头香成功相当于自已的希冀实现了似的。

笔者有幸采访(2009年3月26日)一位亲身经历上头香激烈场面的人(王平则,男,42岁,离石区东关村人)。以下是他的描述:“当时刚复员回来,工作、对象哪个都还没着落呢,挺着急的,又闲着没事儿,和朋友几个一起哄就去上头香,本来挺靠前的,谁知庙门一开人们和疯了似的挤得乱套了,好不容易挤到了香炉根前儿,哇……后面的人真是疯了,那烧得红红的香直接就从我肩膀、头上扔过去了,烫得我躲都没地儿躲,真是瞎埋人哩(离石方言,倒霉的意思)。”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上香的过程逐渐文明了起来。

如今的庙会,求神不是主要的,吃和玩是重点,更像是一种群众大联欢。上凤山的石阶两旁的不少居民,利用地势开起了小卖部:他们有的推开一扇窗;有的是在临石阶的墙上加开一道门。如此,原本的住房就改造成“临街的商铺”。这商铺里各色各样的香火用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他们大部分生意火爆,更主要的是生活、生意两不误。

天贞观庙会除祭祀活动以外的其它活动现在已转移到凤山公园。山顶的凤山公园里,有各种各样的集市,沿游人经过的道路两边而设。交易内容以土特产为主,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庙会上仍然可以见到很多传统物品,甚至平时见不到的稀罕玩意儿都可以找到,诸如各式各样的民间手工艺品:小风车、薄薄的“琉璃咯嘣”、陀螺、琉璃弹儿、泥捏的小动物哨、手面人、草编的吉祥物等。还有离石当地的风味小吃,如碗团、芝麻饼、黑冷子(用土豆和面粉做成的一种小吃)、炒恶(土豆做成的类似于皮冻的小吃)、钱钱汤。特别是碗团(离石人发音为‘我拖’),十分畅销。碗团是冷食,荞麦面蒸制而成的面食。它和山西中部地区最流行的小吃——灌肠做法相似,但吃法不同,惯常的吃法是拿刀扎着吃。刀扎着吃的习惯据说是从外国传教士那儿学来的。碗团以辣椒油、芝麻酱、蒜泥、醋为主要调料,配以姜末、香油,看着就让人口舌生津、胃口大开、欲罢不能。

庙会中的娱乐除了民间杂耍表演外,主要是戏曲。像凤山脚下的凤山底村,每年庙会期间都有演出,唱戏请专业的晋剧团,地方曲艺听离石的弹唱。本村或是周围十里八乡的老人们(年青人是少数)聚集在戏台前,自带马扎或小凳,在早春的太阳底下,半眯着眼睛听戏,听得入迷时手合着节奏拍打膝盖打着拍子,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跟着唱,唱完了和周围的同伴交流品评一番,哈哈大笑一阵,很是惬意。这种传统的娱乐方式,调剂了单调乏味、寂寞无聊的生活。

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有代沟。他们坐不下来听戏,戏谑道:“好听是好听,就是咦咦呀呀半天才能唱完一句,那个过程太揪心了!”所以他们大都三三两两相伴去逛集市。逛庙会时,很容易就遇上熟人了,有时是几年不见的亲友,上了年纪的见了面多半问“你家的闺女多大了”、“小子有对象了没”?聊着聊着,就聊到一块了。两家的小辈开始交往,美其名曰知根知底。有时候小辈们一见钟情,然后自由恋爱、结婚生子。这种结缘始于庙会的新人,据老人们说能得到仙人的护佑,幸福一生。

总之,天贞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不管是作为道观,还是作为民间信仰的圣殿,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是历史留给离石民众的重要遗产,是考证离石当地民间信仰与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一年一度的庙会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近年来,天贞观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有和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的趋势,这将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活跃与发展。

2017-03-22

梁淑荣(1982-),女,山西五台人,吕梁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历史教育教学。

K878

A

1672-2086(2017)01-0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