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及其启示
2017-03-11杨喜
杨 喜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理论研究】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及其启示
杨 喜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回眸我党长期的群众工作实践历程,始终坚持以“历史发展合力论”作为理论指导,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在众多合力意志中的发挥重要作用,群众工作因此在不同时期得到丰富和发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到群众的智慧,认识到群众凝聚的力量,决心做好群众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的方法和手段,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在当代中国,实现中国梦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要求党和国家把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就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以“中国梦”凝聚共识,从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党群关系等多渠道探索,以人民群众的合力实现人民的梦。
历史发展合力论;中国共产党; 群众工作; 中国梦
党在分析和总结各个国家各时期执政党的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了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的结论。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做好群众关系是党的一个制胜法宝。此后,无论在新中成立,社会主义的建设探索时期,还是改革开放至今,我党都极其强调做好群众工作,并在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中获得力量。推陈出新,从我党早期的群众工作出发,继承和弘扬党长期以来群众工作实践中的好经验、好方法,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依靠人民来完成“人民梦”,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和“源”。因此,分析和借鉴土地革命时期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对实现“中国梦”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历史发展合力论”是群众工作的理论渊源
每项工作都要有理论的指导,才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我党在群众工作上历来取得比较大的成果,并且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我党的群众工作也同样在深厚的理论下进行,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历史发展合力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紧紧遵循着“历史合力”理论思想的指导,在不断实践中,发挥出群众的合力作用,带领群众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从总体来看,“历史发展合力论”作为群众工作的理论渊源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决定性因素”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恩格斯指出:“历史过程中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可以说,在人们创造着历史的过程中,经济作为影响人们进行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能够制约社会的发展进程和结果。
群众工作的前提,从整个国家来讲,就是要发展国家的经济,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从群众个体来讲,则是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高层次上满足人民不断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其中最低的层面,就是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才有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国家才能更和谐健康的发展。因此,经济的决定性因素,要求党的各项群众工作都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前提,将社会历史发展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与发挥主体积极性的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保证群众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
(二) “主体意志之合力”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点
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在个人意志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力量具有复杂性,它通过两种方式发生作用:一方面,单个人的“个人意志”之间相互发生影响作用从而产生“力”,进而可以加速或影响历史的进程;另一方面,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在创造历史中由“个人意志”相互融合而成的“主体意志合力”也同样发挥着合力量,作用于社会发展规律。
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主体,能够发挥出意识的能动作用,以群众单个人意志作用力,或者以群众集体意志合力形式,产生动力、凝聚合力。党在群众工作中,必须充分肯定历史主体的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党的组织、建设和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凝聚群众的力量。同时,在做好全局工作时,重点把握群众“单个意志力”表现出的功能,引导个人合力向有利于社会的凝聚,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证
在“历史发展合力论”中,社会历史的发展总会受到一些复杂的社会生产的现实条件和客观存在影响,而社会的生产的条件和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反映了相应的社会生产力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思想上、政治、制度层面的一些因素。在这一层面上,构成上层建筑的诸多因素之合,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为此,保证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合力能顺应历史发展,促进群众工作顺利展开。党的群众工作还特别重视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机,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加强法制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优势,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要做好精神建设,倡导人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发挥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永葆组织的生命力等等。这些都为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二、土地革命时期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
(一)开展农村调查,走进群众的生活
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理论并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农民阶级出生的毛泽东深知贫民的困苦,他从革命斗争即大革命失败的客观实际发展中提出调查目的,将理论联系实际,先后多次在在农村基层开展了永新调查、宁冈调查、闽西调查等,了解农民群众的生活情况。
党之所以深得民心,拥有厚实的群众基础,都离不开党在革命时期进行的农村调查。在深入的基层调查后,党掌握了农村的现状,对农民这个工作主体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土地革命期一些政策和方案的实施提供了依据。此后,党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和帮助,动员了群众投身革命,才能取得中国问题的发言权和执政权,革命才得以胜利。
(二)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
作为以传统的农耕为主的华夏中国,土地一直以来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要想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解决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群众”, 决心从根本上废除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地主阶级,让土地落到农民手中。“打土豪、分田地”宣传标语就是在根据地时期提出来的。1927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土地问题党纲草案》。这是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制定的第一项土地政策。此后,农民开始有耕田,该草案将土地归为了公用,地主剥削阶级不在霸占土地,剥削税收,农民群众切实的享受了利益。
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和帮助,改变了过去土地国有,禁止农民私有的局面,变为土地一经分定即为农民私有,自由买卖。使广大农民群众切身的享受到利益,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了保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地配合革命运动,甘愿献身于革命事业中,也提高了中共在老百姓中的威望和口碑。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改革,缓解了与农民最密切的生活问题,以真心实意的为群众谋利,获得广大民心。
(三)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水平
土地革命时期群众工作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民阶级,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所受的知识教育的有限性,本来也不可能自发的有社会主义的意识和信仰。因此,要激发农民群众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必须加强对群众思想上的工作,使群众能够自愿的加入到革命中,革命的队伍战斗力量才能发挥到最大。
总结党在群众思想上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以学校为单位,创设多种形式的教育组织,扫除文盲,将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第二、坚定群众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当时的共产党成立不久,党内没有先进的武器和有力的地理位置,还要面对实力雄厚的国民党反动派,党内很多红军战士人民群众对党的未来存在怀疑。中共组织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大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概述党的目标和宗旨,坚定革命一定会胜利,在群众中树立了革命必胜的信心。第三、开展动员、组织工作。由革命红军还有党员干部深入群众生活中,了解民众对革命的意见,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利用革命根据地这一有利条件,教育红军战士除了打仗消除敌人外,还要做群众的工作,宣传组织、动员群众。与群众保持紧密的联系,广泛的宣传国民党残暴的恶习,剥削压榨群众的罪行。指引广大群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才是他们的出路,从而取得民心,动员群众投入革命道路中,为革命增添力量。
(四)率先垂范,树立良好的作风
在革命时期,条件异常的艰苦,对军队和农民群众来说,最基本的一日三餐的温饱问题可能都没法解决。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职位而区别对待自己,率先在艰苦的条件下,吃野草,一起苦乐同享。也正是因为,党员干部正气的垂范行为,感动了农民群众和革命军队伍,党员干部的好作风,像无声的命令,把革命战士和人民群众紧紧的凝聚在一起,取得了革命的一次次胜利。革命时期朱德、彭德怀等革命先烈用他们的言语和行动,为整个革命队伍从上到下起了表率作用,也为党的建设树立了优秀的作风,成为后来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党员干部是党内的核心力量,党特别重视对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在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成立了专门针对革命地区的干部进行培训和学习的指导队伍。中国共产党随后又组建了红军学校,政治训练班等形式培养和提拔了大批优秀的干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根据地时,为了让军队能树立秩序意识,严格遵守纪律,毛泽东提出了“三大纪律”和“八项规定”。还专门成立了“纪律检查小组”,督促检查各队伍的遵纪情况。通过树立典范,带头标杆,一支纪律严明,就有良好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军队,受到人民的极大拥护和尊敬。
三、土地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一)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贯强调要保障人民群众的问题,特别是着力解决群众的生存生活和物质利益的问题。党在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启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幸福生活做为最本质的追求。实现中国梦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要做到:第一、实现每个人民的梦,最基础是让人民共享物质文明成果,落到实处,党和国家必须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才能为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和解决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中,也表明了党和国家特别强调和重视农村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加大对农村改革的力度,对农业方面的建设和投入,制定农业优惠政策与补贴,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农业的稳固发展,使农民生活富足安定。
再者,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做到: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党和国家应加大力度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努力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个和谐又稳定社会的,必然是人与人友好相处,社会秩序井然,充满幸福的社会,也只有这样的社会才能够为群众的精神需求提供保证。在深化法制改革中,要突出党的基层组织中的法治建设,让社会的法制建设落实到群众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最后,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宣传阵地的建设,通过拓展新媒体,延伸宣传领域,推动文化惠民工程以及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公共服务的文化水平。
(二)凝聚共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土地革命建设时期,共产党实施了一系列教育和引导群众的措施,使广大群众参与社会革命的热情被发掘出,将群众无形地凝聚在了一起,自觉的产生了革命必然胜利的共识。也正是因为群众强大的凝聚力,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坚强力量。实现“人民的梦”需要用“中国梦”凝聚人民群众的共识,把“中国梦”的理念融入到人民心中,共同携手努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第一、必须深刻地意识到,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忽视,要重点抓好群众教育工作。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使人民群众深刻了解到中国梦的内涵及中国梦对人民的伟大意义,激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热情;第二、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回顾中国共产党建立的90多年来,我们涌现了大批爱国青年,感动中国人物,还有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例如两弹一星精神、抗非典精神、奥运精神等。可以说,每到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人民都能够凝聚在一起,挺过难关。把个人力量融入到社会力量中,能为“中国梦”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和推动力;第三、引导群众正确看待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因势利导,在利益矛盾产生冲突时,能够做出有利于人民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正确选择。“中国梦”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参与,党和国家要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社会实现浪潮,为社会和民族的伟大事业做贡献。
(三)加强党的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群关系
在革命斗争时期,人民群众与党,群众与干部,有共同的斗争对象,是一个血与肉的紧密关系。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在群众工作中如何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保持血肉的关系,是党要努力并且做好、做实的刻不容缓的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不浮夸,树立人民公仆的角色意识,努力为群众办事,只有做好群众利益的每件小事,国家利益问题才能解决。党员干部只有从思想上转变工作的态度,把群众的问题当做是自己的问题,把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踏实的为群众服务,才是真正做好群众的工作。第二、建立密切的党群关系,党员干部应该谨记党的宗旨和任务。一个时时刻刻为了群众,帮助群众,心中有群众的党,毋庸置疑,是受群众爱戴和敬仰的党。广大人民是国家每项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紧密影响者,在决策时,要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听取民众对政策存在意见和提出建议,在正确反映民意的基础上,实现决策为民。第三、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实现“中国梦”, 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一直重视和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和廉洁建设。从中央贯彻八项规定到践行“三严三实”,开展“两学一做”工作。在“两学一做”的学习中,做合格党员,这是对党员的最低标准,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党的作风建设靠鼓吹是绝对行不通的,作风建设要做到实处,必须实事求是,从每个党员身上抓好,也只有党员做到一名合格的党员,长期以往出现的一些腐败、奢靡风气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才能促进党的作风建设顺利开展。
[1]张燕玲.论《以人为本》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到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公茂虹.读懂中国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李凯城.红色管理毛泽东管理思想的当代应用[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
[4]廖志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顾行超.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冯俊.执政党的生命线——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9]张荣臣.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怎么做[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10]曲泽鸿.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运用及其当代价值[J].改革与开放,2015(2).
[11]曲万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J].新长征,2014(3).
[12]冯晓玲.谈马克思主义合力思想内涵的认识[J].教育观察,2014(5).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5]胡乔木.谈中共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6]杨元元.历史合力论视域下中国梦的实现路径[J].理论(下旬),2015(12).
[17]马晓玲.谈马克思主义合力思想内涵的认识[J].教育观察,2014(5).
[18]张丽.群众路线与中国梦的实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1).
2016-12-12
杨喜(1993-),女,福建福安人,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K263
A
1672-2086(2017)01-0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