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的医德教育
2017-03-11许珍荣
许珍荣
(川北医学院思政部,四川 南充 637007)
【教育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的医德教育
许珍荣
(川北医学院思政部,四川 南充 637007)
医德是医生素质的重要方面,医德水平直接关涉医生的职业形象以及医患关系的和谐。作为培养医生的基地,医学院校对于医德的培养责无旁贷。医德教育应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
医学院校;医德;校园文化
毋庸置疑,医学院校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医德,但是,医生的职业形象不断下滑的现状为医德教育的实效性打上了问号。长期以来,医德教育由于给人“唱高调”、“不实用”的感觉,而且其往往以灌输形式刻板地进行,这可能是医德教育症结所在。因此,医学院校应当更新医德教育的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医德教育的策略无疑具有适宜性。
一、把医德作为医学院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因素。尽管校园文化外延指涉广泛,但是校园文化的内涵总是凝结在特定的核心价值之上。有了核心价值的统摄,校园中的“一草一木”和“一言一行”才能被赋予意义,即实现景情的交融、酝酿出适宜的文化场域。因而,各个大学皆慎重选择其欲秉持的核心价值,并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托,如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突出“自由”,清华大学强调“务实”,南京大学推崇“诚朴”,哈佛大学首肯“真理”。相较而言,医学院校必须在独特的核心价值之上铸造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一般而言,医学院都注重学生“艺”和“德”两方面的素质,但在核心价值问题上,“德”比“艺”更能支撑校园文化建设,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医德教育的作用更明显。
(一)社会要求医学院重视医德教育
医生的职责在于守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因而,医生职业具有神圣性。正如协和医科大学袁钟教授所指出的,病人把所有隐私告诉医生,把衣服脱光了让医生检查,把所有痛苦告诉医生,把生命托付给医生,这说明医生是类似“神”的人,而决不是一般人。[1]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大众心中的医生是神圣的“白衣天使”。进而言之,医生应当有高尚的道德,所谓“病家求医,寄以生死”,如果医生道德低下,那么,病人如何敢于把生死“交托”到医生手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晋代杨泉所言“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廉洁醇良不可信也。”是故,医德不是医生可有可无的品性,而是社会大众的要求。当下中国医生形象矮化为“白眼狼”,甚至在“伤医”事件中,受到人身伤害的医生也不能博得社会同情,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医生没有给人道德的外观、没有满足社会的角色期待。 因而,医学院在培养医生的过程中,要把医德教育放在中心位置。
(二)医德是医术发展的先决条件
“医术精湛”和“医德高尚”看似对医生做出的不同的要求——医生的职责在于救死扶伤,要成为拯救者,医生要有拯救的能力和责任感,但实际上,医术和医德具有辩证统一性,而且医德比起医术更具原始性。众所周知,全球化时代来临,禽流感、埃博拉等瘟疫也有了突发性、广泛蔓延性的特征,作为大流行病,其很可能引起相当数量人的死亡,为此,优秀的医务人员正是为了免除人类遭此厄运而投身科研工作:研究病理、培制疫苗、开发药物、探索治疗方法等。由于大流行病之病原容易传染,且病因不明,医务工作者往往冒生命危险从事研究。在研制“非典”疫苗的过程中,台湾地区、新加坡、北京的SARS实验室均发生人员感染;又由于科学实验本身的复杂繁琐,“实验人员有时为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得到一个完整的数据,一干就十来个小时”[2],同时还要忍受实验室特殊的温度、气压考验。因此,真正能够激励医务工作者“拼命工作”的动机就是造福人类的责任感。更有进者,流行病发生之初,往往并没有成熟的或科学的治疗药物或方法,在这种“医术”相对缺乏的背景下,医生只有以高尚的医德才能安抚病人,让病人真实地看到医生和其共患难、共同迎战病魔的种种努力。相反,如果医生的学识足以处理病人的病情,但却因为医德的缺失(疏忽大意或索取“红包”)而导致医疗事故,那这将导致病人及家属、社会双倍的愤怒。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医德的途径和方法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人们容易厌弃喋喋不休的道德说教,对于宏大的道德话语往往采取“躲避崇高”的姿态,因而,这迫切地要求我们丰富医德教育途径和形式。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进行医德教育具有适宜性或优势。这是因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就是德育,而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易于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调节学生行为、美化学生人品、净化学生心灵。而且,校园文化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自觉的校园文化建设将使学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由于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三个层面,因此,医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从这三个层面入手,用心为学生编织了一张熏陶医德的立体“大网”。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外在、最显性的组成部分,其中,校园景观往往是物质文化中最引人注意,尤其是学生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元素——毕业留影的必选背景物、毕业返校留恋忘返的驻足处,因而,学校应巧妙地将医德文化注入校园景观中,在校园中设置医学史上有着巍巍德行的大师的塑像,如希波克拉底、南丁格尔、扁鹊、李时珍、孙思邈、华佗、白求恩等先贤;在校园中设置弘扬医德的标志性雕像,如蛇杖;校园景观或建筑的名称要凸显医德特色,如齐齐哈尔医学院之“丁香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之“懿德楼”、海南医学院之“杏林苑”、浙江中医药大学之“百草园”等;教学楼、办公楼等处的公共空间可张贴古今名医的德行简介、歌咏医德的名言警句等;学校要设置“医学生誓言栏”,将富含历史气息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南丁格尔誓词”(中英文)镌刻于墙,以供学生识记、吟诵;学校还要利用“名人手书”等形式宣传本校毕业的做出重大成就的有德校友,以此营造一种催人上进、见贤思齐的氛围;学校最美的景观当然是人,学校应要求师生按因时、因地穿着“白大褂”等。
医学院校要开设医德教育、生命教育类课程,从而提升学生对医德、对生命的关切程度。首先,医德教育课和生命教育课要贯通哲学、人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知识,促进学生思考“人的本质”问题、尤其是凸显人的道德维度和生命可贵的维度。人不仅是自然的、身体的存在物,也是精神的、社会的人。因此,医学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生物医学或自然科学范围,医术不能被理解为价值中立的“技术”,治病救人不能被等同于“修理机器”。因此,医生在“科学地”对待病人的同时还要“道德地”对待病人。其次,引导学生树立对生命的敬畏态度,这是医德教育的核心。对病人而言,生命是其最珍视的东西,故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也就是对待生命的态度。珍视还是漠视生命,这是最检验医德的所在,周易云“天地有大德曰生”,好医生能“生人”,因而有天地之大德,宛如病人之“再生父母”,反之,漠视生命的医生则与害人之“凶手”无异。纵观当下医疗事故中的医生,有“挟医技以谋私利”的——所谓“不给红包不开刀”,有疏忽大意、罔顾医疗操作规程的——如“右腿骨折,左腿手术”、“上了麻醉却忘记开刀”等,这些医生都并非医术不精而受诟病,实在是他们对待生命漠然的态度所致。进而言之,如果医生对生命持漠然的态度,那么在医患纠纷中,医生将难以要求病人或其家属保持克制。因而,尊重病人的生命、这事实上也关涉到医生群体的切身利益。再次,生命教育类课程要培养学生关注动物权益的意识。动物也是生命,它们也应当具有相应的权利。医学生在实验、研究等过程中经常会使用白鼠、小兔子等动物,这些动物在医学试验中承受了莫大的痛苦和牺牲,同时它们以自己的身体换来了学生医学知识的积累和动手能力的增强。在教堂教学中,要把对动物的爱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在实验中不能给它们制造“多余的痛苦”,而是尽可能人道主义地善待它们。
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应推动学生参加各种“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其一,健全医务礼仪实践。新生入学典礼上应设置“希波克拉底誓词”吟诵活动,“国际护士节”则可举办南丁格尔纪念及护士“加冠”仪式;在世界艾滋病日、世界无烟日、国际爱牙日等与医学相关的重要节日都应举行相应宣传活动;在尸体解剖前、后则应有某种对“无言之师”的鞠躬礼等。其二,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学校要定期开展医德论坛、著名医师报告会,医德文化节、医德文艺演出、“大医精诚”演讲比赛、医学伦理辩论赛、“送医送药”三下乡活动、到特殊机构如敬老院“送医疗服务”活动、志愿献血活动、临床见习期间医患关系调研等活动。
蔡元培先生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大学也是一个社会,学生在大学中不仅是学习,他们还和学校的各种职能部门、教职员工接触——完成某些事务。由于学校本身被定位为教育育人,但是,如果学校的终端——具体的教职员工——在与学生的交际中并没有体现高尚的职业道德,那么,这势必将令学生对医德教育的内容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医学生在学习期间也很可能以病人的身份出现在学校的附属医院或者“校医院”,那么,这里的医生行为将成为学生评估、塑造医德的最直接根据或坐标。因此,医学院校要特别重视附属医院、校医院医生行为的文明,从而让未来的“医生”产生某种集体荣誉感:医德高尚的医生将成为大学生的榜样,他们会因此产生一种爱惜集体声誉的意识。反之,如果学生目睹的医生们的行为整体上欠缺文明,那么,自己也就没有必要谨守道德底线了,正如休谟所言,“如果我独自一人把严厉的约束加于自己,而其他人却在那里为所欲为,那么我就会由于正直而成为呆子了”[3]。
综上,校园文化建设是进行医德教育的好渠道,其可以通过轻松活泼、润物无声的方式丰富医学生的人文知识、陶冶情操、铸造品格;不难预见,只要医学院的校园文化中散发着浓郁的医德气息,那么,医学院将具有非同一般大学的精神底蕴,并真正成为“医学生/医生”的精神家园。
[1]袁钟.做与文化相适应的医生[J].中国卫生,2015(3):80.
[2]胡迎新.独家揭秘中国SARS疫苗研制背后的故事[EB/OL].http://health.sohu.com/20050113/n223919318.shtml.
[3][英]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576.
2016-11-12
许珍荣(1979-),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川北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
G641
A
1672-2086(2017)01-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