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道德教育视角的中国近代史教学探析

2017-03-11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任 燕

(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山西 吕梁 033000)

【教学改革】

基于道德教育视角的中国近代史教学探析

任 燕

(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山西 吕梁 033000)

历史作为社会学科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中国近代史由于其特有的教育意义,在我国大多数的学校都把中国近代史作为培养青少年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以及历史责任感的教材,所以教师们应该充分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课程特点,并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加入思想道德教育。本文根据我国近代史教学现状以及自己多年的经验,针对基于道德教育视角的中国近代史教学探析问题展开论述。

道德教育视角;中国近代史;教学探析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社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青少年建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最主要的学科。中国近代史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对于学生道德观念的养成,社会责任感的建立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近代史这一门学科的建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让他们可以用历史性思维去思考问题,而且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当我们在日常的近代史教学中加上思想道德教育,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道德教育视角的中国近代史教学现状

近年来,众多高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及学生学习历史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了教师与学校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教师的自身素质对于学生素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对于教师而言,历史的专业知识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如果教师专业知识不足,那么很容易造成教师无法对中国近代史中包含的道德问题加以深入的挖掘。当教师的史学观念过于老套就没有办法教授给学生先进的史学思维方式,自然无法积极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当教师不能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提供正确的教育导向,对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比重无法很好的去分配,那么其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就容易受到质疑。历史这一门蕴含着诸多信息的学科要求学生与教师之间要保证一定的互动,但是仍然有很多的教师无法很好地与学生展开交流,更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学习环境。很多的中国近代史教师教授知识很片面,大多数流于形式,一味的进行道德口号的教学,教学效果必然不会明显。时代在改变,那么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不断的改变以适应社会的要求。社会中充斥着大量的不良文化导致学生的德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旧观念以及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家庭环境的改变,很多学生都会受到影响。社会上存在着的消极的反面形象必然会对德育工作者的日常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大于学校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在中国近代史中涉及的很多的道德观念并不会在当下社会中出现,这就使得教育与实际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无法完全接受老师的教育。除此之外造成高校学生中国近代史德育教育效果不好的原因还包括很多学生拘于传统学习方法,一味的对历史进行背诵,而忽视了历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以道德教育视角进行中国近代史教学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即德才兼备是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这就要求学生在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中国近代史教学有助于完成这一培养目标。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从此时开始中国就一直遭受着列强的侵略以及压迫,而受压迫下的先进中国人也在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虽有失败,但一直艰难前行。学习中国近代史这段特殊的历史是为了吸取教训,避免我们的国家重蹈覆辙,同时也从这段历史中领悟到自身为国为家所应担负的责任。近些年来,很多高校不断提高对于中国近代史的重视力度,力图在增强学生人文精神以及审美情操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学校在日常的中国近代史教学中不断加入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进而转化成对民族的使命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建立起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强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可以让学生自主的构建历史框架,进而能够去养成对真善美的自我分辨能力。随着道德教育方式的引入,为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教学,特别是中国历代与世界的交往及世界对中国的影响等知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去对世界各国的文化进行理解以及尊重,进一步培养学生开放的世界观念,使他们对当今世界局势有更清晰的认识,并能自主的对时下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三、思想道德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教学

(一)思想道德视角下的中国近代探索史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国家众多的仁人志士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了救国救民的道路。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中国的天朝上国梦,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最先抛弃传统的夷狄观念,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可惜的是他们的思想并未付诸实践。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但他们向西方学习仅局限于学技术,而排斥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试图通过变法改变中国命运,他们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但也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实行西方的民主共和政体,但因袁世凯篡权并推行独裁专制统治而失败。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以“民主”“科学”为口号,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目标,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国人在外力的刺激下一步步探索着救国的道路,从最初的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先进的制度再到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每一次的学习由于主导者自身的局限性及社会环境导致存在不足,但总体趋势是前进的。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及他们对国家所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同时我们还可以认识到,事实证明不论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是没有办法拯救中国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成功。历史告诉我们,唯有通过不断的探索才能进步,我们都是在历史不断行进的车轮中摸索前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思想道德视角下的中国近代抗争史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坚持着宽容和平的态度,但中华民族正直勇敢,在面临生死存亡时也富有反抗精神,敢于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勇敢的进行反抗。纵观中国近代的抗争史,从林则徐到三元里人民,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从谭嗣同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从杨靖宇到刘胡兰,这样的例子在近代史中不胜枚举,这些革命先烈们用自己的汗水乃至生命为我们国家与民族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样的一部抗争史让我们心潮澎湃,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感油然而生,同时也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优秀的儿女而感到自豪。对于这样的历史,我们就要通过挂图、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的向学生描述英雄事迹及其精神,也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自主地搜集并了解有关英雄的资料。这些事迹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在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发地从英雄身上汲取养分,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自动的以这些先进人物为学习的榜样,努力为祖国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思想道德视角下的中国近代统一战线史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晚清政府屡次惨遭失败并不全是因我国落后的制度,这还与大家不团结有至关重要的联系,《海国图志》是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它为中国人了解西方打开了一扇窗口,但却也因此遭到了顽固派的抵制。洋务运动时期,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导致众多洋务无法及时办理。艰难的局势使李鸿章发出“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的感叹,中国一次次错失发展的机遇。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都没有放手发动群众,因此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而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团结全国各方面势力,先后两次做出了国共合作的伟大决定,在抗日战争时期更是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学习这段历史要注重向学生传递“团结”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实现民族团结才能加速祖国的发展,只有实现民族团结才能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在当今社会,我们一定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小结

作为历史教学的主题,道德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生中国近代历史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培养,一方面,教师要不断的进行教育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可以单纯的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点拨与启发,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发散性的理解,以便提高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要明确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者,教师的品格与言行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有优秀的思想品质。同时全社会都应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学校、社会共同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

[1]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2).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0.

[3]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

[4]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

[5]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86、1988.

[6]龚书铎.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7.

[8]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6.

2016-12-08

任燕(1983-),女,山西吕梁人,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历史教学与研究。

G633.5

A

1672-2086(2017)01-00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