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途径选择

2017-03-11燕志爱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燕志爱

(吕梁教育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教育管理】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途径选择

燕志爱

(吕梁教育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了互联互通的网络时代。面对网络对图书馆的冲击,高校图书馆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是一个全新而迫切的课题。本文将从分析高校图书馆面对的挑战入手,就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途径选择提出一些对策和意见。

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强大的信息服务功能,对于以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图书馆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又强烈而迅速地冲击着图书馆的传统模式,对图书馆原有的一些功能客观上形成了挑战。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变性和对互联网的高敏感性,使高校图书馆受到的冲击和挑战比其它图书馆更甚。因此,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实现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高校图书馆所处的网络环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处在了一个多变的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这种沉浸状态是被动的,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归纳起来,其所处的网络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互联网在我国覆盖广泛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最早于1969年起源于美国。我国虽然在1994年才正式接入互联网,但可谓“后来者居上”。根据《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2016年前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13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7%。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2.5%;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64.6%和38.5%;平板电脑上网使用率为30.6%;电视上网使用率为21.1%。截至2016年6月,中国域名总数为3698万个,中国网站总数为454万个。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信息网络给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结构、馆藏资源获取方式等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网络传播方式日新月异

过去,互联网对网民的服务功能还比较单一,网民上网仅仅是查查资料、玩玩游戏、发发邮件等。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网民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互动的习惯和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11年底,搜索引擎用户达4.07亿,网络购物规模达到1.94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2.03亿,网络视频用户增至3.25亿。特别是微博出现之后,呈现出了爆发式增长,用户数达到2.5亿,较2010年同期增长296%。这些全新的、快速发展的信息服务模式,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休闲娱乐习惯,上网占去了许多人包括阅读在内的休闲时间。

(三)大学生对互联网情有独钟

作为一个由众多知识分子组成的青年团体,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对新事物适应能力强、接受快,对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来说,大学生们可谓是“情有独钟”。有关资料统计,在我国的网民中,21-35岁的年青人占80%以上,大学生是网民的主力军。现在的大学生用上网消磨课余时间成为了主流。我们不可否认,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种种便利。但由于网络信息的泛滥,一定程度上也使青年大学生无所适从。

二、网络对高校图书馆的冲击与影响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搜集信息,查阅资料的重要教学资源,它不仅服务于高校大学生,服务大学教师,甚至有的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于各类求知的人们。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数字化与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一)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和利用模式产生了新的重要影响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比较单一,即图书借阅服务人群也非常有限,仅局限于高等学校的师生,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在二十一世纪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如果仅局限于传统的服务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必然满足不了广大高校师生的需求。高校图书馆要很好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改革传统服务理念及服务模式,参与竞争,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实现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产生了重大影响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一般收藏的是图书、期刊、专业技术报告、学术论文、成果等印刷型资料。在网络环境下,人们更习惯于接受电子信息服务。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的来源渠道,仅凭传统模式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已远远不能涵盖这些资源,图书馆的资源必须突破原有的“馆藏”概念。对于以大学生为主要受众的高校图书馆更是如此,高校的大学生更懂得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所以,高校图书馆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对原有以印刷型为主要产品的馆藏结构进行改革,不仅局限于收藏单一的印刷型文献资料,更应收集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出版物,形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多样化馆藏文献资源。

(三)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互联网环境下极大方便了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在网络环境的背景下,学生可以足不出户浏览世界各地的网站,根据自身需要,定向查询,网络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可以了解各地的发展状况,观看世界名校的公开课,与老师进行网络互动、答疑解惑,可以从不同国家、民族中吸取知识,开拓视野。大学生处于海量信息的包围之中,在网络提供的庞大的信息资源中不断丰富自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去“纸质”图书馆。

(四)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管理人员产生了重大影响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主要是从事重复性劳动,工作繁琐,劳动强度较大。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对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传统的图书管理和知识技能,更应掌握电脑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相关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外语,这就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加强学习、外出交流,实践锻炼,通过多种途径使其适应网络和大数据环境,熟悉图书馆管理和建设,做一名合格的图书管理人员。

三、高校图书馆实现转型发展的途径选择

网络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如何转型,是一个全新而迫切的课题,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但笔者认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服务模式、坚持特色化办馆、提高人员素质是必由之路,是高校图书馆实现转型发展必备条件。

(一)改革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模式

面对数字化和网络化,高校图书馆要大胆改革,改变过去那种“重图书收藏,轻图书利用”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把“以人为本,注重科技”的图书馆管理理念树立起来,把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尽快转变为科学化、网络化、信息化、人文化,从而培养高校师生的人文精神,强调服务主体——师生员工,尽快做到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有机结合。

(二)要创新高校图书馆现代服务模式

高校传统图书馆的转型发展,落脚点、关键点都在如何创新服务真正满足师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上。为此,首先要开展“IC一卡通”服务模式,提高查询和利用的效率,节省用户时间。其次,要开展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传统的高效图书馆大都只重视利用现有的资源,高校师生各取所需,而新形势之下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注重传统服务的同时,要针对高校师生的部分用户,还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供适合的信息服务环境和服务空间,做到全面服务,兼顾个别。再次,开展自助式服务模式。用户类似在超市购物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信息资料,馆员则成为文献服务指导者和信息环境的构建者,引导和指导用户学术信息交流。最后,高校图书馆利用博客、社会性书签、即时通讯技术,与用户建立交流平台,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三)要走一条特色化办馆之路

首先,在馆藏结构上,没必要也不可能做到“大而全”,不同类型的高校图书馆必须根据自身特色,确定相应的藏书结构,打造文献特色鲜明,主题明确的特色图书馆。其次,在管理服务上要特色化。要根据本校大学生读书习惯、作息时间等情况,针对性开展读书服务。比如,可以通过在大厅、走廊、过道等设立板报栏、橱窗栏,宣传一些特色文献资料;可以举办各种小型的学术论坛和学术报告活动,推动形成一种阅读与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氛围;可以成立大学生读书学会,在图书馆和大学生们之间搭建一个平等、开放、透明的信息互动平台,帮助大学生提高驾驭文献的能力,使图书馆深入到每一个读者的心中。第三,在图书馆网络建设上要特色化。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服务读者,在网络建设、服务、信息传递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出自身图书馆特色,让大学生们获取网上图书信息更加便捷,更有亲切感。

(四)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无论是提升传统服务能力还是向网络化、虚拟化图书馆转型,都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必须重视和抓好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各种高层次专业人才,如网络专家,各学科的咨询专家、图书管理专家等;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使其能熟练运用现代化的设备,熟练完成图书文献资料的信息处理。

2017-03-05

燕志爱(1980-),女,山西临县人,吕梁教育学院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

G251

A

1672-2086(2017)01-00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