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
2017-03-11段卓君张卫民
段卓君,张卫民
(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
段卓君,张卫民
(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采用文献法,从晏阳初的教育宗旨、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全面分析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挖掘其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影响价值。
晏阳初平民教育;农村教育;启示
晏阳初是世界平民运动和乡村改造的奠基人,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和他开展的教育实验虽然是针对20世纪教育问题提出的,但对我国如今的农村教育仍有许多可挖掘和借鉴之处。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每一种思想的产生都一定有它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列宁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所以,对于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研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将它置于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背景中去探究。
鸦片战争后,中国慢慢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人开始积极寻求救国之路,随着五四运动的到来,知识分子们高举文化的旗帜,期望通过教育来改造国民性,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教育救国思想快速发展起来。在此期间,出现了梁漱溟、陶行知、蔡元培、黄炎培、陈鹤琴等著名的教育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晏阳初曾说过:“‘3C’影响了我的一生,‘3C’就是指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2]晏阳初出生于书香家庭,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奠定了他思想的理论基础[3]。而他在美国的求学经历,使得他不仅汲取了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基督教平等博爱的思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支撑晏阳初从事教育事业长达70年之久的支柱。一战时,我国约有20万华工先后赴法国从事苦力劳动,1918年,受北美青年会邀请,一部分知识分子赴法为华工服务[4]。正是在这次服务中,晏阳初对“苦力”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直接促使他选择平民教育这条路。
二、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教育宗旨——除文盲,做新民
1923年,在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的努力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成立,同时宣布将“除文盲,做新民”作为其教育宗旨。“除文盲”即是指消除文盲,在当时就是指消除那些不识字、未受过教育的人。为此,晏阳初开展了一系列识字运动,还编写了教材《平民千字课》,充分利用民众的空闲时间讲授。“做新民”中的新民,在晏阳初看来,即是指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团结力、强健力,能够参政议政的健全公民。
2.教育内容——四大教育
晏阳初在对中国社会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后认为,中国人、特别是农民存在四大问题——愚、穷、弱、私。针对这四个基本问题,他提出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为四大教育,使农民成为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强健力的公民。
文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丰富民众的知识,解决“愚”的问题。主要是通过编辑自修课本和平民读物、戏剧教育活动、歌唱比赛等多种方式来开展。
生计教育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解决人民“穷”的问题。主要是从农村生计训练、创办县单位合作制度以及动植物生产改进三方面来进行。
推行卫生教育是为了提升农民的身体素质,解决“弱”的问题。在当时中国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晏阳初努力寻找培养农民健康力的方法,建立了从村到县的卫生保健制度。
推行公民教育是为了提升农民的公民意识和培养农民的团结合作精神,解决“私”的问题。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发扬民主精神、农村如何进行自治、培养公民的公共心和团结力以及家庭教育社会化。
3.教育方式——三大方式
晏阳初根据中国的现状拟订了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而要想让四大教育得到全面推行和实施却并不容易。晏阳初在反复试验后,提出应通过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三大方式来实施四大教育,使民众尽可能都得到教育。
学校式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以实施文字教育为主,注重工具知识的传授与基本训练,注重个人的教学”[5],主张设立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
家庭式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是家庭成员中的老人、主妇和儿童,它是将家庭联合起来,家庭成员按责任和年龄划分为五种:家主会、少年会、阁女会、主妇会、幼童会,通过各种活动对家庭成员进行教育。
社会式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一般群众及有组织的农民团体,特别是从平民学校毕业的青年农民。他们可以加入民校毕业同学会,同学会根据四大教育的内容,分设文艺委员、生计委员、公民委员和卫生委员各一名,处理本会事务,领导本会开展活动。
三、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
1.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晏阳初在与法国华工的相处中得出结论,即中国之所以落后,并不是因为缺乏人才,而是由于民众的“脑矿”未开,而他认为通过平民教育可以使这些脑矿得到开发,让更多的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从而有更多的人为中国的兴起挑起重任。我国基础教育现已基本普及,但由于受城乡二元化体制的影响,也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导致了市民与农民思想上的对立,这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也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6]。所以,应遵循平民教育的原则,努力使农村教育水平得到提升,使农村的孩子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首先,加大资金投入,保证硬件均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办学条件的改善、先进教学仪器的配备能够为教学提供坚实的后盾。其次,提升师资水平,保证师资均衡,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师资均衡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证教育均衡的核心因素。新增教师可以优先满足农村学校需求,到农村师资力量和教学力量不足的地方任教。农村教师的待遇也应适当改善。最后,创建适合农村的教育模式,制定农村子女的教育优惠政策,让他们能够不再输在起跑线上。比如,近两年的“阳光高考农村专项计划”给农村孩子们多提供了一个步入大学殿堂的机会。
2.转变思想,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目前农村教育只是针对适龄儿童,还有很多青壮年并不在这一教育范围内,这明显不利于农村的发展。晏阳初在这一点上,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他认为:“中国这大多数青年农民的教育问题,实为今日中国的基本问题。”“今日农村运动的主要目标,要特别注重在农村的青年男女,这些青年他们不但为既往的好手,又可以为未来的良工。”[7]因此,他在进行实验时,特别注意对这一部分人的教育,且认识到单纯的文艺教育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农村实际进行生计教育等。
今天,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有许多农村青年没有条件接受职业教育,不能取得谋生技能,加上大部分农民还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旧思想,并不赞同和支持孩子接受职业教育,这无疑给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大阻碍。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改变农民的陈旧思想,宣传职业技术的重要性;其次应多给青少年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注重职业教育学校的建设,给初中毕业后无缘普通高中或大学的学生一个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
3.创新方式,宣传推广农村社区教育
在传统教育中,强调学校教育而忽视了社会和家庭教育的作用,使得在农村除了学校外,没有其他受教育途径,造成了“一曝十寒之弊害”。晏阳初正是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提出要让“三教”有机结合,这一点对今天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社区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涉及包括家庭内部和谐以及尊老爱幼等内容,对于父母,还要涉及子女教育方式方法的讲解与探讨,要根据家庭成员各自的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还要使各个家庭联合起来,互相学习与借鉴。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电影、戏剧、读书活动等方式,开展社会教育,充分利用农民的闲暇时间,使农民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融入现代化社会中。同时也使得青少年在学校之外还可以接受社会、家庭的熏陶。
四、结束语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体系颇具中国特色,他倡导开发农民脑矿,给农民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他深入农村,研究农民,确立适合农民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探索属于中国的农村教育模式。他的平民教育思想虽不是针对21世纪的教育状况提出的,但其中的一些精髓在21世纪仍然是适用的。
[1]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2.
[2]宋恩荣.晏阳初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508.
[3]陈敏.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启示[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4]李丽.晏阳初中国特色乡村平民教育思想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5]宋恩荣.晏阳初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70.
[6]庞守兴.农村教育的症结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0(7):56—58.
[7]马秋帆,熊明安.晏阳初教育论选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61.
〔责任编辑:钱晓玲〕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5.050
2017-02-24
段卓君(1993—),女,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张卫民(1979—),男,江苏高邮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G40
A
1008-6714(2017)05-0111-02