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夫之论唐代藩镇问题

2017-03-11刘兴云

兰台世界 2017年9期
关键词:藩镇节度使王夫之

刘兴云

(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 南阳 473061)

名人档案

王夫之论唐代藩镇问题

刘兴云

(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 南阳 473061)

唐代藩镇问题在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曾引起后世学者及政治家的反思。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书中就唐代藩镇问题阐述了他的观点,认为唐代藩镇的形成与唐玄宗、肃宗有着直接关系;出现藩镇之乱的原因,主要有朝廷不能集权于中央、刑赏失措、藩镇贿赂宦官造成朝廷对藩镇信息失灵等。王夫之对唐代藩镇问题的研究可谓深刻,对我们认识唐代藩镇问题颇具启发意义。

王夫之 唐代 藩镇 研究

唐代后期藩镇林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遭到挑战。唐代藩镇问题在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曾引起后世学者及政治家的反思。清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书中就唐代藩镇问题阐述了他的观点,这些论述值得重视。

一、唐玄宗、肃宗与藩镇的形成

王夫之认为,唐代藩镇的形成与唐玄宗、肃宗有着直接关系。开元末天宝初已出现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在兵制转型过程中,军权慢慢下移。“故自说罢边兵而边空,长从彍骑制未定而不收其用,边将承之,畜私人,养蕃兵,自立军府以酿天下之乱。”[1]卷22《玄宗》11天宝元年,置十节度使,其九皆西北边徼也,唯河东一镇治太原,较居内地,别有岭南经略,长乐、东莱、东牟三守捉,亦皆边也,而权抑轻。其几(畿)辅内地,河洛、江、淮、汴、蔡、荆、楚、兖、泗、魏、邢,皆驰武备,幸苟安,而倚沿边之节镇,以冀旦夕之无虞,外强中枵,乱亡之势成矣[1]卷22《玄宗》17。

王夫之认为,玄宗开元末天宝初,在边疆设重兵,而京师兵力空虚,实为失策。“方玄宗之世,吐蕃、突骑施、奚、契丹虽倔强不宾,而亦屡挫衄以退,本无可防御者。无故而大患之在边,委专征之权于边将,其失计固不待言矣。即令外寇果强,侵侵相迫,抑必内屯重旅,以时应敌,而不容栖重师塞上,使玩寇失防,一败而无以为继。”[1]卷22《玄宗》17军事改革的偏颇及军事措置的失误是造成玄宗统治晚期丧权失国的重要原因。

玄宗晚期形成的不利局面到肃宗时仍没得到纠正,致使藩镇之祸遗害后世。肃宗灵武即位后,组织领导平叛活动。肃宗请李泌出山,李泌主张先消灭叛军主要兵力,必要时先取叛军老巢范阳,使其前方发生动摇,最后再收复两京。但当时政治斗争形势(肃宗急于收复两京以迎回上皇),使肃宗不能利用有利时机平定河北藩镇,留下隐患。“推其致弱之由,玄宗失计于前,肃宗不能遽振于后。”[1]卷22《玄宗》17“肃宗已至凤翔,诸军大集,李泌欲分安西、西域之兵并塞以取幽、燕,使其计行,则终唐之世,河北跋扈之祸永消;而肃宗不从,急用回纥疾收长安者,以居功固位不能稍待也。”[1]卷23《肃宗》5肃宗在没有铲除河北余孽的情况下招降纳叛,致使史思明降而复叛。对此,他评论说:讨贼易,平乱难;诱贼降已易,受贼之降难;必其力足以歼贼,而姑容其归顺者也。威不足制,德不足怀,贼以降饵己,己已受降饵贼,方降之日,即其养余力以决起于一旦者也。”“故肃宗之失,在不听邺侯之策,并塞以取幽、燕,使诸贼失可据之穴,魂销于奔窜,而后受其归命之忱,薄录其将,解散其兵,乃可以受降而永绥其乱。失此不图,遽欲挽狂澜以归壑,庸可得哉?[1]卷23《肃宗》9

玄宗与肃宗的权力争夺,使肃宗不能抓住有利时机消灭安史叛军,唐朝对安史手下的主要将领采取招抚为主的政策,并保存安史降将的权力,导致河北藩镇长期割据,影响唐后期的政局。

二、不能集权于中央是导致藩镇之乱的重要原因

1.兵权的下移。一方面是招兵权的下移。他认为:“秀者必士,朴者必农,骠而悍者必兵,天与之材,习成其性,不可移也。”[1]卷22《玄宗》20唐前期的兵制是府兵制,当府兵制盛行时,中央设十六卫、五府和东宫六率统领卫士,调兵权在中央兵部。在府兵制解体、募兵制形成的过程中,朝廷召募不到材勇之士。《资治通鉴》卷212开元十一年,十一月“戊子,命尚书左丞萧嵩与京兆、蒲、同、歧、华州长官选府兵及白丁一十二万,谓之‘长从宿卫’,一年两番,州县不得杂役使。”[2]卷212《唐纪》28募兵制实行时,唐中央本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召募,将精兵集中到中央,但唐中央却拱手将募兵权授予节度使。中央兵力不及地方兵力,造成太阿倒持。“其彍骑之法,天宝以后,亦稍变废,应募者皆市井负贩,无赖子弟,未尝习兵。”“猛将精兵,皆积于西北,中国无武备矣。”[2]卷216《唐纪》32安史之乱后,“高仙芝、封常清迫而募于两都者,则市井之罢民,初不足为重轻也。”[1]卷22《玄宗》20河北、江淮地区多骁勇之士,朝廷募得即为朝廷效忠;节度使募得即为节度使所用。安史之乱期间,“颜鲁公一振于平原,旬日之间,而得勇士万余人,于是卢全诚于饶阳,李奂于河间,李随于博平,而颜常山所收河北义旅二十余万,张雎阳所纠合于雍邱者,一日而得数千人,皆喋血已与贼争死命。”[1]卷22《玄宗》20这些兵员为朝廷效忠。既然河朔、淮蔡、淄青材士为其节帅所养,自然受主帅支配。“唯其不能收天下材勇以为国用,故散在天下,而天下皆得以收之,忠者以之效其忠,邪者以之党其邪,各知有所募之主帅,而顺之与逆,唯其马首是瞻,于是乎藩镇之势成,而唐虽共主,亦与棋立以相敌。”[1](卷22《玄宗》20正是由于天下兵力散在藩镇,才导致藩镇棋立,唐朝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也靠藩镇之间力量的均势进行维持。

另一方面,兵权的下移还表现为唐朝廷不能剥夺反叛后归顺的藩镇节度使的兵权。史朝义穷蹙兵败;薛嵩、李宝臣投降;田承嗣投降;田悦战败;梁崇义被俘;李惟岳势孤无援;张孝忠投降;王武俊杀李惟岳而降。对这些投降的将领,朝廷没有收其兵权给予妥善的处理,以致造成被动的局面。“官军将士,血战以摧强寇,功未及录,而穷乃投怀之鸷兽,宠以节钺,授以疆土,义士心灰,狂徒得志,无惑乎效忠者鲜而犯顺者日滋也。”[1]卷24《德宗》8

2.官员选拔权力的下移。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逃亡途中,发布《玄宗幸普安郡诏》,以太子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负责收复长安、洛阳。以永王璘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使,以盛王李琦为广陵大都督,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道节度使,以丰王李瑛为武盛大都督,并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节度使……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署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任署置讫闻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已后一时间闻奏[3]卷366。赋予节度使更大的军权、财权与官吏任免权。“唐之中叶,节度使各有其兵,而非天子所能左右,其势成矣。察三军之志,立其所愿戴者,使军效于将,将效于国,亦不容矣之势也。……军有帅,有偏裨,帅死而偏裨之可任与否,非不可以豫知也。其为忠、为逆、为智、为愚、为宽、为严,天子与大臣辨之审而虑之早,则帅一死而赫然以军中所欲奉之主授以节钺,而不待其陈请。则帅既感其特恩,兵亦服其夙断。……将有材而不能知,军有情而不能得,浸使不问,军中自为予夺,其召乱尤速也。”[1]卷23《肃宗》10

唐朝在州郡之外设置很多道很多使,诸使自选幕僚,天下安定时,官员树党营私,天下混乱时,召集人马反抗朝廷。唐德宗时,沈既济又提出“今诸道诸使自判官、副将以下,皆使自择辟吏之法”,权力下移,使“朝廷孤立,无与为谋,唐之亡,亡于人之散,明矣。”[1]卷22《德宗》2唐后期,人才多集中于使府,中央人才匮乏。

三、唐朝廷刑赏失措、监察不力、藩镇贿赂宦官,也是造成藩镇之乱的原因

唐朝之所以自丧权柄,混乱不已,是由于轻予虚名而招致灾祸。一个降贼被赐予平章,赐予御史大夫,轻赐爵位足以招致混乱。要慎重赏赐,俸禄与爵位相随,官衔和实位相随,一寸细绢也足以昭明君恩,一级爵位也足以昭明荣耀[1]卷24《德宗》16。“无禄之爵,无位之官,浮寄于君子野人之间,而天下不乱者,未之有也。”[1]卷24《德宗》16没有俸禄的爵位和没有实位的官衔,虚寄于君子、百姓之间,没有天下不乱的。

王夫之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主张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以此来加强李唐王朝的统治。他指出:“名义之所在,人之所自定,虽均为贼,而亦有大辨也。尽天下之兵力以蹙垂亡之寇,岂待于彼之自相吞龁以杀其主而后乱可讫乎?降可受也,不可贳也。偏裨不可杀主帅,则主帅不可以叛天子之义明矣。”[1]卷24《德宗》25

王夫之反对宦官专权,反对宦官监军,认为这些足以给中央集权带来危害。“惑之者多端,而莫甚于宦官。宦寺者,胆劣而气浮,以肥甘纨绣与轻佻之武人臭味相得,故辄敢以知兵自命。其欲进也如游鱼,其欲退也如惊鹿,大言炎炎,危言恻恻,足以动人主之听。”[1]卷24《德宗》20“杨弁称乱河东,逐李石,结刘稹,而其所恃者,纳贿于中使马元实。元实归,大言于廷曰:‘弁有十五里光明甲。’以恐吓朝廷,徼求节钺,李德裕折之而后沮。”[1]卷26《武宗》4唐代后期藩镇大都占据数州土地,抗击朝廷命令,这不是他们兵力强大,而是藩镇贿赂朝臣及宦官虚张声势。这里李德裕揭穿了宦官马元实受贿藩镇的奸谋。“宦者监军政于外而封疆危,宦者统禁兵于内而天子危……其无所惮而血溅宫廷、居功定策者,实恃有在外监军之使,深结将帅而制其荣辱生死之命,指麾吏士而市以呴呕宴犒之恩也……诸帅之兵,皆宦者之爪牙,举天下而在其掣肘,虽仗义欲鸣,而力穷于寡助也。”[1]卷26《武宗》6

王夫之从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对造成唐代后期藩镇割据的原因进行分析。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把募兵权、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国家治理要严格刑赏,加强监督与制约,用儒家的伦理道德约束臣子,以此维护统治。王夫之对唐代藩镇问题的研究可谓深刻,对我们认识唐代历史有启发作用。但也要看到,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反清志士,在抗清失败后,专心研究古代政治,总结明亡的教训,在他的著作里,免不了会出现夷夏之别;另外,王夫之虽然指出了唐藩镇割据形成及其原因,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向后期转变的客观因素给唐朝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没并没有涉及。这些都是时代的局限,不能苛求于古人。

[1]王夫之.读通鉴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2]司马光.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书社,1994.

[3]董诰等.全唐文[C].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嘉庆本,1983.

Wang Fuzhi’s Opinions on Military Governors in Tang Dynasty

Liu Xingyu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Schoo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 473061,China)

Problem of military governors in Tang dynast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ancient China,and caused the reflection of later scholars and politicians.Wang Fuzhi expounds his opinions on military governors in Tang dynasty in his book Du Tongjian Lun,thinking that the formation of military governors has a direct relation with emperor Xuanzong and Suzong in Tang dynasty,that the reason of military governors riots lies mainly in failure of centralized power,lack of reward and punishment measures,misin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bout military governors due to briberies of court eunuchs by military governors,etc.Wang Fuzhi’s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military governors in the Tang dynasty is deep,and has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it.

Wang Fuzhi;Tang dynasty;military governors;research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9.31

刘兴云,历史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史。

K242

A

2017-01-20

猜你喜欢

藩镇节度使王夫之
唐代建立中都的原因探究
从“人均”概念看安史之乱前的藩镇自给
心送
唐末五代宋初定难军节度使王爵研究
王夫之《说文广义》考订《说文》析论
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承袭制度研究(上)——张氏归义军节度使的承袭引发的有关问题
唐末至宋初定难军节度使及其僚属的兼官与带职
唐后期藩镇主持下的农田水利建设
目不识丁
心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